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峰编著的这本《北大经济课(超值白金版)》全方位地向读者介绍了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和观点。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取经济学者们过去的种种成功经验,也能够从大师们的有趣故事中,感知其人文风貌,锤炼个人心性。本书紧紧围绕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观点等进行了详细解说,内容丰富、案例翔实,适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经济课(超值白金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
出版社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海峰编著的这本《北大经济课(超值白金版)》全方位地向读者介绍了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和观点。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取经济学者们过去的种种成功经验,也能够从大师们的有趣故事中,感知其人文风貌,锤炼个人心性。本书紧紧围绕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观点等进行了详细解说,内容丰富、案例翔实,适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内容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说:“经济学知识是一门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儿的学问,对于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我们天天与经济打交道,唯有了解经济学,善于应用一些经济学理论,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活中处处是经济,懂经济学的人才懂生活,懂经济学才能创造更多财富。 北大经济课作为中国研究经济和传播经济思想的前沿阵地,正是人们了解经济学的最佳窗口。郭海峰编著的《北大经济课(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全方位披露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观点、政策倾向的经济书。书中以专题为纲,依次向读者展示了市场、价格、垄断、技术、制度这些最基本的北大经济课内容,还添加最新、最时髦的魔鬼经济学课程,让大家一探究竟,凡涉及改革方向、机会策略、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投资资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史上的疑惑等,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即便是读者们的婚姻家庭、爱情失恋,也能从中找到有趣的说法。读完本书,你将收获关于中国经济的过去的种种成功经验,也能够从大师们的有趣的故事中,感知其人文风貌,锤炼个人心性,还能从本书中获取大量关于未来中国机会的第一手指南知识,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充满了人情味。 目录 最后的经济贵族 第一节 《原富》和严复:经世济民一百年 第二节 跨越三个世纪的经济学家 第三节 我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 第四节 打造中关村,从拆掉北大的围墙开始 第五节 中国最好的商学院 第六节 三十年前改革的先声和先生们 第七节 重新认识北大经济学 第八节 最“西化”还是“最中国化”的经济学 第九节 未名论剑经济学 第十节 北望和经济学家茶座 “吴市场”:捅破市场经济的窗户纸 第一节 顾准和孙冶方的学生为“商品经济”翻案 第二节 京城四少的市场论市场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会变成寻租社会吗 第四节 市场是一种机制还是一揽子买卖 第五节 经济学家真的不讲道德吗 第六节 VCD的故事和斯密针工厂分工和规模化 第七节 “草根”为何在改革初年成大器 第八节 安徽粮食市场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第九节 中国离现代化市场经济还很远 第十节 新东方的生意和黄怒波的冰岛土地 喊出来的“价格”和双轨制 第一节 众说纷纭的莫干山会议 第二节 1986,价格闯关失败了 第三节 中国教授有粮票和美国穷人领食物券 第四节 既是“倒儿爷”,又是“板儿爷” 第五节 科尔奈成为北大经济学家的导师 第六节 是个东西就能卖,是个好东西就会抢着卖 第七节 北大经济学看海龟潮:你还没回国呀 第八节 王选怎么把激光照排卖给日本人 第九节 北大学者建议建宝钢吗 第十节 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 市场换技术有错吗 第一节 没别的本事,玩儿命满足消费者 第二节 通俗的产权理论,靓女必须先嫁 第三节 郑也夫为什么不是后现代贵族 第四节 从小业主到现代企业家 第五节 蛛网模型让定西农民过宋朝的生活吗 第六节 生产换个方向就是力量 第七节 中关村没落的经济学 第八节 市场换技术,工商银行错了吗 自然垄断不自然 第一节 经济学家眼中的走私内幕 第二节 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第三节 林毅夫的易拉罐真的就没有成本吗 第四节 中国电信产业分拆了,话费为什么没便宜下来 第五节 柯达死了,乐凯胶卷还活着 第六节 国企改革与企业家贡献 第七节 长沙的路子最后还是走不通 第八节 经济学家也叹息:可惜了,科龙 第九节 购并困难的下一个成因 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一节 美国机场里的苹果才是中国生产力吗 第二节 靠农民工能撑起工业化的明天吗 第三节 中国小农经济赢不了大农场吗 第四节 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五节 北大是中国富豪最多的地方 第六节 中国的大学产业化真的一无是处吗 第七节 温州模式打败了深圳? 