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五十余载(我的气垫船和高性能船的研究生涯回忆录)》回忆了作者恽良近六十年来有关气垫船和高性能船的科研生涯。在我国气垫船预研初期,作者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种种险象,造成围裙大面积破损和人员损伤,终于研制成功一系列我国首制气垫船。他们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是现在青年学者学习的榜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魂牵梦萦五十余载(我的气垫船和高性能船的研究生涯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恽良 |
出版社 |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魂牵梦萦五十余载(我的气垫船和高性能船的研究生涯回忆录)》回忆了作者恽良近六十年来有关气垫船和高性能船的科研生涯。在我国气垫船预研初期,作者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种种险象,造成围裙大面积破损和人员损伤,终于研制成功一系列我国首制气垫船。他们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是现在青年学者学习的榜样。 内容推荐 《魂牵梦萦五十余载(我的气垫船和高性能船的研究生涯回忆录)》作者恽良回忆了近六十年来有关气垫船和高性能船的科研生涯,在20世纪的预研期,这种尖端科学研发工作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作者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作者回忆了1958年在哈军工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艘气垫船,于旅顺海面长航试验,比英国早13天,并得到彭德怀元帅的接见;其和708研究所的同事们在实船试航的过程中,经历了翻船、搁浅,在急流漩涡的金沙江中撞到巨型岩石,海上还遭遇过高航速气垫船突然低头埋首,造成大面积破损和人员受伤;其也研制成功一系列我国首制气垫船。在此基础上,作者编写了大量文章,发表于国内外论坛,并多次出国讲学和作报告;亲自组织国内外同行编写了全球首套高性能船舶方面的大学教科书,在中,美,英,法,俄出版发行;和同事们组织了20届中国国际高性能船舶学术会议。在恽良身上有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自强不息、坚韧果敢的特质,他们勇于刻苦钻研和创新,从不畏惧失败,并总是乐此不疲,甘之如饴;不论环境如何险恶,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不屈不挠,为报效祖国,竭尽全力、痴心不改。 本书可供对名人传记、科学家的奋斗道路、我国气垫船的发展历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青年的海军梦 第二章 气垫船的启蒙时代 第三章 转程南下,到708所“协作” 第四章 大干快上,实现气垫梦 第五章 艰难的历程 713侧壁气垫船的调试 717A侧壁气垫船锁滩遇险 722全垫升气垫船渤海遇险 我国第一艘燃气轮机气垫登陆艇 722-Ⅱ的问世 静飞升试验室的建立 711-Ⅱ的翻船事故 气垫船的低头埋首 第六章 气垫船公司风波 第七章 走出低谷 721海上侧壁气垫交通艇 各种学术工作和访问工作 地效翼船的研制 学会工作 气垫平台 研究生工作 二次院士申报与失败 第八章 奔走于大洋两岸 超级水翼-40(Superfoi1-40) Ivolga(黄莺)两栖地效翼船 气泡船技术 半小水线面双体船(Semi-SWATH) 第九章 写作生涯 中文写作 外文写作 第十章 平淡而清苦的美国生活 孤独 医疗保险 居住环境 第十一章 家庭,个性与爱好 家庭 个性与爱好 后记 恽良简历(年表)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恽昆琳,原籍江苏常州,毕业于北平交通大学电信专业,毕业后在上海电信局任高级职员,但父亲不幸于1946年、仅46岁时就英年早逝。那时我仅14岁,读高一,全家生活十分困难,大哥当时在读交大,我和二哥均在读高中,家中仅靠我大姐一人任会计工作以维持生计。因此,当1949年上海解放后,我虽考取了多所南方大学,但还是离沪到实行供给制(免学杂费,供棉衣裤,每月有600元关东币津贴)的大连大学工学院(后称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就读。 该大学的校风很好,同学们读书勤奋,好学,朴实,团结,合作,热爱科学,爱好运动,师生友爱民主,这些都给了我很好的教育。也许受到大学教育和各种电影与文学小说的影响,我对海军舰船、海战特别感兴趣。英国的耐尔逊上将用他卓越的机动性极好的三桅快船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甲午战争中清朝名将邓世昌与日本舰的战例都说明一个重要的真理,即卓越指挥员的优秀才能只有通过良好的舰船和武器装备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击败敌人。因此当我在大连工学院读书时就产生了两个重要志愿,一是希望从事海军建设,二是搞舰船科研工作。 