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虚云和尚传/韶文化研究丛书/岭南文化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曙豪编著的这本《虚云和尚传》主要介绍了虚云和尚的生平事迹,他是韶关近代禅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在韶关的十八年,他驱逐流棍,修复祖庭;农禅并举,安世济民;制订规约,整肃道风;弘法传道,广布四海。虚云和尚对韶关的禅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继慧能之后又一位重要的韶关禅文化名人。虚云一生留下了大量禅学开示、偈语以及三百多首禅诗。其禅学思想十分丰富。

内容推荐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他是韶关近代禅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对韶关的禅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继慧能之后又一位重要的韶关禅文化名人。李曙豪编著的这本《虚云和尚传》主要介绍了虚云和尚的生平事迹,并收录其开示、法语、传记等珍贵的图文资料。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颠沛万里觅真经 家国山河总关情

 第一节 涌泉出家,斩断凡根

 第二节 发愿遍行,高曼得法

 第三节 燃指发愿,流离战乱

 第四节 云南弘法,度化军阀

 第五节 整肃鼓山,梦托南华

第二章 辛苦辗转住宝林 千年祖庭焕然新

 第一节 整肃寺风,收复寺产

 第二节 重修寺庙,倡导农禅

 第三节 制定戒律,启坛传戒

 第四节 安顿难民,扶贫济困

第三章 呕心沥血复云门 悯天安民情义笃

 第一节 庄严法相,追收寺产

 第二节 制定仪轨,农禅并举

 第三节 卓锡云门,弘法传灯

 第四节 正本清源,事变蒙怨

第四章 广布禅学惠四海 放下平生度众生

 第一节 广布禅学,重修云居

 第二节 培养后学,身随云去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唐代就有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僧人不远万里前来朝礼。清代康熙帝曾五次朝礼五台山,乾隆帝则是六番上山礼拜。德清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中间经湖州、苏州、常州,由苏北人河南省,经凤阳、亳州、吴陵、嵩山至洛阳。腊月至黄河,举目一望,大雪漫漫,四无人烟,道路不识。夜来风雪交加,饥寒交迫,只觅得一茅棚避寒,枯坐念佛。当时有年轻比丘遍真、秋凝、山遐、觉乘四人附香同行。五人渡海之后来到宁波,行经湖州,继到常州。谁知至此之后,遍真、秋凝等四人皆渐退出。见此情景,德清更加发心,宏愿弥坚,发誓自己一个人也一定要跪拜到五台山,以践心愿。停留几天,德清病卧雪中,不能行走。三天过去,雪渐渐消停。此时来了一个乞丐,见到德清和尚,知道是冻伤,便用茅棚草生火做饭,喂给他吃,德清的身体才渐渐恢复。原来乞丐就是从五台山而来,他告诉德清,到五台山路途尚远,不必拜香,只管前行,而德清依旧三步一拜。一天,到达一座破庙时,他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不能行走,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了,前面来了一个人,正是前日见到的乞丐,自称是文吉。他给德清服了药,洗了衣服换上,给他熬粥喝。文吉劝德清说:“你从去年腊月拜行至今,走得很慢,这样,你要何时才能到达啊?你身体不好,不一定要拜行,朝礼也是一样的。”德清说:“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出生就见不到母亲,母亲为生我而死,父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我却离家出走,父亲为寻找我而辞官,又害他生病。我心中过意不去啊。我发愿拜行朝礼五台山,求菩萨保佑我父母脱离苦海,早生净土。即使千难万险,我也要拜行前往。”文吉说:“你孝心可嘉。我回五台山,也没有什么急事,我给你背行李,伴你一路前行吧。”从此,两人一路相伴前行,一个月后,到达太谷县离相寺。文吉对德清说:“此去五台山已经不远,我先回去。你的行李,有人代送上山,你就慢慢拜行吧。”几天后,来了一个青年僧侣,自称文贤,替德清把行李送到五台山。德清就在附近的名刹中礼拜,每到一处,问起文吉,却没有人知道。有一个老和尚告诉德清,文吉就是文殊菩萨,是来帮他渡过难关的。

