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路》2015年最新版本。经典著作,值得收藏。
习大大最热爱的俄罗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阅读《生活之路》是研究托尔斯泰博大思想精髓最为便捷的方式。
托尔斯泰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思考和总结,关于信仰、灵魂、爱、幸福、生命等永恒话题的终极探讨。
一位伟大文学家的毕生思索,一部写给大众阅读的生活哲学。
一本适合在睡前细细品读的枕边书。全书共三十一章,建议以一个月的时间阅读,每天阅读一章。生活即幸福。
本书是各种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广泛汲取了人类思想的精华,而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力求“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
《生活之路》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是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思考和总结。
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来阅读,每天阅读一章。
托尔斯泰希望尽可能吸收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本书内容庞杂,是各种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而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力求“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
托尔斯泰自身那博大的思想一直统领着全书,在他看来,生与死这些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东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如何在现世中做出努力,如何在克服苦难、合弃自我和道德完善中去感受幸福。这就是他指出的“生活之路”。
一个人要生活得好,必须懂得他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为了懂得这些,就必须要有信仰。信仰——这是有关人是什么和他为了什么活在世上的知识。而这样的信仰始终存在于一切拥有理性的人心中。
一、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1
为了好好度过一生,必须明白,生活是什么以及在这一生之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历代贤哲都曾教给人们这些道理,在所有民族中都有人教导如何过善的生活。这些哲人的教导在根本上都归结为一种。这种适于所有人的唯一教导就是,人的生活是什么和应当怎样度过一生,而这也就是真正的信仰。
2
这个从所有角度看去都无边无际的世界是什么,无论它的起点还是它的尽头,我都不知道,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我的生命是什么,我将怎样度过一生?
唯有信仰来回答这些问题。
3
真正的宗教在于让人懂得这样一个法则,它高于人类的所有法则,并且对于世上所有人来说它是唯一法则。
4
形形色色的虚假信仰也许有很多,但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康德)
5
如果你怀疑自己的信仰,那么这已不是信仰。
信仰,只有在你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即你所信奉的也许是不正确的——时才是信仰。
6
信仰有两种:一种信仰是相信世人所说的东西——这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信仰,这样的信仰很多并且五花八门;一种是对差我到世上来者的信赖而产生的信仰。这就是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的信仰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唯一的。
二、真正的信仰的教义总是明确而简单
1
信奉——就是说相信昭示给我们的东西,而不去问它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和由此而将要怎样。真正的信仰就是这样的。它指示给我们,我们是什么以及因此我们应当做什么,但它不会告诉给我们,我们依照信仰的吩咐所做的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我相信上帝,那么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去问,我听从了上帝而将会怎样,因为我知道,上帝——就是爱,而爱的结果除了善不会有别的。
2
生活的真正法则如此简单、明确而易懂,所以,人们不能用他们不懂法则这一理由为自己龌龊的生活加以辩解。如果人们在生活中违背真正的生活的法则,则他们得到的只有一样:背弃理性。他们却正是这样做的。
3
有人说,遵行上帝的法则很难。这不是真的。生活的法则不要求我们别的,除了爱周围的人。而爱并不难,只有喜悦。(据格里高利·斯科沃罗达)
