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蔬之物语(精)
分类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家庭园艺
作者 杨恩庶,张德纯主编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西红柿

菜语:勇敢、冒险

是谁做了第一个吃番茄的英雄?全世界至少流传着500个版本。

和上帝一起来到中国的番茄

番茄为茄科西红柿属,是以成熟浆果为食用的蔬菜,原产南美洲西部沿岸的高地,包括今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国。西班牙人赫南·科特斯于1532年征服墨西哥之后将其带回国。至1540年,西班牙人开始陆续种植西红柿。1570年左右,西红柿以“金苹果”之名传至北欧。英国人种植西红柿始于1590年,在1811年出版的德文《植物学辞典》中,已有西红柿可供食用的记载。沙皇时代的俄国很晚才开始种植西红柿,直到1783年,在克里米亚地区的人们才最初认识西红柿,之后西红柿才从克里米亚地区传到乌克兰。

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把上帝带到了中国,同时也把番茄带入了中国。在1708年成书的《广群芳谱》最早记载了番茄。至清光绪年间,清农事试验场开始尝试种植西红柿。我国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先生自1921年从法国佛尔莫朗引进西红柿种子,1922年开始种植,吴先生1936年所著的《蔬菜园艺学》中记载:“西红柿入我国也,当近在数十年内,至今尚未盛行栽培,仅大都会附近有之。”在北京南郊的西红门村,据村里老人讲:早年间村里从未种过西红柿,1950年村北头胡姓人家开始种植,但没人敢吃。直到1955年,村民孟繁章将种植的西红柿送到城里去卖,才开启北京郊区农户大面积种植西红柿的历史。今天算起来,也只有60年的时间。

“约翰逊的番茄”——一个美丽的传说

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被视为是最勇敢的人,敢于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无疑也是英雄人物。是谁做了第一个吃番茄的英雄?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关第一个吃番茄的人的故事至少有500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以美国人约瑟夫·奚克勒在1937年撰写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这个传奇故事被冠名为“约翰逊的番茄”。写的是美国新泽西州撒冷人罗伯特吉本·约翰逊1820年从南美洲引进番茄种子,把它种在自己家的花园里,到果实成熟时,他宣布在9月28日这一天在州政府门前台阶上以身试法,吃下一整个番茄。这条惊世骇俗的新闻不胫而走,一些人感到恐惧,而更多的人怀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约翰逊吃下番茄后会口吐白沫,全身痉挛,然后痛苦身亡。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数千人挤到州政府门前,争相目睹约翰逊吃番茄的壮举。当人们看到约翰逊大口吃下了被认为只需一小口即能致人死亡的整个番茄后,当场竟有人昏厥过去,而更多的人则是目瞪口呆。当然,约翰逊最后不但活了下来,还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番茄工业。  辣椒

菜语:激情、革命

毛主席曾说:“不吃辣椒不革命”,以他政治家的雄韬伟略与诗人的浪漫情怀提高了辣椒的意蕴与境界。

7000年前,美洲人已开始种辣椒

辣椒为茄科辣椒属,是以辣味浆果为食用的蔬菜,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我们现在普遍栽培的辣椒和甜椒的祖先是产在中南美洲的一种“野生辣椒”。

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的特瓦茨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时的辣椒种子化石,并证实早在7000年前,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已开始栽培辣椒。1493年,随着哥伦布的探险归来,辣椒被引入欧洲,作为当时从亚洲进口的昂贵的黑胡椒的代用品。辣椒在世界被广泛传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队发挥了巨大作用。16世纪初,辣椒传入印度和东南亚,1583年,辣椒传入了日本。

辣椒传入中国,一般来说,途径有两条:一经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陕西等地栽培;一经海路,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其时间都不会早于1578年,因成书于1578年的《本草纲目》中未见有辣椒的记载,但其时间也不会晚于1590年,因明代高濂1591年撰写的《遵生八笺》一书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述。

鸟类吃辣椒如同在嚼口香糖

除了人类,大概没有哪一种哺乳动物是喜欢吃辣椒的。科学家对生长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沙漠地带的一种野生辣椒进行研究,观察有哪些动物以辣椒为食。结果发现,生活在附近的沙漠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根本不碰这种辛辣食物,但生活在那里的鸟类似乎格外喜爱辣椒。

经多次实验表明,若辣椒果实被小型哺乳动物吃掉,种子经消化排出,几乎不能再发芽。而鸟类的消化系统基本不会对辣椒种子造成伤害。所以科学家认为,辣椒之所以辣,是出自保护自己的需要。辣椒不想让哺乳动物把它们的果实吃掉,所以才在果实里产生了辣椒素,这样,吃不了辣的哺乳动物就会放弃,而鸟类却丝毫吃不出半点辣味,它们的痛觉感受系统和哺乳动物不一样,体内的辣椒素受体会发生变化,且辣椒素能给它们清爽的感觉,还有止痛的功效。所以鸟类吃辣椒如同在嚼口香糖,而果实中的辣椒籽则会经过鸟类的肠道完整地排泄出来,完成一次又一次播种。

