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侦探推理小说黄金时代最杰出的大师作品,全球总销量超过2亿册,创纪录五获美国推理文学最高殊荣“爱伦·坡奖”!
埃勒里·奎因著的《红桃4》是一个以好莱坞为背景的故事。杰克·罗伊尔和布里斯·斯图尔特是 声名显赫的电影明星,他们曾经相恋,却彼此仇视了二十余年。某天,复合 的消息神秘地传了出来。终于,盛大的空中婚礼在万人瞩目之下举行。飞机 载着新人对幸福的憧憬缓缓升空,然而,等待着他们的却是一条不归路—— 死亡。不仅如此,死亡的威胁还在逼近他们依然彼此仇视的明星子女…… 伴随威胁而来的,是一张张扑克牌,黑桃J,黑桃7,梅花9,红桃4……
《红桃4》由埃勒里·奎因编著,讲述了:
经历了二十多年爱恨纠葛的两个电影明星忽然宣布结婚,盛大的空中婚礼拉开帷幕。
正当万人都沉浸在二人婚礼的喜悦中时,突然,新婚夫妇中毒身亡……
然而,危险并没有解除,死亡的威胁仍然逼近他们的子女。伴随一张张普普通通的扑克牌而来的,是夺命的智力挑战……
第一章
上帝赐予好莱坞的礼物
任何人只要在好莱坞待到六个星期以上,都会忽然无可救药地变得疯狂。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
埃勒里.奎因先生伸手抓起搁在打开的大皮箱上的一瓶苏格兰威士忌。
“为好莱坞——一个遍地疯子的城市——干杯!”他一口喝光了剩下的酒,把酒瓶扔到一边,继续收拾行李,“加利福尼亚,我走了——不受重视,寂寂无名,不过我会在乎吗?”
艾伦.克拉克的脸上露出了蒙娜丽莎式的微笑。那些彬彬有礼的好莱坞经纪人们,无论胖瘦、高矮,天真还是世故,脸上经常挂着这种笑容。这是睿智、神圣却又玩世不恭的笑,为大智大慧之人所特有。
“你们这帮怪人一开始都是这样,自以为能大展身手捞一把,结果希望落空,一个个都灰溜溜地一路抱怨着跑回东部去了。”
“如果你想惹我发火,”埃勒里一边咆哮,一边用脚踢着倒在地上的高尔夫球袋,“艾伦,快省省吧,我算见识你们这帮狡诈经纪人的伎俩了。”
“那你到底想要什么呢?到这儿头一个星期就有一份美差,还奖给一顿在椰子园的丰盛晚餐。”
“是工作。”埃勒里有点儿不近情理地回应道。
“呸,”他的经纪人说,“在这儿可不是工作,这是门艺术。伦勃朗并不是靠摧毁西斯廷教堂才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对吧?你要摸到这里的门道。”
“你是说把自己关在他们给我指定的坟墓般阴森的大办公室里,干坐着啃手指头吗?”
“是的,是的,”克拉克安慰道,“为什么不呢?反正花的是马格纳的钱。既然制片公司愿意给你发六个星期的工资,你以为人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你要是在问我,”埃勒里一边往皮箱里扔东西一边说,“那我告诉你:他们不知道。” “奎因,你在开始动笔之前得先找到电影的感觉。你不是个工匠,你是个作家、艺术家,一种感觉敏锐的生物。”
“简直胡说八道,根本没说到点子上。”
克拉克咧嘴一笑,用手碰碰帽檐。“很高兴结识你……干吗这么着急呀?你在这儿大有前途。你主意多,这正是他们在好莱坞花钱要找的。他们需要你。”
“马格纳跟我签了六个星期的合同,还可以续签。合同今天就到期了,然而他们并没说要续签,这就说明他们需要我吗?典型的好莱坞逻辑。”
“看来他们不喜欢纽约办事处起草的合同。这儿经常有这种事情。他们先让你的合同失效,然后再给你一份新的。你瞧着吧。”
“我是被叫到这儿来写一部牛仔剧的剧本和对白的,可六个星期过去了,我都干了些什么?根本没人注意过我,我连一次也没见过雅克·布彻,更别提跟他说话了……你知道我给布彻打了多少次电话吗,艾伦?”
“你要有耐心。布彻可算是好莱坞的‘神奇小子’。了,而你只不过是又一个寄生虫——又一位作家。”
“你不能根据我写的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因为我还什么也没写。不,先生,我要回家啦。”
“当然。”这位经纪人说道,“这儿,你落下了这件深红色的马球衫。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对我们这一套恨之入骨。在这儿你无法相信你最好的朋友,他可能会在你转过头去的那一会儿工夫踩着你往上爬。我们都是无足轻重的人。”
“不可理喻!”
“不懂艺术!”
“虚伪!”
“瞎扔自己的钱!”
“狗咬狗!”
