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妈妈的早餐,爸爸灯下的陪伴。正直、善良、勤奋、阳光,一切都是爸爸妈妈教的。这就是一个孩子理解的家教。
木木、陈彦梅主编的《家教》分别围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分为九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给父母们敲响警钟。这些错误,可以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情形,会让父母们在阅读之中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的那些教子方法竟然都是错误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教 |
分类 | |
作者 | 木木//陈彦梅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是妈妈的早餐,爸爸灯下的陪伴。正直、善良、勤奋、阳光,一切都是爸爸妈妈教的。这就是一个孩子理解的家教。 木木、陈彦梅主编的《家教》分别围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分为九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给父母们敲响警钟。这些错误,可以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情形,会让父母们在阅读之中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的那些教子方法竟然都是错误的! 内容推荐 木木、陈彦梅主编的《家教》这本书会告诉父母怎样培养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急的父母每天会守在孩子身边,寸步不离,生怕他不努力。殊不知,你们的爱却干扰着孩子的成长。此书还会告诉你们应如何陪伴孩子,还给孩子自由,以及在家庭教育中,面对经常遇到的种种误区,父母需要怎样避免。 目录 第一章 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源于父母的以身作则和引导 “只知道讲究穿着,瞎臭美,衣服好不好看有什么关系?能穿不就行了” ——认为中学生不能讲究穿着 “球有什么好踢的,你又不能做运动员” ——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 “星期天把你的衣服带回家,让妈妈给你洗吧” ——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 “爸妈都能在星期天晚起,为什么我就不能” ——不注意以身作则,影响了孩子健康的作息习惯 “宝贝,你上学快迟到了,快点儿吃” ——造成孩子慌里慌张的坏习惯 “不着急,晚了,爸爸可以开车送你去” ——不端正态度,容易使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 “妈妈说不用整理房间,因为我又不整天待在家里” ——给孩子灌输错误的观念,使孩子养成邋里邋遢的坏毛病 第二章 与孩子相处时,要懂得尊重和引导 “别光顾着吃,跟妈妈说说最近在学校表现如何” ——忙里偷闲,总是在餐桌上教育孩子 “孩子毕竟还小,大人的心事还是不让他知道的好” ——刻意掩饰自己,不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你懂什么啊!就按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家长专制思想,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话语权 “你脑子里装的是浆糊吗?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说话太直接,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爸妈错的时候都没有跟我道歉!那以后我做错了,也不跟他们道歉” ——面子问题,父母做错事不愿先向孩子低头认错 “妈,你怎么能随意翻看我的日记呢” ——偷看孩子的隐私,导致亲子之间出现心理隔阂 “爸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心里明白。可是他们整天在我耳边唠叨,真是烦死了” ——总把对孩子的付出挂在嘴边,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章 敢于放手,适时引导,孩子才能更独立 “怎么老是学不会?算了,别硬撑了,放弃吧” ——不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失败,导致孩子做事缺乏毅力 “这种事只有大人能做好,你不行的” ——片面否定孩子,不支持孩子去做富有挑战性的事 “一切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好,自己怎样吃苦受累都值” ——过于关注和照顾孩子,使孩子的依赖性很强,不够自立 “孩子正值青春期,不看紧点儿怎么行?所以平时我尽量不让他自由活动” ——过多约束孩子,使孩子丧失独立的“空间” “你的将来我都给你想好了,老老实实按照这个路子去走,准没错” ——一厢情愿,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 “孩子,别怕,出了事情,有爸妈替你挡着呢” ——处处保护孩子,使他不懂得自己保护自己 “就这一个孩子,疼还疼不过来呢!怎么舍得故意让他去吃苦” ——不舍得把孩子放到艰苦环境中锻炼 第四章 如何让孩子从家庭融入到社会 “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多好!干吗非要跟那些朋友嘻笑打闹” ——不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导致孩子自我封闭 “跟人打交道,别老是闷不作声,要多说话多发言” ——一味地鼓励孩子滔滔不绝,忽略了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倾听的重要作用 “—个女孩子家,整天和男生黏在一块,成何体统!以后不许再跟男生 ——剥夺孩子与异性交往的权利 “什么?老师竟然故意为难你!不行!我找他们领导去” ——不教孩子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别把你的东西随便借给别人,万一弄丢了怎么办” ——不鼓励孩子与人分享,使孩子难以融入集体和社会 “你同学真的那样啊?快再跟妈妈说说还有什么其他小秘密” ——出于好奇,纵容孩子谈论他人的隐私 “×××肯定在老师面前打你小报告了,不然老师怎么会知道这件事” ——妄下结论,使孩子胡乱猜疑别人,引发交往矛盾 第五章 正确地监督和引导,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作业做完了也别闲着!再做点儿练习题” ——过分督促孩子,使孩子一提作业头就大 “妈,我不想再上课外班了,我学得很累” ——父母盲目地为孩子报过多的课外班 “就你考这点儿分数,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啊” ——孩子学习不好,父母不是讽刺、挖苦就是打骂 “咱们全家的希望可都在你身上了,一定要考出个好成绩啊” ——盲目给孩子施加思想压力,使孩子患上考试焦虑症 “不进个好学校,将来怎么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名牌大学” ——想方设法让孩子进重点学校 “搞什么实践活动,简直是不务正业!