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文学作品或好或坏?读者如何可以自由解释呢?诸如《黑绵羊巴巴叫》之类的童谣,是否可以充满隐藏的厌恶、反感以及侵略?在这本《文学阅读指南/上河文化生活译丛》里,特里·伊格尔顿比较有趣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文学阅读指南/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对于文学研究的学生,以及所有其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加深他们理解、丰富他们阅读体验的理想选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阅读指南/上河文化生活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英)特里·伊格尔顿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是什么让文学作品或好或坏?读者如何可以自由解释呢?诸如《黑绵羊巴巴叫》之类的童谣,是否可以充满隐藏的厌恶、反感以及侵略?在这本《文学阅读指南/上河文化生活译丛》里,特里·伊格尔顿比较有趣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文学阅读指南/上河文化生活译丛》对于文学研究的学生,以及所有其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加深他们理解、丰富他们阅读体验的理想选择。 内容推荐 《文学阅读指南/上河文化生活译丛》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如何判断文学作品的好坏、如何有效合理地解读作品、如何把握文学作品的意义等问题,均提出了比较有趣的解决途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开头 第二章 人物 第三章 叙事 第四章 解读 第五章 价值 译后记 重要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我们刚刚偷听到的讨论中,那几个学生对《呼啸山庄》有完全相反的观点。这牵涉到一系列问题,严格地说,它们属于文学理论、而不是文学批评的范畴。解读文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解读方法有没有对错之分?是否可以证明一种解读比另一种解读更恰当?有没有哪本小说存在着一种从来没有人提出的“真实”解读,还是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会不会学生A和学生B关于希斯克厉夫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虽然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 也许那些学生也在为这些问题苦思冥想,但是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却不会这样。对他们来说,阅读是个轻省活儿。他们不知道说出“希斯克厉夫”这个名字本身就会引出打不完的官司。毕竟,在某种意义上,希斯克厉夫并不存在,所以像讨论活人那样讨论他,本身就很奇怪。可是偏偏有些搞文学理论的,认为文学人物是真实的。有一个相信进取号星际飞船真的有隔热盾。另外一个认为歇洛克.福尔摩斯是血肉之躯。还有一个则声称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先生确有其人,不过只有他的仆人萨姆.维勒能见到他的真身,我们是看不见的。这些人并不是神经错乱,只是哲学家。 这些学生忽略了一点:他们争论的问题和小说的结构之间是存在关联的。《呼啸山庄》是在用多重视角讲故事。没有“画外音”引导读者的反应,也没有哪个叙述者可以全心信赖。相反,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叙述,有些可能比较可靠,有些则不那么可靠,它们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很像中国的套盒。小说把分段叙述彼此交织,但并不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叙述中呈现的人物和事件,也不急于告诉我们,希斯克厉夫是英雄还是魔鬼,丁耐莉是精明还是愚蠢,凯瑟琳.恩萧是悲剧女主角还是被惯坏的小丫头。这些都使读者难以做出确定的判断,加之书中的年表乱作一团,就更难理出头绪了。 我们不妨把这种“复合视觉”(conlpleX seeing)一一描述多重叙事角度的术语一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姐姐夏洛蒂的小说做个比较。夏洛蒂的《简‘爱》是单一的叙事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女主人公本人,这实际上是要读者听简的话,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书里没有任何人物有权发布和她的版本有重大出入的叙述。作为读者,我们也许会怀疑她的说法不见得就毫无自私自利的嫌疑,也不见得总是秉承与人为善的宗旨。可是小说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相反,在《呼啸山庄》中,人物的叙述都是片面、带有偏见的,这一特点是天然涵容于小说的结构之中的。读者从一开始就被提示,小说的主要叙述者洛克伍德并非绝顶颖悟之人。有时他对身边渐次展开的惊悚事件,只能勉强摸到一点头绪。丁耐莉则是一个偏心的叙述者,对希斯克厉夫满腹怨气,所以她的说法也不能全部相信。书里发生的事情,从呼啸山庄的角度讲是一回事,从隔壁的画眉田庄讲是另一回事。