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人生幸福课,网易视频哈佛大学公开课主讲人、哈佛大学历史系知名教授吉尔·莱波雷新作《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哈佛大学人生幸福课)》上市。人生是一场游戏,游戏棋盘就是你的旅行地图。 把人生视为一场可以玩好、也可以弄糟的游戏,这种观点在东方和西方都由来已久。即使在今天,游戏公司仍然不断推出类似的产品。 游戏将人生各个环节设置成桌面游戏的一个个小格子,能让人体会:命运无常,但人生最重要的并非运气,你总有办法赢得这场游戏。 本书将人生比作桌面游戏,将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受精、出生、童年、成长、婚姻、工作、育儿衰老、临终、到死亡串联到一起,生死虽然是个严肃的话题,作者语言风趣幽默,本书完全可以当成故事书看,每章有独立主题,可以分开阅读。 内容推荐 吉尔·莱波雷的《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哈佛大学人生幸福课)》讲述的是:人生是一场游戏,游戏棋盘就是你的旅行地图。 在人生的这场游戏当中,有奖励也有陷阱。有一千种方式来闯关,你可以自己选择。 出生是游戏的起始,死亡是游戏的终结。大部分关于生与死的问题,都没有答案,特别是这三个:生命从何而来?生命有何意义?死亡时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每个人都在尝试。 这是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冒险,你对永恒怎么看?你对金钱怎么看?你的将来是怎样? 这是你的游戏,下一关会是什么?答案……由你决定。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我们从何而来 万物由蛋而生? 小白鼠大军,占据了科研第一线 《2001太空漫游》:生命的奥秘在遥远的星系 第二章 哺乳这件事 人乳是一种食物?还是一种灵药? 不愿意哺乳,怎么算公民 奶牛和奶瓶能不能代替亲妈? 女员工能不能有哺乳室? 第三章 孩子应该读什么 儿童教育始于开架阅览 谁来决定孩子读什么? 《精灵鼠小弟》:童书界的黑暗之处 一只小白鼠引发了出版业地震 第四章 关于勃起的一切 “此事不宜常做,也不宜长期不做” 白鹳传说也有黑暗的一面 孤独不是问题,射精才是 性行为是青春期的完结 性教育终于告别了农场 第五章 更好的婚姻 结婚是必须的选择吗? 遗传,决定婚姻质量 换个人,还是继续坚持下去? 第六章 高效人生,每天奋斗八小时 如何管理“施密特”? 幸福不再是一栋公寓,而是一段时间 没刷过碗,也能当家务专家 第七章 称职才算好父母 靠谱的意见从哪里来? “成年”,不再等于“成为家长” 每个女孩都应该知道的事 童年是一种权利,你必须对孩子好 带孩子到底有多难? 可不可以不生? 第八章 精彩晚年 生命是不是奔向尽头? 45岁,老年阶段就开始了 衰老是种疾病,死亡需要征服 第九章 生与死的边际 “昆兰案”:生存权与死亡权的论战 医学越昌明,住院时间越长 医生能不能决定你的死亡? 生还是死,处处是僵局 第十章 如果能复活.死亡就不是终结 冷冻:始于科幻,走向现实 征服时间,就能征服死亡 给自己一个复活的机会? 倒拄着迎接未来,就像蝙蝠一样 结束语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小白鼠大军,占据了科研第一线 “我们应该称这些小水泡为卵,因为它们从外形看和鸟巢里的卵很相似。”1672年,荷兰解剖学家瑞格涅·德·格拉夫(Regnier de Graaf)这样写道。当时,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哈维一直以来苦苦寻找的东西,但其实他发现的不过是我们现在称为“卵泡”的东西。在格拉夫之后,过去被称为“女性睾丸”的东西被重新命名为“卵巢”。哈维看上去似乎最终获得了胜利。但这位在1657年中风去世的老人,一直担心人们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人不是从蛋里诞生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在1683年坚持认为,“而是从男性种子的微生物里诞生的。”他亲眼见证了这一幕。显微镜是1591年至1608年间在荷兰发明出来的,而荷兰人列文虎克是世界顶尖的显微镜制作大师。他没有受过解剖学方面的训练,但他通过显微镜看见的东西,使他敢于在致伦敦皇家学会的信里向“你们的哈维和我们的德·格拉夫”的权威发起挑战。他观察了蜜蜂的复眼和跳蚤的头部,还把自己当作特别的实验对象。他用显微镜观察了“自己拔下的眼睫毛”,自己的唾液和脸上的汗珠,还观察了精子(他煞费苦心地指出,精子样本是在性交时取得的,而不是靠手淫得来的),发现了其中的“微生物”。它们会游动,有头有尾。他认为,它们就是微观的人。在那之后,解剖学家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清男女在生殖过程中做的贡献。从哈维到列文虎克,尽管每个人观点各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女性不是像盖伦想象的那样,将生殖器官翻进体内的男性。女性不像男性一样拥有睾丸,而是像母鸡一样拥有卵巢。 女性提供的不是种子,而是卵子。霍布斯认为,原始的自然状态中没有天生的统治者——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国王,也没有凌驾于女性之上的男性。当男性同意接受别人的统治时,才进入了政体。