把课本知识学好就行了” ——忽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是什么学习计划啊!怎么越学成绩越不见好” ——帮孩子制订的学习计划不科学 第六章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性格方面,父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好了好了,别闹了,妈妈答应你还不行吗” ——父母一次次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任性的性格 “行了!妈,你别再说了,我就是个白痴,什么都做不好” ——对孩子进行贬抑性评价导致孩子自卑 “你太棒了!比他们任何人都聪明” ——过分夸赞,使孩子形成骄傲自大的性格 “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也不学习!惹急了我,把电视砸了” ——父母不注意及时控怒,无形中使孩子形成了爱冲动的性格 “想给同学买什么礼物就去买吧!咱家不缺钱” ——狂妄自大,不自觉中使孩子形成了爱慕虚荣的性格 “这就是你做出的选择?真幼稚!以后还是先想好再做决定吧” ——引导不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优柔寡断 “又不是你的错,干吗要原谅别人,主动道歉” ——父母斤斤计较,导致孩子心胸狭窄,缺乏宽容心 第七章 结合现代观念,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能花,该花的钱也要想办法节省” ——一味地教孩子节俭,扭曲了理财的内涵 “想多要零花钱?可以,以后就用做家务来换取吧” ——把孩子的零花钱和做家务简单挂钩 “今年又得了多少压岁钱?全部交上来吧,妈妈替你保管” ——没收孩子的压岁钱,不让孩子自己支配 “把钱借给同学然后加收利息,你这想法还真不错” ——教孩子赚钱的方式不当,让金钱污染了纯洁的友谊 “这次考试要是能进入前3名,爸爸就奖你300块钱” ——单纯地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成为拜金主义者 第八章 面对孩子抽烟、吸毒等,父母该怎么办 “以后不准再玩电脑了!再玩就把网线给你拔掉” ——总是一味地限制孩子上网,结果使孩子在网瘾中越陷越深 “去别的房间写作业去,爸爸要在客厅里抽烟” ——父母不以身作则,容易让孩子过早接触到“烟毒” “儿子,来,尝一口。别怕,你是男子汉” ——故意“教唆”孩子学喝酒,过早让孩子成为“酒鬼” “既然我这么没用,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不及时疏导孩子消极悲观的情绪,导致孩子产生自杀念头 “没事!我家孩子胆小,不叮嘱他他不敢去碰毒品” ——不对孩子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容易使孩子沾染吸毒的恶习 “别这么没出息!他打你你一定要还手,绝不能被人欺负” ——教孩子以暴制暴,使孩子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今天我手气可真是好啊,逢赌必赢” ——父母自控力差,让孩子过早地受到赌博的诱惑 第九章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帮助孩子正视青春期的各种问题 “哼!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恋爱,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粗暴地禁止孩子早恋,导致孩子在感情的旋涡中不能自拔 “哎呀!你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呀!真不知道羞耻” ——把孩子的自慰行为看作可耻,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没事!你还小,等到了年龄妈妈再告诉你什么是月经” ——对孩子来月经总是掖掖藏藏,使孩子生活在恐惧情绪中 “你这孩子,这么小就干这种事情,肯定是胡思乱想了” ——发现孩子遗精,就断定孩子有了“流氓思想” “竟然爱上了老师,这还了得!我找你们老师算账去” ——认为“恋师情结”有悖人伦,不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青春期师生恋” “当初不让你恋爱,你偏不听,现在可好,被人甩了吧,活该” ——对孩子的“失恋”冷嘲热讽,让孩子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 “孩子整天就知道追星,说他也不听,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了” ——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对偶像的崇拜,用错方法,反而适得其反 试读章节 “只知道讲究穿着,瞎臭美,衣服好不好看有什么关系?能穿不就行了” ——认为中学生不能讲究穿着 家庭故事 糖糖是一名中学生,家境比较好。由于我的朋友,也就是糖糖的爸妈都比较传统和节俭,所以从小到大,糖糖的衣食住行都很简朴,爸爸妈妈也经常夸糖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糖糖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爸妈在为糖糖的成长高兴的同时,也对女儿的某些行为有了一些不满。 糖糖在穿衣的观念上和父母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妈妈觉得上学就不该讲究穿着,应该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所以除了校服外,妈妈就让糖糖穿那些非常“老土”的衣服。糖糖则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权利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衣服,而且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出现在别人的面前时,自信心也会增强。为此,妈妈经常唠唠叨叨地批评糖糖。刚开始糖糖不情愿地遵从,后来就是不耐烦地回应,再后来就变成了与妈妈争吵。 为此,糖糖妈经常在我面前唉声叹气,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只知道讲究穿着,瞎臭美。衣服好不好看有什么关系,能穿不就行了?如果我的女儿能把臭美的时间节约下来,用在学习上的话,成绩没准儿就能提高好多呢!” 听完糖糖妈的讲述,我反问道:“如果我让你在豆蔻年龄每天穿同样的衣服,整天搞得邋里邋遢的,别人见到你都躲得远远的,你会是什么心情呢?再说了,即使你的女儿每天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扮自己,也不见得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关键是孩子自己快乐就行!” “可是,我这么约束她也是为了她好啊!