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一九四四年五月初,中国滇西远征军从十余个渡口强渡怒江成功,打响了震惊中外的怒江战役。
麻娜的两年营妓悲惨生活与最终的投江而死,的确给爷爷震动不小。在近半年多的时间他在反省和自责中度日,他认识到与日本人交易是一种人生中的耻辱,那些黄灿灿的金条一度使自己丧失了做中国人的良知与正义。
怒江反攻战役打响后,爷爷把贩盐道上的事交给岩放料理,自己带着一部分弟兄加入了支前民工行列,被分配到松山脚下运送弹药。
松山属高黎贡山南麓,是龙陵县境内的第一高峰,海拔两千六百九十米。它赫然站立于怒江西岸,仿佛一个天然堡垒,扼守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四十余里的江面,易守难攻,地势险要。从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占领怒江以西后,日军在两年时间里在松山修筑了大量永久性工事。当然这一切爷爷是不会知道的。对于震惊中外的著名松山战役他可能只有这样一些印象——
大战历时一百二十天,数万远征军轮换着攻打,支前民工数万人成天奔忙运送弹药、移送伤病员。爷爷曾数十次把弹药箱送至最前线,映人眼帘的到处是血雨、红雾及肉末……
如果说有些民工和远征军为逃避死亡而暗自逃跑的话,爷爷却是为一个朝鲜女子才离开支前队伍的。他出走的日期是一九四四年九月一日,实际上离远征军九月七日完全占领松山的日子不远了。
那天,爷爷和他的几个弟兄扛着几箱高射机枪子弹上前沿阵地,正好碰到从阵地上下来六七个身穿日军服的女子,许多士兵及支前民工自动排列在通道两旁,纷纷对这些异国女子评头论足。第一个女子从爷爷身旁擦过,爷爷看到捋着袖口的手腕上有朵文着的粉红色樱花,接着两朵、三朵、四朵、五朵、六朵、七朵,第七个女子走过时,爷爷“啊”的一声放下了肩上的弹药箱,一屁股坐下,嘴里喃喃地喊:“白粉。”“白粉。”“是我的白粉。”
爷爷的反常举动被阵地上熙攘的军人和民工所忽略了,以致他很快就遭到杀身之祸。
本来,世间茫茫人海,总会有相像的人这不为怪,也是常识。可爷爷就是牛脾气一上来思想就转不过弯来。他凭感觉坚信第七个手腕上文有粉红色樱花的女子就是白粉,就是他想有一天要把她睡成自己老婆的在乔街开米酒店的那个白粉。
爷爷一生就只爱上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这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九四四年九月二日那个秋夜,怒江东岸惠通桥头的临时俘虏安置营里突然闯进了几条黑影,好像预先熟知情况似的直奔一间女战俘房间。走在前面的黑影接连悄无声息地干掉了三个夜哨,顺利地打开了那问房屋的木门,一个人摸进去,外面的几个黑影猫着腰机警地把枪口对准各个路口。
爷爷万万没有想到,他划亮一根火柴准备认人时,竞划出了一片高声惊叫。原来这些女子都没有睡着,他在黑暗中听到的鼾声是她们伪装的杰作。
尖厉的惊叫声带来的是四周的军哨声和枪声,外面的几个弟兄随即搭上了火,顿时就演变为一阵暴雨般的枪战。爷爷顾不得“白粉”了急忙转身跑出门外,一枪未放却在黑暗中被中弹仆地的一个弟兄绊倒,还未回过神来就被暗夜中冲出来的几个人影死死按住了。
这场枪战以爷爷被活捉而结束。他带来的五个弟兄除一人有幸跑脱外,其余的均被乱枪打死。在外面接应而有幸跑出的那个弟兄星夜赶回贩盐古道上的月洞口,涕泪把情况告诉了岩放。
十一枪毙爷爷是在一九四四年深秋那个满月的夜晚进行的。爷爷从被抓的那一刻就想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后面的日子他反而显得格外轻松,直到他临死前也是如此。
爷爷在临死之前都不明白的是:人间竟会有仿佛从一个模子里拓出来人儿这等事。除了语言不同外,他至死都搞不清那个朝鲜营妓与乔街的白粉有什么异样的地方。
他本意是把“白粉”劫走,然后回乡寻一块清静地过安稳的日子,反正自己已经有了许多钱。
爷爷最大的悲剧也许是至死都没有想过老家古宅里的那个高脚丑女人,那个白天默默劳作、月夜里狂奔呼喊着果果、果果的女人。
P61-P63
春末夏初,滇西的天气是越来越热了,无论置身于室外或室内,难免让人焦躁不安。令人欣喜的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傈僳族卷》终于完成最后的编审工作。作为编者,我们在如释重负之后周身感到少有的畅快,内心深处也仿佛升腾起了丝丝凉意。
2013年9月初,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和云南省作家协会在楚雄市联合召开《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云南5个少数民族)编审会,决定《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傈僳族卷》由杨泽文担任主编、玖合生担任副主编,并负责推选5至7名编委。经过多方听取意见和审慎考虑后,中国作家协会最后确定了7位编委成员。编委成员的选定,充分体现了中国作家协会所要求的“需是本民族文学创作或评论、研究领域最高权威”之条件,为接下来的作品征集和编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为期半年的征稿顺利结束。在这一过程中,副主编主要负责作品的征集和初选工作。在作家、作者和作品的推选工作方面,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云南省民族学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给予了全力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傈僳族卷》的编选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让编委成员深受感动。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编好《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傈僳族卷》,居住地相距230余公里的主编和副主编除了时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沟通之外,还分别于2013年12月中旬在德宏州召开的滇西文学创作年会,以及2014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二批选编工作会议期间,对稿件征集与稿件审读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编委成员分别在稿件的初审和复审过程中,也各自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主编在规定的时限内圆满完成了选编稿件的最后编辑与终审工作。
对于征集作品的选编工作,我们严格按照中国作家协会有关“选编内容”和“选编要求”来进行,坚持选稿标准,注重选稿质量。对于创作成就相对突出的傈僳族作家作品,数量上相应选编得多一些,但作品体裁限定不超过两种。所选作品充分体现正能量,并力求凸显傈僳族文化、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
对选编的文学作品,原则上要求新时期以来在全国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过,或是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过,但鉴于实际情况已适当放宽到内部报刊刊发的作品;对于当今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作品,根据作品质量和作者的影响力,也进行了适当编选。最终选定的文学作品按小说、散文、诗歌体裁排序,其比例根据征集作品的实际情况确定;作品排序则一律按发表时间而定,年下按月、月下按日分别先后;作者同一体裁的多篇作品,亦按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并以发表或出版最迟的作品参与作品选集的排序;每篇作品均标明出处,包括所发表报刊之名称、期刊号或文学网站平台;作品后附作者简介,注明出生地、出生日期,现居地等自然信息。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也是全国唯一的僳傈族自治州——怒江州建州60周年。《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傈僳族卷》的出版发行,为“国庆”和“州庆”献上了一份文化贺礼。从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祖国西南地区安居乐业的傈僳族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风貌等诸多方面所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对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外有影响的傈僳族作家,虽然编委成员通过多方渠道进行了广泛了解和认真调查,但鉴于时间和相关信息等诸多局限的原因,仍有可能存在遗漏,在此深表歉意。此外,由于时间短促,选编工作难免会有错漏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人和广大读者谅解并给予批评指正。