1884年五月,拜抵五台山后,德清花了一个多月方将全山诸寺遍拜完毕。五台山风景秀丽,以《五台山即景》诗为证:

天生五台多奇迹,四时变化浑难测。

叠嶂层岚翠欲流,返照云霞成五色。

平畴俯视万家烟,镜池水接连天碧。

更有奇峰常宿雨,三春梅雪春风舞。

雨色漫天变幻时,苍岩冰积自今古。

碧涧清流响不已,烟云泉石同栖止。

午夜松风振海涛,披衣起看千山月。

六月初七日,德清挂单于南台寺,进禅堂打禅七。十五日解七后,回到显通寺参加会期长达30天的大佛会,他为父母立了往生牌位,每日礼拜诵经,唯愿超度他们早日往生净土。在这一切完成之后,德清白五台山北行,一路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游首阳山,再出大庆关,次年初即入陕西省境。作《陕西宝鸡铁佛寺》诗说:

行尽森林里,一寺白云边。

松古如龙活,岩巉疑虎眠。

经声清彻耳,寒气晓侵天。

试问庞眉叟,来山住几年。

又走了十多天,来到长安,德清先到大慈恩寺礼拜大雁塔。静心息念,跪拜在这座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从天竺取经归国之后,唐永徽三年(652年)奏请高宗得准而建的方塔供案前,读着塔碑所载:“……玄奘法师亲负砖石与众同建此塔。在此译经七年,创立唯识法相宗……”等文字,恭敬地缅怀玄奘法师为取佛经不辞辛劳、历尽万难、跋涉数载而赴天竺,归国后又数十年如一日,率众致力译经的献身精神。德清立志要效法玄奘法师,为佛法的弘扬,普度众生,虽有千难万险而在所不辞。德清又登上华严寺礼拜杜顺和尚塔和清凉国师塔,再到牛头寺礼拜玄奘法师塔。又转上终南山,住进终南山大茅棚,参禅习定。在终南山经两年多的禅修之后,德清感到有所收获,但疑情难尽,禅关未透,于是决计再次外出云游,以广参名师,亲近善知识,求益请教。同时,瞻仰先贤祖师圣迹,开阔眼界。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德清从终南山下来,上后安山礼道宣律师塔。转至草堂地,拜鸠摩罗什法师道场。而后出天雄关,越小峨眉山,过剑门关,进四川。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德清由宝光寺起程,几天后相继参拜昭觉寺、文殊院等。转经华阳双流南下眉山县,登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P12-14

序言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为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言:“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两石相对,大小略均,有似双阙……昔舜帝游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其实,“韶”字来源于“舜帝南巡奏韶乐”的千古美妙传说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流传。隋开皇九年(589年),韶州以“韶”为州名,千百年来始终未改。此后,在中华大地上以“韶”命名的古城韶州成为岭南著名州府。迄今为止,韶关是唯一以“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十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韶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峡文化遗址的发掘又告诉人们,在四五千年前,这片区域已经与长江流域在经济文化方面有了密切的联系,及至秦破百越、收岭南,韶州成为岭南最早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和开发的地区之一。汉晋以降,珠玑先民持续南迁至珠江三角洲,衍成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可以说,韶文化是岭南文化早期的一个主要源头。唐代著名文学家皇甫浞在为韶州作《韶阳楼记》时写道:“岭南属州以百数,韶州为大。”韶关作为广东北大门及粤北历史文化中心,自古就发挥了传输中原文化、弘扬岭南文化的先进作用。

