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那片海滩
儿时居住的村子靠近渤海湾,出村往东三四里,海与天相接处就是一片海滩。记忆中,人们在那片海滩上晒盐,晒出的大粒盐,用马车整车整车地拉出去卖,用这种大粒海盐腌制的咸菜,既好吃又经济。
小的时候,看电影《白毛女》,对白毛女在山洞里因为吃不到盐而成为白毛女的情景不理解,心想:盐这么便宜,在海边随意抓一把土都是成的,怎么能没有盐呢?
家乡的那片海滩是泥滩,它虽然没有沙滩的清澈,但却比沙滩多了一些土壤,也是因了这一些土壤才使得它不那么空洞。它虽然没有沙滩的亮丽,却能在潮起潮落之时给人们带来一丝生机。
在那片泥滩上我收获了许多至今不能忘怀的儿时欢乐。
海边的沙滩是人们酒足饭饱后的嬉戏之所,海边的泥滩还能给人们的饭菜增添许多特色。在落潮后的泥滩上有可拾捡的蛤子,钻入泥中的小鱼,躲藏在海草里的螃蟹……
每到暑假,在落大潮的日子,都会约上几个小伙伴,穿着背心短裤,光着脚丫去海滩上捉鱼摸螃蟹。海边的阳光很毒辣,每每身上都被晒得掉下一层皮,脚心被扎得生疼。曾经试过穿长衣和鞋子,但是,迈不开腿,拔不出脚,行动很不方便,只好作罢。为了玩和吃,发挥一不怕晒二不怕扎的精神吧!
摸螃蟹要找有海草和浅浅海水的地方,只要找到,它跑是跑不掉的,捉起来很容易,只要注意不要被它夹到就成。鱼儿比螃蟹多,却不好捉。大多是像泥鳅一样的,被我们称为“楞巴”的小鱼。它躲在泥里,我们先看准一个泥洞,然后用一只手指堵住泥洞口,往里压水,看到有哪个泥洞口有水冒出,就用另一只手去堵塞住,然后两只手逐渐收拢,就把楞巴鱼堵到里面了。往出抓的时候要切记用挨近鱼头部的手指夹着腮下,要不然它就会如泥鳅般从手中逃脱。吃自己捉的海鲜,那滋味就别提有多美了。
泥滩的海边还生长着一些植物,最繁茂的要数我们叫作“盐碱菜”的植物。去辽宁盘锦看到红海滩,才得知“盐碱菜”的学名应该叫“碱蓬草”,叶子如针状,有根,不要人撒种,无须人耕耘,一片一片、一团一团,在盐碱卤渍里,在海边受海风吹海水泡,年复一年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也有嫩绿的,渐次转深,10月由红变紫。
20世纪60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将盐碱菜拌玉米面做成的菜团子救了许多人的命。今天,人们吃腻了大鱼大肉,原生态的纯绿色食品成了最爱,这盐碱菜团子应当是很不错的美食了!
盐碱菜还是很好的猪、鸡、鸭的饲料。童年时,每当放学或是假期,常常跟在大人身后,挎着筐,拿着剪刀去海边剪猪草。盐碱菜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可再生性,似菜似草的,越剪越嫩,剪后长出的嫩叶如小荷才露尖尖角般更加让人怜爱。这样剪也不会破坏它的生长,有利于多次利用。把盐碱菜切碎拌在米糠中喂家禽,特别是喂猪,猪爱吃,长膘,猪肉也特别香。
童年家乡的海滩是质朴的,潮起潮落,留下了几许赤足的欢乐。现如今,滨海大道已开通,不用赤足就可深入海的腹地一睹海滩亮丽的芳容。家乡的那片海滩也已融入了沿海经济开发的战略中,不管将来如何变化,我始终不会忘怀家乡的那片海滩,因为,它早已印刻在我的心中。
真想家乡的那片海滩啊!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