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的那一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未兹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的后三项罪状,关系到班主任的教学特色。

她带的班,广播操蝉联年级冠军12年。因为没有别的班,会在赛前一个月,每天都练操十遍。

她带的班,语文考试默写题满分率全校最高。因为她上课时经常不讲课文,而是抽查背课文。有同学出错,全班一起罚默写。

当然,她也强调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每天放学前,都会让我们看一集电视剧。

那天下午,又到了电视剧时间,播放的是《士兵突击》。窗外,别的班同学正在往外走,而我们班教室的大屏幕上,许三多正在做他的333个腹部绕杠。看着那张因痛苦而满是皱纹的脸,听着欢呼呐喊,我很是困惑:电视剧想要说明什么呢?难道笨人要出名,就得哗众取宠?突破自我,就得自虐?

就是想破吉尼斯纪录,也不至于吧。人家破吉尼斯的,也就图个乐子而已,不会跟崇高精神扯在一起。这位还没破吉尼斯,怎么搞得跟民族英雄似的?

这不能怪《士兵突击》的导演或者编剧。演戏而已,何必较真。可班主任想要教育我们什么?说明她的广播操和背课文方针,至少比腹部绕杠要高明?

我又翻开了SAT。此时,阅读精讲变成了SAT真题。

从那以后,只要是英语课和电视剧时间,我都要看一会儿SAT。

好在英语老师告我的状,只是在行使她的职责而已。她的课,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自由。而班主任的电视剧时间,看书的,也不只我一个。

在班主任认定我要出国之前,出国于我,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我对美国教育情况的了解,限于小学时去过美国的同学。他们讲的让我神往,但也限于放学早,作业少,周末假期不补课,天天能吃麦当劳。

我的美归亲戚,几位秃顶的博士,讲起美国大学来,却是苦大仇深。因为,他们去美国的时候,是自己穷国家也穷的时候。

老爸在日本待过,而且是一个海归小圈子的成员。这个圈子里,有留美的、留英的、留德的,还有留日的。但和这些叔叔伯伯在一起的时间,我很少听到他们谈论在国外的生活。其实,不是他们不谈,而是我年纪小的时候,听不懂;听得懂的时候,我的时间只能随老师的指挥棒转了。

我一直喜欢美国小说。但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中,没几本是二战之后面世的。因此,我了解的美国社会,基本上停留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

偶尔看电视,也是云里雾里。电视上对美国的报道,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枪杀案中的黑人、干涉中国内政的政客、一身肥膘的大亨和天使般的宝宝。2008年又多了金融危机。这样的资讯,我下不了什么结论。而网上讲美国的文章,要么是出自愤青之手,美国是罪恶之源;要么是一派崇美媚美,美国是世界乐土。

班主任对我发飙的事,传得飞快。学校里的“地下党”也注意到我了。

我们班素来沉默少言的小个子男生平平,练完广播操后“恰巧”走到我身旁,低语道:“你什么时候去香港考SAT?”

我这时才知道,除了国际学校,SAT考试在内地并没有考点。

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在食堂碰上了,说了一句“图书馆自习室见”,就没影儿了。

我去了图书馆自习室,看见学生会主席力力正坐在靠门的位置上写作业,一摞书的顶上,是一本SAT。

那是他招兵买马的传单,也是接头的暗号。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定下心坐到了他的对面。他干杯似的,用水壶底敲了敲桌面。

“找组织来了?”他问。

我谢过组织。从消灭生词到“被出国”,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我太缺战友了。班里的同学,都很热爱我们的班主任,即使不笑话我,也不会和班主任对着干。

“地下党”也就十几个人,组织也很松散。为了不引起注意,没有正式活动。大部分人聚在一起,是选修课时不约而同地逃课到自习室看书。大家都爱上的选修课,是电影音乐赏析课,因为上课就是放电影,老师关灯之后,就可以从后门溜出去了。

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地下党”也不开列“党员”名单,但每个“党员”都知道其他“党员”的名字。“党”也会注意潜在的“党员”,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地下党”的章程,是和平出逃。“党”内的激进派,原先想说服年级组的老师,让他们就算不支持我们的美国梦,也别太阻挠。但考虑到“党”组织毕竟很弱小,而且大多数人还没有暴露,最终的决定是潜伏。

“地下党”的联系,靠的是默契。两个原本只是面熟的人,在楼道里碰上,互相间会交换个“加油”的表情。两个只听说过名字的人,第一次在食堂里会面,便称兄道弟,互诉苦水,讲生活的艰难,说老师的刁蛮。同是反叛者,富二代会主动靠近穷二代,成绩好的不会嫌弃成绩差的。

学生会主席力力是典型的两面派。在“党”内,是绝对的领袖;在“党”外,是学校主旋律的代表。他的“地下党”身份败露后,便信誓旦旦地向老师们保证,会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国内国外两个高考都不耽误。他还以学生会的名义亲自操办活动,以表示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

不过,他操办的活动,都会扯上美国。做世界粮食日宣传,他会讲美国的有机农场如何如何;科学周活动,他会讲美国的科技成就。随便做个发言,也要引用某个美国名人讲过的话。  大部分“地下党员”潜伏着。他们从不把SAT书带到学校,也很注意让自己的成绩不出现大起大落。他们甘愿接受点名时老师连名字都叫不顺的默默无闻,但绝不能容忍简历上的一穷二白,为此坚持要到校外去比钢琴,考跆拳道黑带。