但女性没有同意接受男性的统治,她们不属于这个政体。 因此,女性不是低等的男性,也不是政体中的低等成员,而是根本不属于政体内的成员。卢梭写过:“在和性无关的事情上,女性就是男性;而在和性有关的事情上,女性和男性在每个方面都有联系,但在每个方面都是不同的。”但究竟是怎样不同呢?为 哈维的《动物生殖》题诗的人说得再好不过了: ……主妇和母鸡是如此相像 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孩子孵出 当她满怀希望地孕育下一代 一个在体内,一个在体外 女性和男性在许多方面都很相像,但她们和母鸡更相像。 “我该从开端讲起。”在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931年出版的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开头,孵化中心主任在带领学生们参观时这么说道。认为卵子可以在女性体外存活,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非常流行的观念。“从开端讲起,” 赫胥黎笔下的学生们都在认真地记笔记。主任挥了挥手,“这些就是孵化室。”接下来,他打开绝缘门,向学生们展示一排排的试管。“这里有可供我们使用一周的卵细胞。”赫胥黎笔下的世界阴暗可怕,但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没有父母,也没有家庭。人类在实验室里受精,胎儿在试管中长大。赫胥黎的小说比科学超前,但超前得并不多。在卵能靠人工孵化之前,首先要找到它们。亚里士多德研究过鸡,哈维研究过鹿。在哈维之后,又有不少人加入了“寻蛋”的队伍。1827年,德国学者卡尔·扬·贝尔(Karl yon Baer)终于找到了哺乳动物的“蛋“,那是一条狗的卵子。他这样写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一个卵泡,用刀尖挑起其中的物质。我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它,它被液体包围着。当我把它放在显微镜下时,我惊呆了,因为我看见了卵子……它是那么清晰,就连瞎子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与此同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也在研究物种的起源。《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一书出版于1859年。四年后,支持达尔文学说的儿童书《水孩子》(Water-Babies: A Fairy Tale for a Land Baby )出版了。赫胥黎家的孩子们,包括阿道斯和朱利安,都读过这本书,主要是因为里面提到了他们“亲爱的爷爷”,支持达尔文学说的T·H·赫胥黎(T.H.Huxley)观察瓶中婴儿的场景。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四岁时写给爷爷的信中说:“亲爱的爷爷,你看见过水孩子吗?你把他放进瓶子里了吗?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出不去了?我以后能看看他吗?爱你的朱利安。” P13-16 序言 本书探讨了关于生死的历史,从17世纪的英国人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一直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人罗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前者认为生命是从蛋里诞生的,而后者试着把死去的人冷冻起来。如果维克多·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出现在这本书里,他的位置会介于“蛋男”和“冷冻男”之间。不过,弗兰肯斯坦不会出现在这本书里。因为在关于生死的历史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囊括在内,而你不得不进行取舍。 历史写作通过讲故事来陈述观点。所以,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故事书。书里的故事均独立成篇,每个都对过去发生的事加以解读,综合起来则有利于读者理解当下。这些我必须讲述的故事横跨几个世纪,有一点儿像轮回的怪圈。不过,这种怪圈只存在于17世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怪圈便消失了。我认为,大发现时代、进化论和太空时代的出现,让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变得极度混乱。新世界的发现,即是旧乐园的终结。我谈到的观点大多和美国有关。 生命曾是一个轮回:尘归尘,土归土。财富曾是不断滚动的车轮。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壮年和老年,分别代表早晨、中午和夜晚。中世纪作家也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有些人则将人生按照季节分为四个阶段,从象征春天的童年到象征冬天的暮年。还有些人根据天象将人生划分为七个阶段。无论将人生分为几个阶段,相关的比喻都来自于自然界中不断循环的东西。后来,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人生的阶段也越来越多。