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吸引作者跋山涉水追寻你?是魂牵梦绕的蓝天、白云?是随风飘扬的经幡、神秘的喇嘛庙?还是只为追逐心中的梦想?作者来了,带着一个16岁少年的憧憬,带着一颗纯真的心,独自踏上寻梦之路。作者要亲身感受传说中的蓝天、白云,作者要去呼吸那涤荡无数人心灵的纯洁空气,作者要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丈量遥远的天路!《追逐梦想》的作者王膺寰,是一位16岁少年独自单车骑行川藏线,成都—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拉萨。途中翻越折多山、高尔寺山、剪子弯山、海子山、拉乌山、业拉山、安久拉山等14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
王膺寰编著的《追逐梦想》介绍了,2012年7月4日至27日,为了追逐梦想,一位16岁少年独自单车骑行川藏线,翻越14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帕隆藏布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全程骑行24天,经历缺氧、寒冷、饥饿孤独、受伤生与死……收获了勇敢、坚持、自立体验、感恩,完成了圆梦之旅。
今天是出发的日子,要出发了,我倒是感觉十分解脱。因为成都是个美好的地方,一切都显得唾手可得,我怕在成都待久了,很容易忘记自己心中一直坚持的,那个2000多公里外的目标。但埋藏在我内心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源于一个人在外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小时候游泳,每次只要一游离泳池的一侧,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游到泳池的另一侧去触岸,因为我对一个人游在泳池中实在感到恐惧。而现在,正是源于这种恐惧,我才想尽早离开成都抵达拉萨,尽早赶回北京。早晨6点闹铃响起,我起床,拉开窗帘,仰望窗外的天,发现灰蒙蒙的一片,更惨的是还夹杂了一丝丝小雨。没办法,给自己定下了出发的日期就只能硬着头皮上。
把车推出旅馆的时候看到了大厅里有几台准备好要出发的山地车,不过心想外面一定有更多骑手,我就没再停留,套上雨衣就开始向着大概方向出发了。出乎意料的是,在街上并没有预料中那样看到骑川藏线的人,我沿着二环路逆行的时候还碰到了一个骑电动车的,把他刮倒了。道歉后继续骑,但这时已经彻底迷路了,连大方向都不再有。无奈只好问路,几经周折,耗费宝贵的一小时,终于骑到了一条看样子应该是前往西藏的路上,好不容易长舒了一口气,却不知今天折磨我的,才刚刚开始。
自己又独自骑了约一小时后,一个穿着蓝衣的老伯伯从后面追了上来,老伯伯用一口浓浓的上海口音问我:“小伙子依自己一个人骑啊?”
这是开始骑川藏线以来第一次有人这样问我,我一脸骄傲地回答:“是啊!”
老伯伯倒没太惊讶,而是接着问:“小伙子你多大啊?从哪里来的?”
