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是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野岛刚的最新著作,诉说了《清明上河图》鲜为人知的名画流转故事。在书中,野岛刚不仅从政治与文化交光错影的暧昧地带剖析名画背后的权力故事,也深刻地进入到画作的深层细节,包含已成历史谜团的张择端身世之谜、《清明上河图》创作年代之谜、画作描绘时节之谜。在错综复杂的线团中,作者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实地采访,抽绎出最清晰的理解线索,带领读者领略《清明上河图》的玄妙之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精致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日)野岛刚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是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野岛刚的最新著作,诉说了《清明上河图》鲜为人知的名画流转故事。在书中,野岛刚不仅从政治与文化交光错影的暧昧地带剖析名画背后的权力故事,也深刻地进入到画作的深层细节,包含已成历史谜团的张择端身世之谜、《清明上河图》创作年代之谜、画作描绘时节之谜。在错综复杂的线团中,作者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实地采访,抽绎出最清晰的理解线索,带领读者领略《清明上河图》的玄妙之处。 内容推荐 在《清明上河图》问世至今的上千年历史中,“五度入宫,四度出宫”、“靖康之变”、“中日战争”,严嵩、溥仪……多少历史事件、多少历史人物伴随其左右?甚至有传言说,《金瓶梅》的诞生也与这幅名画的身世有关。《清明上河图》经历了怎样惊涛骇浪般的历史,卷入了哪些麻烦?最会讲故事的媒体人、日本知名作家野岛刚新书《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为您讲述名画背后的流转故事。 目录 序章 谜一样的名画 谜一样的“天下第一奇画” 画家张择端 每二十三平方公分就有一人的人口密度 《清明上河图》的特殊性 虹桥在哪里 无数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佚失的部分 五度入宫、四度出宫 《清明上河图》“五度入宫、四度出宫”的历史 世界的《清明上河图》清单 第一章 奇迹的绘画——《清明上河图》 中国美术史的最大发现 因为辛亥革命流到东北 《清明上河图》因北宋灭亡而流出 《金瓶梅》的“亲生父母”是? 权力者追求的《清明上河图》 清代后再入宫廷 从沈阳到北京 第二章 散布至全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世界上的五十件《清明上河图》 三大系统的《清明上河图》 “苏州片”量产的《清明上河图》 最后诞生于世的清院本 战后发生的国际真迹争论 饶富趣味的论文巨作 第三章 美食之都——开封 孙羊正店 脚店也有正店的等级 宋代的饮食 权力阶级崇尚粗食 宋代的酒 宋代的茶 第四章 幸福时代——北宋及大都会开封 “梦幻都市”的记录 水运孕育的都市 北宋政治及风流天子 科学技术的发达 九百年后的开封 掩埋的开封再现 第五章 体验《清明上河图》 享受“都市体验”的画 从荒郊野外开始 汴河的热闹 最高潮——虹桥渡桥 桥两边的店面 穿过城门的骆驼队伍 俯瞰的角度因地而异 第六章 现代生活中的《清明上河图》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展现最尖端的科技 诸多未解之谜 来历的趣味 结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他笑着说:“我现在没办法确定哪一种状况是真的,每种说法都缺乏关键性的证据,都有弱点,马上就会被反驳。” 无论如何,在那样危险的时期,《清明上河图》被丢掉、烧掉,甚至不见等都有可能。《清明上河图》逃过一劫,在一九五。年时被杨仁恺找到,避开了永远的“消失”。 杨仁恺对发现《清明上河图》的“伟业”,不太在公开场合提起。 他生前曾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中直率地说:“溥仪带了三幅《清明上河图》,到底哪一件是真迹,溥仪自己也不清楚,我不过是因为具备经验和知识,所以知道哪幅是真迹。” 杨仁恺的代表著作《国宝沉浮录》中,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敏述很短,让读者有种避重就轻的感觉。 住在沈阳的画家王成,曾经担任杨仁恺的秘书,他说:“他是个具有专业技师气质的人,认为自己只是在做专业的工作,对于周遭的人以特别的眼光看待发现《清明上河图》这件事情,他一点也不觉得高兴。在发现《清明上河图》以后,在东北发掘出堆积如山的古董,他认为这些对于国家的贡献反而比较重要。”如同王成所说,杨仁恺不只是发现了《清明上河图》,他一生都奉献给了发掘“消失的名画”。 中国在革命后,一九五。年代推动反腐败的“三反”“五反”运动,一九六。年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的风潮,拥有旧宫廷古董将会成为被批斗的对象。