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在一片波涛起伏的山丘之中有一块小小的地坪,名日桃源坪。坪北面的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村庄,名日紫阆,取其“紫府洞天,阆苑仙境”之义,这里一共散落着百来户人家。
山村背傍一座藏绿山,山上常年烟雾缭绕,一条潺潺流淌的若耶溪越村而过,碧水流芳,溪边芳草离离。若是天气晴好,便能见那藏绿山倒映于水中,山随波动,云由水生,景色十分怡人。古人有诗云:别梦依依曲水家,吴江枫落夕阳斜;多情只有耶溪月,犹为愁人照晚花。
村西麓的山脚下,坐落着两间土灰墙的青瓦房。小瓦房坐北朝南,门前一处小小院落,院落东隅长有一株玉兰树,冠高十余米,初春时开一树洁白的花朵,清香满院,入秋则变成绿叶红果,饶具风姿,这里便是伊的家。据说伊出生时,有一只喜鹊飞落在玉兰树上啼鸣不已,接生的阿婆说这是个好兆头,囡儿以后一定会有个好的归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青山碧水之中孕育出的小小精灵,自打离开襁褓起,便出落成一副伶俐可人的模样一一眸子跟若耶溪的溪水一般清澈,脸蛋跟剥了皮的杏仁一般娇嫩。村里好心的大婶对伊的母亲断言:“这丫头是个美人胚子,长大后你们能享福了。”
听了这番话,母亲心里乐滋滋的,回家后把这话传递给伊的父亲,父亲却有另外一层想法:“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以后哪还会记得我们!”
六岁那年,伊背起书包到一里开外的小学堂去上学,书包其实是母亲用一块旧帆布缝成的布袋,再缀上两根带子而已,而小学堂也只是位于桃源坪一角的一座祠堂。
伊喜欢小学堂,青石板的地面诉说了年代的老旧,拆了神像的大殿保持着一份神秘的庄严,伊的教室宽敞明亮。学堂的周围栽满桃树,桃花开时,远远望去桃源坪一角笼罩在一片粉红当中,这是伊最为喜欢的景致,可村民们对此都熟视无睹。
伊的老师是一个戴眼镜的慈祥老人,老人被公认为是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据族谱记载,其祖父乃是前清的秀才,之所以没来得及赶上光宗耀祖,是因为后来改了朝换了代。
伊在学堂里是个文静的女孩,写的字和伊一样秀气,为此没少得老先生的赞许,只不过先生的赞许更多停留在脸上。倒是有一回,老先生对着班上几个吵吵嚷嚷的孩子慨叹道:“唉!如果你们都能像王小娟一样,我就省心了!”这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一句高评。古语云:今有璞玉在此,虽万益,必使玉人雕琢之。当时王老先生就怀了充当这玉人的心意,可惜事情的发展往往非人之所愿。
伊听母亲说过,自家的名字就是王老先生给取的。伊的小名叫娟娟一一秀丽而美好的意思。
若耶溪上架设着一座青石板的小石桥,桥墩的斑驳来自于溪水有力的冲刷,一些原始的青苔在石壁上悄然蔓延,平添了岁月的皱褶。
过了小石桥,靠近村口的地方长有三棵千年大樟树,躯干伟岸,盛夏时铺一地浓荫于溪畔,成为村民劳隙间乘凉憩息的好场所。
P3-5
我们的当代文学,总有一天要回归到纯文学追求的原点上来的,而这部长篇则是这场回归发出的一个信号——我这样认为。
著名文学评论家·骆寒超
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
记得从学校辞职那一年,有了一段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后,便开始实施幻想中的小说创作。在几部被自己翻烂的书籍中,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中之一,而每次翻阅,让我诧异的是作品的生命力,在跨越了这么漫长的岁月后依然能够打动我心。
当我真正开始写作时,内心分外平静。随着故事的深入,自己也沉溺其中。在故事里,并不是刻意的安排,不自觉便将江南的一些风土人情融合了进去。通篇阅读后想必会有体味,也糅合了自身的感悟在里面。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压根儿没感觉是生活在幸福中。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父亲退休后赋闲在家,母亲退休后又在卫生院返聘上班,日子过得安详与从容。而如今,父亲己逝,初为人父的我也切身体会到父亲当年的不易。在那个狂热的年代,作为草塔中学的一名高级数学教师,父亲尽其所能教导学生,而罔顾尔虞我诈的现实生活。在我对童年有限的回忆里,父亲卧案哭泣的样子依然历历在目。也是在父亲病危时,母亲才哀怨了实情一一原来经常是,父亲呕心沥血把所在班的学生成绩带上去后,第二学期便遣他到一个差班去任教。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负责人的老师,父亲肩头同时担负着工作与家庭的责任,压力可想而知,这也是他当年患上抑郁症的缘故。父亲清白一生,不媚权贵、无分贫贱,就像藏绿山的青山绿水一样,这,至今让我心存一丝慰籍。只是当时人不知,今日人已逝,原来过去平淡无奇的生活亦己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一段时光,烙在我心。
这部书稿改了多次,每次浏览,都让我内心平静。这期间,得到了前辈的一些教导,获益良多。在大兼溪的烟雨小楼,与萧白先生有过多次交谈。文章来自生活,是个性思想的感悟与表白。在我阅读了先生推荐的《大自然组曲》后,曾长时间没从罗门那首诗的意象中走出来。在了解了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后,再来看他在台湾所写的带有浓浓乡情的散文,更有别样感触。骆寒超先生,曾多次给予我诗歌创作上的指导,作为当代文学评论家,他严谨的态度总让人心怀敬意。文以载道,他们的文章和处世态度潜移默化着接触过的人们。
这部作品,摒弃了以往自以为是的说教与经验,孰是孰非,还是留待时间去检验吧。
阿惠
2014年仲夏
阿惠的小说作品《清明》以主人公王小娟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系统地描述了江南小城在改革开放大潮下的巨大的变化。小说有大量地域风情景观的描写,全作飘荡着一层诗的意境美,特别能让人展开联想,获得人生旷远的感受。小说语言的色彩斑斓的韵致和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更给人以异样的魅力。
《清明》由阿惠著。
伊在放羊时仰头就能望见这些坟茔,村子里的人也都能望见,由此带来的一种感觉,似乎逝去的并未真正逝去,至少祖先们还在山上默默注视着他们的子孙。
若让目光越过对岸新旧交替的楼房,视线便被一座形如黛螺的苎萝山所挡,或许只有它,岁岁年年未曾改变。伊知道沿江溯回,终能抵达自己的家乡,眼前的流水中必也搀和了若耶溪的水质,只是那份清澈,早已不在。
画师眯缝起双眼,像鉴赏艺术品一样在伊的身上四处游弋。伊还从未接触过如此放肆的目光,隔着案桌,仍能感觉他的眼光像把无形的剪刀一样将自己剪得体无完肤。良久,好像鉴定有了结果一样,画师收回目光,直言不讳地问:“愿意做模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