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修订版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修订版上下)》由郭汝瑰、黄玉章主编,在查阅大量国家和地方档案馆抗战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参考日、美、英、中方出版的300多种图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正面战场上的抗日历史,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帮助读者了解日本侵华战争及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史实原貌;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内容推荐

迄今最真实的一部抗战史实大揭秘!

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烈的卫国战争!

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4321名飞行员血染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中国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

硝烟远去,历史尘封,千古英雄,魂归何处?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谨以《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修订版上下)》缅怀320余万最伟大的殉国英烈们,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写作动机

一、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二、记取历史的教训

 第二节 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

三、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

四、推迟了日本法西斯的南进行动

 第三节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

一、两个战场的形成

二、统一战略下两个战场的合理分工

三、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

四、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 正面战场作战概述

第一章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一节 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扩张

二、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跻入侵华列强行列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

一、东北概况及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活动

二、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

一、事变前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二、事变爆发和辽宁、吉林的沦陷

三、江桥抗战和黑龙江省的失陷

四、锦州作战及其失陷

五、哈尔滨保卫战

六、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灭

 第四节 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一、辽宁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二、吉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三、黑龙江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四、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简析

 第五节 “一·二八”淞沪抗战

一、日军侵沪的战略企图及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的兵力部署

二、闸北巷战

三、吴淞要塞及其附近的战斗

四、庙行、江湾战斗

五、浏河战斗

六、《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

七、淞沪抗战简析

 第六节 长城抗战

一、战前一般形势

二、榆关、热河失守

三、长城各关口的作战

四、冀东沦陷和《塘沽协定》的签订

五、长城抗战失败的原因

 第七节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战斗

一、抗日同盟军的成立

二、抗日同盟军的抗日行动

三、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抗日讨贼军的组建及失败

四、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

 第八节 绥远抗战

一、日本侵绥的战备企图和中日双方在绥远地区的兵力部署

二、绥远作战经过

三、绥远抗战的巨大影响和军事上的经验

 第九节 西安事变和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一、西安事变和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

二、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第二章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一般形势

