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耳朵借我(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世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耳朵借我(精)》是马世芳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成文于二○一○到二○一四之间。在书中,马世芳记录下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乐背后,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的人与事,曲折与辛酸,音乐与社会、政治的纠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吹不同的风、喝不同的水长大的我们,或许曾为了同一首歌流泪、呐喊。马世芳的文字,唤起我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内容推荐

马世芳,一个让两岸文艺青年眼睛发亮的名字。

马世芳首部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侯德健、李宗盛联合推荐。在这本《耳朵借我(精)》里,通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李泰祥、罗大佑、侯德健、李宗盛……马世芳唤起我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努力开启埋伏在音乐中的启蒙咒语,讲述音乐背后不为人知的人与事,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目录

辑一 刀子一样的风

 淌着血歌唱

 完美的抗议歌曲

 “放过孩子吧!”

 从橄榄树到葵花籽

 好一朵美丽的□□□

 鸟巢归来

 那年北京刀子一样的风

 一万匹脱缰的马

 江湖,秋蝉,美丽岛

辑二 你转回头

 巨龙之眼,美丽之岛

 白色的恐惧,红色的污泥

 当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一些陌生的旋律

 青春不再,琴音犹存

 李泰祥二三事

 阿仁,你转回头

 坐在那音乐上

 倔强执拗的张悬

 这个导演会选歌

 但愿是柴油的

 当炉心熔毁,但愿我们还能告别

 “地下社会”并不欠这社会什么

辑三 溯流静听

 请进来我的世界,稍作停留

 忙与盲,一张消失的床

 流浪远方,流浪

 “小清新”的祖师奶奶

 文青应当读诗,写歌的文青尤其是

 这句其实唱错了?

 请勿枪杀歌手!

 不许胡搞瞎搞!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目击陈升和伍佰的第一次

辑四 以歌筑墙

 生平买了最多卡带那一天

 一万块一张CD

 记得那只随身听

 消失的贝斯手

作者跋

试读章节

一万块一张CD

所谓“发烧片”、“发烧音响”,说的是音质特别讲究的音乐软硬件。殷殷追求这种讲究的玩家,自然就是“发烧友”了。

在我等经济实力与时间精力均远不足以支应的乐迷眼中,“发烧世界”是幽深奥秘的异次元宇宙,充满了只可意会而近乎于禅的词句:“低频Q软而不松”、“中频紧实而不生硬”之类既无标准亦无法测量的玄奥说法,都是常态。“发烧圈”最经典的套语,大概是顶尖扬声器应当能听出弦乐的“松香味”——这以嗅觉形容听觉的妙喻,常被“非烧友”引来调侃。此外,音响广告常有“听出耳油”一类形容,大抵是旧时从香港传来的夸饰法。我有时也会想:到底什么样的音乐,值得你我为它流一汪“耳油”呢?

少年时,曾到一位长辈家中作客。他是望重四方的名医,墙上挂了不少博物馆等级的真迹。地下室辟做试听间,摆了一对比人还高、像两堵墙竖着的静电喇叭。线材皆粗壮黝黑,如蟒蛇横卧于地。前后级扩大机、黑胶唱盘、CD机,无一不庞大沉重,面目阴鸷。即使真有贼人闯空门,大概也是搬不动的。那天长辈招待我们听了几张唱片,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发烧“测试片”,里面收录了校准音响部件所需的各种声效。他特别选播其中一曲,很短,内容简单扼要:一只玻璃杯“哗锵”摔碎在地上。他反复播了好几次,并且得意地问我们:可曾听出这玻璃杯摔碎的方位,在右前方三公尺处?可曾听到一块碎片由右往左弹跳的脆响?

我倒不至于轻薄地以为长辈花费相当于一队进口车的资本打造这套发烧系统,只是为了原音重现摔碎玻璃杯的实况——若是那样,未免也太不划算,还不如买几百只玻璃杯,每天现摔现听。但我也暗自狐疑:一旦“发烧”到一定的份儿上,“音乐”与“音响”究竟孰轻孰重?

《音乐与音响》杂志创办人张继高先生虽有名言“音响只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他也曾形容暗夜中看着“真空管顶上那点点橘红灯丝……温婉有光,直觉上它散发出来的音乐,都是一种温存、一种美、一种风韵、一种感激。”——你看,恋物、发烧,也是需要教养的。

几年前,我接到音响展览活动的讲演邀约。我的讲题是“我的摇滚发烧片”——任何门派的乐迷,都有属于自己的“发烧”定义,我虽没有玩“发烧音响”的资本,却很可以聊聊某些唱片在录音、编曲、音场处理各方面的巧思。当然,定这个题目另有私心,便是期待主办单位能借地利之便,借一组我死也不可能供在家里的超级“发烧”音响,放放我那些听熟了的唱片,让我好好过把瘾。

可惜事与愿违,那次讲演的音响器材,几乎是我这些年走江湖所见规格最阳春的一组——连那到底算不算“音响”都十分可疑——一只摆在地上的手提式扩音喇叭,补习班常见的那种。那喇叭功率稍弱,音量略略扭大,便会窜出哔哔剥剥的噪声和回授啸声。我的CD透过那只喇叭播放出来,高中低频或许都还在,只是通通黏成一气,糊烂难解——总之,我得在全台湾“发烧音响”最密集的展览现场,用一只补习班扩音喇叭讲两小时的“摇滚发烧片”。