傈僳族卷编委会
2014年5月25日
展示与起点丹增白庚胜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旨在按照党的文艺政策及民族工作总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资助出版和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翻身解放,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共和国平等一员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冢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目前,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作家协会都有了自己的会员。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代作家,有的是本民族作家群的代表,有的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长篇小说、长篇诗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则暂列存目,适时另行选编出版。
从语种上看,入选的作品有直接用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创后译成汉文的。由于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所以.考查文学的民族性要综合多重进行,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从入选的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同样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具有民族精神”。还有很多生动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运用汉语言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民族作品,同时表现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深厚的汉语言修养与杰出的才智。所以,提倡学好汉语言、用好汉语言也是提高文学艺术质量所需要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字蕴含着民族心理的密码,承载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它在抒情表意方面,有些地方是极其微妙而难以取代的,况且,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牧区、林区或农区广大读者受众,还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熟悉、最有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民族语言的创作,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推动民族语言的创作。《民族文学》增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文字版本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一个国家,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创作,在一个民族也有不同语种的创作,这种差异更易于张扬文学自由和审美的效能,激活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张力,更容易形成各个类型的作家之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以保持我国文学发展繁荣持续性的活力,同时更好的保证众多读者多元性的审美需求。没有差异,不会前进;没有差异,不会多彩;不承认差异,不会有平等。肤浅的趋同论,是不科学的,是无益的。它的实质是单一论、终止论。这也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发展所验证的道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很多优秀作家也有这方面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与光彩。从诗歌的话语特征上看,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亮色。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全球文化的开放、冲撞和交流的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开眼界吸纳有益的艺术元素,趋利避害自由地驰骋在时代拓宽的艺术空间中。由于政治性不再是文学创作单一的标准,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正放开更丰富的眼界,焕发更通达的灵性,使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除诗歌之外,我国少数民族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相对贫弱。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状态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除若干人口较多、语言文字成熟完整的民族外,很多少数民族曾经几乎没有小说等作品。建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广泛通畅的交流与互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骏马奖”,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应有姿态。在这方面,文学应该走在前面积极发挥历史责任和主动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扶持。1981年周扬同志就曾说过:“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文学艺术要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也要发展”。特别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提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1991年,赵朴初老先生在看到一篇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章后,曾欣喜地赋诗一首:“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我们坚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将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在此,谨向为此付出辛劳的各界朋友致以真诚的谢忱,并对我们的作者和译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3年11月12日
杨泽文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傈僳族卷)》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傈僳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本书编选了傈僳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杨泽文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傈僳族卷)》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主编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