韶关自古为岭南重镇,又是人杰地灵之都、山川灵秀之域。唐初,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近四十年,述成了第一部中国化的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形成了著名的禅宗文化。南北朝时期以勇猛刚烈著称的风烈将军侯安都,唐开元盛世名相、以风度名扬天下的张九龄,学深刚毅、文采拔萃、以风采而著名的北宋政治家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磷,清代著名思想家廖燕等,都是受韶文化滋养的土生土长的韶州人杰。唐代大文豪韩愈,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南宋诗人杨万里、著名理学家朱熹、名臣文天祥,明代才子解缙、著名学者丘睿、理学家陈白沙、科学家徐光启、军事家袁崇焕,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以及民国时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新中国创建者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一大批名人都在韶关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文和历史足迹。在中华世纪坛上铭刻的一百多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中有两位外国人,其中有一位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也曾经于明代在韶关活动六年,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古代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到岭南名州、历史文化名城,韶关经过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韶文化。因此,我们说,韶文化是指分布在粤北地区的、受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影响孕育滋生的一种有着较为突出特征的史志阶段的区域文化。简言之,韶关本土的历史文化就是韶文化。韶文化的核心是以“韶”为主的包容、和谐、善美的传统精神,其文化结构的主要元素是舜韶乐文化、客家文化、南禅宗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瑶族文化、矿冶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在文化形态上既表现了与岭南文化的同一性,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各方面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正是由于以上在地域特征、自然生态、族源构成等方面显示出的诸多特殊性,以“韶”为主题的韶文化才得以确立,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融合发展。

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一个主要的文化类型。这个文化类型的特色在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萌芽阶段已初现端倪,在秦代南越国及两汉以后步入发展阶段,曲江(又称曲红,因曲红岗得名)、始兴郡皆为当时岭南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特别是此地最富特色的以丹霞红岩为主的自然生态风光逐渐被人们发现,而且由于舜帝南巡,在岭南地区奏韶乐的历史传说,原名“曲红岗”的丹霞地貌被赋予“至美”、“至善”的韶乐精神,并命名为“韶石”:“隋平陈,为韶州,以韶石为名。”(唐初梁载言《十道志》)至此,以“韶”为核心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善美和合的韶乐人文精神在粤北地区被有机地结合起来,韶乐、韶石、韶州成为这一地区最响亮的文化符号。基于地方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特殊性而形成的区域文化——韶文化,在保留了岭南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逐渐在粤北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结构、文化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

——舜帝韶乐文化。它不仅是韶关得名之源,而且有历史上一大批古建筑作为载体,以及隋唐以来历代史志和名人歌赋作为文献记录。韶乐的和谐善美精神在韶关地区的传播至少有千余年,是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统领其他文化要素的主导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地方特色。之所以把粤北地区的文化称为“韶文化”,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汉族移民文化、粤北客家文化、瑶族文化、蛋民文化构成了韶文化的民族民系主体。特别是持续南迁的珠玑巷移民构成了日后广府民系的主体,对岭南和东南亚的开发影响深远。

——发源于韶关的南禅宗佛教文化及其他宗教文化构成了韶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补充。南禅宗文化使佛教比较彻底地中国化,影响超出岭南,波及全国甚至全世界。

——历史上,粤北古道交通文化和名人文化突出。粤北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之间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重要节点,而惠能、张九龄、余靖等都是岭南人杰,影响广泛。

——历史悠久的矿冶文化。韶关采矿历史久远、规模巨大,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淋铜法(湿法炼铜)”来大规模生产胆铜的地方。矿冶业延续至今,是韶关的重要经济命脉,也是韶关突出的城市文化特色和韶文化的突出特征。

——山区生态文化。地域居民秉承“天地同和”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良好,是韶文化特色的显现,也是今后韶关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及抗战时期的广东省委在韶关的革命活动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此外,孙中山以韶关为根据地二次誓师北伐,抗战初期广东省省会北迁韶关等也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