我只能急中生智,改变策略,反向切入:话说五六十年代,我们的长辈还是青少年的时候,用晶体管收音机和手提唱机听着那些古早的音乐,何尝在乎过“发烧”与否?那些歌的创意和才气,即使用最最阳春简陋的器材播放,仍足以撼动人心。

“大神级”资深制作人李寿全曾经跟我说:他制作完一张唱片,在后制录音室完成混音和母带后期处理,会先用录音室里专业级的监听喇叭仔细听一遍,再把母带录成卡带,拿到楼下电器行找一台最便宜的手提录放音机放一遍。若是这么听起来也不错,才算过关。毕竟流行歌曲从不单单为了发烧音响而存在,它将在计程车上、在便利商店、在面馆的电视机前被听见。真正厉害的“发烧片”,得要做到“随遇而安”、“遇强则强”,才算得上“雅俗共赏”。

李老师的故事给了我灵感。那天我请大家把那只补习班喇叭想象成“四十年前的晶体管短波收音机”,果真奏效,听众并没有被它吓跑。

讲演结束,活动承办人上来作结,这位混“发烧圈”多年的前辈阐述了一段“发烧友应有的观念”,令我大开眼界。他说:发烧友常常花太多钱玩音响硬件,却吝于投资软件。所以他们努力提倡一个观念:器材成本与唱片收藏,应该至少保持“一比一”的比例。也就是每花一万块钱买器材,就应当至少买一片CD。

易言之,若你拥有一套百万音响,你起码应该要有一百张CD。我暗暗换算了一下:若从架上的唱片数量逆推,我应当要拥有一套价格相当于两三栋房子的音响系统,才对得起这个公式。

然而我也很清楚,有太多年轻人的硬盘里塞满了十百倍于我毕生搜购唱片总和的MP3文件,连续放上几个月都听不完,然而他们往往连一副像样的耳机都没有,听音乐最常用的接口是电脑喇叭和手机。他们得之于音乐的快乐,是否质量必然不如遵行“一比一”公式的“发烧友”呢?

所谓聆听的教养,所谓“发烧”的真谛,我想了很久,依旧没有答案。P231-235

序言

天生一对“大耳朵”

侯德健

马世芳有一对天生的“大耳朵”,在绝大多数人只被允许用“小耳朵”听世界的时代,陶晓清和马老师夫妇俩就给了他们的宝贝儿子世芳一对难得的“大耳朵”。这一对大耳朵里有陶晓清的浪漫情怀和马老师的人文关怀,世芳用他的“大耳朵”分秒不差地记录了台湾、香港、大陆的歌手和他们的歌,再用调过音的文字准确地记录下来,我怎能不甘心情愿地把我这一对“小耳朵”借给他。

关于过去四十年两岸三地的原创歌曲,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得仔细。我有许多很爱听歌也很用心听歌的朋友,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世芳独特的机会与缘分。认识世芳近四十年了,却很少有和他深度沟通的机会,直到前些年上他的电台节目谈歌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对歌的情怀比他的母亲更浪漫,更难得的是,他对生活在错综复杂两岸三地的中国人的关怀也不亚于他的父亲。

把耳朵借给马世芳吧,听他放一首歌,认识写歌的人和那个年代的故事。

侯德健

2015年1月26号,北京

后记

“耳朵借我”一词典出披头士的《靠朋友帮点忙》(With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鼓手林戈(Ringo Starr)愁悒而撒娇地唱:

Lend me your ears and I’ll sing you a song And I'll try not to sing out of key

演唱会上,歌手high起来常对观众高呼“把你们的手借我!”——我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招呼打开这本书的看客:“来来来,耳朵借一下,说几个故事给你听。”  《耳朵借我》是我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成文于二〇一〇到二〇一四之间。大半文字来自《财讯》和《小日子》杂志专栏,由于篇幅固定,得想清楚文章重点,削去不必要的部分,文气也因此变得比较敞亮。这段时间,两岸三地人心浮动,这些文章也如实反映了若干当下的焦虑。简体版内容不得不做了一些调整,但那些文字的初衷,我想仍然完整保留下来了。

故事里这些人、这些歌,多少都曾被误解、被轻蔑、被遗忘甚至被屏蔽。希望这本书能略略描清伊们的容颜,留下一些不该轻率忘却的纪念。

这几年往对岸走动得比较勤,得以靠近一点看看彼地青年的状态。又在台科大开了课,让我有机会稍微了解一部分台湾青年所思所想。每每当着满室二十来岁的同学放起那些往往年纪比他们还要大的歌,讲起那些故事,总能看到一双双眼睛闪现的专注和激动。这些文字若能点亮更多年轻读者眼中的火苗,于愿足矣。

这本书能够面世,最要感谢合作多年的叶美瑶,和台北“新经典”、北京理想国每一位细心、认真的同事。感谢侯德健先生简体版赐序,还有李宗盛先生真挚坦诚的序文。无以为报,只能继续认认真真写下去了。

但愿我的文字对得起那些用心的音乐人,以及这个无数美丽灵魂奉献了青春与才华的伟大行业。

二〇一五年春

书评(媒体评论)

这片岛屿刚刚历经七○年代的一连串颠簸,正摇摇晃晃迎向一波波更为激烈的大浪。许多人殷切等待足以描述、解释这一切的全新语言,于是一首歌也可以是启蒙的神谕,一张唱片也可以是一桩文化事件。一个音乐人不但可以是艺术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马世芳

关于过去四十年两岸三地的原创歌曲,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得仔细。把耳朵借给马世芳吧,听他放一首歌,认识写歌的人和那个年代的故事。——侯德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