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于成龙传/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振川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在传记文学《于成龙传》一书中,作者王振川以独到的时代视角、得当的辨析取舍,让这位廉吏从历史深处走来,呼之欲出,为我们呈上一部对匡正社会风气大有裨益的清新读本。

内容推荐

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清廉官吏。王振川编著的传记文学《于成龙传》真实客观地记述了传主艰难曲折的宦海生涯,细节描写逼真风趣,将其“天下第一廉吏”的形象生动展现,极具艺术魅力,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廉政文化建设干部党员推荐读本。

目录

开场白

第一章 明亡清兴的大时代

第二章 山西永宁的于氏家族

第三章 明朝的“副榜贡生”

第四章 改朝换代

第五章 书生终日苦求官

第六章 不昧“天理良心”

第七章 初到罗城

第八章 阿爷不要“火耗”钱

第九章 县太爷的判案故事

第十章 巡抚金光祖的“红人”

第十一章 《条陈引盐利弊议》

第十二章 《再陈粤西事宜》

第十三章 初举“卓异”

第十四章 算卦先生为他送行

第十五章 治理合州

第十六章 初到黄州

第十七章 “青天于二府”

第十八章 二举“卓异”

第十九章 战乱中丢官罢职

第二十章 单骑入虎穴

第二十一章 敢于冲锋陷阵

第二十二章 也会纸上谈兵

第二十三章 啸傲于黄州赤壁

第二十四章 载一船萝卜去福建

第二十五章 三举“卓异”

第二十六章 于公清苦

第二十七章 简任直隶巡抚

第二十八章 直隶的盗匪真难治

第二十九章 “尔为今时清官第一”

第三十章 回籍葬母

第三十一章 两江总督低调上任

第三十二章 想方设法举荐人才

第三十三章 《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第三十四章 《励饬学政事宜》

第三十五章 《兴利除弊条约》

第三十六章 “政化大行”

第三十七章 降五级留任

第三十八章 “好教拂袖紫霞端”

第三十九章 “历仕甘棠随地荫”

第四十章 生平总结与后世评价

附录一 于成龙简要年表

附录二 《清史稿·于成龙传》

附录三 《于清端公事略》

附录四 《治罗自纪并贻友人荆雪涛》

附录五 《于成龙家训》

附录六 于成龙子孙情况

附录七 于成龙墓被毁情况

后记

试读章节

于成龙出生于公元1617年,即明朝的万历四十五年;去世于公元1684年,即清朝的康熙二十三年。基本上属于十七世纪初到十七世纪末。

从全球角度来看,十七世纪是西方殖民主义高度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西方科技、文化、军事高度发展的一个世纪。从东西方对比的角度来看,是东方文化日渐没落、西方文化日渐强盛的一个世纪。而且,西方文化发展的前哨,已经通过传教士和少数殖民主义者,渐渐渗透到古老的中华大地,但其影响力和作用力还十分微小,不足以改变中国的大局。从中国内部来说,这个时段最显著的大事件就是明亡清兴。

朝代简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由朱元璋建立,历经了十二代、十六帝、十七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它疆域广大,实力雄厚,创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后人评价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周朝、汉朝、唐朝之后的黄金时代,“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并且,没有汉唐时代的“和亲”政策,没有两宋时代的“岁币”屈辱。都城设在边疆地区,是“天子御国门”;在最后关头,崇祯皇帝能够“君主死社稷”,则十分壮烈。是一个值得后人敬仰的朝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民族原因和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屈辱,清朝灭亡后,没几个人怀念它称赞它。但不可否认,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封建王朝,也创造过灿烂的封建文化。它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最强盛时疆域面积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是最高的,在清末达到四亿以上。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这是哪个朝代也比不上的。在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圣明君主”中,清朝的圣祖康熙皇帝,基本上可以稳坐第一把交椅。

明朝之亡

明朝在嘉靖年间就出现一次“中衰”。隆庆皇帝即位后,任用了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改革家,实行“隆庆新政”。万历初年,皇帝年幼,张居正等人执政,继续推行改革,明朝一度“中兴”。但是好景不长,张居正去世以后,他的政治势力受到严厉打击和清算,改革成果没有良好地保持下去。万历中期以后,皇帝消极怠政,朝臣派系斗争激烈,官僚阶层严重腐化,全国各地的地主阶级则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困难,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万历末年,关外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明朝就正式进入了衰亡期,命运已经无法挽救。

