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温暖的雪
分类
作者 雷隆隆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温暖的雪》一书,收编作者雷隆隆多年来积蓄下来的散文随笔及小说上百篇。因《温暖的雪》,也是书中的一篇文章,该文曾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被作者看成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故而该书以《温暖的雪》冠名。纵观全书,内容丰盈宽泛,时间跨度也很大,涉及作者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方方面面,少年、故乡、工作、生活、人情、世故、游历,无所不及,是一个全景式的自我展示。在体裁上,主要是散文与随笔,其次有小说,其实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带有议论性的文章。

内容推荐

《温暖的雪》一书作者雷隆隆长期从事地质勘探专业,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注意积累,收集工作和生活中的素材,最终整理出此文集。文集主要为作者所创作的散文,并收集了一些小说。文稿内容丰富,时间跨度也很大,从书稿中散发浓重的山水气息,可以看到作者的地质情结。整个作品内容积极,贴近社会主旋律,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适于文学爱好者。

本书分为散文随笔、小说选编两部分:散文随笔:记录主要行踪履历,笑谈喜怒哀乐情绪,问诘心灵,探究人生意义。皆自情出,随心所欲,一路踏歌而来。小说选编:反映社会生活矛盾,揭示人性善恶之道。激浊扬清,讴歌人间沧桑正气。心有向往,笔之流泻。

目录

散文随笔

第一辑 故乡情思

 梧桐树下的故事

 酸枣情

 家乡柿子

 王叔叔·孟叔叔

 永不褪色的春联

 我的老师

 汤营桥

 故乡的野菜岁月

 再见吧,伏牛山

 离开外爷外婆的日子

 风雪夜归人

 故乡看云

 戏楼梦

 旧宅老院

 少年琐记

第二辑 岗业履痕

 值班东山峰

 中国高铁的高速度

 读《把信送到加西亚》

 车陷荔溪河

 油茶花时访锡田

 啊,那双远去眼睛

 冬去春来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

 新居进行曲

 知青生涯1975

 腊尔山旧事

 难忘的共青岁月

 我在测绘队十六年

 读书无隗

 吴凡与我

第三辑 三湘风铃

 洞庭湖之夜

 长沙沙水水无沙

 永州访古

 岳麓书院

 日落芷江

 美哉,春雪!

 走近老山界

 大美湘西

 漂流夫夷江

 红霞万朵看良山

 白云山游趣

 贾谊故居怀想

 岳麓读枫

 洋湖心影

 长沙最美数盛夏

第四辑 闲情心语

 人与金钱及教育

 书斋随笔

 “性本善”与“性本恶”

 父母今年八十六

 温暖的雪

 城好乎?乡好乎?

 高宅品兰

 人在迷途

 天天过年

 连环画情结

 逛书店之乐

 年画的史话

 酒,这东西!

 从日本地震说开去

 关于书画文学及其他

 铁杆戏迷

第五辑 物象时令

 糖油粑粑

 南方北方

 感念那片油菜花

 夏天来了

 方言的味道

 糊涂面

 芒种记事

 豫西的年俗

 菜园拾趣

 走在春天的诗韵里

 五月的端午

 湖南人的“怕不辣”

 火宫殿

 南阳烙饼与阜阳烧饼

 洛阳牡丹

第六辑 游踪撷英

 龙门纪行

 风景明珠武陵源

 夜上华山

 旅欧漫记

 红彤彤的镇远

 娄山关游记

 世博园的况味

 灵渠揽古

 坝上行

 探险美国大峡谷

 初识林芝

 多彩的云南

 壶口观瀑

 走赣南

 重返西安

小说选编

 寻梅记

 娆河少年

 月夜路上

 小雨中的回忆

 雾

 飞翔的蝴蝶结

 冯大年探亲

 地质队长

 拾麦穗

 冬梅花儿开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之大,不同的美食有千种万种,其中的河南糊涂面,貌不惊人,虽人不了大系,风味却极富特色,食者,绝对会念念不忘。