第八节 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到底有多高 第九节 不要出门就说你是北大毕业的 第十节 中关村还能再辉煌吗 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毛病 第一节 到底怎么看中石油的教训 第二节 沉重的治理矿难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一定要把制度费用减下来 第四节 教授先生对国际航班服务的感受 第五节 难得的教材居然在中国 第六节 争议四起的经济原因 第七节 “汉芯”故事另一面 第八节 给官员减薪不如公开竞聘 第九节 国资委何不给大唐发张牌 第十节 私营企业不准人动的奶酪 遭殃的铁路农田 第一节 观察经济大时代 第二节 解释中国经济成长 第三节 大路向不能错,卖橘者真言 第四节 信用三源——杭州一席谈 第五节 铁路农田交易和刘永好的饲料业 第六节 体外国际循环 第七节 市场中人的理念 第八节 供应链就是契约链 第九节 什么是全球供应链 第十节 创造配额是一门交易艺术 光华魔鬼经济学 第一节 从“朝三暮四”说参照系 第二节 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三节 人们为何“破财免灾” 第四节 让我欢喜让我忧——偏好理论 第五节 中庸之道与极端逆转 第六节 从打土豪分田地说公平 第七节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吗 第八节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互惠性偏好 第九节 拖延与行乐的悖论 第十节 中国人的灭佛和造佛 从北大才子的一封情书谈信息 第一节 从一封北大情书谈起 第二节 剩女剩男时代的情书包装艺术 第三节 花花公子品牌与情色文化 第四节 挨光计:你为什么天生不是情圣 第五节 爱情证书:写好情书也是种本能 第六节 从美人鱼到美女蛇 第七节 荤段子与广告、婚姻 第八节 点石成金的爱情魔法 第九节 性选择和北大爱情领导力的奥秘 第十节 忽悠决定相亲的成败 世事胜棋局,经济在燕园 第一节 9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盖多高 第二节 限高政策管用乎 第三节 卖官鬻爵的权利界定 第四节 难道白菜涨价也归公 第五节 中国土地落价又归谁 第六节 劣币真的驱逐了良币吗 第七节 周其仁在台州读萨缪尔森 第八节 从校园复印机人手学经济 第九节 从小铅笔看信息成本与制度变革 第十节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自由值多少钱 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 第一节 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 第二节 中国如何跨越高收入之墙 第三节 中国农民工还能返回农村老家吗 第四节 劳动所得税收抵免制度当立 第五节 《社会保险法》亟须配套 第六节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应分类实施 第七节 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 第八节 究竟保护谁的利益 第九节 什么是好的制度 第十节 通往奴役之路 大资本运作秘密 第一节 建行IPO最佳的经济路径 第二节 谁在推动“TCL集团”的整体上市 第三节 借壳上市的“盈科动力” 第四节 面对“浑水”,是进是退 第五节 中概股危机出路何方 第六节 “电广传媒”的“以股抵债”方案 第七节 金融衍生工具是天使还是魔鬼 第八节 “希尔顿”与ITT公司 第九节 KKR杠杆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 第十节 被逐出中国的MBO 不是富人太富,而是穷人太穷 第一节 张维迎:腐败是否有理 第二节 建议取消所谓等等福利 第三节 中国基尼系数不重要 第四节 效率和公正的完美结合 第五节 放弃零和游戏:做到双赢 第六节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要不断转换战略 第七节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 第八节 以杨小凯的思路解开套在富人头上的产权枷锁 第九节 水桶、登机和穷富不均的医疗 第十节 几个漂亮的收人分配创新 看准时机辣手投资 第一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盘活你的资源 第二节 看准时机和市场需求去投资 第三节 600字真言击碎“蓝田神话” 第四节 一桶油泛起的蓝筹泡沫淹死谁 第五节 华尔街的鏖战中国市场大败局 第六节 政策市还是自由市 第七节 北大学生炒股失败的风险有多高 第八节 曾经的带头大哥深发展落幕 第九节 先下海还是先入市 第十节 金融危机罪魁还要不要引进中国 真的能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吗 第一节 中国计划经济下企业为什么不能走向世界 第二节 改革开放竞争才能换技术 第三节 民营企业创新需要什么政策 第四节 改变中国的所有制偏见 第五节 产业转移之痛:广东该往何处去 第六节 创业会弥补经济衰退 第七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南柯一梦 第八节 刺激消费靠什么 第九节 企业成长与宏观政策 第十节 冷眼看待“保八”成功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隐忧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初股份制争论的回顾 第二节 经济运行警戒线与宏观调控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是不是做了通胀的替代品 第四节 通过发展和创新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第五节 对当前中国物价上涨和失业问题的一些看法 第六节 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 第七节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第八节 结构调整和市场机制 第九节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后失业的深远意义 第十节 再谈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挑战来自何处 第一节 中国经济三十年两头冒尖 第二节 穷人的经济学该给中国人什么建议 第三节 中国增长有多特殊 第四节 对中国未来大趋势的一个最基本判断;转轨 第五节 人均高收入才是现代化真目标 第六节 “衬衫换飞机”的伪造经济学 第七节 