到了明熹宗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乱政,明朝的统治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加速了它的衰亡过程。明思宗崇祯年间,皇帝朱由检虽然励精图治,有心兴复,但因为连年灾荒,朝廷财政破产,朝臣又内讧不已,既无力剿抚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也无力抵抗关外的后金军队,已经是无力回天。崇祯十六年,京城里又闹起了大规模的“黑死病”,大量的官民染病身亡。崇祯十七年春天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北京时,明朝连一般的抵抗都无法组织,崇祯皇帝只好自缢于煤山,向祖宗谢罪。明朝的全国政权就这样灭亡了。

清朝之兴

明朝政府和各级官吏,对关外的女真族部落,一向采取“以夷制夷”、“分化挑拨”的策略,同时也采取“欺压”和“歧视”的政策。这些部落内部不团结,对外也惹不起明朝这个“天朝大国”。但是,后来部落里出了一位英雄人物努尔哈赤,他花了三十几年的时间,逐步统一了各部落,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渐渐地就成了气候。

明嘉靖四十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汗国,正式起兵反明,吹响了向“天朝大国”进攻的号角。随着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努尔哈赤夺取了明朝的几十座城池,先后把都城迁到辽阳和沈阳。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后,把女真族的名字改成“满洲”。征服了漠南蒙古之后,皇太极于崇祯九年改国号为清,正式称帝。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不久,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劲旅从山海关长驱直入,打败了李自成,占领北京。随后又把顺治帝福临接了过来,清朝正式定都北京。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争,清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当时,北方的一部分汉族人士,或者说是北方的一部分汉族官僚和地主,对清朝政权采取了积极的欢迎态度。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深受李自成大顺军的荼毒,而清军一直与大顺军为敌,同时又有为崇祯皇帝报仇的虚伪旗号,所以蒙蔽了很多人。而南方地区的官僚地主们,先后组织建立了几个明朝小朝廷,如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坚持和清朝做斗争。另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都一直坚持战斗。

清朝是新兴的政权,军事力量很强,于顺治二年消灭了大顺政权和南明的弘光政权,顺治三年消灭了大西政权、南明隆武政权和绍武政权,又于康熙元年消灭了南明永历政权,康熙三年消灭了大顺政权的残余势力。这中间,因为清军的残暴,也因为清朝错误地推行“剃发令”,全国各地反抗不断,发生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著名的悲剧。

清朝初年,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措施。它继承沿袭了明朝比较完善的封建制度,大量任用明朝官吏;开科取士,积极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参加新政权。同时又注意改革明朝弊政,惩治贪官污吏,免除苛捐杂税。又很注意发展生产,积极鼓励垦荒。虽然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恶政,但总的来说,清朝这个新的统治集团,比明朝前进了一大步。等到三藩之乱平息,台湾收复,国内的局势大体安定下来,清朝就很快步入了太平盛世,在十八世纪中叶,达到一个高峰。

成龙经历

于成龙活了六十七岁(虚岁是六十八),这六十七年,基本上就是明亡清兴的六十七年。

于成龙出生的时候,明朝的政治已经严重衰败,关外的后金政权刚成立一年多,已经和明朝为敌。

他二十岁的时候,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正式称帝。

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他四十五岁正式做官的时候,清朝已经统一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他六十八岁去世的时候,清朝刚刚收复了台湾,于这一年设立台湾府。

于成龙去世以后,各地的清官廉吏接踵而起,地方吏治焕然一新,彪炳史册的“康雍乾盛世”缓缓到来。

P5-9

序言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他是朝廷的一品大员,

管理着中国最富裕的几个省份。

他让贪官污吏心惊胆战、咬牙切齿,

他让黎民百姓感恩戴德、焚香供奉。

他穿的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

死后,连棺材钱都没有。

他的清廉,他的能干,

他的凌厉,他的仁慈,

让人们久久难忘!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山西省永宁州人,出生于富裕的乡绅家庭,其故里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进入官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湖广武昌知府、湖广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练、勇于任事著称,平生三次在官员政绩考核中被举为“卓异”,又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他是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深受广大百姓爱戴和朝野人士敬重,其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

他在初仕赴任途中曾向朋友宣称:“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言行一致,终身奉行,可谓不负初衷。

