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文章觉天下》是梁由之主编的“主见文丛”之一。
将历史还给历史,让真相归于真相!
披露历史的尘封内幕,建构民国的政治图景!
知名青年学者羽戈撕开近代人物的政治脸谱,展露遮蔽在历史人物的背后种种,重返民国的历史现场,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岂有文章觉天下(精)/主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羽戈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岂有文章觉天下》是梁由之主编的“主见文丛”之一。 将历史还给历史,让真相归于真相! 披露历史的尘封内幕,建构民国的政治图景! 知名青年学者羽戈撕开近代人物的政治脸谱,展露遮蔽在历史人物的背后种种,重返民国的历史现场,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 内容推荐 《岂有文章觉天下》是梁由之主编的“主见文丛”之一。 史实的真相已经在岁月的热风中淡出了原有的眉目,历经时光的摧折与后世的演义,或被神圣化,或被妖魔化。羽戈却坚守平恕之道和平常心,埋首史料堆中,小心推理、步步求证,重返战火中的历史现场,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 目录 从戊戌到辛亥: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为什么是黎元洪? 谈蒋氏父子 陈布雷:岂有文章觉天下 陈独秀的龙性 重温胡适 喻血轮:伤心最是中原事 吴经熊的乡愁 劝君莫笑沈启无 读史识小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要重述一个论断:戊戌变法被视为改革,细究其内容,却更接近于一场革命——这正构成了改革失败的最大原因;辛亥革命名日革命,论其实质,却充满了改革的味道。这十来年的中国,就像荡秋千,一直在改革与革命的两极之间摇晃不定,改革与革命相互格义、侵蚀,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精神摇摆人,或者称之为变色龙。 为什么说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革命式的改革呢? 先说这场变法的领导人,按通说,即康(有为)梁(启超)。实则戊戌年的梁启超,只是康有为的跟屁虫和应声筒。“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的论断,直到梁氏晚年才有所改观。在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的主要工作是宣传与串联,谈不上领导改革。康有为之外,另一位发挥领导作用的人物是谭嗣同。许多重大计划,皆出自康、谭联袂。 康与谭,前者被尊为圣人,圣人的另一面则是妄人。康有为之妄,可观他给自己和弟子起的号,他自号长素,取“长于素王(孔子)”之义(另有一说,康有为的“长素”,出自南朝颜延之《陶徵士诔》:“弱不好弄,长实素心”,意为“成人后保持赤子之心”)。其门下五哲,陈千秋号超回,超越颜回;梁启超号轶赐(轶,车相出也,引申为超车),超越子贡;曹泰号越伋,超越孔假(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孟子之师;一说此“伋”为燕伋,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麦孟华号驾孟,韩文举号乘参,驾、乘之意,都盛气凌人,用唐德刚的话讲:“把曾参当马骑也。” 谭嗣同是近代以来我最尊崇的人之一。倘平心而论,我只能说,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侠客,一个大丈夫,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甚至称不上一流的思想家。他的性情,过于躁进,趋于偏激,好似今天的愤青;其才气纵横而不可一世,爱憎分明而不能容纳异己。章太炎称康有为“狂悖滋甚”,用于谭嗣同身上亦无不可。 这两大领袖,一个妄人,一个愤青,论性格,论思想,论阅历,论政治经验(他们始终踟蹰于政坛的外围,并无多少行政经验),皆非合格的改革者,而更适合干革命。读谭嗣同的书信,可知他早萌革命排满之志,并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他在致恩师欧阳中鹄的信中道:“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不然,则真亡种矣。”欧阳中鹄的孙子欧阳予倩指出,谭嗣同与康有为主张不同,“他对于利用光绪行新政,不过认为是一时的手段”。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谭嗣同在参与改革的同时,还暗地联络哥老会等武装力量。他对这场变法的前景,也许从受召入京之时便不曾乐观。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虽为小说,对谭嗣同的心理揣摩却令人无比信服。戊戌政变爆发之后,谭嗣同对劝他一同逃亡的梁启超说:“我在认识你以前,我本来可走革命的路,认识了你,你和康先生正走改良的路,要帮手,所以我过来。如果当时你走的是革命的路,我会毫不考虑的过来同你一起这样走,你看了我发表的书,你早就认那些是激烈的革命里子,你和康先生在湖南保中国不保大清,何尝不也是革命里子?我们很苦,我们都知道中国要救,可是谁也不敢断定改良与革命两条路到底哪一条行得通,或哪一条最近最快,或哪一条损害最小效果最好。这次政变,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探路的性质,我们探路,证明了改良之路走不通,我决定陈尸在那里,告诉大家猛回头。告诉所有的中国仁人志士,以谭嗣同为鉴,别再有任何幻觉。所以我的死,在这种意义上,有牺牲自己和苦肉计的意味。”“别人从表面上只知道我为变法而死,却不知道我为变法可以不死。从高远博大的角度来说,我不是为变法而死,我是为革命而死。”从这个意义上讲,谭嗣同之死,不是献给变法,而是献给革命,不是献给过去,而是献给未来。P8-10 后记 C君: 谢谢你的问候。我不是历史学者,恐怕连历史学的票友都算不上。如你所知,我的专业是法律,根基是文学,转向历史,起因在宪政,中国近代史的写作可谓“曲线救国”,《百年孤影》则是中国宪政史的副产品。我一直想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走上宪政之路。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寻找答案的途中,所写如“杨度的帝王术与宪政梦”等,大抵可归于宪政史之列,如“张佩纶:清流之踵”等,则近乎闲笔,因为没有宪政主题的约束,写起来反而更加放纵、肆意,自觉更有意思一些。胡适曾谈起他的思想史写作:“……本意是想把我的中国思想史写成。但写到一个时期,往往被一些问题牵引去做点小考证,这些小考证往往比写通史有趣味得多,于是我就往往入魔了。把写通史的工作忘在脑后,用全力去做考证。”这一节外生枝的经验与心态,我深有同感。如写辛亥革命,对比“从戊戌到辛亥: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与“为什么是黎元洪”二文,后者显然平和、自由多了。 说到胡适,想起我与绰号“胡适传人”的林建刚兄聊天,我说你写胡适,是为了还原胡适,呈现胡适被冷酷的政治与历史所遮蔽的一面;相形之下,我写胡适,现实感太重了,几乎都是从现实的基点出发,譬如我对胡适的定位,首先不是学者、思想家、开一代风气的大师,而是公民,胡适的言说,被我称作“公民说”,这样的写作,利弊参半。也许正基于此,我不敢自称研究历史,生怕玷污了历史学的神圣和庄严。我深知自己的软肋,却始终无法摆脱现实感的刺激,故只能试图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寻找平衡点。就此而言,我信奉胡适所云的“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以及钱穆的提醒:“治史贵能平心持论。深文周纳,于古人无所伤,而于当世学术人心,则流弊实大。” 这些都是一己之感,贵在真诚,仅供参考。至于你让我开书单,题目太大,恕难从命。建议先读两本史纲,如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唐德刚《晚清七十年》等(读这些书,最好能找港台版)。读罢,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决定深入哪一块。切记,近代史花果飘零,满目疮痍,读来易动肝火、伤心肠,所以读史当如治史,平常心至关重要,不要有过高的奢盼,否则将得不偿失。我相信,等你读通了近代史,最大的收益,未必是找到了什么真理,而是从此不会受骗了。 2014年3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