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于书
有一种迷离,叫烟雨;有一种红尘,叫过往;有一种心动,叫江南。何其幸运,可以将冥冥中牵引的那根丝线,追溯到江南。那是一个连听名字都觉得美不胜收的地方,天之北,水之南,所谓伊人,佳期茫茫。
那是一个文人墨客们尽可以放肆想象似水柔情的地方,也是一个在故梦里追思起来不由要泪流满面的地方。谁没有一个江南情结,谁不曾畅想漫步在悠长的雨巷,手里持着一把丁香色的伞?极尽脉脉雅致的土壤,在偌大的国土里,也唯有江南,承载得起所有诚挚的赞美。
这里走出过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文人。他们的才情,氤氲在江南的山水间,多年后,世人不知,是他们成就了江南,还是江南孕育了他们。或许,是两者兼有。这些耀眼的墨魂,已经和江南血肉相融,如同一开始,就从来没有过任何分离。
杭州走出过郁达夫;兰亭处有过幼时周树人的脚印;水乡如梦的桐乡,漂泊着沈雁冰的小舟。而最令人心动的,却是吴侬软语的无锡,有过钱钟书。其实这个地灵人杰的地方所拥有的名人,何止一个钱钟书,可许多人,偏偏只记得这个名字,仿佛那是前世的约定,辗转了百年的尘埃,依旧心潮暗生。
钱,本来是一个最庸俗不过的字眼,用作姓氏,取名字很难不寻常。可淡淡地添上“钟书”两字,顿生不凡之感。一如墨迹半干,隔着半边屏风,亦能嗅到隐约书香。
在族谱上写下这个名字的人,是他的伯父钱基成。据说,他在抓周时,忽略了所有新奇精巧的玩意儿,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只盯着满目琳琅里藏着的书,咿咿呀呀地挪过去,胖乎乎的小手,就紧紧攥住了那本书。都说三岁看八十,虽然钱家家风十分开明,然而身为大家长的钱基成看到此情此景,也觉得满心欢喜——哪怕只是这个孩子一时手快拿错了,也图个好兆头。
他给这个面相憨厚敦实的孩子取名叫作“钟书”,言简意赅,钟情于书。显然,这个孩子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长成了一个深爱书、深爱文字的文人,可以说,一生都在同书打交道。伯父的美好希冀成了预言,命运在无意中展露出小小端倪,仿佛可以看见造物者的嘴角上扬,笑意清微。
无锡的钱家,是一个书香门第。这一代,有兄弟二人,长子钱基成,次子钱基博。老太太是个雷厉风行又不失温厚的主母,深得兄弟二人的尊敬和景仰。在钱钟书出世的前一年,老太太离开了人世,钱家兄弟十分悲痛,相互扶持着才度过了那段黑暗时光。仿佛是为了驱散悲痛气氛,这个家庭在不久后,迎来了一个新生命。钱基博的妻子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婴。听闻这个消息,钱家上下都为之精神一振。 兄长钱基成的妻子并没有生下男丁,由于兄弟之间感情深厚,为了让哥哥能够后继有人,钱基博决定将新生儿过继给兄长。旧时,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为了延续香火,时有家中无子的人家,从兄弟或是旁系的家庭里,过继一个孩子,传承自己的香火。于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这样茫然无知地成为了自己伯父的孩子。
对于这个迟来的孩子,钱基成十分疼爱。钱钟书刚刚被送到他家时,没有奶喝,是钱基成连夜赶到乡下,多方询问,终于找到了一个丧子不久的妇人。钱基成将她请来给钟书当奶妈。或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妇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目光和行为都有些许呆滞,所以钟书在她的怀中长大,看上去竟然也有几分痴傻。
这些话自然不能尽信,可幼时的钱钟书,还真是有点傻气。说是傻气,其实是一脸的憨厚。这是这个孩子天生的气质,打从娘胎里就带来了,是一份淳朴纯净的赤子之心。在往后的漫长时光里,不论是鲜花璀璨,抑或风雨萧条,这个曾被家中长辈笑话痴傻的孩子,都真诚洁净地保持着一颗初心。
书香门第出身的钱基成在文学方面并没有多大成就,但这并不妨碍他希望在钱家的后代中,能够出现一位凤藻龙章的子弟,凝聚天地精华,手持梦中传彩笔,如同天上的文曲星转世而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于是,他在钱钟书四岁时,就开始教导他读书写字。
