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立身于社会,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和能力,但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是十分有限的。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事业一马平川,还必须依靠大家的帮助和扶持。“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的俗语,就形象地指出了只有依靠众人的力量,才能办成大事的道理。
其实,与这个俗语意思相近的格言有很多,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等,话语虽然浅显,道理却很深刻。如果像武大郎开店——高的一个都不要,或者像《水浒传》梁山泊中的白衣秀士王伦那样嫉妒贤能,生怕有本事的人夺自己的位子,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难成大事。
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塑料铲子。
当小男孩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的时候,他在沙箱的中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阻挡了他的“工程建设”。于是,小男孩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石头从沙箱中弄出去。虽然石头并不算大,可是对于小男孩来说已经相当大了。小男孩手脚并用,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大石头挪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把大石头搬出沙箱。
但是,小男孩下决心要把大石头搬出去,于是他用手推、用肩拱。左摇右晃大石头,一次一次地努力。可是,每当刚刚有一点儿进展时,大石头就又滚回原处。最后一次努力时。大石头滚回来砸伤了小男孩的手指头。
小男孩终于忍不住了,大哭起来,其实,这件事的整个过程都被小男孩的爸爸透过起居室的窗户看得一清二楚。就在男孩哭泣时,父亲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温和地对他说:“儿子,你为什么不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呢?”小男孩十分委屈地说:“但是,我已经用尽我的全部力量了。”“不对。儿子。”爸爸亲切地说:“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你并没有请求我的帮助啊。”说完,爸爸弯下腰,抱起那块石头,把它搬出了沙箱。
这是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故事,聪明人在感到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会一味蛮干或轻易放弃,他们会转变思路,尝试其他的方法,或者向别人请教或求助。
《红顶商人胡雪岩》里有个外号叫“小和尚”的人说过这么一席话:“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太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先生的市面你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会撑得更大,若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即使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无用。”这番话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羊脂球》、《俊友》和《项链》等许多优秀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小时候的莫泊桑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曾因盗窃被学校开除。后来,文学巨匠福楼拜发现了莫泊桑的文学天赋,并将他引向文学的正道,莫泊桑因此得以留名千古。
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在他幼年时父母分居。由母亲将他和弟弟抚养成人。因为母亲爱好文学,他幼年时期的环境有很浓厚的文学氛围。文学巨匠福楼拜与莫泊桑的母亲是幼时很好的朋友,他们常常一起谈论文学方面的问题。
10多岁时,莫泊桑考上了易北特神学院。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可是莫泊桑却没有当牧师的愿望,他在学院上学时因为偷喝了一个神父的酒而被学校开除了。
普法战争结束后,莫泊桑服兵役来到巴黎,先后担任海军部和文化部的公职。在此期间,他去拜访了母亲的朋友——著名作家福楼拜,并成为福楼拜的正式弟子。
福楼拜以一部《包法利夫人》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他一直想找一个有前途的学生。莫泊桑则一直想找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两人在彼此的渴望中相遇,结为师徒也就很自然了。此后在福楼拜的指导下,莫泊桑勤奋写作。在那漫长的7年中,每逢星期日莫泊桑就带诗稿、剧本和小说来向福楼拜求教,当面看着老师怎样用蓝铅笔修改他的稿子。
在师徒亲密的交往中,福楼拜教给莫泊桑一个取得文学成就的三重定理:“观察,再观察,再观察。”1880年,30岁的莫泊桑发表短篇小说《羊脂球》,这部作品受到了福楼拜的极大赞赏,从此莫泊桑在法国文坛站稳了脚跟。又过了3年,莫泊桑的《一生》发表,得到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肯定,使他成为世界性的当红作家。
虽然莫泊桑因病早逝时只有43岁,但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3部游记和270篇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在莫泊桑的成长历程中,很显然,他的成功受益于老师的点拨与提携。如果没有福楼拜的引导和悉心指教,他很难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当今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想获得成功更需要广植人脉,更需要伯乐的帮助。
没有人能够独自成功。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事业努力的时候,当然要有一定的才能,也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这些自身条件已经具备之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脉,也就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帮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没有人帮助和照应,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枉然。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