糊涂面,做法简单,无什高难技巧。白水烧开,放入黄豆或花生米,再输玉米糁或玉米面,下入面条,丢进蔬菜,大部分蔬菜都可人锅。再放入油盐等调料品,出锅即成。虽简约好做,却须注意几个关键点。第一,黄豆或花生米是看点,点缀物,不能少;二是需要把握好所下面条的多少,做得不稀不稠。稀了,形不成糊涂,稠了,成为黏疙瘩;三是姜、蒜、葱、油、酱调料,需要最后加热倒入提味,如掺有芫荽更佳。做得好时,亮晶晶的白面条上,青丝游动,黄星点点,满屋飘香,让人不能自已。

糊涂面,到底发轫于哪个朝代,无所考。不过,我在想,糊涂面一定与河南过去的苦难历史有关联。河南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地处中心,位置重要,是大部分朝代问鼎逐鹿中原、政权更替的争夺地。因而,河南历来既是建立政权兴盛期的繁华地,也往往是饱受战争之苦、兵荒马乱、屡建屡毁、民不聊生的贫穷之地。翻开河南近代史,更是深受水早蝗匪之害,仅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洪灾肆虐,就造成灾民上千万。纵观中国近代,北方荒灾,大量饥民流落失所,造成了几次大规模的流民迁徙浪潮,其主要迁徙路线,一条是山东、直隶人通过渡海或出塞“闯关东”,去东北谋生;再是山西、陕西北部一代的“走西口”,到河套平原等地安家。其实,河南人除了部分也加入了闯关东、走西口的队伍外,还开辟了自己另一条流亡之路,即河南大量饥民进关中,沿着陇海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散居到西北省区各地。话扯了许远,还是为说明河南曾经的贫穷与苦难。这个糊涂面,大底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贫穷,人口又多,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奢望,只求果腹。生活没什么讲究,一锅水,烧开后,只要能进口的,什么都往锅里丢。粮食匮乏,大概只有靠水、靠蔬菜来补充,汤汤水水,稀里糊涂,填饱肚子就行。久之,就诞生了“糊涂面”这个难引人注目的特殊品种。糊涂面由贫穷相伴,虽为杜撰,但我想是有几分道理的。

记得,儿时在家乡时,糊涂面就是家常便饭,几乎每天都会排上一餐,家家户户如此,大有不吃糊涂面,不是河南人的气场。一年四季如影随形,即使在百草不生寒冷的冬天,靠储藏的干菜也照样能做出可口的糊涂面。那时真正是遵循了毛主席“闲时吃稀,忙时吃干,不忙不闲半干半稀”的教导。其中糊涂面的做法与习惯,功不可没,它帮助人们度过了艰苦的困难岁月。

久之,糊涂面也修炼成了一种文化,深入老百姓的心里。过去的农村,所用多是粗瓷大碗,吃饭时喜欢端着饭碗聚在一起侃大山。左邻右居的人,特别是青壮年,吃饭时,总会盛上一碗饭,走到家门口,选一个地方,边吃边聊,喝完一碗,回家再舀一碗,捌出来继续聊。天南地北,三皇五帝,无所不谈。开口闭口,咱是草木之人,普通老百姓,我怕谁!人人心绪轻松平淡,说些“不当高官不害怕,不享荣华不担惊”的俗语。或相互嬉笑怒骂,引起一片笑声。让人感觉,这种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深深侵洇在作为生活主食的糊涂面里,糊涂面里映射着乡亲间的淳朴、情谊与和谐,充盈着对生活的满足感及快乐。

就年轻人,我不敢说。作为老一辈的河南人,应该说,对糊涂面,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甚至有些顽固不化。糊涂面,甚至被带到天南海北。我的父母,在南方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生活中,依然少不了糊涂面。但生活在周围的南方人不买账,多数看到了,会嗤之以鼻。有一位平时颇具友谊的南方朋友,曾与我母亲开玩笑:“嫂子,你吃的这个,是猪食呀!”玩笑大了点,但父母依然难改其衷,一笑置之,照样吸溜自己的糊涂面。人各有心爱,没办法!