“全都一样,”克拉克咧嘴笑了,“你要学会欣赏这一套,他们全这样干。你写电影剧本会比你找出是谁在二。二室用切肉刀割了凯德沃勒德·圣·斯文森的脖子多挣很多钱。听我的,奎因,留下来吧。”
“据我估计,”埃勒里说,“潜伏期通常是六个星期,然后人就会绝望地被传染。我要趁神志还清醒时逃离这里。”
“你还可以等到十天以后再去取纽约的机票。”
“十天!”埃勒里身体微微颤动,“如果不是为了那桩斯佩里谋杀案的活,我早就回东部去了。”
克拉克盯着他说:“我总觉得格吕克把奖章挂在自己身上有点儿不对劲。”P2-4
告别国名系列之后的埃勒里·奎因开始进入了一个风格转变的时期。从1936年到三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的奎因作品在内容、风格、形式和主题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埃勒里也不再完全模仿菲洛·万斯或者歇洛克·福尔摩斯,而是几乎彻底重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迎合两大稿酬颇丰的媒体的要求,即光面杂志和电影。
光面杂志主要读者群是上层社会,包括《红皮书》、《时尚》等。这类杂志往往使用高级的光面纸张印刷,因此与使用廉价纸浆纸印刷的廉价杂志形成鲜明对比。光面杂志为了获得优秀的稿件,往往稿酬颇丰,甚至超过一般书籍的稿费或者版税收入。电影更是因为其受众广泛、影响力大而吸引着大批作家为其创作、编剧。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也曾经在好莱坞效力,为电影担任编剧。作为奎因组合的弗雷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雷德·班宁顿·李二人这时期的宗旨似乎就是为了追求商业上的效益。他们不再满足传统的书籍行业,尽可能希望拓宽领域,进入其他媒体。
1979年,丹奈描述他和李的第二期策略时说道:“我们让结构松散化……我们更强调人物的发展和背景,我们更强调人情味。而且坦白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杂志上连载,这是获得额外收入的唯一方法……我们转向商业化,因为坦白说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与第一期的经典作品相比,三十年代后期创作的作品过多使用所谓的爱情元素(也就是男孩遇到女孩这样单调乏味的支线故事),人物做了修改以取悦光面杂志和电影公司的故事编辑。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违背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宗旨(比如传统认为爱情元素是不能掺杂在侦探小说里的),但是从长远眼光来看,他们至少取得了部分成功,即开拓了传统解谜侦探小说的领域并且在严格理性的同时腾出空间吸收主流小说的优点。此外.这时期的埃勒里也沿着人性化的道路前行,或许为第三期的标志性作品《凶镇》打下了基础。 三十年代中后期,奎因早期的部分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第一个将奎因小说搬上银幕的是刚刚成立不久的共和电影公司。1935年,曾经的烟草大亨赫伯特.A.耶茨创办了一家名为共和电影的新公司,其基础是几家低成本电影公司,包括自由、摩农格拉姆和马斯科特。在所谓的B级西部片爱好者中,共和电影是一个传奇,拥有诸如约翰·韦恩、吉恩.奥特利和罗伊·罗杰斯等枪战片明星以及诸如佐罗和孤独骑兵等扣人心弦的系列英雄。
《西班牙披肩之谜》(1935)是第一部大银幕上的奎因作品,表面上是改编自新近出版的奎因小说,是共和电影公司从自由电影公司接手的。刘易斯·D.柯林斯根据阿尔伯特·德蒙德编写的剧本导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忠于小说的,只是审查机构要求约翰·马可的尸体被发现时不能裸体而是要在披风下穿着游泳裤。当然,像通常好莱坞改编侦探小说的做法一样,大部分推理都被砍掉。接下来一年,共和拍摄了一部续集。《中国橘子之谜》(1936)由四位编剧改编,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们将《中国橘子之谜》中的不可能犯罪元素剔除,因此破坏了它的存在理由。演员的表演也不能说尽如人意。
尽管其他一无是处,这些电影还是让另外一些更大的电影公司注意到奎因的作品。在接下来几年里,丹奈和李三次受邀去好莱坞担任编剧,分别服务于哥伦比亚、派拉蒙和米高梅。虽然他们两人的努力并没有使得奎因的名声在好莱坞发扬光大,但是,好莱坞的经验对他们在第二期的某些长篇和短篇小说贡献良多。最早的尝试是在1937年,催生出了《恶魔的报酬》,而且单行本上市之前在《时尚》杂志(1937年12月)刊登了删节版,达成了表兄弟希望获得光面杂志青睐的愿望。不过,虽然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电影公司喜欢的模式创作的,但是并没有被真正搬上银幕(不过,1941年的电影《埃勒里·奎因和完美的犯罪》或多或少与这部小说有关)。
时隔几个月之后,他们再次利用了好莱坞的经验,创作了《红桃4》(1938),并且再次出售给《时尚》杂志刊登删节版(1938年10月o《红桃4》中埃勒里的经历的确和表兄弟在好莱坞的经历类似。他受雇于马格纳电影公司,虽然报酬颇丰,但却无所事事。雅克·布彻是这家电影公司的副总经理和公认的“棒小伙”,也为这位新编剧找来了工作。埃勒里被指派与人合作撰写一部重大的传记电影剧本,有关马格纳旗下的明星家族——罗伊尔一家和斯图亚特一家。两家长期公开不和,这成为好莱坞八卦专栏近二十年来喜闻乐见的话题。这个剧本主要是围绕着这两家人展开一系列事件和谜团的。
