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碧海、钟建国编著的这本《刘伯承画传》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刘伯承波澜壮阔的一生。
刘伯承,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伯承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魏碧海//钟建国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魏碧海、钟建国编著的这本《刘伯承画传》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刘伯承波澜壮阔的一生。 刘伯承,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内容推荐 刘伯承少年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被称为“开县三才子”之一。辛亥革命时投奔学生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屡建奇功,被誉为“川中名将”。大革命时期,领导泸顺起义,为南昌起义作了预演。后任南昌起义参谋团参谋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红军学校,任红军总参谋长,有“党内孙武”之称。抗日战争时期,指挥八路军第129师开创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决战淮海,强渡长江,进军大西南。新中国成立后,主动辞去西南军政要职,创办军事学院,7年呕心沥血,却受到错误批判,从此蒙冤28载。晚年不顾年老体残,为国防建设积极献策。魏碧海、钟建国编著的这本《刘伯承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刘伯承传奇的一生。图片约600幅。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是目前国内外刘伯承的唯一权威画传。 目录 第一章 川中名将 1 少年英才 2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 3 巴蜀扬威 第二章 首举义旗 1 歧路彷徨 2 泸顺起义总指挥 3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4 将军学员 第三章 党内孙武 1 潜伏在白区 2 “蒋介石有个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 3 红军总参谋长 第四章 英雄史诗 1 后卫 2 先锋 3 在雪山和草地之间 第五章 抗日名将 1 誓师出征 2 重叠设伏 3 “麻雀”满天飞 4 三个伏击战例 5 反“九路围攻” 6 开辟平原根据地 第六章 勇破“囚笼” 1 军事理论家 2 我们是有人民作后盾的 3 破击交通线 4 正太路战役 5 榆辽战役 6 血战关家垴 第七章 敌进我进 1 “敌进我进”方针的诞生 2 峥嵘岁月百战多 3 敌后武工队 4 五十大寿 第八章 寸土必争 1 挥师战上党 2 平汉路大捷 3 舌战新乡 第九章 常胜将军 1 出击陇海路 2 活捉赵锡田 3 “牛抵角”与“回马枪” 4 “猛虎掏心”战滑县 5 再战陇海路 第十章 逐鹿中原 1 大战鲁西南 2 千里跃进大别山 3 站稳脚跟 4 血战襄阳 5 决战淮海 第十一章 席卷千军 1 百万雄师过大江 2 解放大西南 3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第十二章 虎踞钟山 1 创办军事学院 2 尊师重道,教学相长 3 呕心沥血 第十三章 烈士暮年 1 蒙冤怀仁堂 2 老骥伏枥 3 巨星陨落 后记 试读章节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于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浦里区赵家场乡张家坝。刘氏一脉乃西汉皇室后裔,原籍湖北省江陵县,清初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迁居四川省云阳县关口乡。清咸丰年问,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到开县浦里河畔垦荒,定居于赵家场对面的张家坝。 刘正富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庄稼汉,铁匠手艺尤其出色,还擅长吹奏唢呐,乡邻婚丧嫁娶时常被请去帮忙。最初,他靠租种黎家的田地兼做铁匠为生。随着他的六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劳力增多了,办起了制作粉条和榨油的小作坊,日子慢慢红火起来,先后买了20多亩田地,盖了两处简陋的农舍。两处房屋相距千米,一处在浦里河边,另一处在沈家湾的山坡上。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在六兄弟中最小,靠着父兄的辛勤劳作,读了十几年私塾。一家人盼望老幺科举取士,光宗耀祖。一年秋天,刘文炳到县城考秀才,县榜名列第三。按照惯例,刘文炳骑马披红戴花,在父兄和一帮穷亲戚的簇拥下,敲锣打鼓,到赵家场游街。恰巧这一年赵家场的豪绅子弟全部落榜,他们妒火中烧,联名向开县知县和夔州知府诬告刘文炳“出身卑贱,违典应试”,犯了“欺君辱圣”的大罪。原来,朝廷有“倡优皂隶”的子孙三代不许应试的规定,但刘文炳的父亲真正的职业是农民兼铁匠,并非职业吹鼓手。最终,刘文炳的秀才资格被褫夺,还花了几百两银子,才免去牢狱之灾。从此,他以种田为业,成了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修订《刘氏族谱》是其一大成就。刘伯承的母亲周寅香是云阳县高阳堰湾一户贫苦农民的女儿。她身材高大健壮,农活、家务活样样能干,虽识字不多,却能出口成章,明事达理。 刘伯承出生时,其祖父、祖母去世不久,故乳名孝生。三年服丧期满后,父辈六兄弟就分家了。刘文炳让兄长们先挑选,最后自己只分得沈家湾的几亩坡地螃田和三间茅草房。刘伯承5岁时入私塾念书,取学名明昭,字伯承。几个月后,一位叫任贤书的老人到张家坝行乞,自称是出身贫寒、屡试不第的秀才。刘文炳见其谈吐不俗、满腹经纶,便出面留他在本村开办私塾。任贤书原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的一名下级军官,太平军失败后,流落民间,这个秘密只有刘伯承的父母知道。刘伯承师从任贤书,不仅学习了《幼学琼林》、《三字经》和儒家经典“四书”,还学会了长拳、八卦掌等武术。 1904年,开县灯草坝的士绅刘华英在家乡开办汉西书院,培养本家的十几位少爷,同时免费招收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穷苦人家的子弟作为“陪读”。