我也如此,吃糊涂面长大,自然根深蒂固。妻子南方人,情理中不喜欢,儿子南方长大,生活习性随母亲。苦心劝诫了几十年,他们还没有投诚的意思,二比一,我有些孤立,只好随大流,大多数跟着嚼干撒撒的白米饭。如想吃糊涂面,也只有趁他们不在家时,弄上一顿,以示调节和虔诚。

回到家乡,那当然是糊涂面的天下。改革开放初期,糊涂面不再蹲守寻常百姓家,街面上一些饭店,已有糊涂面买卖。我每次回家乡,下火车,出洛阳站,映人眼帘的叫卖的,一个是洗脸热水,一个是热腾腾的糊涂面。卖者在喊:“浆面条,浆面条!”看那形状,黏黏糊糊,与糊涂面别无二致,只不过用豆腐浆水做成,多了些别有的酸味,实际上,就是糊涂面的变异。看到那飘着金灿灿的黄豆,绿茵茵的青菜,白里透着亮的浆面条,心会痒痒的,要上一碗解馋。喝完后,还会一闪念,家乡真的好,古道热肠,一见面,就用一碗糊涂面接待你!

以后回家乡,在与亲朋相聚中,发现糊涂面,身价飙升,居然走进了宾馆酒楼。随着市场的活跃,南方饮食的讲究明显地影响了北方,筵席的各类菜肴,五光十色,已无南北方界限,河南风味亦难显现,往往倒是最后上的一小碗糊涂面,始见地方特色。看那精致白瓷小碗,略大于鸡蛋壳,外沿起着蓝色小花,烫了金线,所盛糊涂面,已没有了原来糊涂面的糊涂状,利利索索,泛着更加斑斓的花生、红萝卜丝、芹菜,煞是好看。用嘴扒拉两下,已几乎没了过去土法糊涂面的感觉,漂亮的女服务员介绍说,这个是我们河南的名小吃。我不由在想,别蒙我,我是河南人,这不就是糊涂面么,而且是改良了的糊涂面。又会想到,好似其意不在吃糊涂面,而是重在欣赏酒宴的排场与餐具的精致,现在包装盒往往比所装的商品高贵!  近日,随旅行社去云台山,在个小饭庄,眼睛一亮,那才是正宗的糊涂面,黄星星、绿丝丝,相溶相连,不稀不稠,糊糊涂涂一大盆。久违了,我连盛了两碗,呼噜又呼噜,直喝得满身出汗,回肠荡气,又找回了当年的味道,好不畅快!但同行的游客去盛第二碗的极少。看来,对于事物的感触,不在于撼天动地,不在于山珍海味,而更在意印在骨髓里的一种情结。对有些人生道理的明白,也写在了我对糊涂面的喜爱里。

有一年,父母来我居住的城市过年,全家相聚,别有感触,信手挥就一篇《糊涂面赋》。现抄写如下,供也喜爱糊涂面的朋友一笑。“两勺清水,些许黄豆,沸之。人玉米糁数把,慢熬。添面条加菜叶或萝卜丝等什锦菜类,撒葱蒜油等作料,即熟,成糊状,称之糊涂面。系河南之独有,百姓之常食,软散无形,难看,却不难啖。食之不雅。成年人吸溜数碗,直至肚圆带宽,顽童食则抹得满脸斑斓,甚以口舔盛器以其净。粗茶淡饭,难登大庭盛宴。然中原一绝,豫人或蹲或站,可喝得有滋有味,汗流浃背;可吃得人高马大,似醉非醒。外地人不食则已,食则咂舌,品其香,回其味,恋之不去。郑板桥日‘人生难得糊涂’,吾道‘糊涂之后是清明’,快哉,大家皆来喝糊涂!”P196-198

序言

雷隆隆是一位地质工作者,在湖南省地质部门供职。长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是局机关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中国国土资源报》的记者,曾经担任过湖南地矿记者站的站长。