4
当一个人领悟了真正的信仰,他身上就会发生变化,如同一个人在黑暗的屋子里点燃灯火。一切都会变得明亮,而心灵就会变得欢乐。
三、真正的信仰就在于一点:爱上帝和周围的人
1
“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曾爱你们的那样,这样众人就会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如果你们彼此互存爱心的话。”——基督说。他不是说:如果你们“信奉”这或那,而是说如果你们“相爱”。——信仰在不同的人身上和不同的时代也许是不同的,但是“爱”在所有人心中都始终如一。
2
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对一切有生命者的爱。(科尔多瓦的易卜拉欣)
3
爱赋予人以幸福,因为它使人与上帝相结合。
4
基督向人们昭示,“永恒的”并非“将来的”,那永恒的无形之物此时就活在我们的此生之中,当我们将灵魂——一切都生于斯长于斯的灵魂——与上帝相结合时,我们就将归于永恒。
P1-4
另一种《圣经》
——序《生活之路》中译本
刘文飞
这是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文学巨作《复活》,此后,他晚期的重要作品,如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1904年)和《舞会之后》(1911年出版)、剧作《活尸》(1911年出版)等,篇幅都不长。在写作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托尔斯泰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关于生活、社会、宗教、教育和艺术等问题的思考上,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写下了大量的非虚构性文字。而在托尔斯泰晚年的创作中,这部《生活之路》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1910年(即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1月,托尔斯泰开始写作《生活之路》,10月15日完成。在他去世的前三天,这部书的部分清样递到了他的面前,但他已无法亲手订正清样了,他轻轻地说道:“我做不了了……”然而,托尔斯泰是圆满地“做了”,他将他关于生活的毕生的思索和认识都融在了这部著作中,他以《生活之路》为自己的创作画上了一个重重的句点。
这是一部《圣经》式的著作。这部作品的构成十分独特,它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分别以“论信仰”、“灵魂”、“上帝”、“爱”、“死”等为题,每章又划分为若干冠有标题的大节,大节下为若干小节。小节中的文字,或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或是托尔斯泰自前人或同时代人著作中的摘录,或是托尔斯泰对其他来源的传说、观点和格言等等的加工。如此庞杂的内容,在托尔斯泰的梳理下居然丝毫不显凌乱,反倒具有经书般的简洁和纯朴。如此庞杂的来源,却不会使我们对此书为托尔斯泰的个人著作这一点产生丝毫的怀疑,因为,从大处看,不仅书中的大多数文字都为托尔斯泰本人所撰,而且,统领全书的更是托尔斯泰那博大的思想,而其他来源的观点或论断均成了构筑托尔斯泰思想大厦的砖石;从小处看,托尔斯泰对其他作家的文字也做了大胆的“意译”,正如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的序言中所说的:“这些思想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译文,也有经过改编的,它们做了这些改动,使得我不便再注上作者的名字。”
托尔斯泰写作《生活之路》,就是为了总结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并将这一思考传达给众人,也许可以说,托尔斯泰是想用《生活之路》来“传教布道”的。他也许觉得,用经书一样的小册子(《生活之路》曾经以章为单位被分解为三十本单行小册子出版)宣传自己的思想,比起对文学作品的借助来要更便利、更直接一些。因此,他晚年的文字大多是政论性、思想性的;也正是因此,他在《生活之路》等书中采用了通俗、朴实的文体,用托尔斯泰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于所有的人,适应于每一个人”,“能被农民们、被大人和孩子们口头相传”。从内容看,《生活之路》与《圣经》也是很相近的,对信仰、灵魂、上帝、爱、罪孽、惩罚、恶、死、不朽等主题的诉求和表述,与《圣经》大体上是一致的。托尔斯泰虽然在1901年被俄国至圣宗教院革除了教籍,但他一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而且,就其对信仰的忠诚而言,就其自觉的自我完善而言,他甚至是那一时代最虔诚的基督徒。在这部书中,托尔斯泰承认上帝的存在,强调肉体与灵魂的对立,肯定爱和善的力量,申明了欲望的罪孽和恶的危害,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圣经》中曾读到的内容。