与许多坐不住板凳的男孩子不同,小钟书并不讨厌坐在书桌前。他总是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认真临摹和朗读。在这样一个家庭生活,有意无意的栽培使他更早的时候就对那些漂亮的符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忍不住会琢磨,这些符号里,会不会藏着许许多多好玩的故事呢?就像晚上奶妈给自己讲的那样。那时,他还不知道,多年后的自己也将走进文字世界,成为这个领域里最珍贵和闪闪发光的宝石。他只是单纯地喜欢翻开书,稚气却专注地看着上面的一字一句,连窗外屡屡飞起的纸鸢,都不能打扰他的一心一意。
P3-5
后记 致你的纯粹如雪
年纪还小的时候,我喜欢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故事。人生太短暂,若不曾壮烈地活一场,怎对得起三生石上过一遭。轮回转世,不过是传说,有谁知道生命还会不会有第二次。因此,一定要勇敢地爱与恨,哪怕是矫情的天崩地裂或海枯石烂。看故事或电视亦是如此,越是摧心肝或伤骨髓,越是牢牢深记。
生活积累得多了之后,方才晓得,《蓝色生死恋》的悲壮真的是一场戏,人生恰是《人鱼小姐》里的一日三餐,点点滴滴。如是才知,平淡是真。就像有人说,最好的告白,是长久的陪伴。铿锵的誓言是会随风去的,芬芳的玫瑰亦是会凋零萎落的。安慰长夜漫漫明月孤寂的陪伴,才是天长地久的。生活,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矫饰,寻寻常常,普普通通,一碗面,一盏灯,一把陈旧的伞,一个疲惫时无偿的拥抱,就足以让人觉得温暖。
年少时喜欢徐志摩,因为他的爱情,他的浪漫,他的曲折人生;此时,却爱上了钱钟书,理由无他,因为他的平淡,他的沉静,他的纯粹。
做人难,做一个纯粹的人,不曾因为外物的巨大诱惑而违心的人,更是难。钱钟书,正是一个淡然,而又纯粹的人。包括他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包括他说的那句话,要把所有的爱都给唯一的孩子。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都很容易,不过上下嘴唇片刻开合。可证明,却需要一辈子的时光。他身体力行,用一生的时光来证明他的选择和言语是真的。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曲折故事的钱钟书,仿佛一辈子都生活在平凡之中。然而,他是平凡的人,他的心,却不是平凡的心。他的笔,亦不是平凡的笔。
融平凡和伟大于一身的人,世间能得几人?可这样的人,偏偏是那样纯粹地活着的一个人。
他的纯粹,也在于他的不完美。他不懂韬光养晦,不懂用美妙的语言给他人锦上添花,不懂掩饰自己的鄙夷和嘲笑。他有时候真的像一个孩子,心里想到什么,就会做出什么。问题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真的就是完美的人吗?他并非是那样的人,他也清高,也骄傲,也放肆地品评朋友甚至老师,这些不完美,或许就是钱钟书之所以没有成为一名政客而成为了一名学者的原因。
口是心非而满面公式化的笑容,成为这样的存在,他是不屑的。
这样纯粹剔透地活着的人,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呢?俯仰之间。无愧于天地。这是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人格的至高要求,钱钟书做到了。从年幼的孩童,到留洋英法的青年学子,再到埋首书海的中年学者,最后成为白发苍苍却目光如炬的智者,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那样端正与坦荡。终其一生,回首再回首,想必他都是无愧于心的。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能够证明。
序一 低调为人,高调治学
提起钱钟书,世人势必会想到《围城》,想到那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在钱钟书的创作生涯中,贡献至伟的并非此书,而是那些束之高阁、众人仰颈却高不可及的学术著作。艺术专著、人生散文、世情小说,各种文体的涉猎充盈了钱钟书的一生,即使在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钱先生也算得上是屈指可数的翘楚之一。此外,他与杨绛先生相守相依、白首偕老的伉俪情缘也让世人钦羡乐道。