一、国际形势和日本的侵略企图

二、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军力概况

 第二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

一、“七七”事变前夕平津地区的态势

二、日军挑衅和卢沟桥战斗

三、中日两国最初的态度和停战谈判

 第三节 日本派兵华北中国部署抗战

、日本派兵华北的决策和战争准备

二、中国的抗战准备与部署

三、全中国人民团结抗日

 第四节 日军发动总攻及平、津沦陷

一、双方的作战准备及作战指导

二、北平、天津战斗

三、平津作战简析

 第五节 中日两国确立战时体制

一、平、津沦陷后的形势

二、日本政府放弃“不扩大”方针

三、中国大本营的设立和战略方针的确定

四、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与红军改编

第三章 华北作战

 第一节 华北地区军事形势

一、日军的战略企图及进攻华北的作战计划

二、中国军队防守华北的作战部署

 第二节 平绥路东段作战

一、南口地区争夺战

二、天镇、阳高战斗与大同失陷

三、作战简析

 第三节 平汉、津浦路北段作战

一、中日两军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的作战计划

二、涿县、保定地区作战

三、津浦路北段作战

 第四节 晋北作战与平型关作战

一、察南、雁北撤退

二、广灵、灵丘间的战斗

三、第二战区的决战计划

四、平型关大捷

五、东跑池、鹞子涧战斗

六、日军突入繁峙内长城防线弃守

七、平型关作战简析

 第五节 太原会战

一、会战前的一般形势

二、忻口作战

三、正太路沿线作战

四、太原陷落

 第六节 绥远、冀南作战与济南、青岛失陷

一、日军进攻绥远及归绥、包头失陷

二、冀南地区作战

三、日军进攻山东及济南、青岛失陷

四、作战简析

第四章 华东战局

 第一节 淞沪会战

一、平津失守后的华东形势

二、会战经过

三、会战简析

 第二节 南京保卫战

一、日本大本营的成立及进攻南京的决策

二、中国政府对南京地区的抗战准备及作战指导

三、会战经过

四、南京保卫战简析

五、国际形势与陶德曼调停

 第三节 徐州会战

一、南京失守后的形势

二、国民政府组织全面抗战

三、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措施

四、会战前第五战区的作战方案

五、序战阶段津浦路南北段的战斗

六、会战前期——台儿庄作战

七、会战后期——徐州突围

八、航空作战概况

九、徐州会战简析

第五章 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

 第一节 武汉会战前中日双方的部署

一、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

二、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保卫武汉的作战准备

三、日军进攻武汉的作战指导及兵力

四、中国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及兵力

 第二节 会战经过

一、序战中的主要战斗

二、防守前方要地的主要战斗

三、武汉外围主要阵地的作战

四、赣北地区的主要作战

五、大别山北麓的作战

六、中国军队自动放弃武汉

七、会战简析

 第三节 日军突袭大亚湾与广州陷落

一、日军进攻广州的部署

二、中国军队仓促防守

三、作战经过

四、广州失守的原因

第六章 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

 第一节 武汉失守后的形势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

二、日本侵华政略、战略的转变

三、国民政府调整抗战方针

四、国共关系的新发展及对抗战的影响

 第二节 南昌会战

一、会战前的一般形势

二、会战经过

三、会战简析

 第三节 海南岛及汕头作战

一、海南岛作战

二、汕头作战

 第四节 随、枣会战

一、会战前双方态势

二、日军的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

三、第五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

四、会战经过

五、会战简析

 第五节 第一次长沙会战

一、会战前双方态势

二、日军的战役企图和部署

三、第九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

四、会战经过

五、会战简析

 第六节 桂南会战

一、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

二、第四战区的防御部署

三、会战经过

四、会战简析

 第七节 1939年冬季攻势

一、军委会的战略企图、方针和部署

二、作战经过

三、作战简析

 第八节 枣、宜会战

一、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

二、中国军队的战役企图、作战方针和部署

三、会战经过

四、会战简析

 第九节 上高会战

一、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

二、会战经过

三、会战简析

 第十节 中条山会战

一、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

二、会战经过

三、会战简析

 第十一节 第二次长沙会战

一、日军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

二、第九战区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

三、会战经过

四、会战简析

 第十二节 日军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作战和对内地的航空作战

一、对沿海的封锁作战

二、对内地的航空作战

三、简析

第七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

 第一节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区的建立

一、日本的南进政策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态度

三、日本南进作战的准备

四、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五、中国战区的建立

 第二节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一、会战前一般情况

二、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三、会战经过

四、会战简析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人缅援英作战

一、战前一般形势

二、中英联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三、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四、作战经过

五、作战简析

 第四节 浙赣会战

一、战前一般情况

二、日军的战略企图、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三、第三战区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四、会战经过

五、会战简析

 第五节 监利、华容地区作战及鄂西会战

一、监利、华容地区作战

二、鄂西会战

 第六节 常德会战

一、战前一般情况

二、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三、军委会、第六战区的防御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

四、会战经过

五、会战简析

第八章 走向最后的胜利

 第一节 1943年国际国内形势

一、轴心国瓦解同盟国转入战略反攻

二、中国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日本转变侵华战略

 第二节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

一、反攻缅甸战略决策的形成

二、中国驻印军、远征军的组建及整训

三、驻缅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四、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作战

五、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

六、反攻作战简析

 第三节 豫、湘、桂会战

一、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

二、豫中会战

三、长、衡会战

四、桂、柳会战

五、豫、湘、桂会战简析

 第四节 击退日军的最后两次进攻

一、老河口地区作战(豫西、鄂北会战)

二、芷江地区作战

 第五节 局部反攻收复广西

一、中国战区的反攻计划

二、日军实施战略收缩

三、收复广西

 第六节 日本投降

后论

后记

试读章节

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朝鲜及琉球,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两个国家。日本在幕府时代,通过对马藩和萨摩藩与它们有交往。17世纪初,萨摩藩曾以武力侵入琉球,后即视之为日本的属国。明治维新后,萨摩藩改为鹿儿岛县,仍掌管琉球。日本要推行近邻外交以开疆拓土,很自然地首选这两个国家为目标。但这两个国家与中国清王朝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对中国有很强的倾向性。如琉球在1854年、1855年、1859年分别与美国、法国、荷兰签订条约,用的都是清朝咸丰年号。而朝鲜因历史原因,对日本抱有严重的戒心,且又实行的是攘夷锁国政策,更是拒绝与日本修复邦交。于是日本政府在以武力迫使朝鲜向日本开放的“征韩论”和与中国修好以扫清日朝关系障碍的主张中选择了后者,决定采取“日清交涉先行”的方针,于1870年派代理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到中国进行建交和通商的预备会谈;1871年任命大藏大臣伊达宗城为全权大臣,与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在天津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1873年任命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为特命全权大使,到中国办理交换批准书手续。但他还负有秘密使命:为侵略中国作准备。