1800年,美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七个孩子,人均寿命是16岁,活到40岁就可以算是长寿了。到了2010年,美国的生育率降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两个孩子,人均寿命是37岁,活到80岁也不算稀奇了。全世界的人都经历了这种改变。生命不再是一个轮回。 寿命延长后,所有的圆都变成了线:财富,是账单上的数字;生命,是生长进化的过程。20世纪后半叶,关于发展的讨论被关于创新的讨论取代,但两者其实是一回事。与此同时,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从书斋转移到了实验室,从人文层面进入了科学层面。 线,和圆不同,是有终点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关于未来,线性的科学解释承诺了另一种永恒——人类的不朽。但说到地球灭亡后该怎么办,科学家只能含糊地表示,人类可以移居到另一个星球,就算当时找到的星球不够理想,日后也总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居所,让人类得以延续。当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从书斋转移到实验室,历史就越来越不受人重视。无限的未来战胜了有限的历史。年轻人战胜了老年人,因为死亡对前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生命不朽的观点越普遍,接受死亡的人就越少,甚至连接受“变老”的人也会变少。医生和科学家也包括在内,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难接受死亡和变老。把死去的人冷冻起来,就像期望在另一个星系永生一样,是很荒唐的,但这么做和女人抹去皱霜其实相去不远。 简而言之,本书想说的是: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生命有何意义以及死亡时会发生什么事,这是三个很大的问题,当人们被迫回答这些问题,或仅仅是提出这些问题时,就会显得不切实际。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曾发现:“荒谬的唯一来源就是故弄玄虚。”我想,菲尔丁在读《信徒离世之日比出生之日更荣耀》(The Day of a Godly Man’s Death Better Than the Day of His Birth)这本由波士顿的托马斯·福克斯克罗夫特(Thomas Foxcroft)在1722年凄冷冬日出版的布道书的时候,脑海里大概会呈现以下场景:牧师刚开始布道没多久,底下的教民就睡得东 倒西歪了。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忍不住浮想联翩。 我还得再说一句话:关于生死的问题和信仰、知识、希望和绝望紧密相关。尽管探讨这些问题最终往往会变成政治论战,但这些问题本身与政治无关。通常情况下,当某人认为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开始迫使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时,麻烦就接踵而至了。如今,战争已经比从前少得多了。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关于“生命文化”(culture of life)的重大问题,比如堕胎、临终关怀、干细胞研究、死亡权利等等,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已经演变成了“为美国灵魂而战”的战争。这些通常被认为和科学、宗教有关的辩论,其实和历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为生死问题辩论时,往往会坚定甚至是虔诚地相信,自己认定的生死观(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观点)才是亘古不变的。但即便是古老的观点也会随着世事变迁——在一个年代被奉为圭臬的观点,在另一个年代可能被斥为异端。而一些看上去似乎不受时间影响的真理,比如“生命神圣不可侵犯”或“带着尊严死去”,不过是刚出现没多久的新思想。这些历史值得我们去挖掘。然而,过去发生的事虽然有教育意义,却很少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人们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珍视自己珍视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很久以前发生过的事,而更多是出于其他原因。这本书是历史著作,而不是教义问答。 本书的章节划分遵循人生的各个阶段:始于生前,终于死后。中间的章节依次是婴儿期、童年、成长、婚姻、工作、育儿、衰老和临终。但在这些章节开始之前,会有一章导论,其中的核心观点是:人生是一场游戏,本书书名即拜这一观点所赐。曾经有一款非常流行的桌面游戏名为“幸福公寓”,也以人生为主题。 一本书,就像人生一样,是一段旅程;这本书始于生前,终于死后;游戏棋盘就是你的旅行地图。 后记 译者后记 如果存在外星生命,从人类文明诞生起每隔百年来地球探视一次,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最初的几千年里,他们恐怕会觉得无聊,因为这儿没有太多变化。