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一年,袁世凯复辟,“二十一条”签订,巴拿马世博会、远东运动会召开,外蒙古谈判进行,梅兰芳成名,北京城进行了改造,广东发生大水灾……1915年就如同一个极具深意的历史标本一样,体现出中国近代史中的纷乱政局和人事。在这个单一的年份中,呈现出了那么丰富多彩的历史符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因此,杨红林编著的《1915中国表情》这本书旨在通过对1915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从袁世凯复辟开始,以同一时期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衬托,以重要历史人物的“表情”为切入点,力图全方位展现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大转折节点,进而考察其背后的历史真相。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在这一年的混乱时局中,政客们粉墨登场,排演热闹非凡的政治戏码;民间的各路角色为争得一席之地,也不遗余力地卖力演出,共同推出了一台波谲云诡的时代大戏。在这一年,袁世凯不顾起火的“后院”准备着登基大典,日本人居心叵测地拿出了“二十一条”,昔日的革命党成了人民公敌,梅兰芳在上海唱红了京剧,新时代的女权代表卷进了桃色新闻……杨红林编著的这本《1915中国表情》配合上百幅老照片,讲述了他们鲜活、真实的人生故事。
可惜的是,尽管莫理循费尽心思地为袁世凯谋取国际声誉,但后者却最终做起了皇帝梦。这一行为无疑触动了莫理循的道德底线,他对于袁世凯的称帝表示极力反对。在眼看无法阻止袁世凯一意孤行,沮丧的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中国政府服务。我担心自己正在一步步堕落。……他这么做违背了他的所有誓言,将他的所有理念都抛到九霄云外。袁世凯自己原先并不想当皇帝,但在其子和被他冷落的原配夫人的影响下,他正为登上皇帝的宝座而调兵遣将。这与日本人和孙逸仙的预言一致。他使自己、他的国家和他的顾问成为笑柄。”1915年8月17日,已完全沉迷于帝制的袁世凯接见了莫理循。事后莫理循失望地写道:“这次会见毫无实效,十分令人不快。他的讲话空洞无物,令我沮丧,一直抱怨宪法极大地束缚了他。”1915年12月12日,就在袁世凯称帝的当天,莫理循愤怒地评论道:“袁世凯今天接受了帝位。真令人吃惊!装模作样,愚蠢至极。”后来,多少对自己当初的卖力有些后悔的莫理循也终于开始反省:“袁世凯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过去为他工作如此热情是犯了多大错误。”但是尽管如此,对于中国的感情仍促使他在紧要关头为袁世凯出谋划策。
1915年12月25日,蔡锷领导的护国运动在云南爆发,贵州、四川等省相继响应。1916年1月5日,袁世凯正式颁布讨伐令,对云南护国军用兵,准备一举歼灭起义部队。尽管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嫡系将领采取称病等手段抵制袁世凯的命令,但后者仍不死心地希望莫理循能为他贡献良策。可是当莫理循建议立即建立立宪政府时,袁世凯又顾左右而言他。失望之下,莫理循向袁世凯告辞,前往汉口、南京、上海等地考察。3月22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而就在此前一天,莫理循曾晋见袁世凯,敦促他立即发布放弃帝制的命令。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羞愤交加中死去,而他留给中国的则是一个烂摊子: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面对这一现状,莫理循认为袁世凯应负很大的责任。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袁世凯想穿龙袍的疯狂野心,毁了他自己的前途,也严重地连累了他的国家。”与此同时,莫理循也开始反省自己:“袁世凯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过去为他工作如此热情是犯了多大的错误。”
袁世凯死后,莫理循尽管仍在为北洋政府工作,但已丧失信心的他决定,自己的任期一结束就将离开中国。不过就在离开中国之前,他又为北洋政府谋划了几件重大决策,首先就是极力促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在“一战”爆发后不久,国际意识敏锐的莫理循便向还在台上的袁世凯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其中列举了参战的种种好处,而最主要的两点,一是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二则是可以借此振兴中国的经济。由于袁世凯不久后暴亡,莫理循又向继任大总统的黎元洪递呈了关于中国加入协约国的备忘录,劝说黎元洪参战。为了获得国际支持,他还游说日、俄、英、美等国。1917年2月8日,莫理循又向掌握实权的段祺瑞递呈了关于中国参战的备忘录。3月4日,中国政府断绝了与德国的外交关系。眼看“一战”的局势已经明朗,协约国的取胜也只是时间问题,8月14日,犹豫了好几年的中国终于对德宣战。
P91-92
检视历史的年轮,总有那么一些年份会呈现出特别的轨迹。正如古树的年轮能够透露出其生长过程中不同年份气候、水土的变化一样,历史的年轮也是如此。而在近代中国历史的横断面上,1915年无疑就是这样一圈蕴含特殊信息的年轮。
关注历史时,无论是以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人手,人们常常热衷于一些特殊的数字:10年、20年、50年、100年、500年……回望历史,整整100年前的1915年无疑就是这样特殊的时间坐标。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巴拿马运河开通……然而这些都不是中国人所关心的重点。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年份、一本充满感叹号的年历、一幅异彩纷呈的众生画卷……这一年,袁世凯复辟,“二十一条”签订,巴拿马世博会、远东运动会召开,梅兰芳风靡全国,北京城旧城改造……一桩桩、一件件,大事小事、家事国事、好事坏事、喜事悲事……不难发现,1915年在纷繁复杂的中国近代史中,就如同一个极具深意的标本。在这个单一年份的横断面上,居然会呈现出那么丰富多彩的历史符号,虽然主次分明却又处处喧嚣。
至于当年那些历史的主角儿或参与者,达官显贵也好,芸芸众生也罢,他们的表情则彻底定格成了历史信息的一部分。于是,当我们翻看1915年的日历时会发现,这里有袁世凯称帝时的春风得意,段祺瑞因反对帝制而被气歪的鼻子,黎元洪拒受封号时的怒不可遏,日置益提交“二十一条”时的趾高气扬,莫理循四处奔走的焦急万分,朱尔典变脸时的漠然,杨度被通缉时的委屈,辜鸿铭演讲时的傲然自信,王金发临刑前的绝望,沈佩贞在法庭上的哀怨,张弼士参观美国时的惊奇,梅兰芳演新戏时的光彩照人,王正廷在远东运动会上的兴奋,朱启钤在正阳门城楼上的踌躇满志……凡此种种,无不提醒着人们,虽然已跨越整整一百年,1915,仍值得我们回顾和反思。
影像是历史最好的注解,往往比文字更形象、更生动而更有说服力。透过那些清晰或者模糊的影像,审视那些历史主角们不同的表情,相信今天的人们会生发出多种不同的感受吧。
本书旨在通过对1915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的梳理与分析,以袁世凯复辟为主线索,以同一时期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衬托,以重要历史人物的“表情”为切人点,全方位展现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大转折,进而考量其背后的历史玄机。
杨红林
2014年岁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