与《圣经》相近的内容,经书般简洁的结构和无华的文字,以及托尔斯泰强烈的布道愿望,都使得《生活之路》像是一本真正的《圣经》。然而,这却是另一种《圣经》。首先,《生活之路》中洋溢着强烈的人的精神。一方面,托尔斯泰在承认并信仰上帝的同时,却指出,人应在自己身上认识上帝,上帝就在我们心中,他就是人的灵魂生活法则的本源和起因。托尔斯泰的上帝,与人更接近,更具人性。如果说,《圣经》中有称“上帝造人”,那么,在托尔斯泰这里,上帝却似乎成了人的精神的“创造物”。另一方面,他在强调努力自我克制以解救灵魂的同时,却也肯定了现世的幸福,在《生活之路》的最后一章中,他明确而又充满激情地说道:“生活即幸福”,“生活是人所能获得的至高之福”,“真正的幸福就是现在,而不在‘死后’的生活”。托尔斯泰深厚的人道精神也深深地渗透进了他的宗教著作。其次,《生活之路》中充满着世俗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也是与《圣经》的神圣理念相区别的。在《生活之路》中,托尔斯泰不仅像一般的宗教经典那样,对罪孽、邪念、迷信、放纵、淫欲、不劳而食、贪、怒、骄、虚荣等人性的恶习做了剖析,还对不平等、暴力、国家专制、伪信仰乃至教会本身进行了愤怒的谴责。托尔斯泰认为“国家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的”,“基督徒不应参与国家的事务”,“法律不能使人变好,而只能使人败坏”,而“所有的书籍、圣像、神殿——都不过是人工的产物”,“真正的信仰不需要教会”,“教会的信仰——就是奴隶制”。正是在这些谴责中,我们看到了作为社会正义力量之化身的托尔斯泰;也正是这些谴责,将《生活之路》与托尔斯泰其他所有的创作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最后,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中还对知识、科学、语言、思想等做了思考和阐述,并得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比如:“对于真正的知识来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使用含糊不清的概念和字眼。”“科学的合法目的就是认识服务于人类幸福的真理。而其非法的目的是为了把恶引入人类生活的骗局进行辩解。”“要不就沉默不语,要讲话就讲比沉默更有用的话。”“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如果谈话没有任何企图,那么说一个字也是多余的。”“越是真正智慧的人,用来表述思想的语言就越简洁。”“人的主要力量就体现在思想的克制上,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产生于思想。”“假如人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他就无法理解他为什么生活。”诸如此类的句子不胜枚举。在托尔斯泰的论述中,有两个相悖的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托尔斯泰主要是从信仰、节制等角度来谈论科学、语言、思想等问题的,因此,这里的论述大都带有较强的宗教意味;但是另一方面,这里的论述又几乎处处饱含着强烈的民主意识,作者提倡的又恰恰是克服虚伪的迷信、摆脱他人的强制、击碎虚假的形式的反叛精神。深厚的人道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浓重的文化意味,使得《生活之路》不同于《圣经》,而成了一部真正的思想著作。
阅读《生活之路》,无疑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接近托尔斯泰。这本书作为一部宗教哲学著作,也许并不高深,甚至过于通俗了,但是,它却恰能使我们以最直接、最轻易的方式介入托尔斯泰的思想世界。托尔斯泰是一位思想家型的作家,对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的研究,早已是托学研究中的“显学”。但是,比起在托尔斯泰小说的情节脉络和性格发展中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比起从托尔斯泰的散论和书信中寻觅他的精神历程,阅读《生活之路》难道不是一条“捷径”吗?读着《生活之路》中这些精练的短句,慈祥而又庄严的托翁又现身于我们面前,在循循善诱地向我们宣讲着他的生活哲学。
在阅读《生活之路》的时候,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书中存在着一些“矛盾”,比如:在宣传博爱和宽容的同时,托尔斯泰却克制不住他对专制国家、虚伪教会、社会不平等、暴力等等的义愤;在要求人们节制、禁欲、追求死后灵魂升华的同时,他又肯定现世生活、肯定生活的幸福以及人们追求这一幸福的权利;在号召人们过理性的生活的同时,他却对科学和知识的作用及意义流露了较多的怀疑乃至反感。然而,这些“矛盾”和列宁所指出过的那几个“矛盾”一样,不仅没有使我们感觉到托尔斯泰个性及其学说的分裂,反而使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更完整更亲切的托尔斯泰,不仅不会让我们意识到托尔斯泰的落后和消极,反而使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托尔斯泰对于自我和对于生活的真诚。也许,托尔斯泰在此书中对科学之作用的否定(第十九章)、关于时间的论断(第二十一章)、对“舍弃自我”的提倡(第二十五章)等,会使今人感到有些好笑(所谓“时代的局限”),然而,他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对灵魂生活的深切关注、对生活意义的不懈探究,以及他一贯的严肃真诚的生活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信仰精神,却能让今天的我们深思,甚至汗颜!