三十六条看铁本 第八节 一只坏蛋和九十九只好蛋 第九节 应对更激烈的全球竞争 第十节 中国大时代趋势:经济面临双风险 货币似蜜终变水 第一节 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谨防一错再错 第三节 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 第四节 货币不能大松 第五节 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 第六节 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 第七节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第一要务 第八节 以货币深化缓解通胀压力 第九节 避免最糟糕的政策组合 第十节 过去十年是开放政策收获的十年 没有经济周期的中国 第一节 发现中国经济周期——刀刃上的衰退路径 第二节 要不要承认经济危机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规律在中国屡屡失灵吗 第四节 究竟什么是经济周期 第五节 商业萧条与货币稳定 第六节 中国的创新与经济周期 第七节 软着陆——经济周期的隐藏决定力量 第八节 一枝独秀的秘密:经济周期的精髓 第九节 为什么被美国拖累:经济周期与资产价格 第十节 世界最大的市场:心跳之声 从管子到北大经济思想史 第一节 经济学真的是舶来品吗 第二节 管子的权重思想 第三节 从盐铁论到世界最早成熟的官商 第四节 唐朝有了运河运筹学 第五节 宋朝为什么如此光鲜动人 第六节 1799年中国经济真的落后了吗 第七节 流浪台湾的北大经济学家 第八节 新中国黄金史上的先驱 第九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一波三折 第十节 今天需要哪一种中国式经济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出品:中国奇迹 第一节 反思中国模式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质与局限 第三节 地方竞争的困境 第四节 破除政府特殊经济利益 第五节 把住政府之手 第六节 新一轮财政改革须提上议事日程 第七节 宏观调控与金融体制改革 第八节 渐进式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奇迹 第九节 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 第十节 林毅夫重回北大后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 第一节 口水能定汇率吗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再思考 第三节 三全其美不可能 第四节 自由浮动又如何 第五节 克鲁格曼的人民币谬论 第六节 勿因外储拖延人民币国际化 第七节 建设亚洲经济政治共同体 第八节 中国民营企业的货币战争风险 第九节 世界货币制度转型之鉴 第十节 人民币和外汇储备是中国的最后王牌吗 求变和改革: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 第二节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大工厂模式” 第三节 波兰走走停停的改革和“布拉格之春” 第四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五节 苏联错失的改革机遇 第六节 改革需要大智慧 第七节 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 第八节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 第九节 2012,中国经济重组的开始 试读章节 第四节打造中关村,从拆掉北大的围墙开始 20世纪初叶,民国怪人辜鸿铭初到北大授课,有学生见到他的小辫,哄堂大笑,辜鸿铭正色应之:“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看成是北大人的思想的另一种另类的诠释:对于科学和思想的学习,首先要从破除障碍,拆掉心中的围墙开始。 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北大,原本就有站在时代潮头,为科学真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五四运动以来,先进思想理论和科学知识,绝大多数都是北大的“盗火者”传播介绍而来的。正如杨振宁所评价的那样:北大对中国历史的作用,远比哈佛大学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更大。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大学,从一开始就将“科学”作为大学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从科学开始,不断拓展范围。辜鸿铭拖着小辫讲课,刘师培保皇,钱玄同主张废汉字,今天听上去颇为滑稽,不知就里者,往往一概而论,评价这些人为封建余孽,守旧愚昧,其实不然:辜鸿铭大概是最早接受西方系统科学训练的中国人,刘师培的学术出于西方,钱玄同和章太炎先生一样,同样是留学日本的“新派”人士。 20世纪绝大多数影响中国的思潮,从民主、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汉学到经济学,北大基本上是我们中国的滥觞之地。北大科学、人文社会体系影响,不仅仅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一个学校(北大),一个地方(北大校园)、一个校长(蔡元培),一套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关键在于,北大的这四个一,在战争和历史的洗礼下,已经不知不觉地渗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北大的每一次新思想启蒙运动,科学活动,无不是一次成功的“拆墙”活动。 有人说,北大人好谈启蒙和理想。其实,凡是启蒙,都必定首先要揭去那所谓的“无知之幕”,更多的时候,还要跨越信息和思想的真空地带。每一次北大的抉择,也就是中国最卓越,最有远见者的选择。“五四”时代,北大揭下了西方科学的神秘面纱,让赛先生(科学)从此在中国登堂入室。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扰乱的北大重新进入中国和平教育的时代。