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上的中法大学(1920-1950)
分类
作者 许睢宁//张文大//端木美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许睢宁、张文大、端木美编著的这本《历史上的中法大学》梳理了存在于1920-1950年的北京中法大学以及它的海外分支学校里昂中法大学(1921-1946)的历史脉络、发展历程、历史作用,是一本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著作。该书记录了中法两国一段独特的教育文化交流的历史,旨在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为加强中法两国民间联系、推动中法之间文化学术外交交流添砖加瓦。

内容推荐

许睢宁、张文大、端木美编著的这本《历史上的中法大学》介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存在于中国的一所大学——北京中法大学,既包括大学部,也包括中小学部及幼儿园,还有特设部包括疗养院、农林实验场等附属机构,广泛分布在北京城区、郊区及上海等地。它缘起于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诞生于1920年的古都北京,经历了抗日战争中的南迁和胜利后的北归,迎接了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停办于19_50年。它共培养了569名毕业生,向法国等国家输送了许多留学生,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并促进了中法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当时“中法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中心”。当时在法国有它的姊妹学校里昂中法大学,设立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法国里昂,是中国在海外的唯一大学,“见证了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缘起教育救国梦

 一、辛亥革命与教育救国

 二、中法教育合作先驱

 三、追梦法兰西勤工俭学潮

 四、创办中法大学的缘由

第二章 中法大学的摇篮——西山碧云寺

 一、古刹新学——法文预备学校

 二、中法大学诞生于西山

 三、精英出山——中法大学首批毕业生

 四、中法大学附属西山中学、碧云寺小学

 五、中法大学特设部

 六、碧云逸事

第三章 中法大学的后花园

 一、擘画温泉倡浴兴学

 二、环谷新园——温泉中学校

 三、贤集金山

 四、桃源诗境——《远征》诞生地

 五、花园济世——贝熙业

第四章 在东皇城根的岁月

 一、选址东城

 二、故里踪迹

 三、立校之初

 四、学校发展

 五、改革尝试

 六、文化交流

 七、光荣传统

第五章 南迁与北归的历程

 一、战争烽火

 二、昆明时期

 三、黎明之前

 四、停办前后

第六章 海外立足法兰西

 一、海外建校选址里昂

 二、海外大学协会管理

 三、法国友人力助兴学

 四、走进圣伊雷内遥想同学少年

 五、优秀学生实现宗旨

第七章 旧址续写新篇章

 一、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的变身

 二、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机构旧址的利用

 三、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的延续

附录 中法大学历史文献、大事记、师生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学德国,早期同盟会会员。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行动的忠实信仰者、执行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元月,蔡元培在南京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在他领导下,教育部工作卓有成效,很快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蔡元培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同年7月在袁世凯任总统后,“道不同不相为谋”,蔡元培辞职。

1913年秋,蔡元培携家眷前往法国,在巴黎近郊生活、学习、考察,从事学术研究。在法国生活的三年,他不仅编撰了大量哲学美学著作,而且认真考察法国社会,了解并推崇法兰西文化及其优良的教育体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蔡元培、李石曾等迁往法国西南部,他们共同于1915年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在巴黎成立“法华教育会”,同时创办一所华工学校,倡导推动留法勤工俭学,希望组织、帮助更多有志中国青年到欧洲求学,特别是到法国。由此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波澜壮阔的篇章。后来从这个运动走出来的一些著名人物,既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名者,也有在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教育界、艺术界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而作出贡献的人物。

1916年夏袁世凯病死,北京黎元洪政府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流亡海外的大批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纷纷回国。这年深秋,蔡元培在法国接到国内教育部的电报,任命他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接受任命随即回国。是年12月上任伊始,蔡元培旗帜鲜明地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特别提出学校行政管理要贯穿民主思想,具体表现就是在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发表著名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抱定宗旨;二、砥砺德行;三、敬爱师长。这为中国培养新型学生提出重要的标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5月2日正是蔡元培在他租住的东堂子胡同75号召集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通报了这个令人悲愤的消息,激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运动中蔡元培以他的声望和勇气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并多方营救被捕学生,在学界、在社会上树立了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蔡元培从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1920年北京中法大学成立,从1920年至1928年,蔡元培名义上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先后由李石曾、李书华和李麟玉代理校长实际业务)。1921年7月里昂中法大学成立,蔡元培先生被任命为首任校长。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蔡元培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教育改革和民主化发展,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核心是民主与科学,这在他创办的教育机构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并且他的思想有力地引领着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愧被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此外,他的爱国思想值得颂扬,除了五四运动期间的杰出表现外,他在抗日战争中主张抗日、赞成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推动抗日爱国运动。1940年他去世之后,周恩来所送挽联为:“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深切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P18-20

