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是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尤卡坦半岛等中南美洲区域的古代文明。玛雅人建立的高耸的王宫和神庙,至今仍然屹立。和传说相反的是,玛雅人从未消失;现在仍有三百万玛雅人居住在尤卡坦半岛地区,很多人今日仍然能说玛雅语系的语言。玛雅从无一个统一的强大王国,整个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城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吉尔·鲁巴尔卡巴编著的《玛雅诸帝国》追溯了玛雅文明由起源到古典时代再到西班牙征服的历程,描述了玛雅人的日常生活,叙述了玛雅人在数学、天文学、技术、政治组织、商业、建筑和艺术方面的成就。
玛雅文明是南美三个古文明之一,是古代印第安文明的代表,是中美洲印第安人在亚、非、欧古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出的伟大文明。本书概述了玛雅文明的历史,探索了这一文明从起源到鼎盛,直至西班牙人征服的历程。通过对玛雅人日常生活状况的揭示,吉尔·鲁巴尔卡巴编著的《玛雅诸帝国》还展现了玛雅文明在数学、星相学、技术、政治结构、商贸、建筑及艺术等方面的诸多成就。全书叙述脉络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是了解玛雅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入门读物。
低地地区
前古典时期中期,玛雅村民沿河向内陆渗透,开始移居低地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居民点增多,人们遂移居低地雨林区。
低地的玛雅人跟高原的玛雅人一样,围绕一中心空地搭建茅草房子。一些村落建有大型土台,在上面举行公共集会、宗教祭祀仪式和村社活动。
在今危地马拉佩滕地区,前古典时期有一叫纳克贝的地方迅速兴起,这是因为那儿的人们从事农耕活动卓有成效。他们建造台田,用石块打墙围边,然后添加附近沼泽地里肥效高的泥土增加土壤肥力。琳达·席尔和戴维·弗雷德尔在《一群国王》中写道:“挖沼泽地底淤泥建造台田和挖沟开渠,得花时间和劳力。花点时间和劳力是值得的。……沼泽地底淤泥里含有鱼类排泄物,富有肥力,给台田提供了肥效高的肥料。”
玛雅人在摸索发挥土地最高效率的办法,他们在纳克贝建造台田,扩大农田面积、增加土壤肥力。在卡米纳尔胡尤,他们开挖灌溉渠,引水浇灌原本不宜耕种的土地。这些办法使土地养活了大批人口。然而人口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和统治者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
低地中部地区的埃尔米拉多尔
纳克贝虽然是率先发展成了低地地区最早的城市之一,但落在了仅七英里之遥的埃尔米拉多尔后头。埃尔米拉多尔迅速形成了一个有国家组织的社会,成了前古典时期末期低地最强盛的城市。埃尔米拉多尔是一个贸易中心,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50年间繁盛一时,低地上一些较小的城市最终不是跟埃尔米拉多尔结盟,就是被其征服。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埃尔米拉多尔的话,那就是一个“大”字。埃尔米拉多尔的什么东西都大。当时它是全玛雅地域最大的城市,是全中部美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宗教祭祀中心东西长约一英里。埃尔米拉多尔的广场足以容纳数千人聚集观看掌权者主持的宗教仪式。广场不仅用以举行宗教祭祀仪式,还用作公共市场。
埃尔米拉多尔有玛雅人兴建的一些最大的神庙。其中有座神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其基底比埃及大金字塔的基底还大,占地面积比36座足球场还要大。
大批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天文学者、设计师、工程师、画师、木匠、石匠和工匠——为建设这一大都会做出了贡献。天文学者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确定重要建筑物的位置。工匠给建筑物外墙贴上石块,画师在用灰泥粉饰的建筑物内壁上绘画神像和国王像。
埃尔米拉多尔大规模的建筑标志着统治这一丛林深处的宗教祭祀中心者们的权势。埃尔米拉多尔的国王们跟埃及伟大的法老们一样拥有权势。埃尔米拉多尔鼎盛时期人口达十万。他们是城市建设者、农民、祭司、武士和商人。为了供养这么多的人口,农民们饲养火鸡、鹿和狗提供肉食,狩猎者们则猎取野猪和爬行动物(如鬣蜥和龟类)以增补肉食之所需。
坐商和行商们在城中大广场露天摊位上布置商品出售。商人们向埃尔米拉多尔的市民们提供外来商品(如玉石、黑曜石、贝壳和盐)。埃尔米拉多尔和邻近城市的人们走堤道前往市场。堤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连接城市主要街区和埃尔米拉多尔统辖下的附近城市(如纳克贝、瓦克纳和廷塔尔)。
埃尔米拉多尔和低地的人们崇仰超自然界的力量。这一点不同于南部高原地带的玛雅人:他们起初崇仰他们的国王。低地的画师们用神像和象征神界的图形装饰祭祀中心。而高原地带的艺术家们则用刻有纪念国王及其治国业绩的石碑装点宗教祭祀中心。这两种表现形式最后融合了起来。低地国家继续建造大型神庙。为其统治者们举行仪式祭祀神灵提供场所,但也建造石碑纪念其统治者们的人间业绩。
包括埃尔米拉多尔在内的米拉多尔谷地的所有大城市大约于公元150—400年间通通遭离弃。一直到古典时期末期才有很少的人重返埃尔米拉多尔。公元700年生活在那里的玛雅人是群心灵手巧的书记员和制陶匠。制陶匠们制造出了一种米拉多尔谷地风格独特的陶器:底色浅黄、黑线条勾描。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