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大夏书系
分类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考试
作者 雷玲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十余年来,雷玲从北京各区县,到全国20多个省市,甚至国外,采访千余位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走访数百所大中小学、幼儿园,以一名教育记者的独特视角和灵动鲜活的文字,将散落在教育变革中的一个个片段,串成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教育纪实。雷玲编著的《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大夏书系》以小见大地记录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期许,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教育、人生、社会的诠释与追求。

内容推荐

雷玲编著的《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大夏书系》是一本教育随笔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作者——一位教育媒体人的教育梦想与情怀。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不同地点的教育思考,既有在国内的见闻,如“不一样的北京,不一样的教育”“西子湖畔听书声”,也有在国外的教育思考,如“马来西亚的家庭教育思考”“对日元教育价值的思考”……作者看来,所有这些都是行走中的力量,都是对梦想的追寻。

目录

序一 于细微处见真章,于表象处问本质

序二 为了教育东奔西走

第一辑 不一样的北京,不一样的教育

 以一种顽强的姿态

 与京城名校长“过招”

 一位教师的灵魂能走多远?

 非典型教育

 尖峰对话朱永新

 穷“追”猛“打”周国平

 大山脚下的“转变问题生”学校

 唤醒教师带来的巨变

 蹲下的名师,站起的新秀

 2007@我的启蒙老师

 “他们,都是好样的!”

 做客人民网

 2013,我和老师有个约会

 2014,当梦想触手可及

第二辑 我的教育地图:去远方……

 苏州,“评弹”新教育

 在扬州亲近母语

 西子湖畔听书声

 一路向西

 杜郎口模式往哪里去?

 油田上的“超级中学”

 洋浦,为一群追梦人掉泪

 富有北大人精神特质的深圳中学

 因为我们心里有了你们

 牡丹深处的喜梅老师

 寻访灾区的琅琅书声

 皖南漫记

 澳门,听花开的声音

第三辑 东张西望——一切都是你不停走路的结果

 马来西亚的家庭教育思考

 湄公河上与泰国兄弟的教育对话

 意大利走失——被“哑巴英语”撞了一下腰

 科隆大教堂,遇见德国式家教

 对日元教育价值的思考

 新加坡的课堂上吃自制的冰淇淋

 读无字书,迷醉米克诺斯

 坐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东张西望

第四辑 在路上,总有一些人为梦想活着

 如果人生一直在听名师讲课

 每个人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台前幕后,故事里有你的梦想

 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带来什么

 为幸福储备资本

 今天,谁来办好每一所学校

 与梦同行

后记

试读章节

2000年秋初到北京,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北京严重水土不服,从身体到内心。

我不喜欢北京的方方正正;也不喜欢北京一到秋冬就草木枯黄,最后变得光秃秃只剩树干的苍凉景象;甚至不喜欢北京日日高挂的太阳。

我流鼻血,脸一层一层地脱皮,嘴唇干裂到不能笑。

我怀念长江母亲的气息,我怀念江南温润的潮湿,甚至连以前不喜欢的、总是下个不停的绵绵细雨都怀念。

在职读研的上课时间大部分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白天,我成了闲人。

一天,从早市买菜回家的路上,我看见旁边的小区里有一块牌子——《现代教育报·中学生周刊》,牌子下方贴着招聘启事。

我走进大门,对办公室的人说,我来应聘。

第二天,我接到让我去面试的通知。

当时的周刊社长拿着我填的表格问我:“你当过警察?”我说:“准确地说是当警察的老师。”社长说:“你来上班吧,到办公室当副主任。”

试用期工资700元,我开始了白天打工、晚上学习的忙碌生活。

在办公室琐碎地忙碌了一个月后,我对社长说,让我去编辑部做记者吧。

老郑,是当时周刊聘任的总编辑,“文革”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牌大学生,相当有才。

到编辑部报到那天,老郑看着我的头顶上方,哼哼道:“既然是社长定的,那你就做吧。”

后来我才知道,北京有一句方言叫“不受待见”,老郑当时的眼神里就写着对我的不待见。

不受待见的我,在编辑部无事可做时,在电脑上信手写下了一些随笔,以此表达对北京的“不待见”甚至有些痛恨的感觉。

这些随笔无意中被老郑看见了。老郑的变化是,给我取了个新名字——他从文章中知晓我排行老二,就叫我“二姐”。我当时不知道,“二”在北京话里也有不受待见的成分。

但老郑却明显开始待见起我来。一天,他从家里抱来几本关于老北京文化的书让我读。“要在一个新环境中生活得从容,应当首先用心读懂这个地方。”这次,他慈祥地平视我的眼睛说。  老郑还有一句话对我来说很重要:“在一个行业坚持做上五年,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老郑说这句时,有点儿首都人民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教育编辑、记者生涯。一做,就做了近三个五年。

北大、清华、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二中、北京小学、中关村一小、明天幼稚集团、破旧不堪的打工子弟学校……记不清当年是哪个学校的校长,送我一张带学校名称的地图,这张地图我保存至今。14年来,地图上的大部分学校,都被我画上了标志着进校采访过的红圈。