于成龙出生在明朝后期,前半生经历丰富,饱尝忧患。曾经少年得志,早早地中了秀才,考上“副榜贡生”,又曾经乡试不第,痛感挫折。曾经享受过富裕的乡绅生活,又曾经在灾荒战乱中备尝艰辛。明亡清兴的时代大变革,让于成龙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重大考验,在痛苦中思索新的人生之路。

于成龙后半生的官场之路,也充满了磨难和考验。广西罗城和四川合州都是当时最艰苦的地方,于成龙在煎熬中挺了过来,创造了不凡的政绩,获得了廉洁的声誉。湖广、福建、直隶、两江,也都是当时的繁剧之地,有盗匪,有灾荒,有战乱,还有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于成龙都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挺了过来,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官吏,成长为功勋卓著、朝野钦敬的政治明星。最后积劳成疾,鞠躬尽瘁,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于成龙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熟读儒家经史,浏览佛典道藏,于诗词小说也广泛涉猎,知识丰富,才智过人。他又是忧患时代磨炼出来的人才,饱经离乱风雨,心忧天下苍生,以做官从政的手段,去致力于恢复太平。

在罗城时期,他编制保甲,缉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创建学宫、养济院,医治了罗城的战争创伤,恢复了经济民生。

在合州时期,他革除官府弊政,大力招徕流民,增加户口,开垦荒田,让这个寂无人烟的荒州,逐渐恢复了繁荣。

在黄州时期,他大力抓捕盗匪,维持社会治安,赈济灾民,办学兴教,后来又剿抚叛乱,办理军需,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在烽火扰攘的战乱时期保障了一方的安宁。

在福建时期,他整治了官场秩序,平反了大量的冤狱,释放了数千名无辜百姓,解救了数百名战时奴婢和儿童,免除了数万名百姓的不合理差役,解冤救苦,功德无量。

在直隶和两江时期,他作为地方长官,又做了大量的兴利除弊事务,造福无数黎民百姓。同时还为朝廷和百姓选拔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良官吏,共同开创康熙盛世。

于成龙一生信奉“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报应、行善积福的佛道观念,总结出独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他过的是一种类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薄自甘,平生的物质享受,大概只有每晚的一壶老酒而已。他从不贪取一丝半缕的不义之财,反而经常捐出俸银,用于赈灾济贫等慈善公益事务。当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之时,他经常典当衣物骡马,以糠粥青菜勉强度日。后世流传了他大量的清廉传奇。

于成龙不贪图财利,也并不留恋功名。不仅经常在诗作中流露出急流勇退的情绪,也多次付诸行动,向上级和皇帝上书,要求辞官归隐。但是在特殊的战乱时代,他的请求一直没有得到批准,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成龙是一位性情刚烈的人,敢和上级顶嘴吵架;又是一位严肃认真的人,面对不正之风绝不姑息。另外,他还是精明多智的人,面对繁杂的政务,他总能想到有条有理的解决办法;是勇于担当的人,好几次在危急关头他都敢于挺身而出,破格办事;是宽厚仁慈的人,对属下的小失误能够包容原谅,而对百姓的疾苦,则经常伤心地泪流满面。他也是一位浪漫风趣的人,面对风花雪月、名胜景观,他喜欢吟几句诗,填几阕词,完全是一副文人士大夫的情调。

于成龙身材高大,须发茂密,面如重枣,目光如电,长相十分威武。特别是在晚年的时候,“白须伟貌”是他的标准形象,让下属官员和平民百姓十分敬畏。

现在,笔者愿意做一名拙劣的导游,带领着读者朋友,去参观领略一代廉吏于成龙不平凡的一生。于成龙是廉吏、能吏,而“吏事”又是十分细碎烦琐的,不一定全是“趣事”,这一点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理解。

(清代还有另一位于成龙,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也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年岁比传主小二十一岁。曾经担任传主的下属,受到传主的提拔重用。二人同名同姓,同城为官,传为一时佳话。本书传主是“老于成龙”,此人为“小于成龙”。在清代著述中,老于成龙常被称为“于清端公”,小于成龙常被称为“于襄勤公”。希望读者朋友善加区别。)

后记

我在电视台工作,最初知道于成龙,就是从电视上看的。

2000年,中央电视台热播一部《一代廉吏于成龙》,我一集不落地看完,印象深刻。不仅记住了于成龙这个人,连演员李万年浑厚有力的嗓音也记住了。看完电视剧后,曾经在网上查过于成龙的传记。大概就是从《清史稿》中找的,简单看了一下,就放过了。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后来会和这位“一代廉吏”结缘。

