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事心影/美术家艺文随笔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刘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新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文事心影/美术家艺文随笔丛书》中收录的文章是刘新学术研究的精华之作,既通俗易懂,也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透过刘新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他们艺术家身份之外的另一个侧面。刘新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是刘新学术研究的精华之作,既通俗易懂,也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内容推荐

《文事心影/美术家艺文随笔丛书》为美术史学者刘新的艺术文集,包括六部分,分别为“画家文事”、“怀人小集”、“人文读往”、“论评集录”、“思考现实”、“笔底风雅”。美术创作与美术史论之间有着明晰的学科分界,一般来说,能同时在这两个领域内都有建树的人不多。刘新就将眼光特别放在了这群既从事艺术创作,又致力于理论研究的“小众”身上,记录了他们的一些“文事”。这些画家,包括钟涵、黄格胜、戴士和等人。

目录

画家文事

 桑榆晚情说钟涵

 画旅文路走来的黄格胜

 读书识得戴士和

 王琨作文

 有一种风景,永远值得景仰

 以左汉中的新著《笔随阁花雨》为例

 画家与作文

 序余永健文集及点滴旧忆

怀人小集

 江山盛气望独峰

 为黄独峰先生逝世十周年作

 堪向天涯吊马公

 马万里先生绘画导览记文

 由感性材料串联起来的凃克档案

 又见沙耆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画比人长久

 纪念刘锡永先生

 江山留与后人愁

 画家岳祥书的被遮蔽与出土

 偶遇梁文通的画

 我们需要凭借

 周度其逝世周年祭

 追艺术的草根汉子

 写在冯国东逝世之后

人文读往

 白马湖畔书声朗

 陈树人的桂林游记

 黄宾虹旅桂

 陈寅恪与雁山园

 雁山园里可读书

 大专家·小文章

 走过沉重的罗马废墟

 金陵访六朝神兽

论评集录

 气质涌动的太阳

 读阳太阳水彩画札记

 在历史的天空下

 凃克的油画履痕及区域解读

 说陆田

 罗家景致

 人书俱老的风景情怀

 姚秦油画风景小识

 邵大箴水墨画语言的方式

 煮墨斋赏画札记

 老眼写生

 随覃忠华老师学画二三事

 廿年一小步,百年一大步

 《漓江百里图》生日快乐

 画旅行脚间的视觉履痕

 关于戴士和绘画几个侧面的解读

 热眼看江湖

 戴士和绘画三题

 丁一林油画读记

 三秋树与二月花

 谢森油画近作赏记

 葱茏语境与窗景视像

 试论黄菁风景油画的成像策略

 丽 日

 读黄菁油画近作杂缀

 20世纪中国风景画中的张冬 峰

 游于艺

 从“越界”行为看雷务武的近作

 肖舜之的藤蔓国

 何镇海《门闩》系列木雕透析

 笔头不疑 尽了兴情

 左剑虹与他的山水写生画

 闲情养艺

 再赏姚震西的平常花草

 白沙村的下午茶

 归隐雅绘画的黄少鹏

 自家诗画

 我看朱俊杰近期的水墨画

 关于吴烈民以及山魂牵绕的那些画

 观念与手艺

 黄志华素描艺术孔见

 古典小生

 颐养平易之画

 唐勤油画赏记

思考现实

 挥不去的大师情结

 到底谁是20世纪中国的美术大师

 论当今中国画发展的几种流向

 兴奋与沉重巡礼

 观“20世纪中国油画展”札记

 广西油画三十年之路(1958~1988年)