托尔斯泰特意将《生活之路》划分为三十一章,他是在授意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来细细地阅读这本书。然而,面对托尔斯泰这部综合了其全部人生经验和生活理想的著作,面对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遗赠给我们的这部“生活的圣经”,我们也许要用更多更久的时间来阅读。
我们翻译了托尔斯泰那么多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书被我们重译了那么多次(这一切都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却一直没有翻译《生活之路》,没有将托尔斯泰这部重要的绝笔之作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幸好,今有王志耕先生出面为我们译出了此书。志耕先生曾是俄语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曾在俄罗斯留学,又正在进行有关俄语文学与宗教问题的研究,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广泛的相关知识,由他出译《生活之路》,是合适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潜心于译事,往往在吃饭时、睡觉前仍在念叨原文和译句,使得他的妻女竟称他为“托迷”和“托痴”。为了准确地译出书中若干段有关中国典籍的引文,他还通读了“四书,,和《道德经》等著作,由此可见其翻译之认真。感谢志耕先生以虔诚的态度为我们译出了《生活之路》。
1996年11月24日于北京劲松
世俗生活哲学的宗教阐释
——译后记
王志耕
如果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那么,在进入20世纪之后,他已成为一个狂热的思想家和传道士了。在生命的最后若干年间,托尔斯泰撰写了大量的宗教哲学著作,这些著作既保持了在19世纪80年代已经生成的激进和尖锐,也体现了在经历了民粹运动、1905年革命后的思想复杂性。而《生活之路》是他一生中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可以说,这部著作是对其全部思想的终结性陈述。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托尔斯泰急切地渴望着能为俄国,甚至全人类寻找到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在高声宣告“上帝已死”的现代主义无可奈何地到来之时,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堪称世纪绝响。
19世纪80年代,当托尔斯泰出版了他的《忏悔录》之后,即以对社会和人生崭新的思考引起世人瞩目,他在文学创作之余,试图进一步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以更直截的方式传达给民众。他弃绝了东正教会的种种学说,力求在恢复真正基督教义的旗帜下建立一套新的教义体系。正如许多思想家都努力使人相信其思想的深远渊源一样,托尔斯泰并不想表明这套体系是他的创建,而要让人们意识到,他的思想乃是历代哲人最优秀的思想的反映。因此,他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选取其中精辟的言论,来佐证他的宗教哲学理论。其次,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比他此前所发表的论文更易为民众所接受的形式。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他读了中国的语录式哲学书籍,如《论语》的译本和德文本的《道德经》,古罗马的箴言录,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劝谕性读物和古代罗斯的一些文献,其中有一本俄罗斯正教会编纂的文选,叫作《阅读圈》。托尔斯泰由此得到启示,他在1884年3月15日的笔记中写道:“应当为自己编纂一个《阅读圈》: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利乌斯,老子,帕斯卡,福音书。——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在这个想法确立之后,十几年期间,托尔斯泰为了这个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先是在1903年出版了《哲人思想录——每日必读》,如著名作家布宁所说的,“在这个集子里收进了最能打动他的、最符合于他的头脑和心灵的、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哲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包括了他本人的一些思想。”此后于1906年又出版了篇幅庞大的《阅读圈》。这两本书都采用了日志式的语录及文选体例,以一年为周期,每日表述一个主题,但在不同的日期,主题交替出现,显得较为凌乱,它们更像是资料库式的著作。为此,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着手编纂一部新的《每日必读》,改进为不同月份同日主题相同的方式,而且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这部著作仍由与托尔斯泰合作多次的“媒介”出版社出版。