运动兴盛时期,企业或个人在革命前偷偷取得的“东北货”,一下子都流到了市面上。 听到这样的消息,杨仁恺以沈阳的博物馆为据点,来回穿梭于长春、营口、天津、锦州等城市,鉴定和收购文物。 因为日本战败后的混乱,伪满洲国士兵进入溥仪居住的伪满洲国宫廷掠夺文物的事情,也广为人知。掠夺者多数住在东北,为了钱就随便抛售文物。当时他的工作就是依据这些信息跑到这些人的家里去制止,说服他们“偷来的是不义之财,还给国家才有道理吧”。 透过这样的方式征集到的文物件数,据说超过一千件。大部分都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一部分的“绝品”则移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品都有编号,从第一号到一三。号都不在博物馆,全都移到故宫等中央级机关。收藏在博物馆的是第一三。号以后的文物。 杨仁恺发现的名作,都是国家一级文物的国宝级作品。 “当时中国各地的博物馆都苦于收集文物,而辽宁省博物馆因杨仁恺搜集到的珍品,显得很有分量。因此北京虎视眈眈,甚至有偷偷被带走的。因为有杨仁恺,北京故宫才能有个博物馆的样子。”王成这么说。 如果没有中日战争,杨仁恺就不会在《说文》工作;如果没有国共内战,他就不会去北京;伪满洲国如果没有倒台,他也不会与《清明上河图》相遇。 从这层意义上看,杨仁恺的人生和发现《清明上河图》,都是中国近代史中动荡的一环。历史、政治、个人的复杂交错,从《清明上河图》这一张画就可以反映出来。 杨仁恺的长子杨健,生于一九四八年,在研究机构的技术部门上班,过去对于父亲的功绩不太关心。当他父亲过世时,见到许多人前来吊唁,才对自己的无知感到丢脸,而将父亲的朋友及同事们寄来的文章集结成一本很厚的纪念集。 在家中和我见面时,杨健说:“我父亲一生都在追寻因为日本投降和伪满洲国倒台而散佚的文物。”他是寻找散佚文物的猎人,捕获的第一件猎物就是《清明上河图》,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收获。 P39-41 序言 致中国读者 为了创作《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这本书,我曾到访河南省开封市和辽宁省沈阳市。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地理上来看这两座城市都完全隔离,但因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它们在我心中紧密联结在一起。 访问开封是在2011年秋季。令我吃惊的是,如今开封已与《清明上河图》中所绘之景大相径庭,最初多少抱有些许失望的情绪。 《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北宋首都开封的繁荣,那时开封是座当之无愧的梦幻之都。都说中国历史上商业与文化最鼎盛、民间社会最具活力的是北宋时期。而将那个时代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的,正是首都开封。 而现在的开封,在中国只不过是座很普通的地方城市。在地方城市中开封也算不上最有魅力。总体印象是非常不方便。我从东京飞到北京,再从北京飞到郑州,然后乘出租车花上两个半小时总算来到了开封。住宿的开封宾馆(我在中国入住名叫“某某宾馆”的酒店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里暖气基本上不能用,我被冻得瑟瑟发抖,裹在湿冷的被子里将就了一宿。 关于开封城市面貌的变迁,来到开封市博物馆后我终于理解了其中缘由。地处黄河流域的开封城,历史上多次被洪水带来的泥沙掩埋,《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北宋时代的开封,如今长眠于地表之下数十米处。北宋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唯一现存建筑物只剩一座被称为“铁塔”的巨大佛塔。登上铁塔俯瞰开封城,果然《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街景已经完全感受不到了。 但是,开封之行并非没有收获。我来到开封市内“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后,此前些许沉闷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因为该主题公园的正面入口处,屹立着《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的巨大人物塑像,俯视每一位到场游客。 张择端本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尚存疑问,史料中的记载比较贫乏,只不过在《清明上河图》结尾处标有他的名字。传于后世的作品除了《清明上河图》,其他一件也没有。倘若他真实存在,也很可能是身份地位不高的职业画工。 在中国绘画史上,北宋是个璀璨的黄金时代。据说中国艺术中“诗书画”三大领域最为重要。一直以来文人若能在这三大领域登峰造极,达到“诗书画”三位一体之境地,就会最受世人敬仰。各时期每一领域的评价已成定论,诗在唐代迎来鼎盛,书法在魏晋五代走上巅峰,而绘画则在宋朝迎来最辉煌时期。