症状,《黄帝内经》称之为“病态”。《素问·风论》说:“帝日: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日: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章炳麟《新方言·释词》说:“《内经·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病能,即病态也。”能,通“熊”,简化字为“态”,病能,亦即“病态”,或日“病之形态、状态”,乃今之所言“症状”。后世又有“征候”、“病候”等称谓,实际上就是广义的“症状”,故“征候”包括了症状与体征两个方面,“病候”则包括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当然也应该包括客观检查所见的“症状”(如少精、死精等)。周安方编著的《中医症状辨治心悟》所言之“症状”,亦即广义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