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列米娜·梅库依编著的《三心一意:圣地亚哥和三个妻子的生活》是一本基于真人真事的小说,故事的三个女主角是:MELBA梅尔,出生于名门贵族,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ZULEMA苏蕾玛,来自于贫困家庭,在妹妹死后独自与生活做着斗争;AYSHA阿伊莎,年轻又有修养,毕业于巴黎第四大学新闻系。是什么让她们聚到一起相识相知,相互憎恨,到最后的相互理解?她们又同时狂热地爱着同样一个男人。同一个故事在四个主角的阐述下,使我们不由得重新思考对爱的定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心一意(圣地亚哥和三个妻子的生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赤道几内亚)吉列米娜·梅库依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吉列米娜·梅库依编著的《三心一意:圣地亚哥和三个妻子的生活》是一本基于真人真事的小说,故事的三个女主角是:MELBA梅尔,出生于名门贵族,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ZULEMA苏蕾玛,来自于贫困家庭,在妹妹死后独自与生活做着斗争;AYSHA阿伊莎,年轻又有修养,毕业于巴黎第四大学新闻系。是什么让她们聚到一起相识相知,相互憎恨,到最后的相互理解?她们又同时狂热地爱着同样一个男人。同一个故事在四个主角的阐述下,使我们不由得重新思考对爱的定义。 内容推荐 吉列米娜·梅库依编著的《三心一意:圣地亚哥和三个妻子的生活》描写了对爱的定义及反思。其分享的情感将透彻每个读者的心扉,触及灵魂深处。它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对身边之事进行了描述,触及每个人最敏感的神经。同一个故事在四个主角的自白阐述下,令人不由得重新审视爱的意义。 这是一部基于真人真事的小说。故事的三个女主角分别是:梅尔,出生于名门贵族,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苏蕾玛,来自于贫困家庭,在妹妹死后独自与生活做着斗争;阿伊莎,年轻又有修养,毕业于巴黎第四大学新闻系。是什么让她们聚到一起相识相知,相互憎恨,到最后的相互理解?而她们又同时狂热地爱着同一个男人——圣地亚哥。 目录 人物简介 前言 自白一 自白二 自白三 自白四 后记 试读章节 好吧,梅尔,我们相互都算认识了,你知道我是谁,瑞塔·马尔多纳多·奥博诺,我想把你们的情感和生活都记录到书中,而它或许会对许多人产生帮助,带给人们感动与反思。这项创作是生动又复杂的,因为它将深刻剖析你们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你们心中长存的感动。 我的采访是从你开始的,因为从逻辑上来说,你是第一任妻子,你经历了整个故事的每一个画面。我把话语权交由你,你可以告诉我你想说的一切。我会尽量不打断你,除非我需要问你一些问题。我知道你之前不认识我,你可能要花些时间才能对我这个陌生人敞开心扉。但是你们既然接受我的这次采访,我肯定你们都会本着最真诚的态度。我对你的第一印象除了你的知情达理和良好教养外,还确认你也是个多愁善感的、真诚的人。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当然,瑞塔,我首先会说一下总体上我对这段婚姻的看法,我切身的一些体会,同时我也向你坦白这段婚姻故事,至少是关于我的那一部分。虽然这样敞开心扉地坦露我的情感,会让我感到有些难为情,因为它展现的是我的整个人生。如果你嫁给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男人,无需过多的甜言蜜语,你的灵魂早已经属于他了。我时常凝视着圣地亚哥·恩贝,却只能面对他的沉默……他的沉默意味着一种背叛——当你与你的爱人共度了多年幸福时光后,他又娶回了其他女人,来担当和你一样的妻子角色。而我也只能保持沉默。是的,我已经习惯了我们之间的沉默。所以我的这番自白,将确确实实地挖掘藏在我心里已久的、某些令我痛苦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不理解这样的家庭构成,而是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我不够了解恩贝,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这种处境不单单是我所处的环境,而是许许多多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女性所面临的处境。我们的这种文化与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很不一样。 然而,我们之间缺少的不是亲情,也不是爱情,只是需要面对其他一些问题。往往怎样理解幸福是一方面,怎样理解生活又是另一方面。我们这种一夫多妻制的大家庭中,根据芳族的传统,如果女人不能繁衍子嗣,就只能任凭丈夫再娶其他的女人甚至承受被抛弃的命运。一个没有后代的女人在我们的文化里,是没有家庭地位的。女人必须要生孩子。在所有斑图族后裔(如我们的芳族)的家庭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这点我就不多说了,我开始讲关于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从小就认识我的丈夫,刚刚成年,就在马拉博的大教堂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并且嫁给了他。如今,面对另外两个和我同在一个家庭的女人,我感觉自己像一件老家具,因为有了更新更漂亮的家具而被扔到了过道里。 当圣地亚哥·恩贝·恩奎马决定娶他第二个老婆的时候,我感觉像一道晴天霹雳,把我的世界震得支离破碎。