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书,他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的重要推手;透过他,可以看懂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变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为著名出版家、文化人、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沈昌文最完整的私密回忆录。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沈昌文如何从上海银楼里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小伙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种机遇,而一步步地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读书》杂志主编,以及退休后的生活与出版活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也无风雨也无晴(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沈昌文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透过书,他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的重要推手;透过他,可以看懂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变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为著名出版家、文化人、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沈昌文最完整的私密回忆录。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沈昌文如何从上海银楼里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小伙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种机遇,而一步步地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读书》杂志主编,以及退休后的生活与出版活动。 内容推荐 《也无风雨也无晴(精)》是著名出版家、文化人沈昌文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回忆录。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沈昌文如何从上海银楼里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小伙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种机遇,而一步步地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读书》杂志主编,以及退休后的生活与出版活动。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同时,它也可看作是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书中披露了当代出版史上不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目录 第一章 二十年上海生活 3 “棚户”里的“小赤佬” 9 “银楼”里的小伙计 12 成为了小“仆欧” 15 地下共产党的小崇拜者 19 漫无目标的自学生涯 22 对文化的兴趣和妄图钻进三联书店 25 当年的三联书店 30 冒牌大学生 36 在上海二十年生活的回顾 第二章 从校对开始的翻身 41 四十个月的校对生涯 44 阶级斗争和健康斗争的第一课 48 翻身记 52 “名存实亡”的三联书店 58 “急用先学”和得遇明师 63 在反右派风暴里的自我丑化 67 炼钢战士和话剧明星 72 为“反修”作后勤 78 开始结识“废物” 第三章 文革中的记忆 85 印象深刻的“夫人同志” 88 想不到火会烧到自己身上 91 想办法活下去 95 到农村去 98 回京,混入“批林批孔”的革命队伍 103 斗批作者——“文革”中的一大快事 105 稿费——文革期间的一大纠纷 107 “文革”中某些书的殊荣 109 林彪事件的影响 第四章 “二主”之下的一把手 113 新领域里“二主”下的一仆 116 党支部书记、一把手…… 118 大胆的举措 122 《读书无禁区》及以后 129 “哪壶水不开提哪壶”和“跪着造反” 133 厚积薄发,行而有文 144 无能,无为,无我 151 来自上层不知因由的关照 154 范用所提的“自治” 157 竭诚为读者服务 第五章 十年总经理 163 恢复三联书店 168 五朵金花 172 知青政策的因祸得福 174 办公室里的红烧肉 176 往海外开拓 185 “向后看” 191 台湾这块“试验田” 196 朱枫的故事 198 《文化:中国与世界》 201 在外地的开拓 204 盖大楼,找接班 第六章 “退休”后的天地 211 最后的恩怨 213 “将错就错”的牺牲品 216 恢复光明以后 219 “新世纪万有文库” 222 新《万象》 227 “书趣文丛”和《吕叔湘全集》 230 不良于行而工于“跃”的郝明义 233 朱德庸和几米 第七章 “脉望”的故事 237 嗜“臭”成癖,喜“肥”成性 240 为兴趣而读书 242 邓丽君和季姐 245 在“潜水”中讨生活 248 防止“被遗弃” 250 茶余饭后逛北京 252 与老人惜别 结语 257 天天还在想“知道” 后记 261 秘书、书房与气功——沈昌文访问记 附录 291 附录一:关于改进人民出版社工作状况的报告 299 附录二:胡愈之:关于创议兴办“群言堂”的一封信 304 附录三:沈昌文生平及相关历史、出版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一九七八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改革开放了,大家都想做点事,我当然不甘心只担任一个资料室主任的闲职,内心不免骚动。