但对于此说法,美国生物学家约书亚·图克斯伯里存有异议,他认为辣椒素的本意是抗真菌,而并非是出于保护自我的需要。

P2-9

目录

茄与果

 西红柿

和上帝一起来到中国的番茄

“约翰逊的番茄”――一个美丽的传说

毛泽东与斯诺谈番茄

引起世人关注的番茄红素

 辣椒

7000年前,美洲人已开始种辣椒

鸟类吃辣椒如同在嚼口香糖

“不吃辣椒不革命”

辣椒素的作用

 茄子

中国是茄子第二起源地

刘姥姥吃茄子――不知其味

照相喊茄子的来历

维生素E之王

 香瓜茄

入籍较晚的蔬菜

人参果与香瓜茄

 酸浆

“洛神珠”酸浆

绛珠草是酸浆吗?

可与樱桃番茄媲美

蔓之瓜

 冬瓜

日本人的“唐冬瓜”

“四方之瓜”的传说

胖冬瓜

 黄瓜

沿丝绸之路引入的黄瓜

黄瓜&胡瓜

如翡似翠嫩黄瓜

 葫芦

瓠瓜俗称是葫芦

一个葫芦两个瓢

葫芦谐音是福禄

《红楼梦》中的葫芦条

 甜瓜

多起源中心的甜瓜

1500年前的甜瓜

华莱士与白兰瓜

甜瓜消暑热、解烦渴

 苦瓜

苦瓜又名锦荔枝

毛泽东谈苦瓜

植物胰岛素――苦瓜甙

 丝瓜

由印度引进的丝瓜

宋人咏丝瓜

白石老人与丝瓜

 佛手瓜

原产于墨西哥的佛手瓜

一个瓜一粒种

佛手瓜名称的演变

豆与荚

 菜豆

豆角正名为菜豆

诗经《采菽》

“四季豆不进油盐”

慈禧与芸豆卷

 豇豆

以菜为主,菜粮兼用

“绿畦过骤雨,细束小虹鲵”

酸豆角

“裙带豆”的来历

 扁豆

紫花扁豆和白花扁豆

思乡的扁豆花

 蚕豆

蚕豆又名“佛豆”、“倭豆”

拣佛豆积寿

忘不了的“面胡豆”

食野之苹

 枸杞

枸杞的药用与菜用

《枸杞井》

枸杞的传说

枸杞叶、明目叶

 黄花菜

吃花的蔬菜

忘忧草

母亲花――萱堂

 黄秋葵

源自非洲的蔬菜新贵

植物伟哥

运动员蔬菜

绿色人参

菜根谈

 芦笋

“出口”蔬菜

绿芦笋、白芦笋、紫芦笋

器官变态的“蔬菜之王”

 竹笋

3000年的食用史

历代文人的歌咏

孟宗《哭竹生笋》

菜中珍品,保健佳品

 萝卜

原产于中国的萝卜

“牡丹燕菜”

二两萝卜一两参

 胡萝卜

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紫色胡萝卜

驴子和萝卜

 根甜菜

其色如火的根甜菜

其名的由来

浓情火热罗宋汤

 芥菜

“芥菜疙瘩”&“冲菜”

芥菜的诗语禅意

黎叶之羹

 花椰菜

以花命名的蔬菜

一百年前引进的蔬菜

白花菜、绿花菜、紫花菜

抗癌明星

 球茎甘蓝

明末传入中国

六必居的八宝酱菜

从“擘蓝”到“苤蓝”

富含维生素的蔬菜

 芥蓝

芥蓝“芥”字如何读

“白花芥蓝”与“黄花芥蓝”

“芥蓝”又称“隔蓝”

 大白菜

中国白菜

旧时记忆:冬储大白菜

白菜、白菜,意为百才

“蜈蚣白菜”

 小白菜

小白菜&小棵白菜

张相公崧

 乌塌菜

白菜的表兄弟

春意盎然“瓢儿菜”

经霜过雪味更甜

 菜薹

菜薹与菜心

洪山菜薹

孝子菜的故事

 菠菜

菠菜源于波斯

神奇的“菠菜法则”

吃菠菜的大力水手

 芹菜

本芹与西芹

水芹与旱芹

读书人别称“采芹人”

“菜之美者,云梦之芹”

“献芹”的典故

 茼蒿

茼蒿古称皇帝菜

“杜甫菜”

 苜蓿

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

幸运的四叶草

“廉村”与“苜蓿盘”

 蒌蒿

野菜美蔬

《惠崇春江晓景》

南京“野八珍”之一

 蒲公英

“苦菜”蒲公英

治好药圣伤痛的神药

香草小话

 香芹菜

带着洋味的香芹菜

香芹装饰与古奥运会

 紫苏

紫苏“史与话”

