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与贫儿》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所写故事以16世纪英国君主专制时代为背景,安排一个王子和一个贫儿互换身份,让王子去经受君主专制统治下,下层人民生活的种种苦难;让贫儿当上国王,以一个平民的眼光去打量统治者生活的奢豪、铺张和排场,以及统治阶级的残酷和虚伪。
谭小乔在改写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中国读者,尤其是少儿读者的视角来看待这部伟大的世界文学名著,在流畅而精彩的叙述中,层层展现蕴藏在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让读者在引人人胜的故事中始终关注两个小主人公的命运,在感觉原著思想底蕴与幽默讽刺的同时,接受艺术美的熏陶。
马克·吐温著的《王子与贫儿(简写本)》讲述了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因为游戏互换身份,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变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嘲讽。在好人亨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重重劫难,终于回到了王宫。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谭小乔在改写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中国读者,尤其是少儿读者的视角来看待这部伟大的世界文学名著,在流畅而精彩的叙述中,层层展现蕴藏在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让读者在引人人胜的故事中始终关注两个小主人公的命运,在感觉原著思想底蕴与幽默讽刺的同时,接受艺术美的熏陶。
汤姆·康第一家住在布丁巷外面的一个小死巷里,这里离伦敦桥不远。这个小死巷实际上是一个贫民窟,巷子里都是些又窄又破的木头房子,尽管这些东倒西歪的楼房看上去仿佛随时都可能倒塌,里面却挤满了一些穷得要命的人家。整个巷子里不但嘈杂混乱而且肮脏得要命,人们把这个小死巷叫作垃圾大院。
汤姆一家住在垃圾大院一栋破楼的第三层,家中惟一的房间里除了父母的床(那是用木凳和木板搭成的),剩下的就只有两条又破又脏、生满虱子的毯子,和几捆已盖了好几年的旧稻草。可别小看了这些旧稻草,那可是汤姆和他的祖母,还有他的一对双胞胎姐姐——白特和南恩的当家宝贝哩。晚上,他们把稻草散开在地板上当褥子,抵御夜间的寒气,白天再把它们踢成一堆。垃圾大院的穷人们都这样。
汤姆的父亲约翰·康第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或者确切地说,是个小偷。除了是小偷以外他还是个酒鬼,和同样是酒鬼的祖母站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对恶魔。只要找到一点钱,他们就会拿去买酒喝,而且每次都喝得烂醉,喝醉了以后就打架,互相打,或者碰上谁就和谁打。
汤姆的祖母是个老乞丐。在汤姆还很小的时候,祖母就拖着他和两个姐姐沿街乞讨,把汤姆和他的两个姐姐都调教成了小叫花子。
汤姆每天都要被父亲赶出去乞讨。他习惯了,也不愿意待在家里。家里太烦了,整个垃圾大院里乱哄哄的,几乎每一家都像汤姆家一样,打架、斗嘴,要不然就酗酒、划拳,喝醉了酒的人在巷子里窜来窜去,寻衅闹事。
更可恶的是,汤姆的父亲和祖母特别喜欢揍汤姆,他们完全把汤姆当成了一个出气筒。汤姆晚上回家首先得伸出手来接受检查。“他妈的,又空着手……”脾气暴躁的父亲先是骂,然后就狠狠地揍他,等父亲打骂够了以后,祖母又接着来一遍,并且打骂得比父亲还厉害。
没讨到东西的这一晚,汤姆会什么都没得吃。他被揍得浑身伤痛,肚子又饿。他伤心地流着泪,躺在脏稻草上望着屋顶发呆。他只有默默地等待。他知道,等到夜深了的时候,母亲会悄悄溜来,给他送来一点自己饿着肚子省下来的面包渣儿。可这事儿要是被父亲知道了,母亲就会被父亲毒打。这让汤姆很难过。
汤姆很爱自己的母亲,母亲很善良,一点不像父亲和祖母。还有白特和南恩,这对双胞胎姐姐虽然很笨,但她们的心肠很好,像母亲。
在这个垃圾大院里,除了母亲和姐姐以外,汤姆还喜欢一个人,他就是善良的安德鲁神父。
安德鲁神父常把垃圾大院的孩子们叫到他那里去,给他们传授一些知识,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还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学他们的父辈,成天酗酒闹事、不务正业。而在所有的孩子中,安德鲁神父特别关注汤姆,那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人们在接纳同时出生的贫儿汤姆和爱德华王子时的强烈反差,他那一颗善良的心常常问上帝也问自己:为什么这两个同样赤条条来到人间的婴儿,却要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
汤姆也特别喜欢神父,他一有空就往神父那儿溜。小时候,他喜欢听神父讲那些巨人、仙女和小矮人的故事,还有妖魔鬼怪的古老传说。稍大一点后,神父开始教他学习拉丁文,并指导他阅读和写作。
汤姆是从安德鲁神父那儿知道世界上有王子的。王子的故事很让汤姆着迷,他缠着神父问:“王子几岁?长得什么样?”神父说:
“我想应该跟汤姆同岁吧,对了,至少有一个王子跟汤姆在同一年同一月同一天出生。长得嘛,嗯,让我想想……我想大约长得也跟汤姆一个样吧。”