改革开放,北大成为经济新思潮的绝对中心,成为改革开放中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 古人说“知难行易”。说是拆掉围墙,可是真正有胆识勇气下手的人,始终是极少的。就算是北大,在面临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同样可能面临所谓“路径依赖”的问题。学术研究和市场挂钩的这一决定,在北大面临重重阻力。1992年,也就在吴树青校长排除万难,在北大南墙建立房地产开发部不久,北大的南墙历史巧合在20世纪的改革开放初期,成为北大一次时代精神大转折的标志。因为这一标志,北大从此在科学的大旗下,将中关村和北大、中国硅谷、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系列的名词现象联系起来。 据明清小说笔记记载:近代之前的中关村,本是明清内宫太监的坟地。中关村,本是永定河故道,旱河流过故称“中湾”。明代太监猖獗,京城不少地方都有太监庙,太监又称“中官”。清朝末年编制地图,认为太监不雅,改为“中关”。 新中国成立后第十天,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组建。此后,北大和清华校园扩展到中关村,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关村成为中国最大的知识、教育技术企业中心区域。起初,中国科学院是中关村的领头羊: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前两年创立的30家高科技企业中,中科院就占13家,北大只有1家。 1989年,吴树青教授担任北大校长,决心改变北大在中关村科技园中不利处境。吴树青上任后,决定拆掉北大南围墙,对于“激光照排之父”王选教授的方正给予极大支持,北大建成的中关村现代化电子街,为创建中国硅谷提供了较好条件。同时设立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年轻人才,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不足100人扩展到600多人,并主持制订了北大面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从而为北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有关“中国硅谷”中关村的书籍、杂志,宣传记忆,早已是汗牛充栋。中关村,除去名字外,已失去地标意义,北京市的地图上已经无法将这个名为“村”的地区,从地理上划出清晰的界线。不过,对于今天的北大,中关村却已经成为最具有标志性的印记。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的北大如今更大程度上是以一个中国高新技术输出者、传播者的面目出现。所谓北大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到最后终归是要落脚到科学之上。 北大南墙的拆除,很大程度上也在无形中拆掉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的观念之墙。当时北大南门外600米低矮的南墙,不知是谁开的头,在墙根下弄了简易商铺。“这些小商贩靠着北大南墙做生意,也是借助北大的资源,有这样的资源,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利用?”当时身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的马树孚这样想。可是他的推倒在当时的一名北大学生看来却是一副完全灰色的前景:北大不会再出现一名纯正的学者。 1993年,北大南墙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即使连反对者们也没有预料到,从此,2500米的商业街建立起来,中关村的北大基因建立起来,一个市场和知识精英结缘的时代开始了。甚至,中关村新建的电子一条街上,北大出身的教授,为了区别,一定要在介绍中标明自己的儒商身份,或者自称科技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种转身不容易,知识分子在面临成本和收益的选择时永远会贴上知识的标签。 今天看来,教授或者大学毕业生,将知识作为人力资本,创新手段,不再被看成是降尊纡贵,也不被看成是斯文扫地。相反,人们把北大这种拆南墙的破天荒举动,看成是大学的元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今天,任何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大学周边附近的商业街和美食店,都是最生动、最值得留恋的部分。对于北大的学生们来说,中关村那些进口电子产品,从盗版碟到微软的软件,从长城电脑到苹果机,几乎全部经历了一遍,而这一切全部归功于当初的拆墙之举。 在经济学中,人们相信,类似拆墙的举动总是会牵动制度改革双方的博弈,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吴树青离任北大后多年,仍然可以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听到不少人对他拆墙的非议。而这些非议者,很可能就是拆墙前工资不足以比肩南墙下的菜贩,或者拆迁后正享受着北大方正或者其他北大中关村资源红利的人。有人说,这是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的成本,问题是,在一个大时代里,人们很难真的清晰地指出,一堵墙的利益和成本到底是怎样的。 甚至,这些成本也许还只是有形的围墙,那些无形的围墙,比如对于北大精神泯灭的担心。当社会和公众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北大的时候,精英意识和人们对于北大的期望,再一次被抬升到过高的水平上。自然,当他们一旦不满,就会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北大当年拆墙的选择。2009年3月,当北大宣布重建南墙的时候,有不少人过度解读为,这是中关村知识分子下海的终结,北大精神的复归,以此反证北大当年选择建设中关村的失败。更有甚者,对于方正集团也上纲上线、多加指摘,全然不顾今天北大在中关村的真实地位和影响。 不过,历史总是公正的,当人们重新评价中关村和北大联姻的这一选择,总会有一个客观的看法。2012年,当中国人民大学和北大都开始为80高龄的吴树青教授庆祝生日的时候,正值北京大学经济系建立100周年,人们高度评价吴树青教授执政北大的决策。相信,未来北大在中关村的建设中会再创辉煌。 