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与天国的对话(祭文艺文类聚)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蔺文锐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蔺文锐编著的《与天国的对话(祭文艺文类聚)》中,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一般用来寄托追念亲友哀悼丧葬的悲哀之情。祭文的产生于发展与我过古代的祭祀礼仪和丧葬文化关系密切。本书所选祭文,活偏体裁,或偏思想,或偏艺术,均为一时最具特点之作。本书选取数篇细致注释,译文尽量保持直译,题解虽是一家之言,但抛砖引玉用意精妙墓志铭。

内容推荐

蔺文锐编著的《与天国的对话(祭文艺文类聚)》主要是收集中国古代祭文名篇,这些祭文或为名家所写,或为祭悼名人而为。全书以题解、正文、注释、译文的形式,以重要的篇目展示此类文章的主要特点、发展演变,给读者提供一个好的读本和范例。全书配有插图,版式疏朗,图文并茂,使阅读古文不再沉重,而更利于读者发思古之幽情。

目录

曹操 祀故太尉桥玄文

潘岳 金鹿哀辞

陶渊明 自祭文

颜延之 陶征士诔

陈子昂 祭韦府君文

韩愈 祭十二郎文

韩愈 祭鳄鱼文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

元稹 祭亡妻韦氏文

白居易 祭浮梁大兄文

刘禹锡 祭柳员外文

李翱 祭吏部韩侍郎文

李商隐 祭小侄女寄寄文

欧阳修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泷冈阡表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

曾巩 祭王平甫文

苏轼 祭文与可文

苏辙 祭亡兄端明文

辛弃疾 祭陈同甫文

王守仁 瘗旅文

归有光 寒花葬志

归有光 祭外姑文

刘大櫆 祭舅氏文

袁枚 祭妹文

汪中 哀盐船文

试读章节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扫墓,碰上你送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董丞相的幕府中任职,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宣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又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罢职而离开徐州,你又没来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究会长久相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取得微薄的俸禄。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公卿宰相这样的高官厚禄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去年孟东野往①,吾书与汝日:“吾年未四十②,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③。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天而病者全乎④!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⑤!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⑥!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汝之子始一岁⑧,吾之子始五岁⑨,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⑩,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释】

①去年:指贞元十八年(802)。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孟郊这一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老成。

②年未四十:贞元十八年,韩愈年三十五岁。

③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写其未老先衰之态。齿牙动摇,时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④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此句写老成的死出乎意料,表达韩愈心中无比的惊诧、叹惋和痛惜之情。

⑤“其信然邪”至“而寿者不可知矣”:此写韩愈听闻死讯而产生的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先是因事出意外而恍惚猜疑,继而因报丧书信而伤心绝望,终于绝望至极而转生悲愤,以致仰天号啕、怨天诅地。  ⑥“毛血日益衰”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此句表达韩愈因哀悼十二郎而痛不欲生,反以将死为幸的悲痛心情。

⑦“死而有知”至“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写韩愈想象两人死后,若魂灵有知,幸相聚会;魂灵无知,正好可以摆脱这怀念的痛苦,愈加反衬出韩愈有生之年无尽的哀痛之情。曹植《金瓠哀辞》:“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⑧汝之子:老成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这里指韩滂。滂生于贞元十八年(802)(见韩愈《韩滂墓志铭》),父死时才一周岁。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为子。一岁,一本作“十岁”,则当指韩湘。

⑨吾之子:韩愈有三子,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799)生于徐州之符离,小名日符。这年五岁。

⑩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后也指年幼的小孩。

【译文】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捎书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在做梦呢?或者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像我哥哥这样有美好品德的人,上天反而会使他的后代夭折吗?像你这样纯洁聪明的人,却不能够蒙受父亲的福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夭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保全生存吗?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的通知书信,耿兰的报丧书信,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看来这是真的啊!像我哥哥这样有美好品德的人,苍天反而使他的后代夭折了!像你这样纯正聪明而应该继承先人家业的人,却不能够蒙受父亲的福泽啊!所谓“天”,实在难以测透;所谓“神”,实在难以弄明啊!所谓“理”,真是不能推断;所谓“寿”,根本不能预知啊!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松动的牙齿快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跟着你死了!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你的儿子才一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怎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呢?唉,悲痛啊,真是悲痛!P47-49

