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三味书屋到矿务铁路学堂
如果你来到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中的三味书屋,如果你细心,一定会发现鲁迅上学时的课桌上,刻着一个“早”字。这个“早”字,告诉了我们一个鲁迅少年时广为人知的故事。
鲁迅12岁时来到三味书屋,跟着寿镜吾先生学习。
在当地,三味书屋很有名气,由于寿镜吾先生“自说因精力有限”,多了“就照顾不到”,因此只收了8个学生。又因为寿镜吾先生非常严格,所以他收的新学生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要经过他认为可靠的熟人介绍;第二,要亲自到学生家中探访,认为孩子“品格方正”方可入学。
在那里,鲁迅度过了一段快乐的学习时光。在他眼中,寿镜吾先生是质朴、博学、严厉的人;每天读书、习字、对对子的生活很有趣;书屋里人声鼎沸的读书声与先生入神的朗读很相宜……三味书屋后面的蜡梅花很美;捉苍蝇、喂蚂蚁是很有趣的事。
但是,好景不长,鲁迅13岁时,他的祖父因为科场案被逮捕入狱。他的父亲长期患病,家境一落干丈。为了给父亲治病,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到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他的父亲病得非常严重,鲁迅一大早就跑去当铺。当来钱后,他又跑了好几家药店,才把药方上的药买齐。他着急地跑回家,送回药之后,立刻又赶去三味书屋。但是,先生已经开始上课了。先生发现站在门口的鲁迅,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先生的训斥,只是点点头,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说: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父亲病得更厉害了。鲁迅每天要到当铺去当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在当铺里,鲁迅不仅要遭受人家的白眼,还要努力地跟当铺的伙计讨价还价。同时,大夫开的药方越来越复杂,并且还需要很多稀奇古怪的药引子,如“经霜三年的甘蔗”“一对原配的蟋蟀”等。鲁迅只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奔波在当铺与药店之间,然后再匆匆忙忙地赶到三味书屋上课。虽然非常辛苦,但是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父亲去世后,家中一贫如洗,鲁迅不能继续读书了。在当时的绍兴,如果不能读书,只有两条路可走,做师爷或学做生意。鲁迅是家中长子,身上的担子自然很重,那么走出三味书屋的少年,到底会往哪里去呢?
1898年5月,鲁迅离开绍兴来到了南京,从下关上岸,直奔江南水师学堂。当时,学堂是被世人看不起的。办学堂的人梳着辫子、穿着公服,心里也看不起上学堂的人。虽然他的一个叔祖,以举人的身份担任江南水师学堂的汉文教习兼管轮堂监督,但是这位叔祖封建而顽固,认为自家子弟进新式学堂“当兵”不好,于是不让鲁迅用家谱上的本名,而把鲁迅改名为“周树人”,并让鲁迅用这个名字报名。鲁迅顺利地通过了《武有七德论》试题的考核,成为水师学堂实习学生,分在管轮班,从此开始了在江南水师学堂的学习生涯。
这套“梦想的力量——中国梦青少年读本”丛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和安徽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康建中社长不辞辛苦地从安徽赶来北师大参加我们的审稿研讨会,并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赵月华常务副总编辑,这套丛书从最初构思、策划,到最终的出版、发行,都凝聚着她的智慧和心血。社长和总编把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在青少年身上,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凸显了他们为实现“中国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该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王先斌等各位编辑,以及他们在每一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所提出的宝贵而中肯的意见。
当然,本丛书各卷撰写者,都是在繁忙之中,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完成书稿的,付出了许多的辛劳和汗水。另外,还要感谢丁子涵、郝思聪、任敏、张悦等几位研究生同学,他们在查找资料、校对书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从开始策划到完稿,时间太仓促了,因此难免会有一些纰漏和不足,还请各位读者给予指正!