 风景对广西美术的当下与未来有多重要

 略谈“漓江画派”的生成与前途

 画布上的乌托邦

 戴士和访问学者班北部湾写生观画感记

 观展六章

 “五彩广西·2004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印象追记

笔底风雅

 我们选择的风景中心主义和风景理想主义

 给风景画留出更大的表述空间

 风景写生与土地意识

 水与沈从文

 我与写生

 父亲的“文人”性

 《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序

 《漓江百景图·黄格胜雁园写生册》小跋

 因史观、方法而异的艺术批评

 回到艺术的位置

 石向东雕塑艺术座谈会发言补记

 油画思考四题

 兼谈美术创作诸问题

 学问不累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广西艺术学院读书时,黄格胜已留校几年,也是有知名度的青年画家。所以他在红楼给我们上国画课时,我侍立桌旁,帮着理纸,也就近抓着机会递过一张小纸,请他画了一张酒葫芦送我。但那时我完全不知道黄格胜好写文章、擅写文章。待他的《漓江百里图》出来后,他应着盛况写了创作谈,这时我才读了他的长篇宏文。在我那时的专业环境里,画家能作文的本来就少,能写理论长文的更是寥若晨星,由此以至对黄格胜是取好奇、佩服的心态。

转眼我也留校几年,又兼做一些学报的工作,就有了向黄格胜约稿的机会。约的第一篇文章是写其导师黄独峰先生的,文章很快交来,我一看又是一篇长文,题目就具霸气,遣词也聪明巧设——《神州画坛一独峰》,怎么看都抓准了黄老的气质。文章虽长,但文字通畅、好看,文辞、论评都极具专业水准,至今我也认为是关于黄独峰先生最好的一篇研究性文章。黄格胜当时也讲,文章写好后拿去黄老家,老先生赶忙招呼全家儿孙们围拢过来,让黄格胜念给全家人听。但我也认为这类文章由于其论评性,写的又是恩师,是需要正襟危坐慢慢读来的,黄格胜另一面的文章趣味和人格性情倒是没有充分显溢。

20世纪90年代初,新改版的《南方文坛》设了一个作家谈读书的栏目,其中就约了黄格胜的文章,题目是《我与读书》。我看到几处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也才知道他从小就爱好文学,有阅读文学书的习惯。比如文章里他讲在中学时因寄宿学校,每天晚自习后都要趴在床上用手电筒看书,这要给巡查的宿管老师发现是要受处分的。但宿管老师烟瘾大,那种劣质的烟焦味五六米开外就能嗅到。所以黄格胜在文章里讲,他常常用鼻子放哨、眼睛看书的办法看完了那些有趣的小说。就是黄格胜的幽默,使他的文章有一种活泼、率直、亲切的散文笔调。黄格胜写文章是因为有话要讲,是一种性情使然,并不是为文章而文章。所以,他下笔成文,言之有物,行文间充溢着鲜明的生命性格和语言的动态性。

当然,大凡与黄格胜相处过的人,都领教过他随机而来、出口成章、妙语联珠的语言天赋。但在生活中口才过人却怯于作文的人多的是,这正说明口语和文辞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不配套的东西。黄格胜却是我见过的口才与作文高度合一的鬼才。看黄格胜的文章,你能感受到他超大的文学阅读量和很好的记忆力,古文、白话文的修养在其文章里处处可见,但行文过程中你又丝毫见不着掉书袋的酸文习气,更没有文学腔的痕迹,通篇是如白话的口语叙述。他的幽默性情、老辣的人生态度及特殊的语感句式,统统尽显于他随手拈来的文章之中,尤其是传统的文辞修养完全不显山露水地转换在现代白话的语言系统里,文质皆丽,文野巧合,写来了一种特殊的文章风格。

黄格胜文笔的这些特点在他所有的文章里都有,但其趣味、性情流露最充分的是其学术随笔。黄格胜能走至今天,毫无疑问有过人的智商情商,但更多的是他超乎常人的付出。单以绘事、作文来讲,黄格胜真正严格做到了无一日闲过、惜时如金的专业信条。他生活、工作极有规律:每天早起,打一场篮球;不到八点进了工作室,办公、会客都在那里,若没有会议一整天都在工作室里过;晚上应酬喝酒,然后早睡,从不熬夜。但就这样的状况,他隔三差五就有好几张新作示人,而且都是那种用了才气心力的画作,在这一点上他从不忽悠自己和别人,纸面纸背里你均看不到半点应付将就、草率盲目的痕迹。

