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春之歌/红色文学经典丛书/北洋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沫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内容推荐

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经受了铁窗的考验,最后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

杨沫编著的《青春之歌》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她这异常的神态,异常的俊美,以及守着一堆乐器的那种异常的行止,更加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慢慢的,她就成了人们闲谈的资料。

“这小密斯失恋啦?”一个西服革履的洋学生对他的同伴悄悄地说。

“这堆吹吹拉拉的玩艺至少也得值个十块二十块洋钱。”一个胖商人凑近了那个洋学生,挤眉弄眼地瞟着乐器和女学生,“这小妞带点子这个干么呀?卖唱的?……”

洋学生瞧不起商人,看了他一眼,没有答理他;偷偷瞧瞧缟素的女学生又对同伴议论什么去了。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小小的北戴河车站是寂寥的。火车到站后那一霎间的骚闹,随着喷腾的火车头上的白烟消失后,又复是寂寞和空旷了。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先生,快走畦!怎么不走啦?”脚夫没有理会女学生那一套情感的变化,径直走到了山脚下,当他看不见雇主的踪影时,这才仰头向山上的女学生吆喊着。

女学生仍然痴痴地望着崖底下的海水,望着海上的白色孤帆,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他们又一起走起来了。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做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

“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P3-5

序言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6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走愈宽广,中华民族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而努力奋斗。同时,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锐意改革和奋发进取,也即将迎来上市的日子。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迎接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我们特策划、编辑、出版了《北洋文库·红色文学经典丛书》。

新中国成立前后至1966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峰。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这些作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艺术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迄今影响广泛,被称为“红色文学经典”。

燕赵大地是一片红色的革命沃土,在这片沃土上盛开着绚丽多彩的文学之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抗战文学。这里是中国抗战文学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的多数作家或出生在这里,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作品反映的也多是燕赵大地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为了集中展示新中国的红色文学创作成就,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与收藏需求,我们编选了《北洋文库·红色文学经典丛书》。编选的原则是:以反映河北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作品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此,也编选了一些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一流,经过读者和时间的检验,具有无可替代的阅读欣赏和教育价值,富有经典的艺术生命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入选的作品有:吴强著《红日》,罗广斌、杨益言著《红岩》,梁斌著《红旗谱》,杨沫著《青春之歌》,徐光耀著《平原烈火》,刘流著《烈火金钢》,冯志著《敌后武工队》,周立波著《暴风骤雨》,曲波著《林海雪原》,知侠著《铁道游击队》,李英儒著《野火春风斗古城》,杜鹏程著《保卫延安》,丁玲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冯德英著《苦菜花》,李晓明、韩安庆著《平原枪声》,袁静、孔厥著《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著《吕梁英雄传》,孙犁著《风云初记》,欧阳山著《三家巷》、《苦斗》等,共计20部。这些作品中已有16部拍摄成电影,我们随书配有高清DVD光盘。

《北洋文库·红色文学经典丛书》编委会

2014年4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