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编写的《治学的霸主(傅斯年)》以傅斯年的童年为端,记录了他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讲述了他在外出留学时接受到了哪些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思想,更谈及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卓越表现和出国留学时的经历,以及学成回国之后的所行所思。
傅斯年少年时期学习儒家文化,之后接触新文化,成年后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思想教育。可以说,在他的头脑中,汇聚了多种思想观念,这也使他这个人成了一个既注重传统,又接受先进的人。无论传统的还是先进的,在接受知识和思想时,傅斯年都能从客观角度去判断知识和思想的正确性,这都促使了他在后来的工作中能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和价值。
《治学的霸主——傅斯年》一书,作者陈雪用平实的语言,从傅斯年的童年开始,记录了他在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更谈及他请烧钱时期的一些卓越表现和出国留学时的经历,以及学成回国后的所行所思。
提起山陕会馆,许多入都会不由得发出赞叹之声。这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会馆,在清朝,它主要作为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商贾聚会交流和祭祀神明之地。如今,它因自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聊城有8座龙山文化城,这些文化城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其中位于阳谷县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是最大的一座;清代誉满海内的全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也坐落在聊城。
聊城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降水适中,非常适合人们旅游休闲。早在古时,就有许多文人被这里秀美的风景和灵气所吸引,前来寻找创作灵感。现在的聊城,已经成了一座以旅游闻名的城市,吸引众多游客的,不单单是它的秀丽风景、绝美建筑、繁华商业,还有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从明代中期起,这里就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发展地。在之后的岁月里,此处渐成鲁西“八股文化’’的中心。著名的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便生于此。
肥沃的土壤能孕育出饱满的果实,适宜的环境亦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从聊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历史名入不在少数,正如《聊城县志》中记载的:“土多才俊,文风为诸邑冠,武风亦极一时之盛。”
在与聊城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孔子。
孔子并不出生于此,但城中却有许多与他相关的建筑,除各县区的文庙外,还有一些孔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其曾经进行授课之处。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多次来到聊城,每次都会光临莘县城东关外的东鲁店。
一次,孔子应赵简子传召,从卫国前往晋国,却在途中听闻赵简子妄杀忠臣窦鸣犊,心生失望,于是折返回去。人们听说这件事后,在孔子折返的渡口处立了一块碑,上书“孔子回辕处”,并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也刻在碑上,后人还为孔子建了一座庙,庙中供奉着乘车的孔子。只可惜后来黄河改道,庙和碑都拆毁了,但这件事却仍然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着。
孔子生于山东,他所倡导的儒学在山东省境内自然传播和发扬得最快。加之他曾多次到访聊城,在聊城授课,他的弟子们也时常在聊城进行儒家学说的宣传和演讲,久而久之,聊城内外形成了浓厚的儒学氛围。聊城也成了当时最为崇尚儒学的城市之一。
儒学是由孔子创办的儒家学说,起初是孔子用来教育弟子们的一些道德准则。渐渐地,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应运而生,即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包括“仁者爱人”,“克己得礼为仁”和“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儒家文化倡导人们,所有人都有可爱之处,要爱所有人,将自己喜欢的与别人分享,不将自己不喜欢的强加于人。
儒家文化提倡人们要长幼有序,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为人处世要依礼而行,要对人宽容。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直到现在,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学的盛行,令聊城成为一座重视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城市。古时,这里的民风淳朴,成年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们自小学习四书五经,并且都很热爱,知书懂礼。《聊城县志》中对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描写的: “其人朴愿而茂,虽循习故事,惮于兴革,然无有桀黠渔食,持长吏长短者。租赋不待督,辄先期报竣,最称易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里,涌现出众多名人自然不足称奇。武有程昱、岳飞、程咬金等英雄名将,文有《七步诗》的作者曹植、“山左文学之冠”之称的于慎行、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的主人杨以增、被誉为“千古奇丐”的平民教育家武训、清朝名相傅以渐等。
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聊城有不少入都中了举人,还有两人最后考取了状元,傅以渐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清朝建立科举制度后首位考取状元的人,在当时名声远扬;另一名叫邓钟岳,也是聊城八大家族中的代表人物。
在古代所有行业的排名中,为官一直排在首位,家中有人在朝廷为官的人家,总能在当地拥有更高的地位,令旁人羡慕不已,若是某家能世代为官,其地位和身份就更不寻常。在聊城也是如此。
清朝年间,聊城有八大世家,都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官宦世家,其中“任、邓、朱、傅”四家最具代表性,每家都有代表人物。傅以渐和邓钟岳,分别是傅家和邓家的代表,任家的代表是任克溥,朱家的代表是朱延禧。
任家发迹于清朝初期,代表人物任克溥曾在顺治年间考取进土,一路攀升,任刑部侍郎时,为人正直,敢言别人不敢言之事,对待贪官恶行毫不留情,并提出为官应清廉、不应奢侈。任克溥于1679年落职回家,后又在1699年官复原职。1703年,康熙升赐他尚书的头衔,并亲为他的园子赐匾额,上书“绿水本无忧因风绉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任克溥身故后,家中又出了几个举人,其中几人入朝为官。P2-4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自居易有诗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入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励志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
徐潜 201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