日本侵略中国,得到美国的支持。1867年美国海军舰队侵犯中国台湾时,去台湾办理交涉的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一作“李让礼”)由美国驻日本公使德朗介绍给副岛种臣,担任他的随行顾问。到中国之前,李仙得曾受到明治天皇的“陛见”,并摄影、“赐馔”,“御赐”物品,以示“宠幸”。他向日本提供了许多有关台湾的照片、地图等资料和情报,并向日本出谋说:要争霸东亚,必须“南据澎湖、台湾两岛”;而要占据台湾,只需用2000人左右的军队就可以迅速占领,不必担心美国的干涉。德朗也参加了副岛种臣、李仙得等筹划侵略台湾的秘密会议。事后德朗在给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报告中说:我“一向认为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真实政策,是鼓励日本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使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朝鲜政府彼此仇视。”“在目前形势下,我相信我已经发现一个实行这一计划的机会,可能不需要流血的战争,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使这场战争成为……把台湾及朝鲜放在一个同情西方国家旗帜下的战争。”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是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及朝鲜以便从中渔利的。

1874年1月,日本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和大藏大臣大隈重信拟制了侵台行动纲领——《台湾蕃地处分要略》。2月经大臣、参议会议通过,4月正式成立了侵台组织,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蕃地事都督”,大隈重信为“台湾蕃地事务局长官”,陆军少将谷干城、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为参军,另外聘李仙得为事务局二等出仕,美国现役少校凯塞尔为参谋,并组建了一支有3600余人的侵华军队,公开称之为“台湾生蕃探险队”,以琉球岛民54人被台湾牡丹社居民杀害一事为借口,进军台湾,于5月7日在台湾琅矫登陆。中国清政府得知日军侵台的消息后,犹半信半疑,于5月14日谕令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带领轮船兵器,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生番一带查看,不动生色,相机筹办”,29日又任命他为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并授以处理日本侵台事件的军事、外交大权。

登陆日军于5月18日开始向当地居民部落进攻。至6月间,攻占了牡丹社及附近各社。7月问撤回沿海地区,集结于龟山、风港等处,建立都督府,修筑医院、营房、道路,企图长期占据。清军于6月中旬到达台湾,当即布置防务,同时派员与日军谈判,令其撤兵,但并未向日军采取进攻行动。这时正值台湾南部疟疾流行,日军因不服水土,患病者日增。据参加侵台的日人水野遵在其《征台私记》中记述,日军2500余人中,能正常饮食的仅剩下十五六人,其余的只能吃些流食。此次侵台,前后7个月,共动用兵员3600余人,战死者仅12人,病死者却有561人。军中困难日增,士气日趋下降。同时还遭到英、俄等西方列强的反对。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任美国驻日公使平翰,以美国政府的名义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宣布美国侨民应严守中立。李仙得等被迫由军中返回东京。日本陷于进退维谷、内外交困的境地,政府内主张撤兵的呼声逐渐抬头。经中日双方多次谈判,在英使威妥玛的调停下,于1874年10月30日签订了《中日台湾事件专约》。中国是被侵略的一方,清政府却作了屈辱性的妥协:除偿付日本抚恤、建房等费用50万两白银以换取日军撤离台湾外,更重要的是在专约中写进了日本提出的词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加杀害”,日本侵台“原为保民义举”等。这无异默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清政府的屈服外交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台湾居民杀害琉球船员的事件发生后,日本一方面作侵台的准备,一方面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1872年10月,日本借琉球王子赴日祝贺之机,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琉球藩王,列入日本华族;外务省派官员至琉球主持琉球的外交,大藏省派官员负责琉球的租税缴纳;同时照会西方各国,说琉球已归日本,将琉球与美、法、荷三国所订的条约改为与日本政府签订的条约。1875年,日本政府强迫琉球改用日本年号,并决定废止定期向中国朝贡和清朝皇帝即位时派使祝贺等惯例(本年光绪帝即位);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由日本驻厦门领事馆管理琉球的贸易业务;废止琉球国王即位时接受中国皇帝册封的惯例,同时派兵进驻琉球。1876年,日本又接管了琉球的司法、警察权,规定凡琉球人去中国必须由日本发给护照。琉球国王派大员到中国求救,清政府不肯与日本实施武力对抗,仅采取了“据理诘问”的方针与日本谈判。但中国驻日本公使何如璋向日本外务省多次提出质问和抗议,均毫无结果。1879年4月,日本彻底吞并了琉球,改琉球藩为冲绳县,将国王尚泰及王室人员移送东京,琉球国灭亡。