我与雷隆隆相识,是在湖南省第八届、第九届“文代会”上,他是代表湖南省地矿文化艺术协会参加会议的。给我的第一印象,率真、坦诚、热情,带着地质人的风风雨雨与特有的性格情调。

近日,翻阅雷隆隆所写《温暖的雪》的样书,映入我脑海的初步感觉,是他的写作精神值得推介。稍了解下他的经历,从小爱好文学,没有名利思想驱逐,心静如水,始终把写作作为一个文艺志趣的纯粹追求,使之成为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从整体看,在读书与文学风气还处于低谷情况下,他能够矢志不移,一直热爱读书,坚持写作,而且他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单位的日常性对内和对社会的宣传工作,工作繁忙,他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几十年如一日,与书与文相伴,甚至与清苦厮守,孜孜以求,不间断地用笔滋润自己的思想土地,书写自己的人生认知与心声,对于一个不是专业作家的人来说,实在难能可贵,很不容易!

《温暖的雪》一书,收编作者多年来积蓄下来的散文随笔及小说上百篇。因《温暖的雪》,也是书中的一篇文章,该文曾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被作者看成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故而该书以《温暖的雪》冠名。纵观全书,内容丰盈宽泛,时间跨度也很大,涉及作者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方方面面,少年、故乡、工作、生活、人情、世故、游历,无所不及,是一个全景式的自我展示。在体裁上,主要是散文与随笔,其次有小说,其实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带有议论性的文章。

《温暖的雪》一书,给我最深的感受,还是作者情感的纯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映衬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荡漾着作者飞雪叠涌的激情浪花,对地质事业,特别是对野外生活的追思留念,对故土家园的一往情深,对亲情的看重,特别对把自己抚养成人的外爷外婆,始终看得至高神圣,念念不忘,赤诚之至,孝心可鉴天地。实际他对生活了更多年限的三湘四水这片热土,作为第二故乡,也是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在《长沙最美数七月》、《洋湖心影》、《岳麓读枫》、《大关湘西》等作品中,都有充足的展现。对于曾经融及情感火花的旧年轶事,是那样的久久不能释怀,可见诸于《难忘的共青岁月》、《菜园拾趣》等文中。《温暖的雪》一书,虽为散记形式,完全可以窥见作者本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记述了他的主要人生脉络,他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激情似火的人,是富于情感且性情中的人。

在各类文章里,可以感觉出作者人生价值观的严肃性。敢于正视社会问题,敢于讲真话,通过文学形式,对祖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给予热情的肯定与歌颂,而对于社会事物乃人性问出现的一些扭曲现象、不良风气,直言不讳地提出质疑,直至批判与鞭挞,大胆鸣发自己的思想与看法,旗帜鲜明,不遮遮掩掩,炽热率直。这些在《人在迷途》、《酒,这东西》、《感念那片油菜花》、《人与金钱及教育》、《关于书画文学及其他》等多篇文章里,均有论述。在我看来,作者所持的有些观点不一定十分精准与透辟,但作者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其中有不少观点,认识深刻,见地独到,让人耳目一新。从中也深深地映衬出作者那一代人的教育与思想烙印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给人的启迪,是不言而喻的。

阅读《温暖的雪》,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反映了作者心地的纯净善良,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街前门口的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摊小贩,通过生活体验,写出了如《啊,那双远去的眼睛》、《南阳烙饼与阜阳烧饼》等反映平民生活的文章,“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如泣如诉,缕缕悲悯情绪跃然纸上,对社会底层人物、弱势群体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山风激荡,山花摇曳,山野浪漫,在《腊尔山旧事》、《值班东山峰》、《车陷荔溪河》、《冬去春来》、《我在测绘队十六年》等文章里,作者把这些最为值得记忆的瞬间记录下来,为地质职工坚守野外艰苦生活,为国家寻找宝藏付出的奉献精神,赋予了诗画般的美丽,充溢了淳朴的关爱和崇敬之情。对逝去的青春岁月是那样的依恋不舍,弘扬匡扶善良与正义,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改善,又充满了无限的期盼与祝福。各色文章,既透视着奋发向上、心潮澎湃的锐气、阳光和活力,似乎还萌生着对人生一层淡淡的愁绪,对世事一缕悠悠的哀婉与落寞。