1953年大学毕业后学校满足了我的愿望,派我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报到任助教,当时哈军工的教职员基本上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一是由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三兵团、西南军大和二高步校的干部(主要担任各级行政领导),二是从全国各地高校,尤其是从海外回来的师生(如顾懋祥、庄逢干院士等),三是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 由于我是大连工学院造船系船制专业毕业,学的是商船设计制造,因此对军舰一窍不通,而且在工学院学的流体力学、结构力学、造船原理、船体振动等也比较粗浅,于是一到哈军工首先是造船理论进修和两个多月的俄文突击学习,我们要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内学会俄文,以便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批苏联教授顾问(共一百余人)。因为我在大学时就特别喜爱俄文,常看俄文书籍,而且有空时还去大连的苏俄侨民俱乐部看电影、玩,在大学期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直担任俄文课代表,因此两个月的突击俄文对我帮助很大(教师是俄罗斯女教师,要求用俄语对话),同时我还担任了班上的俄语辅导员。 两个月的俄语突击补习后就是学习从未学习过的从第二海军学校(即目前的海军工程大学)拿来的苏联进口的船舶结构力学、振动、流体力学、船舶原理等讲义,而这些讲义都来自于捷尔任斯克高级海军工学院。一年的学习过后,便得知苏联的顾问即将来院,我们造船教研室(顾懋祥为主任,后任702所长)将派来三位顾问,即水面舰船设计、潜艇设计和结构力学专家。为了尽快使我们掌握这些知识,便于开课和指导学生作毕业设计,学院决定将两位设计顾问连同大连海校的专家组成一个专家组,专门培养6名教师,有哈军工两位,即我(水面舰船设计)和邓三瑞(潜艇设计,后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另外四位是海校教员。 P1-4 序言 美国新泽西州素有“花园州”之称,尤其是初夏,特别美丽。一眼望去林木郁郁葱葱,家门口(老年公寓门口)的小河,潺潺流水,在这样的环境下散步是适意的,在散步之余,思维连篇,近六十年的研究生涯历历在目,有惊心动魄的金沙江急流实船试验,也有大海中65吨小艇的单舟长航试验;有令人惊喜的新发现,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危险的情境,难言的委曲,等等。尤其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一起共同战斗的上级领导、科研伙伴和同事,他们不少都已过早地离我而去,如708所的前所长李志侠,七院前副院长邱见休、夏桐,708所七室的阎庆成、王志功、华怡、顾雄、郑自成,等等。50多年来的战斗历程,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段苦难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我国气垫船预研初期,既无高速柴油机、燃气轮机、铝合金结构材料,更无高速拖曳水池,还有资金的短缺,知识的浅薄,都是我们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实船试验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翻船、搁浅、急流漩涡,金沙江中撞到过巨型岩石,也遭遇过90千米/小时航行的气垫船突然低头埋首,刹车似的减速造成围裙大面积破损和人员损伤。如此种种险象,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而这些险象从某种程度来说,与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困难,配套比较欠缺,人们对科学尚未掌握且尚在探索之中等情况是分不开的,但大家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因此我愿意在耄耋之年,将其记录下来,并以此回忆我过去的50余年科研生涯。 后记 我今年已82岁了,回顾60年的科研生涯,历历在目。有兴奋、欢乐、幸福,也有失败、悲哀、委曲、苦闷,真是感慨万分。但是总的来说,我是幸运的,充实的。这使我这个“气垫迷”“高性能船迷”能经常做美梦(当然也有“白日做梦”的幻想)。我感谢祖国的各级领导和机关精心培养我,教育我,要我面对现实,勇于刻苦钻研创新,虽屡遭失败,但总是乐此不疲,痴心不改。同时我也深深感谢中国船舶工业公司(南方公司)、708研究所、哈军工和大连理工大学的领导和同事们在长期的共事中对我的帮助、理解和支持,使我有机会报效祖国,哪怕贡献极小,但却得到了巨大的心灵安慰。 人们常说:人之功过自有后人评定。当然,我等小人,谈不上功过,但也有个评论,我现愿借用别人对我的评论,公布于附录,介绍给各位。 同时我在编写此书时参阅了各种资料和得到了各方的帮助,也想趁此机会,对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如708研究所党委书记高康、卢霖,所长邢文华,前书记崔金铮,前所长梁启康,室主任孙永华、邬成杰,前主任彭桂华,以及708所其他同事:张毅,李招凤,顾丽华,仰泳,张根泉,吕世海,陶平平,还有书中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所内一切朋友等。 同时我愿意趁此机会向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李云波教授,《现代舰船》出版社的钟铠编辑,《王牌军校高端访谈》主编王克曼、徐南铁、吴新明和《哈军工魂》作者罗来勇等表示深切的谢意,以感谢他们对此书的帮助。 由于篇幅有限,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迹未能在此得到阐述。另外,由于时隔很久,上述描述恐有不实之处,为此深以为憾,并请谅解。 恽良 写于2014年8月30日美国新泽西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