日本吞并琉球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朝鲜。朝鲜与清朝的关系虽然和琉球性质一样,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种种原因,清朝对朝鲜要比对琉球重视得多,因而对日本向朝鲜扩张也比对其吞并琉球的反应强烈得多。日军从台湾撤出后不到半年,日本就决定以武力对朝鲜进行威胁。1875年5月问派军舰侵入朝鲜釜山,接着又到朝鲜西海岸示威,在江华岛与朝鲜守军发生冲突。1876年2月,日本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规定日本除在釜山通商外,再选两个港口向日本开放(1880年和1882年先后开放元山和仁川两港),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可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但条约中丝毫未提朝鲜在日本有何种权利。从此,朝鲜的门户被日本打开,日本的势力开始向朝鲜渗入,与清政府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1882年朝鲜京城(汉城)发生兵变。由于朝鲜军队对日本的扩张怀有强烈的怨愤情绪,起事士兵杀死了日本军事教官,并袭击了日本公使馆。8月初,日本派军进至仁川一带,企图用武力对付朝鲜,但由于清政府也派军进入朝鲜进行干预,日军未敢动武。8月30日,日、朝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朝鲜除赔款、道歉外,还被迫同意日本派兵护卫公使馆。日本首次获得在亚洲大陆上的驻兵权,而朝鲜首都则从此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P67-69

后记

本书是在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的热情鼓励及关怀下写成的。在写作过程中,承蒙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领导多方面的支持与指导,承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碚图书馆、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北碚区政府、北碚区地方志办公室及魏启琰先生在资料、物资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承蒙李默庵、段仲宇、侯镜如、覃异之、郑庭笈、宋瑞珂、杨伯涛、史说、张长顺、罗焕章、常淑珍同志提供资料并提出宝贵意见;本书还吸取、参考了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写作过程中负责管理、财会、打字、绘图、交通、联系等事务的王力之、耿道庸、黄光祖、黎光辉、周良锋、胥显明诸同志积极工作,忘我劳动,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完稿。特别是本书完稿之后,因种种原因,在当时情况下找不到出版单位之际,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刘卫同志,审读书稿后,愿冒赔本等风险,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出版,并安排谬亚奇同志(第一版)和鲁从阳同志(第二版)任本书责任编辑。他们工作极为认真负责,对书稿逐字逐句推敲,对人名、地名、史实多方查核,一丝不苟,保证了本书的质量,特此致以诚挚的谢忱!

本书第一版执笔人为:

绪论:郭汝瑰、郭寿航、阮家新、田昭林

第一章:田昭林、戚厚杰

第二章:黄玉章

第三章:党德信、武月星、潘刚德初稿,马仲廉统修

第四章:田昭林、陈阳平、孙东寿

第五章:赵秀昆、潘刚德

第六章:胡翔、黄厚瑚、倪丁一、高秋萍、谭奇金初稿,阮家新统修

第七章:潘刚德、黄厚瑚初稿,马仲廉统修

第八章:王楚英、卢继东、田昭林

后论:田昭林

全书由田昭林修改和统稿,再由王文荣、张毓清、何理、陈柏江、徐焰、张海麟审阅,最后由郭汝瑰、黄玉章定稿。

本书第二版修订者:田昭林。

以下情况需作说明:

一、本书的章下各节内容丰繁,因此以节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在节的后部列附表及注释,便于读者阅读。

二、本书中涉及大量中外地名。同一地名,由于引用资料的不同而有异写、异译的情况,以及某些历史地名有异于今名的情况;一些小地名,见于当年作战用地图及文件档案,很难核查其现今的规范地名。虽然我们与本书责任编辑在地名核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难免有不如意之处。

三、关于引文,由于有些出版物中的引文未能忠于历史档案,或者原编者所加标点不尽妥当,及排版中出现的错别字未能校正,因此本书在引用这些文字时略有更改。又,为使引文中的数字(包括部队番号)与记述性文字中的数字(包括部队番号)统一起见,引文中的数字也改用阿拉伯数字。

四、书中所附作战地图为本书不可缺的内容。图中黑线代表抗日力量,灰线代表日、伪力量;实线箭头代表进攻方向,虚线箭头代表撤退方向。

本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谨请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