我清晰地记得他那不容分辩的话语:“梅尔,我爱你,但是生命需要它的轮回。有些家庭义务必须要履行,而你却无法实现。” 我们俩都知道,我不可能成为他唯一的妻子了,因为我只是一棵枯树,无法开花结果。我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不能为我心爱的男人传宗接代,不能为恩贝诞下他日思夜想的孩子。 在圣地亚哥·恩贝决定娶其他女人之前,我们一直在尝试要孩子。我们试了所有的方法,去过最好的医院……但是没有成功。金钱无法改变大自然对你的判决。 不过,虽然以一种自私的方式,我的丈夫还是依然爱我。我是他的初恋,曾经的那个唯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爱情转化成了怜悯。渐渐地,他对我的情感被搁置到一边,开始从别的女人身上找寻新的憧憬。这一切的一切,我没有任何选择。我们本可以领养孩子,带到家里像自己亲生骨肉那样照顾。但是恩贝并未顾及我的痛苦感受,选择了另一种他希望的传统方式,他需要一个流着他血液的孩子。在他眼里,我是无法实现他这个愿望的罪人。我看着他的沉默不语,仿佛看到隐藏在其中的另一个未来。我看到他不仅仅是想成为一个父亲,更想得到其他更年轻、更娇嫩、更新鲜的灵魂和身体。他那发自内心的渴望促使着他寻找其他女人,寻找他当父亲的未来。大自然禁锢了我,否定我生儿育女的可能。就这样,苏蕾玛来了。恩贝从未隐瞒要另娶他妻,但也从未向我谈及她。当我意识到我的灵魂和身体只能沦为另一个女人的替补时,我几乎崩溃了。 苏蕾玛刚进入我们的大家庭就独占鳌头。我继续留在这个家里,只是作为在游戏规则下的一枚棋子,或是一个坏掉了的玩具,是这个大家庭的小配角。虽然谈不上被忽视,但却是饱受屈辱,只因无法生育我就变成了次要的妻子。恩贝与苏蕾玛处在你侬我侬的新婚生活中,而我却备受煎熬。 我看到我的丈夫与这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在一起满满都是幸福,所以我也不得不自我调整适应我新的家庭位置。恩贝,我唯一的爱人,娶了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女人,苏蕾玛·安德美·埃杨,我不得不与她分享同一个男人,而且她也会在我们家庭占去一席之地。但相较之下,这些都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她将成为恩贝孩子的母亲,而且恩贝对她十分着迷。苏蕾玛将与我们一起生活,她的出现将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几个月后,我的丈夫安排重修了两套房子,其中一套和我住的一模一样,另一套甚至更大。很多个傍晚,我都看着太阳西下,回忆着过往。那个梦想着嫁给恩贝·恩奎马,与他共度一生的小女孩,而今只是一个被搁置的负担。当时我还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足以博得其他爱慕者,可是我把自己囚禁在泪水中,感受着无法生育的痛苦……不谈这些消极情绪了,我来说说我和圣地亚哥·恩贝·恩奎马是如何相识的吧。 我俩都来自有权势的富贵人家,孩提时就订下了婚约,以此巩固我们两家的美好未来。从小我们两人就互有好感,也经常在一起,恩贝和我几乎是一起长大的。渐渐地,因为已订下婚约,两人也一直期待着共建一个家庭,渴望长大后成为夫妻。 P3-5 序言 我既是一个女人,也是个记者。前者由大自然赋予,后者由我自己决定,两者一起构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我。自我记事以来,我对世界充满着好奇,透过事物的外表,研究其深层的原因。生活像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将不一样的我们交织在了一起。而我喜欢探索这张大网,不断地问“是什么”、“为什么”,并且深信事情的真相从来就不是第一眼看到的样子。 我的名字叫瑞塔·马尔多纳多·奥博诺。我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年轻时带着刚出生的我在赤道几内亚工作和生活。后来我们全家搬到了西班牙。我的母亲,一个美丽的赤几女人,决定了我的肤色,赋予了我情感。虽然我们长年远离我们的祖国,她时常教导我要保持对故乡的热爱,而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可能因为这份坚持,我一直无法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西班牙人,虽然我在西班牙接受教育,在马德里读新闻学,并在当地的报社和电台工作过一段时间。 现在,这份对祖国的执念已经牢牢地烙印在了我心上。就像人们能从心底的最深处听到故乡传来的声音,感受到故乡的风轻抚你的脸颊,故乡的老挂钟和你的脉搏一起在跳动。虽然我们已经远离她许久,但是我们从未忘记过她的美丽景色,从未忘记故乡的亲人,从未忘记她的动人韵律。我们一直是她的一部分,自觉或不自觉地,我们发自内心地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我们的故乡。 新闻专业将我送回了故乡。我希望能看到她的发展,了解她过去和未来的建设,观察她社会的进步。不单单作为一个观众,而是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赤道几内亚广播电视台当编辑,我交了新的朋友,也经常与母亲家那边的众多亲戚们保持着联络。这使我在马拉博这个活力城市中过得很充实,我沉浸在它已经淡忘的历史,陶醉于它的那份独特韵味之中。其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与它的主人公们令我十分着迷,于是我决定将它写下。 一开始我就提到我是个女性,我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如果我是一个赤道几内亚的男人,我可能会觉得,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女记者,来到我们国家,嫁人一个赤几传统家庭做三太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一夫多妻的家庭组成在赤道几内亚十分普遍。