就在《每日必读》不断交付、打样、校对的过程中,出版商高尔布诺夫提议,在书中选出一些段落,分主题印成小册子出版,以更便于大众的接受。这时已是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了。在高尔布诺夫这个动议的启发下,他产生了写一本分主题详尽阐述其宗教哲学思想的书的想法。这本书仍采用每日一题的形式,但不是以一年为周期,而是以一月的三十一天为限,分成三十一章来写。这个工作开始于1910年1月底,在1月31日的日记中托尔斯泰写道:“为了出《每日必读》的小册子,我开始了新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第一册:论信仰。”而在日记中最后一次谈到这个工作是10月15日,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二十二天。可以说,托尔斯泰把生命的最后时光都献给了这部著作。最初托尔斯泰曾想把这部著作命名为《关于生活的教义》,但又觉得有训诫的意味;他的秘书布尔加科夫建议叫作《关于生活的思考》,托尔斯泰仍感到不满意,想改为《如何生活?》,但最终在高尔布诺夫的提议下,定名为《生活之路》。
文学评论家尼科留金认为,“如果说在《哲人思想录》中仅有为数不多的托尔斯泰思想的话,那么在《生活之路》中,在托尔斯泰这类形式创作的最后阶段,情形正好相反:其他作家的格言为数不多,除此之外的都属于托尔斯泰”。也就是说,托尔斯泰在撰写这一系列文集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用自己的话、用更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生活之路》也就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为托尔斯泰自己的思想录。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不惜将所引用的其他作家的话加以改动,以适应他的思路。他在为《生活之路》单册版所写的序中也承认,“它们做了如此的改动,使得我不便再注上作者的名字”。其实这也是托尔斯泰从事这类创作以来一直坚持的对待原文的态度,早在1886年2月22日他在给出版商切尔特科夫的信中就说:“应当尽可能大胆地对待原文:把上帝的真理置于作家的权威之上。”在1904年《阅读圈》序言的一个手稿中,托尔斯泰写道:“如果有人愿意把这本书翻译成别的语言,那么我建议他们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查对英国人柯勒律治、德国人康德、法国人卢梭的原文,就是说,如果他们想要译的话,就从我的书来译。”
……
在对托尔斯泰的破坏性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森科夫斯基与阿斯穆斯有所不同,他认为,“托尔斯泰的强大不仅在批判上,在对种种世俗化倾向的否定上,更为重要并影响更大的是他对宗教文化思想的回归”。《生活之路》“编者的话”也说道:“‘为上帝的活动’的说教,对社会变革的出路的解释和宗教哲学的阐述,构成了这本书的基础。”我们说,托尔斯泰的宗教情结除了来自俄罗斯的民族文化渊源之外,像他的其他主张一样,是在民粹主义运动失败之后,为探索解除社会精神危机的出路的结果。民粹主义悲剧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农民的宗教文化心态。巴枯宁认为,对上帝及灵魂的信仰使人民丧失了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精力。这种论断也许是对的,但在如何鼓舞人民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问题上,他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正如别尔加耶夫所说的,“人民很难接受与民众宗教信仰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的教育”,而托尔斯泰正是要“在宗教冷漠或敌视基督教的社会中激发人们的宗教良知”。现实启发着托尔斯泰,他在农民的身上发现了那根深蒂固的文化品性,从而希望借助于这种品性来贯彻其“上帝法则”,他归纳出,“我们的革命的危害在于它是受利己主义所引导的。改变现存制度只有靠为上帝的活动。”为此,托尔斯泰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做出了最后的努力,来设计一条根本的“生活之路”:人人依照爱的原则来生活,于是他们将获得幸福,拥有自由、全能和永恒的生命,他们将融入上帝,获得拯救,并越来越强烈和深刻地感受到拥有天堂的快乐。(第三十一章,第四节,9)
人们会说,托尔斯泰的“生活之路”仍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们不能从这样的角度去评判托尔斯泰,尤其是今天,我们已有充分的资格将其置于历史的背景下来审视。托尔斯泰是将一种世俗的理想主义推向了宗教的最高境界,而反过来又将这种教义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世俗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既是一个革命者,又是一个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我想,重读《生活之路》,我们会得到全面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