P9-10 序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导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经济大势的起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经济学在神州大地上迅速流行了起来,经济学家在中国受关注的程度不亚于影视明星。与此同时,经济学术语如“CPI”“货币政策”“市场失灵”“博弈论”等成为挂在街头巷尾每个人嘴边的流行语。 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时刻被经济学的影子所萦绕,无论做什么都充满着经济的味道。蓦然回首之时,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经常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人,很容易就会总结出目前中国的热点问题,比如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物价、腐败、诚信、城建、就业、私有财产等问题,一口气就可以说上十来个,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与经济学密切相关,也没有一个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老百姓关注这些经济热点无非是想多积累点儿经验,以便自己面临利益博弈时,能多得点儿好处。有心者也许还会注意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件小事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经济学规律和法则可循,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学乐园里,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皆经济。 正当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则在我们身边交错上演时,真正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并能让经济学为己所用的人却为数不多。虽然作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必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把经济学研究作为职业,但是要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的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以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少投入一些沉没成本,也就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没有任何意义和回报的浪费,不学经济学、不懂经济学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构建和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透彻更理性地看清社会和生活的真相,从而游刃有余地应对庞杂人生中的一切问题,在生活中的爱恋、工作上的效率、事业上的拓展、投资上的收益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说的那样:“经济学知识是一门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儿的学问,对于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我们天天与经济打交道,唯有了解经济学,善于应用一些经济学理论,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活中处处是经济,懂经济学的人才懂生活,懂经济学才能创造更多财富。 北大经济课作为中国研究经济和传播经济思想的前沿阵地,正是人们了解经济学的最佳窗口。北人人在经济领域的成就让人赞叹,北大经济学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和贡献也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回顾北大经济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在西学东进的“新文化运动”中,北大也顺势设立了“商学科”。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无数北大经济学学者和教授的不懈努力之下,曾经的“商学科”和此后的北大经济学院一方面充分汲取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另一方面也不忘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和构架,也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还为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经济学难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和指明了方向。北大以其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深远的历史渊源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其盛名之隆,在国内几乎没有能出其右者。 本书正是一部全方位披露北大经济学者们的思想、观点、政策倾向的经济书。书中以专题为纲,依次向读者展示了市场、价格、垄断、技术、制度这些最基本的北大经济课内容,还添加最新、最时髦的魔鬼经济学课程,让大家一探究竟,凡涉及改革方向、机会策略、贫富差距、收入分配、投资资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史上的疑惑等,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即便是读者们的婚姻家庭、爱情失恋,也能从中找到有趣的说法。读完本书,你将收获关于中国经济的过去的种种成功经验,也能够从大师们的有趣的故事中,感知其人文风貌,锤炼个人心性,还能从本书中获取大量关于未来中国机会的第一手指南知识,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充满了人情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