2006年,我们运城市政协搞《河东文化丛书》,分配给我一部“名吏卷”,写成后取名《吏事千秋》,收入该丛书的第一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吏事千秋》写了几十位官吏,有廉吏、能吏,也有名吏、酷吏,但都和河东有一定关系。通过写作,我对中国古代的官吏有了一定的了解,心里很敬重那些造福一方的廉吏能吏。

2008年,吕梁市政协搞《吕梁文化丛书》,负责其事的是作家权文学老师。大概是由于周宗奇等老师的推荐,权文学老师联系到了我,约我写丛书中的“书画卷”。当时答应的时候不知轻重,真正查起资料来,却发现确实是个大难题。

我的故乡万荣县,有一座孤峰山,又叫孤山,在我们村的南边。从小到大,天天是“悠山见南山”,却从来没有上去过。2008年秋季,我们单位到万荣县开会,开完会安排上孤山。这是我第一次上去,心情很不错。刚爬到山顶,正准备进法云寺礼佛的时候,权文学老师的电话打过来了。权老师说:“‘书画卷’的事可以先放一放,你喜欢‘于成龙’吗?”我一听,不由地喜出望外,急忙回答:“喜欢,喜欢。”权老师就下了命令:“那你就先给咱写一部《于成龙传》吧!”

《于成龙传》比“书画卷”要好写多了。因为有《吏事千秋》的写作经验,也有一些在网上读史论史的经验,动起手来相对容易些。从“孔夫子旧书网”邮购到了《于清端公政书》四库版的复印本以及王若东等人著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传》,拿这些资料做底子,再查找其他相关资料,花了几个月工夫,就写出一部《于成龙传》来,后来收入《吕梁文化丛书》第二辑,出版时定名为《天理良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从我自己的感觉上讲,《天理良心》比《吏事千秋》要成熟一些,整齐一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缺点还真是不少。

2012年,因为手头的《天理良心》书本太少,没办法遍赠朋友,我就把书稿贴到了网上,让朋友们从网上看电子稿。没想到,却意外结交了高林清这位朋友。

高林清是吕梁市方山县人,和于成龙是老乡。他虽然是一位企业家,却十分崇拜于成龙,在于成龙故里来堡村投资建设“中国·方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园区的建设一波三折,山重水复,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一直带着宗教般的情感,坚持在做这件事,可谓“矢志不渝”。高林清在网上看到《天理良心》后,立即想办法和我联系,然后开着车赶到运城,和我交流沟通。由此,就引发了《于成龙传》的第二次改写。

高林清搜集了大量的于成龙资料,对于成龙生平的很多细节都有研究。在他的支持下,我重新阅读资料,有了疑问就和他沟通。他能解答的就直接解答,不能解答的咨询专家后再解答。这样,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于成龙,发现了原来《天理良心》中的不少错误和不足,一一进行修改和补充。林清兄又是一位十分认真的人,书稿完成后,他自己提了几回意见,又请别的专家阅读提意见,然后让我继续研究和修改。这样反复多次,最后将书稿定名为《于成龙本传》,交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可以说,《于成龙本传》是我和高林清,乃至“中国·方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专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次的《于成龙传》,是在《于成龙本传》的基础上,根据出版社要求,调整了书名和章节名。同时,从头至尾又润色修改了一遍,删减了个别章节,调整了个别语句。新补充的内容主要有康熙皇帝写给于成龙的第二首诗,该诗以前只见过四句,这次修改时“福至心灵”,硬是在网上的一部《畿辅通志》中把全诗搜了出来。另外,高林清也提供了清末洪良品的一首诗。  我对廉吏于成龙是非常敬重的,敬重他的品德,也敬重他的才能。但我的写作风格偏于随和散漫,不能更好更准确地讲述于成龙故事,树立于成龙形象。只能说,我是真诚的、恭敬的、全心全意的,书中的失误和不足,还请大家能够理解宽容。书中引用、借鉴过大量的前贤今人的劳动成果,在这里再三表示感谢。另外,也真诚感谢给我提供机会、提供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祝愿大家吉祥如意!

王振川

2014年5月2日于河东明心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