汤姆高兴地笑了。
慢慢地,汤姆对王子的故事着了迷。他找神父要了许多讲述王宫里国王和王子生活的书来读。那时,他已经跟着神父学会了识字和阅读。豪华的宫殿,了不起的国王、美丽的皇后和公主,特别是勇敢英俊的王子——这些美妙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整日整夜地在汤姆的头脑里盘旋,终于在某一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亲眼见一见王子,真正的王子。
想见活生生的王子的念头强烈地折磨着汤姆,见不到真正的王子,他就心血来潮地召集来小伙伴,组织他们玩起了宫廷的游戏。他在游戏里当王子,小玩伴们有的当门卫,有的当大臣,有的当文官,有的当武官,还有卫兵、侍从以及宫女,一切都是按照书里描写的宫廷生活来设置。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觉得这游戏很有趣,就常常聚在一起玩这个游戏。
汤姆一边玩着王子的游戏一边对照书里的情节完善着这个游戏。
首先他想到衣服的整洁。
汤姆知道,要拥有真正的王子那样华丽的衣服是不可能的,但他至少可以弄干净一点,虽然他照常跟小伙伴一同到泥潭里玩,但玩过以后,他就会到泰晤士河边把手脸和身上洗得干干净净。经常保持整洁使汤姆产生了一种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不光这样,由于经常扮演王子的角色,模仿书中王子的礼仪,以王子的风范要求自己,不知不觉中,连汤姆的谈话和举动都变得斯文起来,还真具有宫廷的派头了。
P2-4
《王子与贫儿》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马克·吐温(1835-1910)的代表作之一。
在马克·吐温幼时,曾接连经历家庭破产、丧父的悲痛记忆。12岁失去父亲后开始靠劳动维生,在印刷厂做过学徒,当过排字工人,送过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的航船上当过水手和舵工,甚至还去找过矿,结果却是白白辛苦一场。但这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给马克·吐温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作品始终关注普通民众,保持着民主主义立场。
之后,他先后在《事业报》和旧金山《晨报》当过记者。“马克·吐温”就是他写通讯报道和幽默小品时启用的笔名。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他的作品总是很幽默,但幽默中又透出辛辣的讽刺。他喜欢运用比较夸张的手法,像竖起一面夸张的哈哈镜,把人世间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性的弱点放大许多倍,让人看得更加分明,借此“以人为镜”。
马克·吐温的重要作品有:《黄金时代》《王子与贫儿》《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以及《贞德传》等。这些作品强烈地体现出反对种族歧视、张扬民主平等和反对虚假、向往自由的精神,同时还猛烈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所导致的虚伪和冷酷。
马克·吐温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无所不在的幽默讽刺。小说叙述在滑稽中含有讽刺,逗趣中有所针砭,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幽默艺术的大师。他对美国文学有重大贡献,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在中国,马克·吐温也是深受欢迎的作家。鲁迅曾为他的《夏娃日记》的中译本写过序,并给以肯定的评价。现在,马克·吐温的主要文学作品有不同版本的中译本,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也有很多译制成了中文版,同样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王子与贫儿》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童话式讽刺小说,发表于1881年。这部作品和他的《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都是作者站在民主主义立场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罪恶的作品,以此构成了马克·吐温长篇小说的另一个突出主题。
《王子与贫儿》所写故事以16世纪英国君主专制时代为背景,安排一个王子和一个贫儿互换身份,让王子去经受君主专制统治下,下层人民生活的种种苦难;让贫儿当上国王,以一个平民的眼光去打量统治者生活的奢豪、铺张和排场,以及统治阶级的残酷和虚伪。
在16世纪君主专制的帝王时代,这样两种身份的孩子(王子与贫儿),他们只可能各自生活在不同的阶层。然而,由于一个偶然的巧合,王子和贫儿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他们本来只是出于游戏心理互相换穿衣服,结果真王子爱德华竟被卫兵不由分说地赶出了宫门。王子不明白:怎么会这样?不就是跟一个贫儿换了一下衣服,游戏而已,怎么就被卫兵赶出了皇宫的大门。难道那卫兵真的不认识自己了吗?难道平时他们都只是对着王子的衣服毕恭毕敬?
