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荆楚儿女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耀华主编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系统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挖掘整理、项目研究、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14共7册)/荆楚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耀华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荆楚儿女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耀华主编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系统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挖掘整理、项目研究、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成果。 内容推荐 李耀华主编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14共7册)/荆楚文库》收录了湖北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现存的活性文物,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作者通过大量的走访民间艺人,将其归纳整理成册,使其得以出版。所以,本套书的出版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录 《黑暗传》 序 喜读神农架《黑暗传》 第一部分:原始版本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一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二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三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四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五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六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七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八 黑暗传——原始资料之九 第二部分:整理版本 黑暗传 胡崇俊整理 黑暗传 吴承清整理 黑暗传 陈人麟整理 附: 《黑暗传》整理工作浅见——兼与胡崇俊先生商榷 读胡本《黑暗传》札记 第三部分:评述文摘 《黑暗传》发现始末(刘守华) 再论《黑暗传》——《黑暗传》与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 (刘守华 论《黑暗传》中的水创世界母题(陈建宪) 《黑暗传》“原始资料”评述(陈人麟) 《黑暗传》来自丧鼓歌场(陈人麟) 《黑暗传》主要故事梳理(陈人麟) 亘古《黑暗传》讴歌始祖功(吴承清) 试论《黑暗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陈人麟) …… 《红安荡腔锣鼓》 《猛禽唐手》 《富池三月三庙会》 《松滋说鼓集》 《汉川善书》 《土家族吊脚楼——以咸丰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试读章节 一、汉川善书的节日狂欢性质与传统和谐文化的传承汉川善书是以讲唱“劝善祈福”为主题的具有一定宗教轮回观念的通俗故事的曲艺形式。它形成于明末清初,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在清代由官方督办,是朝廷进行民众教化的一种演唱形式。每年元宵、中元节前后,地方官员就会督促善堂、绅士邀请当地文人宣讲,名曰:“劝善行好,祈福消灾”。后来,民间也用善书来还愿、祭祖、祝寿。”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善书讲唱活动的习俗和内容。现在,汉川一地仍在继续着这样的习俗,每逢春节到农历三月下旬以及中元节前后是善书艺人们的忙季。春节到二月三期间,乡村民众最为聚集,他们主要沉浸在消闲和娱乐之中,往往邀请善书艺人上门演出。中元节前后是农闲时期,民众在这段时间也常常组织善书等具有狂欢性质的民俗活动娱乐和犒赏自己。 我国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狂欢节。民众在节日里暂时忘却了繁重的劳作、琐碎的生活,把无法克服的现实困难、不幸生活丢到脑后,充分地享受愉快和消闲。这时候他们的心理特点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是祈福求吉;第二是斩断平曰生活的辛苦与平淡,释放被压抑的生命冲动;第三是象征性地满足愿望;第四是在节日中弘扬人类的善良、正义、英勇等优秀品质。民众会用各种“狂欢式”的行为、艺术表达他们的心理需求,利用他们认为合适的形式一次次的强化实现美好愿望和理想的精神。善书在此时出场正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首先,善书讲唱内容指向非常明确。主要讲唱以“劝人为善去恶”为内容,以“善恶终有果报”为结局的带有因果报应的宗教性质的通俗故事。不仅表达出民众对“真与善”的向往,满足他们的愿望,而且用故事讲述这种“大众式狂欢”模式,在亲和民众的杂语世界里促成了民间与官方文化的渗透和交流。 传统善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观。“早在光绪年间,就曾有根据《十大全善》‘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济急、恤老怜贫、设立义学、设立义渡、修桥补路、施茶施药、施舍棺木’而编写的、反映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善书”案卷问世”。这些善书案本很多都是根据传统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成,深受民众喜爱。《十大全善》不仅提到了建设和睦家庭关系的文化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文化观而且还提到了建设和谐公共空间的观念。其中许多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散发着馨香,比如“孝敬父母,和睦家庭”且不论它是否包含封建的尊卑秩序,这种提法本身就体现了希望和谐和睦的观念;“恤老怜贫、施茶施药”这两种美德都是调整社会强弱群体之间和谐的传统观点;再比如“设立义学、设立义渡、修桥补路”等善行都是建构和谐公共空间,服务社会的思想观点。