《温暖的雪》一书,在写作上,不追求花样技巧,辞藻华丽。作者以自己把握的基本写作功底及对文学的理解,更加追求一种真实、清丽、自然的艺术效果。写景状物,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议论,有理有节,侃侃而谈;抒情,发自内心,叠叠不倦,而对一些具体事物,又描写得比较细腻,根据题材或者情节,做到了收放有度,恰如其分。总体看,该书文章文畅字顺,如同观赏名山秀水,一路写来,无拘无柬,清凌自如。反映了作者对生活观察、对文字功底修炼的一定功底,作者的个性风格尽显其中。

就《温暖的雪》一书而言,写得最好的,当属散文随笔,其小说不多,却也有其自身的风格与味道,也是雷隆隆利用文学形式宣传地质行业生活的一种尝试,在生活取材上,在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上,都是很接地气的。

此外,从《温暖的雪》一书的部分篇章中,隐隐感觉到作者流露出对社会生活的厌倦,对老庄道法自然思想、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虽然高雅,但往往难以实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希望作者还要继续承担起文学的责任,保持写作热情,笔耕不止,不断地写出反映自己思想情感、有益社会进步、有益启迪民智和觉醒民众、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愧一个文学作者良心的好作品来。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

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

二○一四年三月

后记

出版《温暖的雪》一书,想法三年,策划两年,实施一年,终于结集出版了,了却一桩心愿,心情甚好。好似山道弯弯,行走在千沟万壑之间,终于让我走进了“又一村”的小店,到达了一个可以小憩一番,欣赏下前路风景的凭栏亭站。

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帮助和关心。首先感谢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跃文,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分别为本书写序。感谢为本书编辑出版或对所编文章提供过指导的徐怀谦、李约汉、叶东明、周洵、张传玖、马亮、任晓路、陈蓉、王诒卿、岛晓霞、曲从俊等老师。感谢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秘书长徐峙、海洋出版社鹿源先生对书籍出版策划有关事宜的帮助。感谢为参与本书编辑及校勘工作付出辛劳的彭日义、颜玲利、黄利群、刘立志等同志。感谢湘潭彩印厂王刚田、吴晓军、钟明等同志参与书籍的前期编排工作。另外,要感谢我的妻子彭朝冰,对我有关文学类的大部分书稿或成篇文章,认真阅读,提出意见与看法,帮助我日臻完善。她往往是我作品的第一位读者,成为“产品出厂”的第一关。感谢我的儿子雷帆为《温暖的雪》一书的装帧设计及封面绘制提出的修改意见,并采用了他的一些速写作品,并本人的美术作品一起作为装饰插页,这是他的专业强项。我还要感谢那些曾经为支持我写作并促之进步、或为本书出版所付出关爱之心的单位、领导、老师、朋友及同事们。

由于能力所限,《温暖的雪》一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与纰漏之处,敬为广大读者谅解!

二○一五年三月于长沙

书评(媒体评论)

《温暖的雪》一书,收编散文随笔及小说上百篇。因《温暖的雪》也是书中的一篇文章,该文曾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被作者看成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故而该书以《温暖的雪》冠名。纵观全书,内容丰盈宽泛,时间跨度也很大,涉及作者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方方面面,少年、故乡、工作、生活、人情、世故、游历,无所不及,是一个全景式的自我展示。

——王跃文

翻阅《温暖的雪》一书,感触多多,让我更为动情的,还是这本书散发出的浓重的山水气息与地质情结。作者以稳健而清纯的笔触,无论是留恋家乡往事,还是回忆地质野外生活,或是走近自然景区,总是在用心去丈量踏访过的土地,把自己的灵魂深深地揉到了山风草石与流水的情感里。

——陈国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6: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