上述文化结构、文化特征是韶文化的主要内涵,也是我们开展韶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重视韶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弘扬,对岭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细致地挖掘和研究韶文化,可以有力地推动粤北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推动地方人文历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岭南文化的固有内涵,促进岭南文化繁荣发展,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韶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提供理论依据和文化支撑。有鉴于此,韶关市和韶关学院于2009年11月正式联合成立了韶文化研究院,现已拥有专职、兼职研究人员40多人,特聘文化顾问10人。研究院成立以来,在韶关学院和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与支持下,积极开展地方文化历史研究与传播工作,先后获准设立广东省张九龄研究中心、广东省韶文化研究基地。2012年7月,经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文,研究院升格为广东地方特色文化(韶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省首批九大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之一。

本丛书即是该基地的初期研究成果。丛书的规模暂不限定,计划先用三年时间陆续推出几批著作。目前选题以历史文化为主,专注于与韶关有关的人、事和物,今后将逐渐扩大研究范围。

感谢韶关学院的党政领导和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本丛书立项、研究撰写和出版发行的支持与资助。特别感谢本丛书的各位作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本丛书得以付梓面世。暨南大学出版社对本丛书的出版发行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是为序。

韶关市韶文化研究院

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

广东地方特色文化(韶文化)研究基地

2014年10月

后记

2012年的一天,我去云门寺游玩,当行至憩心亭时,一个老汉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转头一看,并不认识他。他用手指着左边的一条山问小道,示意我往那边走。我十分诧异,问他为什么,他还是用手指着左边,并不说话。我正在犹豫的时候,一转眼间,那人竟然不见了。我再往左边小道一看,那里有个路标,上面写着“虚云和尚墓”。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了虚云长老的墓室。这是我到韶关工作以后,与虚云和尚的第一次结缘。但一直以来,我总对此事总感到迷惑不解,只能归结为缘分。

几个月后,韶关市社科联和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要组织一批专家学者编写韶文化研究丛书,要我申报一个课题。这时,因为对虚云长老已经有点了解,就报了“灵山宝地蕴禅机:虚云和尚传”这个题目,后来整理成书。

自六祖绍承东山法门、卓锡曹溪以来,岭南渐成南禅文化中心。在南禅宗发展历史上,有很多筚路蓝缕、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而在近代,虚云长老可谓南禅中兴的泰斗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我整理他一生的种种事迹,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我感到很荣幸。

韶关这个地方,山高林深,在唐代以前,还是化外之地,曾有诗云:“天燥蕴瘴气,草湿生虫蛇。山成阴阳形,水作黄泥色。谪官路上死,迁客洞中折。日与猫獠伍,暮应夜叉约。”而六祖绍承东山法门、卓锡曹溪以来,民风日淳,禅文化在民间积淀深厚。

近年来,在韶关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韶关地方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起源于韶关,又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化。目前寻找到的有两种文化:一种是韶乐文化,还有一种就是禅文化。韶乐文化起源于舜帝在韶关奏韶乐的传说,韶关目前还有韶石山、闻韶镇等地名可作印证。但是,一种文化要成立,必须具备起源、传承、现代遗存三个要素。而韶乐的起源是一个传说,目前并没有出土文物相印证,在历代典籍中也没有对韶乐的可信的记载,更重要的是,韶乐在当代完全没有任何文化形态的遗存。而南禅文化发祥于韶关是没有争议的,首先,南禅以六祖为祖,以《坛经》为经。六祖在韶关弘法近四十年,《坛经》则产生于韶关。其次,南禅在韶关的传承是可考的。对这些南禅高僧的研究工作量之大,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可持续研究的大课题来做。最后,南禅在当代的文化遗存有南华寺、云门寺、别传寺、大鉴寺、月华寺等大量寺庙为证。因此,南禅文化是韶关最具研究优势的文化。《虚云和尚传》愿为它添砖加瓦。

感谢韶关市委宣传部、社科联、韶文化研究院的领导,感谢韶关学院的领导,感谢同行专家。是为记。

李曙豪

2014年11月于韶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