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菁华)》通过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历史巨著,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史记(菁华)》中增设了导读、注释、译文、名句精解、文史知识等辅助性栏目,并对难解字词进行了注音,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深入体味作品的内涵。同时,编者还精心绘制了200余幅精美插图,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精练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轻松的阅读空间,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距离,进入辉煌的历史殿堂,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菁华)》问世以来,销行历久不衰,是众多《史记》节录本中最受青睐的一部,既可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书,又可作为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的读本。
《史记》不但是我国历代正史的鼻祖,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常读《史记》,可以训练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文章的技巧,因此,大学和中学都常选用《史记》作为国文教材。《史记(菁华)》正是这部文史巨著的节本。
丞相王绾等人进言:“诸侯刚刚被击败,而燕国、齐国、楚国又地处偏远,倘若不把他们设为王,就无法镇服那里的百姓。请立诸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您能恩准。”始皇让群臣商议此事,众臣子都认为这样做可行。廷尉李斯发表意见道:“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以及同姓亲属甚多,可是他们的后代日益疏远,互相攻击,像仇人一样誓不两立,诸侯之间彼此讨伐,周天子也无法阻止他们的争斗。现在天下靠陛下您的神灵之威方获得统一,划分了郡县,若用国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那些皇子功臣们,很容易就能控制他们了。使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才是天下太平的好办法啊。设诸侯没有好处。”始皇说:“过去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乱无止无休,就是因为那些诸侯王的缘故。现在我依赖祖宗的神灵才使天下初定,如果再设立诸侯国,就等于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是很难吗?廷尉说得对。”
于是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都设置了守、尉、监。改称人民为“黔首”。下令特许全国人民聚饮以示欢庆。收集全国的兵器,将其聚集到咸阳,熔化后铸成大钟以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都重达千石,被放置在宫廷内。统一法令和度量衡的标准。统一车辆两轮之间的宽度。使用统一的隶书来书写文字。领土东到大海和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到北向户,北据守黄河为要塞,沿着阴山直达辽东。迁徙天下十二万富豪之户至咸阳居住。而诸祖庙及章台宫、上林苑均在渭水南岸。
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宴,有七十位博士上前敬酒。仆射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道:“从前秦国的土地不过才干里罢了,全仰仗陛下您的神灵明圣,才能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能照耀到的地方的百姓,没有不臣服于您的。您把诸侯国改为郡县,使人人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功业则可以万代相传。自上古至今无人能与陛下您的威德相比。”始皇听后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进言:“臣听说殷朝、周朝的君王统治天下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用以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您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老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的臣子,您没有辅佐之人,靠谁来救援呢?凡是办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我还没有听说过。刚刚周青臣又当面对您阿谀奉承,以加重陛下的过失,他不是一个忠臣。”
始皇让群臣议论他的建议。丞相李斯说道:“五帝的制度没有一代重复一代,而夏、商、周的制度也没有一代因袭一代,都是各自凭着各自的制度来治理,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不同,而是由于时代不一样了,情况也就不同了。现在陛下您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不朽的功业,这本就不是愚笨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更何况淳于越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纷争并起,所以才重金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了,百姓在家就努力从事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学习法令刑禁。如今儒生们不以今人为师,却要效法古人,还以此来非议当世,惑乱民心。臣丞相李斯冒死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它,所以诸侯并起,都是在称赞古人,非难当今,粉饰虚言,混淆真假,人人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而非议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如今皇帝已统一天下,辨别是非黑白都取决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群起非议法令,使得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根据各自所学加以议论,入朝时就在心里暗自指责,出朝后就去街巷议论,浮言欺主以谋求名利,标新立异以抬高自己,率领民众制造谣言。这样如果还不禁止,那么在上君主的威势就会下降,在下党羽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应该禁止这些。我请求让史官将不是写秦国历史的历史典籍全部焚毁。除了博士官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有敢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交到地方官那里一起烧掉。敢聚在一块儿议论《诗》、《书》的就处死,借古论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情而不举报的,以同罪论处。下达命令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黥刑,并发配去筑城四年。不必烧毁的,是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如若有人想学习法令,就向官吏学习。”秦始皇下令道:“可以。”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