宋代相继诞生了许多名留青史的传世之作。 那样一个时代,张择端运用在《清明上河图》中使用的“界画”技法,认真细致、孜孜不倦地持续创作了无数作品。然而,其中大部分估计很可能并未被宫廷收藏,而是让下级官吏们买去,或装饰在酒楼餐馆里了吧。 尽管如此,从北宋时期历经千年沧桑流传至现代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第一画。上海世博会时中国国家馆内也上映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以飨世人。 在现代中国被人们树起巨大雕像的北宋画家只有张择端一人,可以说力压叱咤同一时期的郭熙、巨然、范宽等众多书画名家。由此看来,历史真是一件令人捉摸不透且痛快淋漓的东西,后世究竟发生什么完全无法预料。置身开封街头的我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我到访沈阳是2011年冬天。当时中国东北正经历寒潮,沈阳冰天雪地,似乎每呼一口气都要结冰,公营住宅的房檐下挂着许多大白菜。在沈阳期间我 品尝到了著名的朝鲜族狗肉火锅,非常美味。 在沈阳的最大收获是采访到有关《清明上河图》真迹的发现者、杨仁恺先生的故事。本书中也有介绍。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仪将《清明上河图》从北京紫禁城中带出,临时保存在伪满洲国的首都奉天。但伪满洲国灭亡后该画作下落不明。杨仁恺在沈阳的仓库中发现这幅很可能被人们丢弃并永远遗失的《清明上河图》,挽救了“国宝”。 后来杨仁恺在散失于东北民间的“东北货”中探寻美术品,为此辗转奔波,被称为“国宝鉴定大师”。我到沈阳时杨仁恺先生已经过世,但我采访了许多与杨先生关系颇深的人物,如杨先生的爱徒、辽宁省博物馆前研究院戴立强等人。采访的成果也在本书开头部分进行了详细记述。 如果当年溥仪没从北京紫禁城中拿出这幅《清明上河图》,毫无疑问它肯定会被蒋介石带到台北。伪满洲国对中国来说是段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国宝《清明上河图》能顺利重返北京故宫,无疑是因为溥仪当年将它带出了北京城。尽管《清明上河图》在近代史中跌宕沉浮,但通过杨仁恺的不懈努力它最终还是留在了大陆。 有句话叫“文物有灵”。这是故宫职员们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为保护故宫文物免遭日中战争的炮火硝烟,他们持续10多年搬运转移故宫文物。在转移文物过程中,职员们曾几次遭遇不可思议的状况,只能让人笃信这些文物本身具备超出人类认知能力的神奇“生命力”,自己在危机中躲过一劫。 回顾《清明上河图》的多舛命运,我也不得不认同“文物有灵”这句话。被称为“四度出宫,五度入宫”的《清明上河图》,在宫廷与民间流传辗转,历经无数民间收藏家之手。沈阳之旅让我有幸接触到《清明上河图》神秘历史的一角。 2012年1月至2月间,为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北京故宫博物展在日本举行,《清明上河图》首次走出海外,暂借到日本展出。本书恰在这一时期出版。如今有机会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 本书题为《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日本和台湾出版后不少读者问为什么称之为“谜”。关于其中缘由希望大家能读读这本书。毫无疑问我也是被《清明上河图》之“谜”所深深吸引的人之一。同时,本书也是揭开谜团的成果,现在仍在一点点地继续努力解“谜”。在本书中,作为一个日本人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解读“中国第一画”之谜?能否为《清明上河图》提供一些新鲜观点?希望诸位在中国美术鉴赏方面独具慧眼的中国读者能做出各自的判断,作为笔者我将感到无上光荣。 最后,感谢为本书在中国出版竭尽全力的日本勉诚出版社冈田林太郎社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各位以及翻译这篇序言的友人孟庆峰先生。从执笔创作本书时起我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让它在《清明上河图》的“故乡”中国大陆上市。这次得以顺利出版,我从心底感到无比喜悦。 野岛刚 2013年12月10日 后记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与《清明上河图》结缘的那一刻。 那是发生在二○○七年的香港。当时我被派到台湾担任特派员,正好到香港出差,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香港艺术馆正在展出《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引起很大的反响。 我自认是香港通,二十岁时曾在香港中文大学留学过一年,此后几乎每年都去香港,足迹遍及大街小巷。对于香港人的思考方式大概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让性急又现实的香港人排队等候的,应该只有名牌的拍卖会或是到知名餐厅吃饭。 