序言

2014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交50周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出访法国,抵达法国第一站是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访问目的地之一就是里昂中法大学旧址。访问期间,习主席为“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牌匾揭牌,还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回顾展1921—1946”。习近平主席表示:“里昂中法大学见证了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

在里昂中法大学成立之前,她的姊妹学校——北京中法大学就诞生了。1920年,在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中,蔡元培、李石曾尝试着把法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引入中国,试图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于是在北京创办了中法大学,首任校长为蔡元培先生。经过四年的工作和努力,到1925年北京中法大学初具规模,共有服尔德(伏尔泰)学院、孔德学院、居礼(居里)学院和陆谟克学院,分别以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还有所属的中学、小学等众多机构,广泛分布在北京市区和郊区。北京中法大学存在了30年,到1950年停办,原有各院系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

中法大学存在的30年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共有569名毕业生,包括从服尔德学院毕业的陈毅、著名医学家范秉哲、杜棻、生物学家郭文明、法国语言文学专家郭麟阁、罗大刚、齐香、著名文学翻译家沈宝基和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而蜚声世界的李治华等。他们中大多数毕业后都成为传播法国文化思想科学技术、为中法文化交流铺路搭桥的代表人物。

中法大学存在的30年间,书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具有特色的一页。无论是试图引进法国大学区制、融会中外教育理念,还是树立新校风学风:提倡互助、勤劳、节俭;强调工作勤劳、接近自然的重要性和重视实践、应用,都体现创办人在中国实现一种新教育的愿望。北京中法大学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中法大学存在的30年间,促进了中法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既邀请法国学者来中国交流,也派遣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还与居里夫人这样享誉国际的科学家及其实验室有着密切交往,为我国培养出杰出的核物理学奠基人,如郑大章、严济慈、杨承宗等,还有许多专业的著名专家、学者。

中法大学存在的30年间,促进了中法两国的友好交往。中法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也凝聚着热爱中国、对华友好的法国有识人士的心血,如校董中著名的汉学家铎尔孟、著名医生贝熙业等等。他们留在中国的足迹以及在文化交流、共同抗战的业绩也成为北京中法大学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北京中法大学本部位于北京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原门牌号为东皇城根39号)。这个院落修建在旧皇城东墙旧址上,坐东朝西,以中式传统风格大门遮蔽院落中西合璧的校舍。校舍先后由留法归国建筑师彭济群和汪申伯所设计,成为中法建筑理念相融合的结晶。今天,中法大学旧址在经历无数历史风霜之后依然矗立于此,成为北京市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中法文化交流恒久不变的印记。

北京中法大学本部与欧美同学会会所只有一箭之遥。欧美同学会创立于1913年,早于北京中法大学诞生。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领导机构——华法教育会就在欧美同学会会所中办公,北京中法大学的许多中国籍、外国籍教师加入了欧美同学会,分别成为欧美同学会的会员和会友,常常到欧美同学会参加各类活动。今天,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北京市东城区政协独具慧眼,将民国时期的北京中法大学作为文史资料征集的重点选题,将这一研究任务交由欧美同学会许睢宁先生、端木美女士以及张文大先生。他们历经一年努力,完成了《历史上的中法大学》一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三位作者深入北京市档案馆等地广泛收集历史资料,精心设计全书的框架结构,认真撰写文字内容,仔细挑选历史图片,做到了全面准确反映民国时期中法大学的全貌和概况,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法大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和考察了中法大学三十年的兴衰,总结了中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对当今如火如荼的中法教育文化交流会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我作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会长,作为一名从法国学成归国的学者,感到非常高兴,谨向此书的完成与出版表示祝贺!谨向三位作者表示谢忱!

习近平主席在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时还指出,中法两国人民交往今非昔比。目前,中法互派留学生规模接近5万人。里昂中法大学承载的中法友好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也衷心希望,北京中法大学所承载的中法友好精神,能够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能够在日益增多的两国留学生之间得到传承和光大!

后记

本书是北京市东城区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东城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持下,由许睢宁、张文大、端木美共同撰写完成的。

北京中法大学存在于1920—1950年间,其本部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现门牌号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是一处兼具中式或西式建筑的院落,中法大学附属中学、小学等机构的多处旧址还分布于东城区、海淀区等地。201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交50周年,又逢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并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将“历史上的中法大学”作为重要选题,委托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许睢宁,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专家张文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研究所研究员端木美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并在课题完成后形成了《历史上的中法大学》的书稿。端木美承担了本书绪论、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撰写任务,张文大承担了本书第二章、第三章的撰写任务,许睢宁承担了第七章及其他内容的撰写等任务,并对全书作了统稿。

本课题研究和书稿写作得到东城区政协主席徐鸿达、副主席邵鹏等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还得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法国里昂市立图书馆、里昂第三大学、北京市档案馆王兰顺等的支持和帮助,本书的附录引用了北京理工大学李强先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稿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4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