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四兄妹
我彻底回过神来,伸了个懒腰,一时有无穷尽的鬼点子在脑海闪烁,我急忙蹑手蹑脚爬了起来……
推开故乡老宅那吱吱呀呀的木门,迎面跑来的是记忆里的林氏四兄妹。沉着严肃的是大哥,眼睛贼亮贼亮的;一脸诡笑的是二哥,鬼点子不少;颇有正义感的女侠是三姐,总是摇晃着浓密乌黑的长辫子,主持公道;最后的四弟就是我了,调皮幽默,胆大妄为。
老宅庭院幽深而沉闷,长年泛着微黄的灯光,墙脚枯黄的野草在这群孩童奔跑而过的风中颤动。新屋、旧屋、工具房、阁楼、阳台、神堂是我们的战场。拿着玩具刀枪,一片混战,嘴里还配合着砰砰咔咔的声响。
“躲猫猫”是最有挑战的游戏之一了,老宅里可以藏身的地点之多,让找寻者宛如置身迷宫之中。那一人高的大水缸、硕大无比的大粮仓、吱吱呀呀的木板老阁楼、乌黑陈旧的大木柜都是我们的藏身之处。
下象棋玩扑克是常有的节目,总是要尽兴竞技一个下午,然后让输的人出钱买来一大堆零食,聚在一起,边讲故事边品尝。如遇到谁兴致大发、侃侃而谈时,其他人总会齐声应和,装出一副副陶醉赞同的样子,一边抓紧将食物送入口中,待发言者发觉时,已是粮尽碟空,留下笑声一片。
夜晚的星空下,我们席地而坐,点蜡烛,讲鬼故事,然后猜拳决定由谁沿着悠长而昏暗的楼梯,冒着被鬼抓的危险,下楼为大家准备茶水食物。
春季缤纷,四兄妹分别搭骑两辆永久牌自行车,到郊外踏青。大哥带我,二哥带三姐,回来的时候总是兵分两路,一路走大路,一路闯小路,看谁抢先到达指定地点。大哥骑技超强,驾驶着和他个子一般高的自行车,带着我,沿着半米宽的拦河堤坝穿过大河,一边是平湖,一边是瀑布;然后顺着坎坷的山道疾驰,口中模仿摩托车嗡嗡的声响。我在后座时而指挥换挡加速,时而指挥减挡减速,他总能按我的要求,让“摩托车”加速或减速;山路边的破瓦窑,是我们“赛车”的停靠站,我们总在里头休整“加油”。
夏日炎炎,趁着大人们不在,我们到工具房搬了一堆规整的方形木棍,在阳台上搭起一间容得下一人的小木屋,然后剪刀石头布,决定由谁躺在里头乘凉,由谁到厨房提来茶水解渴。夜晚,我们总会打打闹闹到离家好远的冰店,买来一碗碗冰激凌球,然后再很不耐烦地把空碗送还回去。
秋高气爽,一起到野外抓蝴蝶昆虫,采集树叶,然后将采集来的树叶和抓来的昆虫夹在破旧的四角号码大辞典中,等干枯后再制作成昆虫和树叶标本。我们还到竹林边溪水里嬉戏、古树土墙上掏鸟窝、用废旧的自行车链条制作玩具手枪、用旧树头制作独轮车……大哥总是带着海鸥黑白相机,捕捉下精彩的一幕,然后深夜里,四个人挤在新屋,用红纸罩住灯泡,洗好胶卷底片,拿出相纸,在灯箱过光后,分别在显影水和定影水浸泡,一张张神奇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天寒地冻,四个人窝在炕上,围着一盘珠子跳棋,各自把珠子叠成一座金字塔,玩起了弹珠游戏,看谁的珠子全部被弹下棋盘,谁就钻桌底。或者用象棋和积木,叠起一座座雄伟的宫殿,幻想里头演绎的古代传奇。然后四个人安静地躲在一床厚重的棉被窝里看连环画,如果有谁不小心动弹一下,让那脚臭气跑出被窝,肯定要被其他人痛扁一顿。床头那台摩登的录放收三用机,正陶醉地播放着流行金曲——“耶利亚神秘耶利亚,我一定要找到她”……
时光飞逝,老宅依旧,只是朱颜改。吱吱呀呀的木门在我们面前缓缓关闭,转过身,今日的林氏四兄妹携手,微笑,自信地前行……
P008-00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记得初一第一次听说孔子、学习孔子时就是从这两句话开始的。近二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那时的同学们绝大多数初中毕业后就不再读书了,读了大学的少之又少,而喜欢读书用心读书的除了我也很难找到第二个了。现在回想总结一下才发现读书对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奢侈!而我,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个“书呆子”,读的多是理论之书,很少是实用之书!一个从穷乡僻壤拼搏出来的书呆子对社会的贡献真是太少了!所以我觉得普通人应该多读些实用之书,在自立之后再去读更多的理论之书。
最近一年从上海回到了老家,爸妈经常告诫我:“不要再看书了!看书能赚多少钱!”我想这话不知道多少父母跟孩子们讲过!当父母这样说的时候,他们一定在想:花了半辈子的心血供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不再包分配了,赚的钱也少得可怜,读书有什么用呢?还不如那些初中就毕业的同学呢,他们中间说不定还能再出个马云来!而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人.