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凭吊黄河口
2013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5周年,我借此机会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伯伯的深深悼念。
2012年深秋,我作为青岛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应山东省滨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邀请,为学生进行了传统教育,讲述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事。三天作了三场报告,有八所学校、约五千名大中小学学生受到教育。《滨州日报》以“周保章带着总理的一份精神来滨州”为题作了详细报道,反响强烈,受到欢迎。
我来滨州做报告做了精心的准备,报告一定要做好,因为滨州人民对周总理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自己也期盼着来到这里,这是因为周总理的第四份,也是最后一份骨灰撒在这里,就在滨州市北镇黄河段人海口。
七伯周恩来走了这么多年,我们侄子辈对他的思念,对他的牵挂总是找不到具体的地点来祭拜,心中老是放不下这种情感。滨州黄河人海口这个地方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在山东,我一定要到滨州来祭奠,来看望,来与伯伯说几句埋藏在心底的话。
我上到趸船,尽量深入到河中央。向东望去,宽广的水域令人乎添了几分敬意。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西向东横贯祖国大地,从青海的壶口,它一路咆哮着,翻滚着,奔腾万里注入了大海。由于已到了海平面,加上海水的阻挡,它已平静下来。尽管还有些许的涟漪,但它已显得柔顺异常,伯伯就是从这里走的。我久久伫立着,凝视着水面……
当时将伯伯的骨灰撤到这里,也是对逝者的尊重。生前七伯周恩来说过,他没有去过台湾,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是他一生的憾事。以至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极度衰弱,却还是拼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召见了当时中共中央负责台湾工作的罗青长同志,研究祖国统一大业的方略,试图把最后的爱献出来。但病魔的袭击,使他与罗青长的谈话不到15分钟就又处于昏迷的弥留状态。这不能不说是周恩来的又一个憾事。生前周总理还表示,希望把他的骨灰撤向大海,随着海浪的逐流,他能够漂到祖国的宝岛,去看看那里的人民。
37年了,七伯你还好吗?想必你已经去到了你想去的那个地方,见到了同根同宗的炎黄子孙。如今,两岸和平的发展,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形势最好的时候。七伯,你是不是心安了一些呢?照此下去,两岸人民相互认知,相互包容,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那时,伯伯你一定会含笑九泉了。
在黄河口的岸边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只住着46户人家,177口人。当年由于地势低洼泛碱,村头光秃秃的,春天一片霜,常年如白雪一片,因此得名“杨柳雪”。这里是有名的“三多村”,即要饭的多、打长工的多、光棍多。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却和周恩来这个伟大的名字紧密相连。 从1963年开始,杨柳雪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七年苦战,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面貌,取得了粮面双高产、双贡献的巨大成绩,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关注,被周总理树为棉区的一面红旗。杨柳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杨秉廉三次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还被邀请参加国宴,上天安门观礼。
1970年,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总理在国务院小会议室接见山东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时说:“钱正英同志,你到滨州杨柳雪去看一看,支持支持他们。”钱正英部长按总理的指示来到小小的杨柳雪调研,不仅就科学种田大搞畦田化,就如何争取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出具体建议,还为杨柳雪送来了东方红拖拉机。这是当时全县农村的第一台拖拉机。杨柳雪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在科技和物质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农业迅速发展提高。杨柳雪的皮棉由亩产50斤左右提高到166斤,粮食亩产量由300多斤提高到1400斤。周总理还指示省市领导和媒体:“不要嫌这个队小就轻视了,它是棉区的一面红旗嘛。”这样杨柳雪迅速走红,闻名遐迩,也促进了农业的互相交流和发展。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骨灰撒在杨柳雪以南的黄河中。噩耗传来,村民人人泪流满面,家家搭起了灵堂,在总理遗像前献上白花。杨柳雪人每逢周总理的忌日或诞生纪念日,都要自发用不同形式举行悼念活动,他们曾举着周恩来的遗像,背着棉花包,跪拜在周恩来骨灰撒放的黄河口的滩区,然后再将膝下的黄土用双手抠出来,拿回家,撤在祖辈耕种的棉田里,让周总理与杨柳雪人永远在一起。
2012年深秋,我特地来到滨州的黄河人海口悼念逝去的伯父。在杨柳雪我惊奇地发现,村头居然还矗立着一座“怀周祠”,现任杨柳雪村党支部书记杨秉廉向我说:“周总理是杨柳雪的恩人,也是杨柳雪发展变化不断进取的引路人。为了寄托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怀恋,井教育后人,1995年村民自发捐款,筹建‘怀周祠’,并于2001年6月30日,在建党八十周年前夕建成,还隆重举行了落成仪式。”
“怀周祠”一期工程投资60万元,占地3.5亩,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为传统的民族四合院建筑。正厅安放着周总理的汉白玉雕像,左侧陈列着周总理一生的光辉事迹照片,右侧陈列着周总理树立棉区红旗的记事图片,以及中央和各级领导到杨柳雪参观指导的照片。
东大厅展览着杨柳雪的奋斗历程,西大厅悬挂着领导同志和著名书画家纪念周总理的书画作品。院中心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心形奇石,象征着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来到正厅,看到七伯栩栩如生的汉白玉雕像,我和老伴赶紧整理了一下衣服,恭恭敬敬向七伯鞠了三个躬。我默默地悼念:“七伯,侄儿保章携媳妇刘淑梅看您来了,您还好吗?您可要多保重啊!”(P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