序言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一般用来寄托追念亲友哀悼丧葬的悲哀之情。祭文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古代的祭祀礼仪和丧葬文化关系密切。在古代繁复的礼仪中,祭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国家而言,祭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天地、祭鬼神、祭山河、祭人鬼,无所不祭。就个人而言,古人“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丧葬十岔讲究隆重。丧葬是一个繁缛的过程:初死招魂、哭丧、洗尸、饭含、易服、送魂、停殡、修墓、入殓、吊唁、出殡、下葬、丧服、守孝、扫墓、祭祖等等,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诵读祭祀文字以祭奠亡灵。

祭祀文字,远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纡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祭文雏形,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滕》,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滕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唐宋以前,祭文形式多样,有诔、哀、祝、吊、祭诸体。

诔就是最早的祭文。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徐师曾也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提到:“古之诔本为定谥。”据《周礼》郑玄注:“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诔也就成为古代祭文的早期形式。诔由史官操笔,由史官在丧葬仪式中宣读以定谥,内容以颂扬为主;这不仅开后世致祭者当场宣读祭文的先河,并形成古代祭文颂多贬少、溢美讳恶的内容特点。诔,累列德行,也寄托衷情,所谓“诔以陈哀”(《文选·文赋》李善注),形成祭文“凄焉如可伤”(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的抒情特征。

私诔出现后,诔逐渐脱离谥法而成为独立的哀悼死者的文体,开始贵贱操笔。但诔还有“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记’曾子问》)的限制,这就形成后世父不祭子、夫不祭妻的传统。即使这种藩篱自汉以后逐渐被打破,但父祭子、夫祭妻的祭文也要倩人宣读。顾炎武《日知录》:“父不祭子、夫不祭妻,不但名分有所不当,而以尊临卑,则死者之神亦必不安。故其当祭,则有代之者矣。”《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是现存最早的诔辞,全文短短数语,辞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文体明辨序说》)的特点。因诔辞必经宣读,其中“呜呼哀哉”的呼号语,就成为后世祭文最常用的词汇。

两汉之间,诔辞先后出现,盛极一时。诔辞体例逐渐完善:“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文心雕龙·诔碑》)也就是前列小传,记叙死者生平,表示颂扬之意;后写四言诔辞,称誉死者荣耀,寄托哀悼之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从而开两千多年来哀祭文韵散结合之先例。

与此同时,由辞赋派生出来的哀辞、吊文,由颂神式祝辞衍生出来的散体祭文也相继出现。哀、吊两体从文辞上说,要求“情主于伤痛,而辞穷乎爱惜”(《文心雕龙·哀吊》)。一般都前有序言,后有韵语,与诔辞近似。所不同的是早期哀辞专门哀悼“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晋挚虞《文章流别论》),篇幅较短小。吊文则内容广泛,除了哀悼死者,安慰生者,还兼及凭吊古人古迹,一般篇幅较长。而祝辞,用以“飨天地山川社稷宗庙五祀群身”(《文体明辨序说》),祷告神灵祈求护佑。

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悼念骨肉、悲痛身世的祭文,四六骈俪,属对用典,格式趋于完备。诔辞有曹植的《王仲宣诔》、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等;哀辞有曹植的《金瓠哀辞》、潘岳的《金鹿哀辞》等;吊文有祢衡的《吊张衡文》、王粲的《吊夷齐文》、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还有用辞赋体写的哀悼文,如曹植的《慰子赋》、潘岳的《悼亡赋》、江淹的《伤爱子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其中,潘岳“尤善为哀诔之文”(《晋书·潘岳传》)。刘勰对其哀诔之文评价甚高。尤其《金鹿哀辞》,刘勰称为“情洞悲苦,叙事如传”(《文心雕龙·哀吊》)。