不光希望像宋真宗说的那样得到“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还希望靠读书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但是读了十六年书以后,却发现读的都是没有实用的书,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前人所谈的读书,以培根的《论读书》最有代表性。他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他们所谈多是理论之书,很少是实用之书。理论之书对人的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用之书会给人的物质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十六载寒窗实在没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多是理论的教育,很少实用的教育。而改革开放后,国家又把这些饱受理论教育的书生们放回了自然,让他们自谋出路。这样对这些没有经过多少实用教育又马上要成家立业独闯社会的书生们很不公平。所以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在当下需要教育改革,从中学时代就增加学习实用之书的机会;而作为个人,我们也要多学些实用知识,为自己,也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三人行丛书》是《读后感》杂志的个人专辑图书系列,从2012年就签订了出版合同,本计划去年初出版,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拉到现在。当时我还没有多读实用之书的想法,只是默默地为杂志的发展努力着。那时也是我全身心地第一次创业,可惜半年多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结果,真是人生一次悲惨的教训。就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吧:首先,当时杂志主要是通过群邮件发行,发行的渠道注定了发行方面不会有所突破;而重点发展的主编培养计划,它的合作方式也太松散,没有跟主编们签订合同进行约束.这方面也导致了失败。另外,为个人和企业出书的两个结果:为个人出书.一本是《王酒罐闲闻轶事》,一套是《三人行丛书》,不过《王酒罐闲闻轶事》后来被作者放弃了,如今也只剩下这套残缺的《三人行丛书》。这套书本来计划出三本:《高原骄阳》《行路集》和《瓯江江上旧风流》,可是《瓯江江上旧风流》一书也因故放弃了。而为企业出书也因为我的经验不足,被动放弃了与携程网的合作机会,以失败告终,而这本可以成为杂志发展的重要一步。最后,杂志的第一本精选集《我们读世界》可怜的销售量也让我看清了多数实体书的宿命。
然而.现在的《读后感》杂志还是要把《三人行丛书》做好,而且还会不断努力,把读书学习的精神通过这套丛书发扬开来。也许还有很多像我父母那样说读书无用的人,对此,我们会在之后多出一些实用之书,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读书的用处。也许还有很多像我的同学们那样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的人.我们也希望以后所出的实用之书能惠及他们,就像三弟养鸡时读的养鸡的书一样。
《三人行丛书》就是要鼓励大家读书学习的精神,继承孔夫子的教导,为社会的进步尽一己之力。也许现在的《读后感》杂志还处在萌芽期,力量极其微薄,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为了教育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为教育理想而诞生的《读后感》杂志,目前受到了残酷现实的无情打击,然而我们已经落地生根,有了《我们读世界》和《三人行丛书》的基础,经过暴风骤雨的我们将更有生命力……
邵杰
2014年5月
绍杰主编的《三人行丛书(共2册)》共分为《行路集》和《高原骄阳》两册。
《行路集》分为纯稚篇、悸动篇、呓念篇、行路篇、幻梦篇,有对上学时光的回忆,有对爱情的思考、有对亲情的记忆,有对人生的感悟。
《高原骄阳》分为诗歌、散文等,诗歌从自然、人生、社会、爱情等方面入手进行解析,诗歌散文篇篇精彩。
绍杰主编的《三人行丛书(共2册)》共分为《行路集》和《高原骄阳》两册。
《高原骄阳》分为诗歌、散文等,诗歌从自然、人生、社会、爱情等方面入手进行解析,诗歌散文篇篇精彩。
《行路集》以“行路”为主线,分为纯稚篇、青涩篇、悸动篇、呓念篇、行路篇和幻梦篇,这也正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从年幼的纯嫩、少年的青涩、青春的悸动、青年的呓念,直到肩负着责任和梦想,在现实的冰与火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