刘勇 李春雨
2014年2月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灿烂历史文明的泱泱古国。周秦伟业、两汉文明、大唐盛世、宋季富士、元朝拓疆、明代兴旺、康乾胜景,历史上伟大的时代与悠久的历史文明,不仅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倍感骄傲,而且令世界人民叹为观止。而时至清朝,当欧洲已经走出长达八百多年中世纪的黑暗,在文艺复兴运动,接受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的时候;当18世纪初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布尼茨建立了微积分体系、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当英国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却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和农业经济繁荣的落日余晖之中,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结果是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而惨痛的代价,鸦片战争失败后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华民族承受了巨大而空前的屈辱,于是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为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为了寻求挽救国家于倾颓的伟大梦想,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五四运动是这一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成为近现代国人真正觉醒的辉煌的起点。五四运动的先驱在高扬“民主”“科学”伟大旗帜的同时,将目光聚焦于文学。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无数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投向了青年!五四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最让人瞩目的刊物就叫《新青年》,陈独秀所写的《敬告青年》满含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至今令人难忘。回想当年,陈独秀为什么要创办《新青年》?为什么要写《敬告青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那代人为什么那样关注青年?难道是因为他们心血来潮吗?难道是因为他们认为青年必然胜过老年吗?不是的!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甚至也不是两三代人就能实现的。这个伟大的使命势必要由数代青年前赴后继,不断努力地去承担、去完成、去实现!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慷慨陈词:“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亦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这样的言辞虽然绝对,但却道出了青少年乃国家与民族未来希望之实质。
从晚清起到今天,心怀强国梦想的中国人奋斗了一百多年。虽然在这一百多年中,几代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通往伟大复兴之路,但在这条复兴的道路上,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实际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的“中国梦”正像五四新文学先驱者们所预测的那样:还需要几代人去实现。也就是说,还需要几代青少年去不断地努力与拼搏。所以,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国梦”,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梦”的实现对于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根本意义,是多么急切,多么重要!这就是我们出版这套“梦想的力量——中国梦青少年读本”丛书的初衷。
这套丛书,紧紧围绕着“理想信念”“少年成长”“教育强国”“科技腾飞”“文学艺术”“悠悠历史”“求真探奇”“城乡和谐”“平凡人生”“走向世界”等十个与“中国梦”密切相关的主题,用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怀揣梦想的青少年说明:“中国梦”这三个字绝对不是口号、不是空想。相反,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在历史、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它既可以体现为伟人在其人生历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也可以体现为普通人在平凡的人生中所坚守的一个个小小梦想;它既可以体现为老一辈对于自己梦想的执着守望,也可以体现为年轻一代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我们之所以把这些故事讲给青少年听,是想让青少年了解那些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感人故事,让他们真正体悟梦想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让青少年在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熏陶下培养自身坚强、勇敢、勤劳的优秀品质;让青少年通过这些故事反观自身,从而激发他们面对挫折时的斗志和勇气;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让青少年明白自己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
“梦想的力量”在根本上来自青少年!
“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在于青少年!
刘勇 李春雨
2014年1月
付平著的《少年成长之梦(梦想的力量中国梦青少年读本)》中的每一个故事的选择,都是用“中国梦”去阐释内涵,每个故事都能代表一个寻梦、圆梦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充满真实感、将传记色彩和趣味性结合的方式,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去了解溶于每一个人骨血里的“中国梦”,对“中国梦”的内涵有全新的认识。
何谓“中国梦”,大而言之,国家复兴、民族解放、求真求实是中国梦;小而言之,每个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幸福的向往、思想的独立和觉醒也是中国梦。丛书《梦想的力量中国梦青少年读本》涵盖理想信念、少年成长、教育强国、科技腾飞、文学艺术、悠悠历史、求真探奇、城乡和谐、平凡人生、走向世界10个主题,全方位展现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伟大历程。
在这些主题的引领下,丛书中对每一段故事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深层的解读,重新从“中国梦”的角度发现其中的深意,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去了解溶于每一个人骨血里的“中国梦”,对“中国梦”的内涵有全新的认识。
付平编著的《少年成长之梦(梦想的力量中国梦青少年读本)》是此丛书之一,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青春故事,或动人,或温暖,或奇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青春梦想,不同的梦想不约而同地透露出努力和坚持,目标共同指向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