但他们对美国大学的了解超出我的想象。

我是从平平那里了解到,这个美国高考一年可以考好几次,而且申请学校时,提交最好的成绩就可以了。

我心中的天平倾斜了。

平平见状,又告诉我,美国不是依成绩定专业,而是到了大二才自选,无须有上错了专业而影响一生的担忧。

P004-007

书评(媒体评论)

一段有滋有味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平实的道理:你不一定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如果不起程,你一定不会知道。出发,永远不算迟。

——杨元庆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这不是鸡血,而足一幅90后女孩的自画像,一幅真性情用心思的自画像。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董事长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放弃安逸的生活到美国的大学聚首?也许,《海的那一边》能给我们一些答案。——王正毅北京大学教授

一个90后女孩的留美故事,灵性而充满张力,直白但很有玩味。在这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年代,绝对值得一读。

——曹健《IT时代周刊》总编辑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真如小东邪西游,有趣,有味,有料,角度独特,文字绮丽,年轻人眼中不一样的世界。

——朱学东资深媒体研究专家

目录

壹 “地下党”

贰 选择

叁 走不出的围场

肆 餐桌上的困惑

伍 都教授

陆 私人定制

柒 血色浪漫

捌 历史炼狱

玖 室友

拾 凯西

拾壹 漂二代

拾贰 奇葩

拾叁 转圈圈

拾肆 GPA

拾伍 在路上

拾陆 法学院

拾柒 秀

拾捌 圈子

序言

90后自画像

刚拿到《海的那一边》的时候,我想,又是一个鸡血故事吧,这个社会怎么老是亢奋呢?

但看了几页,我知道,我错了,这不是鸡血,而是一幅90后女孩的自画像,一幅真性情用心思的自画像。

对独生一代,我自诩有过一些研究,甚至还造了一个词——“爸宝”,以标识那些被爸爸宠爱、设计、规划出来的孩子,并区别于那些啥事都是“我妈说了”的“妈宝”们。但看了未兹的自画像,我发现,在“爸宝”、“妈宝”之外,还有这样的一些90后,让我们这些“爸宝”、“妈宝”的爸妈们为之骄傲甚至因之汗颜的90后。

他们是梦想家,也是行动派。他们的年纪,正是做梦的时机,有另一个闪闪发光的世界在召唤。但他们很清楚,有梦还得去践行。从《血色浪漫》《转圈圈》可以看到,他们不会托词于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而放弃自己的目标,而是用一切的自我努力去实现,以让自己的主见成为可以践行的路径。

他们能吃苦,也能享受。对独生一代,很多人自然不自然地标以娇生惯养,其实,他们也能吃苦,也能坚守。《历史炼狱》《漂二代》就讲述了一个事实:就吃苦而言,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也有不一样,这就是,他们能吃苦,也能享受,虽然,有时候是穷享受。不信,看一看《在路上》。

他们很真实,也很灵性。现在,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表演性文字很多,但未兹的自画像给我很真实的感觉。在书里,有无助的体验,也有尴尬的糗事,素面朝天,毫无掩饰,比如她和室友的冲突,她对GPA的偏执,她的几次面试。但同时,他们也很灵性,看看《餐桌上的困惑》《奇葩》,是不是很是聪慧,很有玩趣。

他们有见闻,也有见识。90后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少年时间,甚至孩提时间,就有着他们的爸妈们不可能想象的见闻。见闻的积聚,就是见识。未兹的书中,就有她自己的见识。虽然这些见识只是在场景里面不经意地流过,但仍然显现出了一个因为读书而丰富、因为行走而灵动的头脑。

现在,留学,特别是本科留学,很是时兴。作为一种成长方式,从未兹的自画像,还有她给她的90后同伴画的像上,我看到的是守望,是洒脱,是付出,是成长。

很多90后知道我在做一个有数以百万计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服务项目,它的名字叫黑苹果青年,是青苹果的青春生涩与红苹果的历练成熟的组合,是那种有自我主张又有服务他人的情怀,有内在的爱好热情又有外在的行动能力与表现的符号性青年。让我开心的是,在90后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黑苹果。

未兹也是这样的黑苹果。  有这样的90后,很是快慰,因为,有他们,明天一定会更加绚丽,更加精彩。

内容推荐

《海的那一边》是张未兹用灵性而充满张力、幽默又有玩味的笔触记录的自己的留学故事。从高中参加SAT考试和留学申请,到就读美国顶级文理学院,再到申请名校研究生,真实而翔实地讲述了美国大学的宿舍、餐厅、健身房、同学、室友、老师、考试、学习方式、社团活动、西式人际关系、独自穷游美国尤其是刻画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师和“奇葩”同学、“奇葩”室友、“奇葩”中国留学生的形象,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作者对“美国派”独到的感悟与思考,留学并不轻松,能吃苦才能享受,有困扰才有收获,有历练才有成长。

编辑推荐

张未兹著的《海的那一边》讲述了一个赴美留学的博士生在美国大学里的见闻和感想,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学习系统、教育系统、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方面。

本书以感性的文字叙述了理性的思考,对于有计划或已经在海外游学深造的学子有借鉴意义。同时此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严肃而成熟,能激励年轻读者追求自我和上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