P8-9

序言

我自己的文集《画旅文存》已出至第二辑,第三本又在编辑了。画画虽是我的主业和最爱,但对写文章我向来有兴趣,从不视为累赘,更不畏惧。我现在开会多、事务多,还带学生下乡写生,但文章却是没落下的,而且我现在是乐于见缝插针、化零为整地过这种写文章的生活。最近写《浮事琐记》,断断续续也写了万把字,笔下思绪把我拉回过去,怀人伤逝,借文字倒插笔,整理一下自己的过去。

我常听不少搞艺术的老师讲,写文章是件困难的事,更有甚者还抱怨:忙啊,没有整块的时间写文章。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们皆俗人,工作、年龄又正当年,哪有不忙之理。要想有整块时间,有两种人时间最多,一是坐监狱的人,那种人在里面时间整块,却度日如年;另一种就是躺棺材里的人。此比似有不雅,甚至有点绝对化,但却是想讲明一个道理:水不急,鱼不跳,人都是在忙中搞出名堂的。优秀的工作作风是不浪费生命,抓紧时间,合理安排,见缝插针,少抱怨,多实干。说是作风,也是一种好习惯。我从不狂说自己才气横溢、成绩了得,但我敢说自己对得起时间、生命,无一日闲过!

文章乃天下公器,倒是艺术创作,甚至画画是稀有能事,少数人可为之。所以很多大画家能写一手好文章,也出文集,作家和学者却多数无缘绘画,或干不了艺术创作这档子事。咱们画画的有画册出版算不得稀奇,再能发文章、出文集,其人其艺的传播和高度就不一样了。不过话又讲回来,画家主事绘画,画家想像学者那样写学术文章,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起码没有普遍性,毕竞术有专攻。所以这回刘新要编一个系列的美术家随笔文丛,我很高兴,力推此事。只是可以出文集者不多,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好在随笔这类文章是画家所长,平时的艺术思考,创作、教学体会,活动追记,甚至受人邀约写个短评、短序,都包含在这些轻松的散章里。

我们的教授需要有文集,学院和学生也需要这些教授的文集。在学院做教员就不完全是画家,文章和理论修养是他们的分内事。艺术学科的传道授业虽有很多特殊性,但经验告诉我,有很多时候传道授业的过程是需要文字这种媒介的,我写《岱顶一日》、《不谈体会》、《教学体会》、《山路弯弯》、《再谈画派》等,都让我对平时的思考、情怀有个整理的机缘。这对学院学术环境的营造、滋养无疑是一股很正面的推动力量,所以我很期待这套书的出版。

文章如画画,要有一个常态性,久不动笔,手头生疏,只有平时勤于思考、见多识广,下笔才有源头活水。总之,我特别看重在画界,尤其是在艺术院校里的一批沉耽于斯者,好上文章这一口。一个人画好、文章好,终究比别人多长一技,何乐而不为呢?

后记

编文集是个劳累的活儿,为他人编,为自己编,都是一个繁琐的工程。我平时写的东西不少,内容也很杂,以前每年还给这些文字作个盘点,现在杂务缠身,平时所写的文字大多任它隐于书本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自己已无暇对这些过去的文字悉数收集、整理和归类了。

这次所集文章,大抵是想突出艺文性,即把评论、随笔、书话择其重要者辑录成集,所写内容也多是我周遭的艺文人事、现状动态,还有一些谈艺随笔。有关美术史论方面的文章已另有专集出版,故均不收入此集子了。说是择其重要者,事实上也难以一一做到。现在看来,想编入的一些文章也没找出来,或是因为篇幅关系,也编不进去。来日方长,留点遗憾吧。

写文章的年头多了,就怕回头看,悔其少作的心态难免掺杂其中。这回重看,不满之处仍是不少。时过境迁,趁这次重新发表的机会,有些文章还是作了很少量的修订,但对这些旧稿,基本上是保持原样的。

文集编辑的时间终究是显得匆忙,自觉粗疏。然斗胆印出来,权当算是自己的一个过往足迹,可备自己往后查考之用,或对自己在前20余年艺文写作的心路历程作个交待。我夫人从90年代初期开始,就帮我打印文稿,这次编辑就多亏了她历年存留的一些电子文档,为编辑书稿省去了很多的劳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分社的张明社长、编辑及设计人员,他们为这本集子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一并在此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