何况,“文革”中要整垮我的几位,有的以后比较得势,在单位里当了领导。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再在那里待下去了。当时,我比较接近的出版界的元老是陈原,跟他比较熟,于是向他多次要求到他领导的商务印书馆去工作。在一九八〇年初某一天下班的时候,范用找我谈,他说,听说你要去商务印书馆,现在不必去了,我让你留在这里负责《读书》杂志。我马上去跟陈原商量了一下,他同意了。事后我想,这大概是他们已经商量好了的。 《读书》杂志的创办,我早已知道。范用在早些时候还问过我,他那时要调一个人到编辑室当主管,问我谁合适,我没回答。他又问我董秀玉行不行。董秀玉过去一直在出版部门,没有在编辑部工作过,所以范不了解。她在“文革”中也同我一样,参加过造反派“遵义兵团”。大概有人向范告发,说她在那里做过一个惊人的事情,就是整理过三联书店的“黑材料”,其中认为“三联”是“黑店”。范用问我有没有这情况。我向范解释,她不可能做这样的事,至多是受骗上当。范用于是同意她到《读书》杂志来。 一九八〇年三月,我正式调去编《读书》杂志,职务名称是新成立的“三联编辑室”主任。去了之后,我才发现,《读书》杂志的实力十分雄厚。名义上是出版局研究室(那时的出版局相当于现在的新闻出版署)的杂志,由人民出版社代管。总头头是陈翰伯兼。他是老党员老干部,当年出版局的代局长,燕京大学毕业,埃德加斯诺的老学生。斯诺当年到延安,据说就是他张罗的。他一直在国统区工作,是一位老报人,国际问题评论专家,笔名梅碧华。但他在《读书》杂志不出面,居幕后,出面的是陈原,担任主编。但是陈原还要管商务印书馆,又是文字改革和世界语方面的领导,没有多少精力能放到《读书》杂志上来。因此,在实际事务上,范用起很大的作用。他没有任何名义,曾经一度担任过副总编。可是他起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比陈原大。他名义上是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我之所以进去工作完全是他安排的。他脾气耿直,人缘不佳,跟很多人有矛盾,跟陈原也有矛盾。我去了不久他就跟我讲,要我听他的,不要听陈原的。这是比较麻烦的问题,是我面临的一个僵局。我在组织上是范的系统,可在思想观念上一直同陈原比较一致。范用了解这些,所以特别警告我。范用还说,陈原要是有什么想跟当局和现状妥协的主张,你不要听他的;你可以问问他,创办《读书》杂志的时候他是怎么说的。我猜想,大概创办之初他们老头商量的时候,大家都讲过一些激动的话。我是范用系统的人,可以说一直是在他照管下工作、成长的,而这次又因我求陈原谋事,由陈原推荐给他。所以,由这开始,就注定我要处于一种“一仆二主”的处境了。 这些老头办《读书》杂志,有其历史原因。陈翰伯在四十年代就办过这名称的杂志。范用所在的三联书店,是解放后的名称,过去这“三联”中的一“联”,是读书生活出版社,办有《读书生活》杂志。范用就是在那里成长起来的。解放后的出版总署,也办过《读书》,是那里唯一公开的刊物,陈原一度是它的主管。现在,老人们把《读书》定性为“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主管出版工作的领导人以后对我说过,这个刊物这么定性,只因为陈翰伯的原因才能被批准。因为照中国当年的规矩,只有像《红旗》那样的党刊,才能叫“思想评论”。 我那时搞出版尽管已有近三十年,但是从没编过杂志,更没有编过性质那么重要的刊物。现在忽负重任,加上头上已有“二主”,简直诚惶诚恐极了。P113-115 后记 到写现在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已虚岁八十。在这之前,我用过种种借口来为自己找理由还能混迹江湖,不致让自己真正从出版江湖上退下来。例如,我曾借用一位台湾作家的书名,称自己是“不良老年”,于是放肆从事在大陆的体制下老人不当为的“不良言行”。我还窜改领袖语录,到处宣扬“革命就是请客吃饭”,使自己天天能上宴席。我说过,自己现在主要做的是很简单一件事情:“做媒”,戏称自己是上海长大的宁波人,宁波人喜欢作媒,媒人常说的是包生儿子或者包生女儿,而我现在的“作媒”多半是某家媒体让我帮助找人。 我曾用很恶劣的语词来概括自己退休以后的编辑行当:吃喝玩乐、谈情说爱、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头四个字不言自明。“谈情说爱”是指要处处向有文化的知识人表达衷心爱戴,然后,方能领会或“盗窃”他们的智慧。我常对同事说,在国营单位工作,千万不要对有形资产贪污盗窃,这风险太大,且声誉不佳。但是,盗窃无形资产,即借机学习领会能者的智能,应当是合法的。“出卖情报”多半是指告诉别人某某学人的联系办法。有些单位很客气,在我效劳之后,往往允诺我去报销一定数目的餐饮费用,于是我把单据寄去,在家里“坐以待币”。 可惜的是,眼下精力衰颓到连这些不良作为也往往做不到了。我现在挺爱读大块出的《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南方朔先生在此书序言中说:“这本小册最发人深省的”,是作者“在自己的房间里阅读与反思的部分”。我躲在自己的房里,但颇少“反思”,只是还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我每天上网几个小时,藉此知道世界上人们在干什么。“知道”,眼下是我生命的全部。 想想自己的一生,我经常用一句苏词来描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没有这雅兴——在退出江湖后还经常诵习中国古典。苏东坡的这句诗,是海外学者庄因先生写给我的。我回顾自己的一生,与此境况实相类似。我没有像许多朋友那样备受种种苦难,但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自然也天天在惊恐中度日。直到改革开放,在我真算是大晴天了,但内部矛盾重重,直至退出江湖。 上帝待我不薄,让我能苟活到今天。在斗室“旅行”之余,常常遵循大学者庄因先生的启示,一个人诵习苏老先生的诗句,藉以自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定风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