撒欢儿跑的劲头来自我始终记着老郑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好记者是跑出来的。”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对母子,母亲教子有方,儿子品学兼优。当时到望京方向还没通地铁,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南二环到东五环的花家地附近采访他们。

刚到北京不久的我,在搭乘公交车的漫漫途中不时闪过一丝担忧:我会不会迷路呢?还好,我找到了我的采访对象,并写出了一篇好稿件。

P12-13

序言

序一

于细微处见真章 于表象处问本质

今年寒假,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我接受了雷玲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几天之后,又接受了同样时间的补充采访。随后,她参加了我们的一次教学活动,并让我看了这本正在编辑中的书稿的电子版。虽然与她接触时间不算长,但我喜欢上了她。不仅因为她小巧白皙的形象,也不仅因为她敏锐知性的职业能力,更因为看过了这本书——《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她的勤劳与深情、她的文笔与率真、她的思考与梦想……像冬日遐思,无时无刻不在累积深刻,打动了我也感动了我,于是应她之邀,写以下文字为序。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国家民族的重托、千家万户的期盼时,教育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任重而道远。如此,更需要每一个关心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去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身体力行地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十余年来,雷玲从北京各区县,到全国20多个省市,甚至国外,采访千余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家长、学生,走访数百所大中小学、幼儿园,以一名教育记者的独特视角和灵动鲜活的文字,将散落在教育变革中的一个个片段,如珍珠般串成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教育纪实,以小见大地记录了北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期许,希望以她的方式,“去呼唤为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负责的教育的社会责任,去促进人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教育公平,去倡导能够给人以心灵引导和精神激励的好的教育”。书中,不仅包括了她对教育于细微处见真章、于表象处问本质的独到见解,也包括了她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的诠释与追求,她对教育的理解,她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情告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是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中国教育进入“综合改革元年”的历史关口,更需要我们站在为中华民族崛起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跳出教育看教育,从更加理性的角度促进中国教育的向好发展。雷玲作为一名教育专业记者,以“从教育的视角解读社会,用社会的眼光思考教育”的态度,通过这本书,还原了一些教育新闻背后的内容,这种还原,可以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加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现象。

愿雷玲随着继续行走的脚步,在阅历的不断丰富、思考与感悟的不断深刻中,追求教育的真谛,为教育奉献更多的智慧,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燕  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2014年3月23日

后记

灵魂深处,我是一个喜欢漂泊的人。这种情结牵着我去过很多很多地方。

这些年,因为教育,因为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的脚步从未停止——北京,祖国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行走中,我常常思考:怎样不断给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价值?

或许,笔耕不辍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一直行走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多年前,我在上海采访执著于推广自己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不惜卖掉房子的张思中老师后,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总有一些人,是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活着。”多年后,当我为《梦想触手可及——教育行走与思考》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有一种摸到梦想的兴奋感:原来,我可以做到我想做的事。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正在静静地读我的文字,请对我宽容一些。很遗憾,我无法为你全面、细致地讲述我在采访中潮涌的每一次感动,当我聆听李烈校长专注地阐释她“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时,当我目送载着吴正宪老师与她的团队的面包车在京郊的山路上爬行时,当我亲眼目睹“国贫县”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趴在地上新奇地看摄像机里的自己时,当我见证汶川地震灾区遭受重创仅一年后师生们顽强而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时,当我被西部一群学龄儿童脏兮兮的小手死死拽着迈不开脚步时……那一次次的震撼,我无法用文字表达。

关于教育,或许我只能为你描述一些深深浅浅、细细碎碎的情节,只能为你记录一些或难以忘怀、或耐人寻味的瞬间,我还不能为你深刻地解读教育的本质,也因人微言轻不能为推进教育改革有所大作为,但我愿意与你们一起,为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努力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行走的路上,有激情澎湃的时候,也有倦了累了的时候。亲爱的朋友,我愿意与你们相伴前行,彼此温暖,共同进步。

当梦想触手可及之时,也是新的启航之日。

雷 玲

2014年2月21日于花舍

书评(媒体评论)

做教育的人需要敏感,做新闻的人需要敏锐。雷玲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敏感且敏锐的教育新闻人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我爱读雷玲的文字,细腻、温润,诗性的言说直抵思想的腹地。她之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媒体人,在于其直面教育时生命的卷入,如此热情,又如此清明。她以自己的行走与思考,照见出那些为梦想而活着的教育人,也见证着教育人生的芬芳与庄严。

(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崧舟)

雷玲对教育的热情,对教育现场的敏感,能够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连接起来。经她一提炼,一个个校园故事和人物就有了教育学意义上的连接,一个个校长和老师的形象鲜活而富有个性。我们做教育的需要这样的新闻媒体人一路同行。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刘可钦)

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育,每个教育记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采访过许多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聆听他们真切的声音,不断记录,不断思考,不断表达,而且仍然执著地认为教育梦想触手可及,这样的作品一定是足以动人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程红兵)

与雷玲老师共勉——

教育决定国家命运,媒体彰显时代精神。教师是民族的脊梁,记者是社会的良知。遥望民主富强的未来,让我们理想不灭;置身物欲横流的当下,愿我们灵魂洁净!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李镇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