刘伯承有幸成为“陪读”之一,从此离开父母,到百里外的灯草坝寄居于刘华英家中。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的刘伯承很快在同窗中出类拔萃,每次考试均名列第一,深受刘华英赏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汉西书院的办学方针。刘伯承在这里接触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眼界大开。 1907年年初,开县新办的高等小学堂正式张榜招生。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于这年农历正月初七去世,本来就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刘伯承打消报考高小的念头,准备挑起家庭的重担。后来,在刘华英的再三鼓励和慷慨资助下,刘伯承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县高小甲班。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攻读各科知识,除他不感兴趣的“修身”课外,门门功课均为优等。教“西学”的老师大多曾留学日本,教“中学”的夫子们均获取过举人、拔贡之类的功名。唯有体操教员邵某行伍出身,因与知县是湖南同乡,谋得教员职位。他不学无术,思想顽固,深受进步师生厌恶。1907年5月,开县浦里镇爆发红灯教起义,竖起“反清灭洋”大旗。邵某在参加镇压起义军时作战身亡。知县在县城忠烈祠设灵堂祭奠。刘伯承与同窗好友邹靛澄、谢南城各送挽联一副以嘲讽。三人均年少才高。愤世嫉俗,时称“开县三才子”。1908年,刘伯承以优异成绩考入夔府(今重庆市奉节县)官立中学。在刘华英的资助下,他勉强上了一年中学,因家庭极端贫困,被迫辍学回乡务农兼打短工。 1909年,刘伯承在已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的刘华英保荐下到巡警教练所受训三个月,结业后被分配到开县巡警分署当了半年多的巡警。他怀抱“除暴安良”的愿望,惩处过调戏妇女的恶少和诈骗愚弄工匠的书铺老板,因知县徇私枉法而愤然辞职。 P14-18 后记 刘伯承元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军事翻译家。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年就有“军神”和“川中名将”的美誉,民间传说他是“金龙下凡”和“刘伯温再世”。大革命时期,杨图公(中共四川党组织创始人,杨尚昆之兄)初识刘伯承即感叹:“他真是天才,颇有见解,使此人得志,何忧乎四川?”1929年,中共中央曾要求朱德、毛泽东离开红4军,毛泽东致信中共中央:“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两人如能派来,那是胜过我们的。”当时,毛泽东与刘伯承尚未谋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伯承先后3次任红军总参谋长,被誉为“党内孙武”。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当面称赞他:“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朱德撰文称刘伯承“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解放战争时期,“小诸葛”白崇禧称刘伯承为“中共第一悍将”。 作为军事历史研究工作者,能参与刘帅生平和思想研究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缘分。 2005年,我们在筹办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有幸与刘帅子女刘太行、刘弥群相识。当时,军史学术界普遍认为刘帅作为军事理论家著作颇丰,但《刘伯承军事文选》收入的文章太少,未能反映刘帅的理论成就,不利于军史研究。刘太行兄妹将这一意见向母亲汪荣华转达。汪荣华同志随即向中央军委领导写信,要求重编《刘伯承军事文选》,并指定由军事科学院承担这一课题任务。中央军委领导很快作了批示,同意由军事科学院重编《刘伯承军事文选》。这一重任很幸运地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对刘帅的研究从此由“业余”转为“专业”,经几年努力,顺利完成重编《刘伯承军事文选》(三卷本,139万字)的任务。汪荣华同志又向中央军委领导写信,反映其他元帅大多出版了年谱,要求为刘帅也出版一部年谱,并指定由军事科学院《刘伯承军事文选》课题组承担这一任务。中央军委领导很快批准了这一要求。刘帅亲属的信任,使我们备受鼓舞。课题组原班人马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研究工作,于2012年12月刘帅诞辰120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刘伯承年谱》(上下卷,91万字)。 我们在课题研究期间,采访了不少刘帅的老部下,老八路钟克斌(又名:钟印承)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钟老对刘帅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听说有关方面正在为纪念刘帅诞辰120周年筹办活动,于是将省吃俭用积攒的10万元钱捐献出来,用于铸造刘帅的铜像。钟老的行动影响了他的长子钟建国(又名:钟瀚德)先生,父子俩参与了12集文献纪录片《刘伯承元帅》和《刘伯承画传》的策划,并慷慨解囊出资赞助。遗憾的是,92岁高龄的钟老未能目睹刘帅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盛况,于2012年10月追随刘帅而去了。在本书即将付梓出版的时刻,我们十分怀念钟克斌——这位可敬的革命老前辈!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字部分由魏碧海撰稿,图片主要由张明金、颜华、张雁之、高腾、杨赛红提供。刘太行作为顾问提供了不少口述史料,并亲临当年的太行山战地指导我们考证史实。彭志珊、张明金先后审阅书稿,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本书参考了《刘伯承传》、《记刘帅》、《刘伯承回忆录》、《刘伯承元帅研究》等大量史料,吸收了李普、谢武申、刘统等专家的研究成果,采用了高帆、裴植、时盘棋、沙飞等人的摄影作品,还有不少图片因年代久远而无从查证摄影者的姓名,责任编辑侯春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著者 2014年7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