华佗与紫苏

 罗勒

名称的变迁

香草之王

神圣的罗勒

 莳萝

莳萝来自波斯

小说《莳萝泡菜》

古老的香料蔬菜

薯芋杂谈

 土豆

菜粮兼用的马铃薯

马铃薯的“全球传播”

马铃薯在中国

十全十美的食物

 生姜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

莱芜生姜

不撒姜食

 芋头

“芋”古称“蹲鸱”

荔浦芋头

南通香芋

 甘薯

甘薯原产南美洲

福州乌山“先薯祠”

葱蒜之味

 韭菜

用于祭祀的蔬菜

一植而久生的蔬菜

不见光的韭菜

“清肠草”与“起阳草”

 葱

大葱与小葱

毛泽东的“大葱外交”

葱为百菜先

 洋葱

来自西亚的洋葱

《洋葱头历险记》

骑士的甲胄

 蒜

大蒜古称胡蒜

德国人的“大蒜节”

战争中的大蒜

最具抗癌潜力的植物

序言

蔬菜鱼中国文化

人类已约有300余万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叶和渔猎为生。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集《山海经》里就有“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描写。神农氏尝百草,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先民尝百草”,而百草,实际也即我们现在灶头所说的蔬菜。

“蔬”字在《说文》中被解释为:“草之可食者曰蔬”、“菜”字源于“采”字,“采”的上半部为爪,下半部为木,“采”即是用于摘取植物之意,加“艹”即为“菜”。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蔬菜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其住往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泉源和被吟咏的对象。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诗歌似乎和蔬菜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其中,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37篇提及蔬菜。

中国历代的诗人雅士,从不同角度上,几乎把所有的蔬菜都吟咏过。“秋菰出水白於玉,寒荠绕墙甘若饴(陆游《秋晚》)”“黄芽白菜,胜于江南冬笋者,以其百吃不厌也(《津门纪略》)”,“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不绝于耳。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与笔记中,也有大量描写蔬菜的章节段落。《红楼梦》里所提及的菜肴,细细研究起来,是可编成一册“红楼菜谱”。《随园食单》耗袁枚四十年美食之研究,涉及野菜时蔬的篇幅不乏其数。《儒林外史》几尽讽刺社会科举之能事,待对蔬果描述时,却又林林总总,不厌其烦,温文尔雅起来。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上述所提及的蔬菜,仍是我们灶头案边喜食的时蔬。

中国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蔬菜是古代农作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的文人墨客,不能不关注每日不可或缺的蔬菜,以致文学家们还写出了有关蔬菜生产的专著。《农桑经》就是明清文学巨匠《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所著,虽出自文学巨匠之手,却是一本通俗读物,全书有49则记载了蔬菜的栽培方法,包括蔬菜共45种,并且在品种上增加了“苤蓝和生菜”,还有“灰薹菜和马齿苋”。

在中国画的表现题材上,蔬菜也是入得画的。尤其是近代画家齐白石大师笔下,更赋予蔬菜无限的美感和神奇的生命力。蔬

菜不仅入诗入画,人们还在蔬菜上作画。如用冬瓜做的“冬瓜盅”,利用瓜皮、瓜肉颜色不同,平雕出精美的人物、山水和鸟兽,精美绝伦。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人们不仅在蔬菜上作画,还进一步用不同颜色的菜蔬,或切或片,或刻盘,完全依照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辋川图二十景》制成宴席,食用时每客一份,一份一景,若座满二十人,便合成辋川全景图。

饮食文化本身也是美的创造过程,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一文中写道:“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亦美术之—道也。”蔬菜是人们灶头常备的吃食,是我们最喜食用的悦口之味,因而其可入画,其可作画,也是顺理成章、行之必然的了。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蔬菜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人们研讨中国“饮食文化”时,对于蔬菜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应给以关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位蔬菜科研工作者,受杨恩庶先生之托将蔬菜的历史、文化、典故及食用趣事编辑成册,以飨读者。在此,感谢杨先生共同促成此事,鼓励、支持作者笔耕不辍,使之付梓。

张德纯

2015年4月于农科院

内容推荐

蔬菜是人们餐桌上一味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生活中素食主义者群体的不断扩大,蔬菜所富有的独特营养与文化内涵也成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杨恩庶、张德纯主编的这本《蔬之物语》将彻底颠覆你对蔬菜的日常看法——蔬菜不单单是洗净切好、等待料理的食材,而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以及我们的祖先在悠长的岁月中流传下来的特定饮食文化。作者从各类蔬菜的起源、典故、命名、栽培区域、珍闻轶事等方面入手,内容有料,文笔风趣,再配合每种蔬菜的特定营养知识,将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蔬菜文化全解。

编辑推荐

杨恩庶、张德纯主编的《蔬之物语》是一本带有温情的博物读本,是一次有关时蔬文化的全面解读。作为趣味性的蔬菜科普读物,本书集休闲、学习、研究于一体,将我们日常灶台上的蔬菜历史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为读者带去一餐有关时蔬的博物盛宴。书中插图特邀水墨画家精心绘制而成,另有精美书签+藏书票供读者珍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