可见,诔、哀、吊、祝诸体,前序后辞,序叙事,辞抒情;先散后韵,四言为主,兼有四六。而祭文,几乎继承和囊括了诔、哀、吊、祝的全部内容和表现特征。“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义,盖祝文之变也。其辞有韵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文体明辨序说》。天地、鬼神、山河,都在祭文祭祀之列,而以祭死者为主。祭文有韵体、散体、赋体和骈体之分。与碑志相比较,祭文主于抒发哀悼之情。

正式以“祭文”命名、祭祀亲友的祭文,首推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祀故太尉桥玄文》内容专以悼念死者为主,回忆“临时戏笑之言”,写法打破常规,写出日常细事;收尾又用“尚飨”一词,逐渐成为后代祭文的基本结语。而东晋殷允的《祭徐孺子文》,开头以“惟太元六年龙集荒落冬十月哉生魄,试守豫章太守殷君谨遣左右某甲奉清芗合,一簋单羞,再拜奠汉故聘士豫章徐先生”,点明时间、致祭者、祭品及被祭者,从此成为祭文开篇的固定格式。陶渊明《自祭文》四言韵体,意出尘外。

唐宋时期,诔、哀、吊诸体式微,而祭文最为盛行。诔辞与哀辞逐渐合流,如韩愈悼念欧阳詹、柳宗元悼念吕温的文章,既称“诔辞”又称“哀辞”,可见二者基本上已经合流;到了北宋,“南丰(曾巩)、东坡(苏轼)诸老所作,则总谓之哀辞焉”(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哀辞终于取代了诔辞的地位。吊文范围也逐步扩大,几乎可以凭吊一切可悲之事,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祭文被广泛使用,还出现告、哭、悼、葬、奠、酹、悲等别称。

唐宋可谓祭文发展的高峰期。祭文内容与体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容方面,唐代歌功颂德,多属碑碣墓志,而祭文多哀挽之语,情真意切。体例上,受古文运动的影响,祭文骈体消歇,散体勃兴;同时也不再局限于四言,而逐步向骚体、长短句过渡。唐宋名家的祭文之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于历代。比如韩愈有祭文四十余篇,欧阳修有五十余篇;王安石有三十余篇,苏轼有四十余篇。而篇帙纷陈,美不胜收。其中以散体称誉于世的,有陈子昂的《祭韦府君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祭吕衡州温文》、元稹的《祭亡妻韦氏文》、白居易的《祭浮梁大兄文》、苏轼的《祭文与可文》、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以韵文称誉于世的,有李翱的《祭韩侍郎文》、李商隐的《奠小侄女寄寄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苏辙的《祭亡兄端明文》等。或骈或散,或长或短,情文并茂,独出心裁,往往令人“情往会悲,文来引泣”(《文心雕龙‘哀吊》),具有“观风似面,听辞如泣”(《文心雕龙·诔碑》)的艺术魅力。明人吴讷称墓志铭文“古今作者,惟昌黎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文章辨体序说》)。《祭十二郎文》尽脱前人窠臼,因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元明清为祭文的延续期,间有佳作。以散体著称的,有王守仁的《瘗旅文》、归有光的《祭外姑文》、袁枚的《祭妹文》;以韵体(或骈体)著称的,有汪中的《哀盐船文》。

总之,祭文一般要在祭奠逝者时当场宣读,格式大体固定。如祭文一般以发语词“维”字起笔,点明祭奠的时间、致祭者(有时有代祭者)、祭品及受祭者,即“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以某物,祭于某人灵前”。祭文结尾一般结以“呜呼哀哉”的悲号语和“尚飨”的祈求语。祭文主体,或骈或散,或韵或否,精炼赅要,赞颂嘉言德行,表达悲哀沉痛之情。

本书所选祭文,或偏体裁,或偏思想,或偏艺术,均为一时最具特点之作。参考别文,斟酌它作,略作题解,详加注释,兼译白文,以期通晓。时间紧促,谬误难免,方家斧正,文责自负。  蔺文锐

二○○九年十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