流落民间的王子从此开始了他那苦难的经历。
他因为说了真话,说自己是王子而被街上的游民嘲笑并当做取乐的对象。甚至连受他父王恩典的那些收养所的孩子们都敢嘲弄他:“啊,快跪下,跪下拜见王子和他这套王室的破烂衣裳吧!”而王子反抗的结果却是被人暴打,被人唆使恶狗咬伤,以及越来越变本加厉地嘲弄和讥笑。
他被贫儿汤姆的父亲当成“疯儿子”,备受折磨。他甚至把王子带进流氓集团,让人教唆他去盗窃、行骗。王子拒不从流,洁身自好的抗争又引来更加残酷的报复。
所幸的是,王子在流浪过程中结识了一位正直、勇敢、富有同情心的武士,使王子的流浪经历增添了不少温馨的情节——武士承认他是王子,并毫无怨言地做了王子的侍从,忠心耿耿地履行侍从的职责;假装很感激地接受王子的各种嘉奖和赏赐:骑士爵士、肯特伯爵;也因此而多了些更为惊险的片断:王子被追捕、坐牢、险些受辱挨鞭笞,幸得武士以身相救,用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才替他保全了国王的尊严。
与此同时,留在宫中的贫儿汤姆虽然诚实地坚持说自己不是王子,但国王和大臣们却同样不由他分说,一定要他承认王子的身份。他不懂宫廷礼节,不认识宫中的人也不理解宫中的事,甚至不知玉玺为何物,还把国王的玉玺用来“砸栗子”。
汤姆的言行举止虽然也曾引起宫中一些人的怀疑,但由于国王的认可,所有的人只能按照国王的意思,把“王子”反常的现象归结为:“王子身体有病,暂时神经错乱”。
而从小生活在贫民窟的汤姆怎么也不习惯那种统治阶级骄奢的生活。他当上国王后,更是被宫中那些不可理喻的礼节弄得头昏眼花,穿衣、吃饭的过程冗长而繁琐,他认为应该开销掉那些仆人,免得国王穿一件衣服竟要经过那么多双手,浪费那么多时间,简直是给人添麻烦,让人精神上受折磨。当他听说国库空虚时甚至提议:“我们应该搬到一所小一点的房子里去住……”
这个被人强行推上宝座的贫儿国王,因为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关心普通民众,能体会到他们的疾苦。汤姆借国王的权力修改和废除了一些残酷的法律条文,赦免和解救了一些“不过犯了一点小错或根本无过错”的犯人。
王子爱德华流落民间后,亲身经历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从而了解了劳动人民生活在君主专制统治下的艰辛和困苦。当他重新归位当上国王后,立刻修改了一些不合理的法律,颁布了一些合乎情理的命令,从而成为一个“推行仁治的国王”,受到人民的真心拥戴。
《王子与贫儿》写的虽然是16世纪英国的故事,影射的却是作者当时身处的现实环境,即19世纪资本主义的美国。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心,形象地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劳动人民困苦和悲惨的生活。
《王子与贫儿》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其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对比手法。两个主人公,一个是万民拥戴的王子,一个是命如草芥的贫儿,突然的角色转换使他们得以经历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奇特生活。在故事结构上,既处处出人意料,又件件合情合理。正是通过有着巨大反差的对比,贫困与富贵,忠诚与背叛,诚实与狡诈,善良与凶恶等等,使王子爱德华、贫儿汤姆、勇士迈尔斯以及汤姆亲生父母、国王、公爵等一系列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在改写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中国读者,尤其是少儿读者的视角来看待这部伟大的世界文学名著,在流畅而精彩的叙述中,层层展现蕴藏在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让读者在引人人胜的故事中始终关注两个小主人公的命运,在感觉原著思想底蕴与幽默讽刺的同时,接受艺术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