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曹天佑一笑起来,孙浩宇就气不打一处来。
来琅琊的第一天,曹天佑让孙浩宇丢尽了面子。
他们俩坐在最后一排,刚下飞机时,两个人走在最后,完全按照医生的吩咐:走路要慢慢地走。
但是,这俩兄弟越走越慢,最后表演起了慢动作,抬个脚抬了半天,吓了美丽的乘务员乔梦琪一跳。
乔梦琪以为他们不舒服,现在飞机降落在赤壁机场,完全有可能是高原反应。
乘务长乔问筠目光犀利,说:两个猪头三。
乔梦琪不解:既然是两个,怎么会是猪头三呢?
善良的乔梦琪连忙跑到了过去,温柔而客气地问,两位兵哥哥哪里不舒服?
孙浩宇说,姑娘,怕是你不舒服吧?
曹天佑说,你怎么说话呢?我们很好,就是动作慢了点。
说着,曹天佑还用他那胖手比画着。其实动作并不大,但曹天佑手背上的那四个指窝一下子暴露了出来。乔梦琪从未看见过如此圆润完美的指窝,她看呆了。
由于乔梦琪的热情和关心,曹天佑和孙浩宇停下了慢动作表演。
但此时,除了他俩,飞机上穿军装的人全部下完了。
飞机下面,正在点名。
他们俩赶快跑出机舱,正要冲下舷梯,就听到一个熟得要命的声音:站住!
这是大队长刘鹏涛的声音。
这个声音化成灰孙浩宇也能听出来。
他们俩立刻站在舷梯上不敢乱动。
刘鹏涛停止了点名,冲他俩喊,哪怕是头猪都下飞机了,猪老是坐在飞机上干什么?
听了这种训斥,孙浩宇习以为常,曹天佑却气得要命。
站在机舱门口的乔梦琪却笑出了声,这笑声只有孙浩宇和曹天佑听得到。
曹天佑稍微转了一下头,说,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猪。
这时,刘鹏涛又喊了,你俩给我滚下来!
曹天佑连滚带爬,钻进了队列里。
孙浩宇慢慢地走下舷梯。
刘鹏涛看着他,鼻子哼了一声。 二
此时是凌晨零点二十分。
机场的三月,寒风刺骨。
因为要赶时间,官兵们正忙着从飞机上御东西。
孙浩宇抱着三箱方便面,撞了一下曹天佑,问,不是说走路要慢慢地走吗?
曹天佑说,你慢点就是了。
孙浩宇说,你别不识好歹,你那么肥,我在替你想。
曹天佑说,不劳驾了,早就有人替我想好了。
孙浩宇说,屁,想好了让你来琅琊?
曹天佑说,我怎么知道我要来琅琊?
孙浩宇说,搞了半天你也不知道啊!
曹天佑小声说,知道就好了。
说着说着,所有东西就卸下来了。
由于这里是3700米以上的高原,风太大,飞机不具备直航条件,从永昌到琅琊是临时申请的航班,所以刘鹏涛又跑到飞机上,说,你们的住处我们都安排好了,下来吧!
乔问筠说,你们让飞就飞,让下就下,这是什么道理?
刘鹏涛歉意地说,我不会开飞机,我要是会开,就不麻烦你们了。
乔梦琪想笑又不敢笑。
P001-003
大风(代后记)
那天的风真大。
我觉得用“大”形容够准确,像“狂”“暴”“猛烈”等词都不妥。
在珠穆朗玛峰下的茫茫戈壁,我们十一辆车组成的车队被风困住了。
确切地说,是被大风困住了。
刹那间,风就塞满了戈壁。
就像一只气球涨到了极限,再加一点气就会爆了一样。
戈壁上的风也不能再多了,我觉得再多一点,就会把天撑高,把地压低。
当时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我们的车队在大风中进退维艰,不得不停下来。
八风齐聚,从车的每一道缝隙钻进了车厢,在车内形成一个整体,挤占我们的空间,那种压迫感来自各个方向,让我们很不自在但又无能为力。
后面的风延绵不绝地撵着前面的风,推着前面的风,更多的风被风赶进了车厢。
风是有重量的,并且越来越重,我感觉自己要被压没了。
我只得闭上眼睛,调整自己的呼吸。
绝大多数战友和我一样的反应,在自然面前,在大风面前,我们的任何行动都起不了作用。
只有一个声音在风中左冲右突,那是对讲机传出的急促的声音。
车队在向指挥车报告位置、车辆、人员及遭遇的情况。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原地待命,人员正常,周围什么也看不见。
在大风中,所有手机都没有信号,一部应急的卫星电话根本无法连接卫星。
也就是说,我们108人的部队在大风中失联了。
那天是2008年3月28日。
我们进藏的第二天。
拉萨发生“3·14”事件后,为了确保奥运圣火安全顺利登顶珠峰,我们部队作为增援部队,赴西藏边境一线执行边境防控任务。
之前,我们对困难做了足够的假设和想象,也做了充分的应对准备。
但没想到,一场大风就把我们困在了戈壁。
在地球最高的高原上,想象不到的事情多的是。
这只是个开始。
以后的考验接踵而来。
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应对暴雪、塌方、无水源、断电、无平地驻扎营地、通信困难等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挑战,甚至解决了有一段时间面临食物短缺等保障的困难。
办法总比困难多。
再困难也没有那场大风困着难。
在西藏,我们当时执勤的确很苦,但除了我记在心上,别人都好像没心没肺似的,根本不把苦当回事。
我们执勤也简单,都是程式化的。因此,不执勤的人挤在一个很小的营区着急,一着急就找事干。
我只想表达一种简单的意思:战士就得有想法,有事干,哪怕这种想法和事情是幼稚的;哪怕他们本来就知道那是幼稚的。
他们大智若愚,内心纯洁。
于是我想写个小说,写写兄弟们的想法和事情。
小说的好处在于可以虚构,可写完之后,我竟分不清哪些内容是虚构的。
这是我的一个心愿,虽然出了一本诗集,但大多数人不看诗,那些曾经和我在一起的兄弟更是懒得看。
小说好看。看热闹也是可以的。
看着痛快。
我总得有一个交代,对自己,对兄弟。
要么,这件事总压在我心上,办不了其他的事。
现在轻松了。
和所有的兄弟一样,我怀念那八个月零一天的纯粹日子。
我怀念我们走出那场大风那种狼狈的情形:全体官兵都下了车,灰头土睑的,和戈壁完全是一个颜色。
一模一样的颜色!
我顿时明白了:这就是战士的本色。
范玉泉
2014年9月20日
范玉泉著的《战士们》讲述了边防部队千里驰援执行安保任务,在雪域高原,战士们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困难当作馈赠和乐趣。在漫长的执勤过程中,他们意志顽强,坚守使命,圆满完成任务。小说构思精巧,语言扑素,用诗一般的叙述记录了不一般的安保任务。
为战而生的士兵,叫做战士。为胜利而战的士兵,是真正的战士。战士的本能就是战胜一切。把一棵菜种成了树,是战士;把一头猪养成了牛,是战士;把一个个故事变成了传奇,是战士;把一个个传说变成了事实,是战士。这些战士,用粗犷的呼吸逼退高原呼啸的大风;这些战士,用忠诚的坚守熬垮坚硬无痕的日子。唯有战士,百炼成钢,无坚不摧;唯有战士,百折不挠,无往不胜。充满血性的战士闻风而动,集合成一个整齐的队列,就是战士们。
范玉泉的《战士们》,深入战士的内心,点燃我们的激情。此书的作者是当过战士的战士,此书书写的是边防真正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