这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一直传承至今,并且这一点与宗教信仰无关,甚至与宗教恰恰相反,因为赤道几内亚人大部分信奉天主教。我了解这一现状,但我之前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这样一个一夫多妻家庭,我不清楚为什么要组建这样一种家庭:是遗留下来的传统、生儿育女的需要、传统的压力,或是上一辈的要求……其中任何一点,我都没有看到爱情。爱情在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有立足之地吗? 我注意到我的祖国,很少有人,包括我在内,相信爱情在一夫多妻中的力量。于是我决定深入这个故事并写下它。我想以女性、以记者、以赤几人的角度,对爱情与家庭进行质疑与探究。我想观察其中的真实与欺骗、选择与强求、服从与自由。我想把这种家庭的夫妻关系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更普遍的家庭结合方式作比较,我将其不加评判地展现出来。 在我认识的人里(人名都不为真名),我要讲述阿伊莎,年轻的女记者,嫁作别人做三老婆,但之后又跳出了这段婚姻。我也要讲大老婆梅尔,二老婆苏蕾玛,她们还是继续构成这样一个家庭。还有她们的丈夫圣地亚哥·恩贝·恩奎马。在这本作品中他们都会出现。恩贝是赤道几内亚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有文化有修养,事业兴旺,资产雄厚。 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吗?他们愿意向人们展现他们之间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情感、理念及观点吗?是的,他们愿意。所以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他们,将这个家庭的成员们的生活展现给大家,但在本书中对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细节稍做修改。我之所以能够深入地了解恩贝一家人的故事,是因为他们之中就有来自我母亲家族的成员,当然我不会说出他是谁,可是我能告诉大家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见证了几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发生在非洲一个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新兴国家,发生在一个有着美好未来和巨大财富的国家,发生在一个浮躁的现代社会,这个国家就是:赤道几内亚。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们会自己阐述他们的故事,我只是作为一个聆听者。偶尔,我会将自己的独白,或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穿插在他们的自白中。我本人并不是故事的一部分,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故事交织到了一起。 我把他们的诉说及情感都记录在了纸上,书中每个人物的叙述其实也是我个人想表达的东西。因为这些主人公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来自我的大家族,存在于我的个人经历中。我回到马德里(我现在常年往返于马拉博和马德里),整理访问的录音和笔记,当我最终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在写我自己的亲姐妹们,在写与我流着相同血液、有着相同文化的姐妹们,甚至在写我自己。是的,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旁观者了,每当我回想起梅尔、苏蕾玛、阿伊莎的只言片语时,我能清晰地体会到她们的感受,她们诉说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真挚情感。 后记 注释一 芳族是由埃及移民中的斑图族演化而来的。斑图族总是寻找富饶肥沃的土地定居,然后倾注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耕作,通常是由女性从事田间劳作。所以每个家庭和氏族就需要一夫多妻来增加作物的产量。那时不存在金钱的概念,家庭的富裕程度是由收割作物的产量以及男人钓鱼或打猎的猎物储备而体现的。 对于斑图族的男人来说,款待客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须要存有足够的食物以及一个安身之所。正因如此,芳族的厨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满足家庭及客人的需求,他们会把厨房建成如同埃及部落的神庙一般。 在贫瘠与肥沃的土地中不断迁徙的生活十分辛苦,必须要储备足够的谷物粮食。女人不仅仅要生养儿女,还是主要的劳动力。一个一家之主拥有的老婆数量是反映他的实力和财富的一个重要标志。 后来,欧洲的殖民者试图改变这些习俗和生产方式,他们引入了买卖交易。古代的芳族人用一种称之为艾奎磊的小铁块用作买卖的计量单位。 引进了钱的概念后,商品就有了价值。殖民者们又对为其工作的居民们增设了薪水的概念,男女作为劳动力的价值得到了统一。 殖民主义最负面的影响是试图改变被殖民者的习俗,掺进陌生的文化,氏族的结构被破坏了,人民一度陷入了混乱和冷漠的社会中。 一夫多妻是基于各个村落生产劳作的方式,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牢固的纽带。