故事中的雅克·布彻是以欧文·托尔伯格(1899-1936)为原型塑造的。托尔伯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素有“神通”之称。他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缺陷,儿童时期他体弱多病,不过却非常聪明而且好学。有人认为他后来之所以能获得电影上的成就跟他热爱读书熟悉故事结构有很大关系。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有上大学而是利用家里的关系去做了一名秘书,他的雇主卡尔·拉姆勒是环球电影公司的老板。由于托尔伯格具有聪明的头脑,同时又非常善于把握大众的喜好,他在21岁那年就当上环球电影公司的生产主管。他做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以制片人为核心的电影生产模式,取代了以前的导演核心模式,制片人模式后来也被好莱坞电影公司广泛接受。24岁那年他离开了环球公司,之后加入了路易·B.梅耶的制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合并成了米高梅公司,托尔伯格也因此成为了米高梅公司的制片主管,而梅耶则主要负责管理工作,两人的合作使得米高梅成为当时最出色的好莱坞公司。不过,他最终和梅耶在电影制作问题上产生了矛盾。托尔伯格对影片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甚至不惜重拍电影。而梅耶则更加喜欢拍摄大场面大制作、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电影。去世时他年仅37岁。丹奈和李在米高梅时期曾见过托尔伯格,因此他们塑造布彻的依据应该不仅仅是道听途说那么简单。 虽然《红桃4》运用了大量电影元素,将好莱坞和电影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融入众多情节剧式的场景和布局,但是,没有资料显示有哪部电影改编或者借鉴自《红桃4》。不过,有一部舞台剧却是根据它改编的,这或许是奎因在创作小说时始料未及的。由于这部舞台剧鲜为人知,我们不妨在此稍许介绍一下其背景。
1949年,戏剧出版公司推出了一部舞台剧本,名为《红桃4之谜》,明显是改编自奎因的《红桃4》。不过改编者并不是奎因本人,而是威廉·兰德,这其实是威廉·鲁斯——一位名气不大的多产作家——的笔名。和奎因表兄弟有几分类似,他和妻子奥德丽以“凯莱-鲁斯”的笔名创作了二十余部侦探小说。
威廉·鲁斯(1911—1987)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父母在他十岁左右双双去世,他随同兄长和妹妹由德国出生的祖父母抚养长大。早年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梅德威尔的阿勒格尼学院,之后转学去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校学习戏剧。他最初打算当演员,但后来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开始撰写轻喜剧。他的妻子奥德丽·凯莱(1912—1982)出生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十多岁时随着全家搬到宾夕法尼亚州联合镇。两人是同学,而奥德丽的专业是表演。
1936年,威廉和奥德丽结婚。奥德丽的演艺生涯并没有多少成就。1938年。他们的女儿卡罗尔出生之后,她决定转而从事创作,主要是侦探小说的创作,因为她听说撰写这类小说比较赚钱。此外,她也是一个忠实的侦探小说迷,可能受到了联合镇同乡的约翰·狄克森·卡尔的影响。
他们的第一本侦探小说《接近杀戮》于1940年由多德·梅德公司出版,得到了500美元预付款。这本处女作受到评论家的好评,之后还推出了平装本。书中他们塑造了一对夫妻侦探——杰夫·托伊和海拉·托伊。这对夫妻身上有很多原作者的影子,杰夫是一名摄影家,海拉曾经是一名女演员。这个系列一共九部,大都是带有轻喜剧风格的侦探小说。 威廉继续撰写舞台剧。他的第一个剧本只演出了五场就结束了,第二部舞台剧《一月解冻》在纽约演出了六周,不过主要是在一所高中里演出。1956年,他和奥德丽合作撰写了侦探剧《谈及谋杀》,由埃斯特尔·温伍德和罗恩·格林主演,在纽约演出了一个月,伦敦的成绩略好一些。他们还曾经改编过约翰·狄克森·卡尔的《燃烧的法庭》,由NBC拍摄成电视片,获得了1961年的埃德加奖。
《红桃4之谜》虽然改编自奎因的小说,不过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变更,部分人物也有改动。它可能是英语世界唯一_部由奎因作品改编的舞台剧。但就目前资料来看,这部舞台剧或许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从未真正搬上舞台。检索当时美国各地的主要报纸和杂志数据库,均未发现任何与该剧有关的新闻和评论。笔者就此事咨询了奎因研究专家弗朗西斯·M.里维斯,他也同意笔者的推论。
《红桃4》作为一部以侦探小说形式记录好莱坞鼎盛时期的作品,在谜案之余有着别样的风味让读者细细体会,这或许是它另一个不同于奎因早期作品的地方。
我在孩童时期就读完了埃勒里?奎因所有的作品。它们确实是推理小说的杰作——情节布局和误导手法的最佳范例。
——美国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
这部以好莱坞为写作背景的推理作品真是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纽约时报》
这绝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星期六评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