钱钟书先生自离开我们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在此期间,关于他的个人传记可谓层出不穷,因为其著书立作之丰厚,人生经历之曲折,其给后人作传提供的逸闻趣事堪称浩如烟海。看似有据可依、有料可挖,却也给传记作者们制造了不少难言之隐——常常为了将人物了解、剖析得深刻透彻,不惜耗时费力去翻阅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结果殚精竭虑写就的传记,却异常艰涩难阅。读者原本只想觅得一片林间空地以供休憩,你却带给他广袤无垠的大森林,徒然教其迷路。
此书虽算不得厚重,亦不属于对钱先生的著作和人生进行条分缕析的钻研,却有着一波三折、沁人心脾的阅读之乐。书中按时间顺序展现了钱钟书先生不同时期的剪影写照,他所出身的书香世家。他辗转就学的国内外高等学府,以及他任教、著书、干校学习等一系列阶梯式人生状态,抓住了很多转折或重要时期的人物变化的关键镜头,并将这些“镜头”通过有序而刻意柔化的蒙太奇拼接,使人物写照有疏有密,既带有艺术化的简略,又不失人物本身的精神风貌,使读者得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写传记书贵在“真、信、活”,真,真实;信,客观;活,生动。而这三点很难做到的原因在于传记书作者的自以为是,常将个人观点和不作系统考证的评价或猜测强加给读者,引导他们对人物产生错误的判读。而这三点,本书作者都严守谨记。真,钱先生的真性情、真品格,作为学者的那股傲态,以及偶或闪现的书人呆气、知恩图报、浪漫情怀都有提及,或通过书信、文章的引用,或是家人朋友的谈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信,客观得体地展现了钱先生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存际遇,因为才学骄人,受到的优厚待遇、同行嫉妒、政治牵连等,无不涉笔成趣;活,细腻的文风,不同侧面地刻画将钱先生亦嗔亦乐的模样描摹得纤毫毕现且情真意切,叙述风格清新文艺。
另外,本书作者独特的现代意识带动和丰富了此书的阅读观感,这种手法在当今很多“借古喻今”式的影视作品中并不鲜见:将一些适合现代人观赏和理解的词汇、意象、段子融入其中,使影像或文本的读解更显轻松。因此,当你在本书中读到当今热门影片的一些个台词、畅销作家的一些个话语或某本通俗小说的一句趣话,请不要讶异,代表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和意识,总会在某个时刻交汇、融合,以“语境错置”的方式进发出一道道炫目的火花。
我们没有必要强求普罗大众以研究的视角去看待钱钟书。钱钟书的一生,除了著书立作、参加非常重要的研讨会之外,极少公开露面,这种低调为人、高调治学的品格与风尚,与家人和睦共处的其乐融融,正是作为学者真正的风度和气宇所在,对照如今骄纵、虚妄的学界风气,这种精神和气节的彰显正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这也是本书“四两拨千斤”的意图和期冀所在。
岳南
2014年4月11日
一部享誉国内外的《围城》,刻画了一幅人性图腾,也让我们认识了这部作品的作者钱钟书。他不是个惊天动地的英雄,却是个温润如玉的才子。孟语嫣著的《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这本书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力图诠释鸿儒钱钟书的人生传奇。钱钟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浓郁的幽默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及经营家庭的脚踏实地……多个角度给“《围城》之父”画像。
孟语嫣著的《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虽算不得厚重,亦不属于对钱先生的著作和人生进行条分缕析的钻研,却有着一波三折、沁人心脾的阅读之乐。书中按时间顺序展现了钱钟书先生不同时期的剪影写照,他所出身的书香世家。他辗转就学的国内外高等学府,以及他任教、著书、干校学习等一系列阶梯式人生状态,抓住了很多转折或重要时期的人物变化的关键镜头,并将这些“镜头”通过有序而刻意柔化的蒙太奇拼接,使人物写照有疏有密,既带有艺术化的简略,又不失人物本身的精神风貌,使读者得以窥一斑而知全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