为了看《清明上河图》要排上四五个小时,每天都有长长的队伍,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忙于工作,我自己没去排队,但是有站在香港艺术馆前,好好地观察“香港人的排队”。 对中国来说,《清明上河图》是足不出户的名画。拿出北京故宫之外的仅有两次,一次是二○○二年到上海博物馆,另一次是二○○四年到辽宁省博物馆。因为《清明上河图》是北京故宫从辽宁省博物馆“抢来的”,当辽宁省博物馆重新整修后提出借展的要求时,这个当年欠下的人情不好不还。 宋代的画已经相当古老,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会加速劣化,因此尽量不出门,可它却到了高温潮湿的香港。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对内地来说不是国外,但属于“境外”。“境外”就是“本体之外”。在制度上,内地人要去香港必须取得许可证。 《清明上河图》首度“境外展出”,这让香港人非常兴奋。 这个巨大效果应该会让中国的领导阶层感到欣慰,他们希望展现香港的治理是多么成功。 之后再听到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消息,就是在二○—○年的上海世博会,这场博览会是中国向世界宣传经济发展成就的场域。这次用的不是张择端的真迹:而是在中国国家馆展示动画《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后来也到了澳门、香港等地上映,二○一一年两岸关系迅速改善之后,也到台湾上映。《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的版权是上海世博公司拥有,在台湾吸引大批游客,对于主办单位而言是个可以回收成本的生意。 在台湾上映《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个可达宣传两岸关系改善之效的大好机会,对于大陆及台湾两方都符合其政治目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政治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情形更加积极。 我不是美术或艺术方面的专家,但持续关心着政治与文化的关联性。 在中华世界里,文化的领域脱离不了政治,两者极为密切。国家权力经常将文化作为统治工具之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须有政治的庇荫才能得以蓬勃发展,关系极其微妙。 因为对此议题的持续关心,我以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故宫为焦点,写了《两个故宫的离合》一书(日文版于二。一一年六月由新潮社出版;中文繁体版已在二○一二年七月由联经出版)。在采访的历程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中国艺术的相关知识,正在思考针对《清明上河图》写点综合性的文章,勉诚出版社的冈田林太郎先生就在同一年的夏天邀请我写本入门书。 《两个故宫的离合》描写巨大博物馆收藏文物所历经的曲折历史,从宏观角度解析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关系。而本书则是从一幅画谈起,捕捉丰富动荡的历史、宋代的繁荣、画作真伪的辩论以及政治运用的实况。 从这层意义上来看,两本书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手法来论述相同的议题。 写作当中,正巧当时北京故宫决定在二○一二年一月至二月间到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以纪念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各界对于中国文物的兴趣提高,本书出版时很侥幸遇到这样的时机。 我也利用周末假日到了很多地方,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舞台河南省开封、《清明上河图》被“再度发现”的辽宁省沈阳、上映《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的台北,以及现在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果只是按照已经出版发行的资料来写,好像略显不足。因此作为媒体人的我,是从各个采访中点滴累积催生了这本书。 写作的过程中曾向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多位相关人士请益,包括全世界最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人之一的伊原弘先生,本书才得以出炉。 曾经看过《清明上河图》的读者们,如果想要知道更多有关这幅不可思议、谜团重重、魅力十足的画作,建议您可把本书当作知识的入口。身为作者,备感欣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于台北旅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