她不领情也就算了,反而愈演愈烈,现在已经发展到我们一家人都不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的地步了,只要一吃饭,我就会为这些小事和女儿争吵。”糖糖妈解释道。 我又反问糖糖妈:“可是你现在采取压制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情,问题解决了吗?这样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你们的母女关系更加恶化,这岂不更是得不偿失?” 听了我的话,糖糖妈陷入了沉思。 教子误区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某些观念上会与父母发生冲突,但这是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形成的一种表现。当两种观念产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认为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受到了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所导致的。 教子误区二: 很多父母认为,正是由于自己年轻时的艰苦朴素才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自己的子女也应该艰苦朴素,只有这样才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 教子误区三: 有些父母往往会把学习和穿着打扮联系在一起,片面地认为爱学习的孩子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穿着打扮上的,不讲究吃穿才能学习好。所以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父母便要求孩子不要讲究吃穿。 教子误区四: 有些父母由于好面子,认为自己的子女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穿衣打扮,否则会被别人耻笑。所以,不论自己是对还是错,都要让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 不良影响 使孩子与父母产生心理上的“隔阂” 父母让孩子改变某些穿着打扮的行为的时候,言语往往会严厉或者絮叨。但是作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父母要求得越严格,反而越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从而助长叛逆情绪,让孩子产生爸妈不爱自己或者是自己与爸妈“不是同一类人”的错误意识,使原本很和谐的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卑和胆小 有些孩子会碍于家长的威严,从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按照父母的要求来穿着。但是,孩子的内心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所以,孩子会认为自己没骨气,是瞑怕爸妈的“威严”而选择了屈服。慢慢地,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卑和胆小。 解决方案 方案一: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对自己的穿着行为也有自己的看法。做父母的,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或者是根据表面现象来断定好与坏,对与错,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也许,当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时,你也会支持孩子的这些行为。 方案二:顺其自然,适时引导 孩子在穿着打扮上没有出现大的错误,聪明的父母不会一味地强制要求孩子改变,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把握方向,自己则从旁协助,加以引导。这样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和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P2-4 序言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将来能成为最优秀、最成功的人,这样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孩子会无比自豪。于是,父母为了孩子竭尽全力,毫不吝惜,今天让孩子学音乐,明天让孩子学美术,后天让孩子学英语……每天还要督促他学习,父母忙得不亦乐乎。可是,换来的是什么呢?孩子的厌烦与疲倦,甚至是怨恨…… 你们知道什么对孩子的未来最重要吗?你们可能会说孩子的成绩最重要。成绩不好,孩子就不能上大学,孩子不能上大学,就不能有好前程。你们说得没有错。可是,你们知道吗,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及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更为重要。 孩子的学习不是逼出来的,他所取得的成绩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探索的过程,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他的智力,而是他对学习的专注,对解决问题的不懈追求和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意志……他的内心强大了,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只有内心强大了,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才会成为一个强者。 这本书会告诉你们怎样培养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急的父母每天会守在孩子身边,寸步不离,生怕他不努力。殊不知,你们的爱却干扰着孩子的成长。此书还会告诉你们应如何陪伴孩子,还给孩子自由,以及在家庭教育中,面对经常遇到的种种误区,你们需要怎样避免。 你们知道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吗?是孩子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家庭中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他一生,影响着他的事业、家庭。 陈彦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社会部副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