这两种看法虽然彼此相左,但都不无道理。也许希斯克厉夫既是狂暴的施虐狂,又是被虐待的弃儿。凯瑟琳既是长不大的孩子,又是一个有人生追求的成年女人。 P4-5 序言 文学分析这个行当,就像穿着木鞋跳舞,快要跳不动了。代代相传、被尼釆称为“慢读”的传统,已经迹近湮没。本书企图借助对文学形式和技巧的细察,在驰援的队伍里凑个数。这是一本人门指南,不过,我希望文学研究的从业者,还有平时喜欢翻翻诗歌、戏剧、小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书中讨论了以下的问题:叙事、情节、人物、语言、小说的本质、解读的问题、读者的角色,以及作品价值的判断。同时,考虑到部分读者的需要,对个体作家和文学流派,例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也提出了一些想法。 我想,我最广为人知的头衔大约是文学理论家和政治批评家,所以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这两个题目在这本书里怎么不见了。答案:如果人对作品的语言没有一定的敏感度,那么既提不出政治问题,也提不出理论问题。我在本书中考虑的是为读者和学生提供几样人行的工具,没有这些,后面就很难往下走。希望这个过程能够证明一件事情一一分析可以是快乐的,并由此帮助摧毁一个神话一一分析是享受的敌人。 特·伊 后记 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翻就翻到从小耳熟能详的句子,什么工人阶级,社会压迫,又什么变革的,就搁下了。不过,隔了几天,又翻了几页.发现老头儿慷慨地拿出两页半的篇幅,讨论一般文学史家不屑一顾的《哈利.波特》,作为资深哈迷,顿时缴了械。再翻翻,发现精彩的段落还真是不少,且是口角俏皮,倚老卖老口无遮拦那种。于是,几个月里,每天就跟拉磨的驴子一样,到点儿就自己蒙上眼睛上了磨。 平心而论,这本书算不得划时代的巨著,点评也不是处处令人心折,我甚至怀疑,伊老爷子用金线标注的作品中颇有一些“功夫在诗外”。譬如,最后一章中大加推崇的《爱情共和国》,还有洛威尔的《风标向南》,实在看不出有何精妙。说是“趣味无争辩”一一这话有时候能让人闭嘴,有时则未必。不过,案头摆摆、枕边翻翻,是难得的。 也许最可贵的一点是,在文学批评言必称理论的当下,这位因理论成名的大鳄做的是相反的事情: 带领初学者游回原点,领略文学之为文学的特质。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他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担心“他所知道的和讲授的那种文学批评”,包括他“非常看重的语言敏感性”已经死掉了,结果是,“人们对诗歌的背景非常熟悉,但根本不知道如何谈论诗歌”。 这本书,最难译的不是语言。伊格尔顿的文字以往比较艰涩,但这本走的还真是亲民路线。明明可以一个长句、若干从句搞定的,也不厌其烦地掰成几句。一个意思,唇焦舌敝地说了又说,想不懂都难。难点在于文中引用的小说、诗歌、戏剧原文的翻译。虽然大部分都能找到现成的译本,但是要与书中的解说对上,原封不动是不成的。比如,译本为了表达顺畅,改变了原有的语序,可书中的分析强调的正是原文语序的高明。再比如,原文比较简约,但是译本由于种种原因,采用了较为繁复的风格。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误译或漏译的地方。曾经考虑过量体裁衣,全数重译,可是,这样做,一是工程太大,二是风格容易趋同,显不出多样性。所以,变通一下,借用现有的中文译本, 同时扣住书中的解说,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 同时在脚注里给出原译和版本信息。这样做, 固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感觉上仿佛是把别家的孩子抱来,在精致的小脸上放肆地东涂涂,西抹抹,有时连本来面目都看不出了。在此,对遭此荼毒的译者们致歉兼致谢。凡是没有注明译本来源的、均为本人所译。 关于英汉对照: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在中文里掺杂英文的做法,但是,这本书里提到的作家、作品及提法中有一些尚无约定俗成的中译,附上英文原文,可以方便感兴趣的读者自行查阅。 希望读者能像作者希望的那样,发现一一或重新找到一一慢读的乐趣。 书评(媒体评论) 《文学阅读指南》超越了“精彩”、“非凡”,以及所有书评者惯用的形容词。它还――我斗胆说一句――好玩,让人捧腹大笑的好玩。自然,特里·伊格尔顿的新作总归是不该错过的,只要开卷,必有大益。毕竟,这个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批评家和教育者之一,在推断、剖析句子,甚或单词的含义方面具有福尔摩斯般的造诣。但是,《文学阅读指南》最为出色的地方是伊格尔顿本人的幽默与俏皮,是字里行间那种随意亲和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供人研究的书,也是可以放在床头、好好享受的书。 ——迈克·德达(《悦读经典》作者) 这不仅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伊格尔顿从尼采处借用,称之为“慢读”的人类活动,似乎处在极为危险的境地。他在这本书里带领我们回到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犀利的分析,考察了智慧阅读的诸多要点。我喜欢他轻快活泼的风格,既浅近又具体;但是,他从未因此牺牲细腻和微妙。这本书适用于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初学者。不过,在课堂里尤其管用。 ——杰伊·帕里尼(《诗歌有什么了不起》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