老伯伯这么一问,倒是难住了我。在来川藏线之前妈妈就教过我,别人问年龄和家乡的时候尽量把自己说大点,把家乡说成老家山东,冒充一下山东人。其实也不算冒充,我父母的祖辈三代都是山东人,我也是妈妈回山东老家生的,最主要的是,山东人在外的名声比较好,办事方便一些。但我对山东的确了解不多,万一真遇到熟悉山东的人,肯定会露馅!再说年龄,妈妈让我对外宣称20岁,以防被人欺负。但说自己20岁,确实有点心虚。临行前理发时,为了显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独闯西藏的决心,我才第一次刮掉胡子,现在整个还是一张娃娃脸呢!再加上当时情况下在是没心情编故事,于是,我没什么底气地回答:“我今年17岁,北京来的。”
老伯伯一听我是北京来的,倒是感到有些惊讶,继续用他那浓浓的上海口音说:“侬们北京我去年还去过,当时在北京还骑车爬妙峰山……”
看样子他应该是老骑手了,就连去外地也不放过骑车爬山的机会。妙峰山我也去过几次,正想跟他聊聊,后面的汽车嫌我们俩并排骑挡路了,狂按喇叭。这时老伯伯才发现自己已经快占了一条车道,急忙骑到前面,好长一段时间都没出声。没一会儿,老伯伯的队友也追上来了,他们一行四人是从浙江来的,平均年龄都快50岁了。到了中午,我和他们在邛崃县一家面馆一起吃了午饭,午饭很简单,就是当地著名的“奶汤面”。
奶汤面是邛崃地方传统食品,其特色如其名,汤如奶汁,色白而浓却并不腻。据说汤是以猪骨熬炖而成的,奶汤面熬炖前先把“棒子骨”(即胫骨)反复漂洗干净,入沸水锅中炖开,再漂洗,然后将骨捣断,用大火熬炖,直到汤变成乳白色。调味品主要是胡椒粉、味精和眉菜油拌炒透的食盐。吃的时候,奶汤倒入碗中,捞入煮好的细面条,伴以酱油和切碎的鲜青椒或“钵钵鸡”(即凉拌鸡片)。由于碗内不加红辣椒油,所以当地也称之为“清汤面”。
不同于北方,在这里,面条的计价方式论两,就算是选择最大的分量,价钱还是很便宜,吃到撑也花不了十块钱。后来看,这一段最是幸福,因为不用太顾及价钱也能吃到美味,吃到饱,不像两个星期后的饭菜奇贵,分量奇少,每一顿的饭桌上充满了抱怨。午饭后,我与老伯伯和他的队伍一起上路。在骑过一段又一段田园风光后,我的肚子渐渐空了,上海人饭量小,点的面是小碗,我也没好意思要个大碗,所以吃的不是很饱,再加上那几位老伯近乎变态的速度追得我很喘,肚子当然很快见底了。其后果便是体力不足,又骑行了几十公里后,我渐渐掉队了。以这种方式告别在我看来是很不妥当的,因为既没事先说明,也没追上去告别,就灰溜溜地掉队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停下嚼了几块压缩饼干好让肚子不再那么空,休息了一会儿,我又继续上路。
下午,太阳露出来了,天气渐渐变得炎热,好在午饭后就听了老伯伯的劝告,脱掉了雨衣雨裤,要不然早就被捂出痱子了。但没走多远,上坡开始多了起来,本来就体力不足,再加上各种装备,很快就又没劲了,但看看码表,发现还有六七十公里才能到雅安,没办法,只好停车在一座桥边再次休息一下。
眼看着身边三三两两匆匆驶过的车辆,不知怎的,心里突然觉得很难受。想到这才是第一天,之后还有将近一个月更加艰险的行程,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那是个燥热的下午,要在北京我估计还躺在床上睡午觉,那时父母还陪在身边,还有电视看,西瓜吃……可那种安逸的生活现在离得是那么的遥远,我,独自一个人,饿着肚子骑行在成都西面一百多公里的山区,还得再骑六七十公里才能到达今天的目的地,是掉头还是继续向前,真是个无解的问题。P18-21
自川藏线骑行回来后,我对骑行的热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我喜欢风从耳边呼呼掠过的感觉,喜欢在户外、在大自然中自由地驰骋,更喜欢在骑行中超越一个个无论是行人、自行车还是汽车的快感。所以自从“闪电”在北京举办2013年自行车联赛开始报名时,我和朋友就早早报了名。该比赛从5月起至11月,每月有一到两场,共计12场比赛(包括资格赛、邀请赛和正式比赛等)。我知道,也许我将可能在某个阶段被淘汰,也可能会最终骑到赛事终点,但无论如何,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向我心中的终极目标进发,就像骑行川藏线一样,奋力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山,去一览众山小。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2015年5月25日这一天,身戴54号号码布,我参加了第一场资格赛。骑上川藏回来后父母给我的奖品——一辆公路车,在170多个参赛选手(大部分为成年赛手)中名列第104位。虽然成绩不太出众,但我知道,我已踏上了征程,今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一点点希望,我将尽全力坚持到最终点。不为最终能否拿到奖牌,只为参与的过程,只为心中的梦!这也是川藏行留给我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