但在文艺复兴后的数百年里,人类在思想、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大爆炸式的发展,大概会令他们刮目相看。他们或许会感叹:人类发展得实在太快了! 这种发展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恐慌。一方面,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增加了,通信手段变多了,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地增加。相反,虚无、颓废、抑郁、孤独却越来越常见。是的,人类在短短一个世纪里,“吞食”了之前几百甚至上千年都不曾有过的东西,出现“消化不良”是难免的。 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人文学科作为文明的消化酶,在“积食”的时候无疑最能派上用场。而对生死观念的反思,则是贯穿这些学科的一剂猛药。在我看来,《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对生死观念流变进行的梳理,是一次挑战,一种尝试,试图让人们从历史层面深刻了解这个充满机遇又动荡不安的社会,让人们恢复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应有的关注,让人们重新关心那些对每个人都有着深刻影响的I_HJ题。 正如作者反复强调的,“人生是一场游戏”。《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借桌面游戏的巧妙设计,将一个人的受精、出生、童年、成长、婚姻、工作、育儿、衰老、临终、死后串联起来,并将对堕胎、临终关怀、干细胞研究、死亡权利等敏感问题的探讨穿插其问。作为一部旁征博引的著作,本书或许会让刚刚接触它的读者大呼头晕。但随着作者(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幽默风趣的笔触舒展开来,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渐渐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交织成一幅引人深思的人生百态图。 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问题,比如关于优生学和堕胎的讨论,至今尚无定论,在短时间里或许也很难有一致的结论。但我相信,在崇尚思想多元化的社会里,这些问题将一直被人们讨论下去,并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得到升华。我也愿意相信,这些问题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得到解决,而那时,人类已经找到了一直渴望的 “幸福”。 最后,感谢大家翻开了这本书,并坚持读到了这里,也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王岑卉 2014年夏末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兼具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出色的记者本能,吸引你买下了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愉快的阅读之旅。 ——加里·威尔斯(GARRY WILLS),著有《林肯在葛底斯堡》(Lincoln at Gettysburg) 书中包含一系列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文章,探讨了不同时代的个人如何领悟生死。吉尔·莱波雷是美国最有学问、最具创造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琳达·柯莉(LINDA COLLEY),著有《伊丽莎白·马什落难史》(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 莱波雷以丰富的学识和睿智的文笔向人们证明,我们最重视的生死观,其实是最容易发现变化,也是最容易受时代束缚的。 ——苏珊·雅各比(SUSAN JACOBY),著有《美国非理性时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 吉尔·莱波雷已经成了我最喜爱的历史学家,因为她聪明,机智,视野开阔,鞭辟入里。 ——詹姆斯·格雷科(JAMES GLEICK),著有《信息》(The Information) 以善意的嘲讽和深刻的洞察力写成的《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这是一本极具原创性的精彩指南,引领我们回顾人生的轮回是如何被想象出来、受人操纵、被人管理、经历宣传,直到当代被人贬低的。从位于生命游戏起点处的“蛋”,到妄图击败死神的疯狂空想主义者制造出来的巨大冷冻箱,莱波雷在其间巧妙地穿针引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条清晰可辨的逻辑线索。这是一部轻快幽默而又广博深刻的作品,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著有《大转向: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