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广元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编写的《广元石窟内容总录(千佛崖卷上下)》原则上一龛一照,图随文走,少数龛像因拍摄太困难而缺照片,有的龛特别复杂,因而用2—3张或多张照片。每龛龛名下含位置、时代、龛形、造像内容、造像尊数、保存状况、后代遗迹等项,其中造像尊数是指龛中高浮雕或圆雕的主要造像,龛壁浅浮雕之像如天龙八部、飞天、供养人等不计。少数龛因风化或并非造像龛(如龛中系塔或碑铭等)而缺某些项。
《广元石窟内容总录(千佛崖卷上下)》原则上在原文管所编号的基础上不作删节,有号即录。
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十里的嘉陵江东岸山崖上,山顶距现在崖前地面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大小龛窟层叠分布,密如蜂巢,最密集的区域内有13层之多。主要开凿于北朝至唐代,五代、宋、元时期主要是装彩,清代有少量开凿,仍以装彩为主。现存龛窟848个一不含窟、龛内补凿的龛像一,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群。
千佛崖在唐代称作柏堂寺,是千佛崖最辉煌的时期,有多龛一窟一朝廷重臣造像,如睿宗朝利州刺史毕重华开凿的365窟和366号窟一弥勒窟和菩提瑞像窟一,玄宗朝宰相、监察御史苏□造211号龛(苏□龛)、剑南按察使、益州都督府长史韦抗造513号窟(韦抗窟)。五代时仍称柏堂寺,有后蜀越国夫人重装菩提瑞像窟、王重绪造经幢等。之后以装彩及游记为主,少有造像。两宋时期沿用柏堂寺名,元代改称“千佛崖”至今……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广元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编写的《广元石窟内容总录(千佛崖卷上下)》除了造像之外,还有历朝题记近10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