时至今日,汉川善书仍是以劝善去恶,主张社会和谐为主导思想。现在汉川善书团队出去讲唱,每新到一地,开讲的首要书目便是“劝孝”。其中包含着的尊老、敬老、养老正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其次,善书讲唱内容丰富,是我国节日习俗中典型的“大众式狂欢”模式。善书讲唱的故事类型包括忠孝节义、伦理道德,也讲白蛇传一类的传说故事,还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等通俗故事。一方面,丰富的讲唱内容能够适合民众在节日习俗期间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讲唱“善恶终有果报”模式的故事又与“大众式狂欢”模式相契合。所谓“大众式狂欢”是指在我国传统节日习俗中大众享用的“非颠覆性快乐”模式,它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的“狂欢式”不同,巴赫金所讲的“狂欢式”是一种以暂时颠覆式的情境满足人们被压抑情绪的释放,具有激进性。我国民俗节日中的狂欢式有两种,一种是巴赫金所讲的颠覆性狂欢式,表现在游艺活动中对阶级身份的颠倒和彻底的戏谑;而另一种则是非颠覆性的“大众式狂欢”是指在同一场景展现控制与被控制双方矛盾斗争的快乐模式。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所表现的多是这种形式。在演出过程中,控制方与被控制方双双出场,经过一番斗争之后,被控制者以“善有善报”的完美结局收场,但这个结局只是一个让人聊以自慰的形式,并没有颠覆性和激进性。善书中讲的“善”是传统“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这是被官方首肯的“善”,同时也是民众期盼生活秩序井然、美满幸福的“善”。民众在节日习俗中群体性集会上欣赏善书,既能得到这种象征性“愿望的满足”,又接受了传统美德的教 ①王家瑞:《善书和民间文学》,湖北省汉川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汉川文史资料丛书》第二十一辑《汉川善书》2005年12月版,第34页。化,还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他们被压抑的生命冲动。这种通行于群众的讲述模式沟通着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自由地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穿行。 第二,汉川善书的唱腔曲调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悠久的讲唱历史培养了当地人特定的欣赏习惯,从而决定了善书讲唱艺术相对稳定的生命力。汉川善书的唱腔地域色彩浓厚,大都是根据当地的民歌曲调、楚剧的曲调以及乡土宗教音乐诸如“道情”、“渔鼓”,又在汉川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正是这种浓厚的地域色彩缩短了善书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加强着善书的艺术凝聚力。其中汉川善书的传统唱腔为哀思腔,汉川当地人称为“哭丧调”,这种哭腔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哀怨”之情。“哀怨”是中国悲剧的独特感受方式,其意蕴前人多总结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善书的叙事模式之一就是悲剧型的,故事从主人公拥有令人羡慕的美满生活开篇,即刻便使主人公遭遇迫害令情节陡然直转,完满生活被破坏得支离破碎,主人公屡经磨难,行事惊险,悲惨的情节令人揪心;最后主人公由于行善而得到大团圆式的美满结局,《一口血》《滴血成珠》《萝卜顶》等是典型剧目。虽然美满结局让人心中略有安慰,但摧残“真与善”让人感到的哀怨才是故事的主体。汉川善书就是用“哭丧调”唱出“或被逼家毁人亡,或受恶人陷害深陷囹圄等等”之后的种种哀怨之情,如极尽忧郁悲愤之情,又有不得申诉之苦,还有无可奈何之感慨。艺人每唱到此处,群众每听到此处,泪水都会潸然而下。这种哀思腔所含蕴的情感基调与“大众式狂欢”的叙事模式相结合,形神兼备地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强烈的感染力。传统节日正是民众聚集的时候,感情的共鸣更易使人们对讲唱内容形成共识,并受到熏陶。 汉川善书在节日习俗期间充分地发挥着它强有力的文化沟通功能,这支在集市和广场上活跃着的队伍,促进了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在对立、碰撞、冲突间渗透、交流与对话。同时,汉川善书是一种日常娱乐聚会式的曲艺形式,对乡村弱势群体老年人群的文化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 P4-6 序言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荆楚儿女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荆楚先民的民俗信仰、价值观念、社会理想与道德追求,不仅是荆楚民众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湖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是全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较早的地区之一。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保护机构逐步健全,保护队伍不断壮大,保护制度日趋完善,传承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基层立法和数据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71人;现已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从2012年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陆续编辑出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系统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挖掘整理、项目研究、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成果。本套丛书的出版,凝聚着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全省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积极贡献。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