但是殖民者们引人的新宗教概念违背了社会自有的模式。最终,文化的交融使其发生了转变。现在的一夫多妻也有了新的面貌,那些更有权势的男人更为崇尚一夫多妻。在城市里,已经并非由女人在农田里工作来为家庭创造财富,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男人需要照顾整个家庭。正因如此,在赤道几内亚(并非其他所有非洲国家都一样),一个男人若是要娶多个老婆,必须建一所大房子,赚足够的钱,照料每个妻子和孩子。 这种转变给现代社会造成了很多的困境。现在很多一夫多妻家庭中的妻子们之间、同父异母的孩子们之间有着很多冲突与矛盾,他们对于父亲的遗产,甚至在父亲过世之前,就开始了你争我夺。现在的一夫多妻是一种社会问题,强化了社会间的等级制度,将权势群体与普通百姓分割了开来。女人们也专注于寻找更富有、更有社会地位的丈夫作为对未来的保障。 事实上,许多女性嫁人一些富贵的大家庭,以保证自己可以继续做想做的工作,读想读的书,这时丈夫就取代了父亲的角色,更像是一把保护伞。几内亚的有钱男人也热衷于此,这样既能给予他们在性生活上更大的自由,又能让他们有着作为非洲男人的自豪感。 与其他非洲国家相比较,赤道几内亚一夫多妻的特殊性在于同时共存着宗教教规式的婚礼和聘礼式的婚礼。赤道几内亚在这方面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女人们有最终的话语权,她们可以接受或者拒绝这样的婚姻,她们也可以将聘礼退还给丈夫与之分道扬镳。但是大部分女人都担心分手后会失去她们有钱有势的丈夫带给她们的社会地位,所以她们更偏好于隐忍。现在比起男性,有更多的女性支持一夫多妻制,因为她们发现这是一种让她们摆脱贫穷的便捷方式。今天的婚姻已经趋于交易了,一夫多妻制已经变相地成为一种投资。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非洲女性,一个芳族姑娘,一夫多妻制在当今社会里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本文所叙说的故事中,一夫多妻也是可以存在爱的。然而当今社会中这样的生活方式确实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与纠纷,尤其是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之间为了赢取父亲的疼爱与财产所进行的斗争,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一夫多妻折射出了人类的性别特征,但是我们人类一直依托着文明的进步,寻找着超越原始的更高思想水平。我们的文化趋向是融合,我也并非支持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甚至恰恰相反,我们能看到有时西方的夫妻们之间充满着不忠、欺骗和谎言。 男人们应当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对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自由中,寻找折中的方式,保障夫妻间的相互扶持,相互爱慕。当今社会还很难达到这一目标。怎样探索一种更美好、更自由的生活,对子女造成最少的伤害,同时又兼顾夫妻间的感情,这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吉列米娜·梅库依 注释二 谁又能了解谁?我们总是通过外表的一些东西,揣测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是每个人都是他所处的环境、现在与过去所造就的,我”们永远无法洞悉别人的全部。甚至别人向我们展示的一面或者我们看到的那一面与其真实情况恰恰相反,我们对于别人的印象永远是片面的、局限的。另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自身,生活总是不断地在改变我们。就像赫拉克利特主张的“万物皆动”。我自己已经不是刚开始准备写这本书的那个作家,我曾经对于这本书的想法,对于人物故事的拿捏也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可以看到,书里的主人公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没有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深入,各自的看法和视角也是千差万别,每一个读者对于他们之间的故事也会有自己那个版本的解读。撰写此书仿佛是上了一课,它让你明白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仿佛在无垠的宇宙你触及不到边际一般。 我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故事,这些主人公们也真诚地参与到这部著作之中。这本书使他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梅尔、苏蕾玛、阿伊莎和圣地亚哥究竟是怎样的人?我又是怎样一个人?我们随着人生的车轮变化着,追寻着我们自己的幸福和人生的意义。 我连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整理材料,然后写下了这本书,它展现的既是故事,又是几扇敞开的心扉。我有幸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真实的他们。在此书出版前,他们阅读了书的初稿,他们所有人读完后都深受触动。每个人都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充满勇气的拥抱,一个真诚的拥抱。 我已经不再是认识他们之前的那个我,我已经喜欢上这家人了,希望你们也能像我喜欢他们一样喜欢我。 瑞塔·马尔多纳多·奥博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