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张学良率东北军撤回关内,受蒋介石支配,到西北“围剿”红军主力。因之,中共中央组成了东北军工作委员会,派遣刘培植前往平凉、固原一带,做东北军高级将领的工作,争取他们共同抗日。
就在这一时期,张学良将军多次来平凉视察,召集东北军将领,传达了与周恩来副主席会谈的情况,指示东北军:红军来了就闪开,红军去了不要追。1935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在省立第二中学操场上向师生们讲话,慷慨陈词,拍胸疾呼,表示要做抗日的先锋,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抗日热情。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抓扣了蒋介石。消息传到平凉,军民奔走相告。中共党员王岐三、李志奎、单子文等,组织成立平凉学生联合救国会,连夜向平凉市民印发了张、杨西安兵谏的通电和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召开市民大会,组织宣传演出,动员各族各界人民积极投入到抗日爱国行动中,平凉的抗日爱国活动达到了高潮。
中国共产党在平凉的革命斗争
早在1926年,共产党员刘伯坚、吴天长、冀明信就随冯玉祥国民革命军来到平凉,广泛开展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宣传活动,还创办了《新陇民报》,组织成立了共青团外围组织——青年社和平凉县总工会。
1927年,中共平凉特别支部成立,吴天长任书记,经常在歇马店等处活动。同一年,邓小平(邓希贤)乘坐运送苏联支援冯玉祥枪支弹药的汽车路过平凉,与平凉特支的同志彻夜长谈,赞扬他们是革命的播火人,并告诉他们要注意隐蔽,继续壮大组织,迎接大革命的到来。
“4·12”政变后,吴天长、冀明信等连夜去了西安,领导了渭华起义,在斗争中壮烈牺牲。共产党员任鼎昌接管了平凉地下党的工作。1928年,任鼎昌被捕,于次年病死在狱中。
1929—1932年,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出谢子长、刘志丹、张秀山、李艮、刘杰三、蒙定军、王世泰等中共党员打入驻甘军阀部队搞兵运工作。1932年,刘杰三、李艮等在平凉策动了“蒿店兵变”。
1935年,刘培植同志受周恩来、彭德怀委派,在平凉做东北军的工作,达成了东北军与红军的停战协定,并在其下级军官中成立了党支部。西安事变后,平凉地下党由王岐三、李志奎、单子文等负责,发起成立了学生联合救国会,出版《人民日报》,发展党员,宣传抗日。
抗战爆发后,陇东特委派任质斌、赵守一到平凉,成立了平凉市委,油印、散发《告平凉市民书》,宣传抗日。1939年春,上级派党员马寅及其爱人徐强以教员身份在伊斯兰师范(1930年易名陇东师范,1957年并人平凉师范)开展工作,发展党员。1938一1946年,平凉、崇信、华亭、泾川等地先后建立了党支部。
1946年8月,华平工委(后改为平东工委)成立,张可夫、李义祥任正副书记,组织武装大队,在关山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并成立了平凉、镇固、华亭、泾川、崇信县级工委5个,区级工委10多个,在庄浪、静宁也发展了党的组织。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共发展党员4680名,建立党支部221个,组建了7支武装力量,多次缴获敌自卫队、镇公所及恶霸地主的枪支、子弹、炸弹、白银等,调查搜集了大量情报,为平凉解放做了大量工作。P41-43
《中国史话》之《平凉史话》终于成稿了。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组成部分,编撰工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初始,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平凉历史长河中那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和一件件珍闻逸事,深感责任和压力。平凉历史厚重,文化灿烂,英杰辈出,山川览胜,风情万种。所有这一切,我们没有理由不倾心竭力地将平凉最真实、最完美和最生动的内容编写出来。
我们先后多次召集平凉文史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入选和拟定的篇章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认真把握未来成型后每一篇文章的含金量。经过反复斟酌推敲,确定分为七章。
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着重参考了2006年版《甘肃史话》系列丛书之《平凉史话》以及市辖各县区《史话》的有关内容,有些文章还参考了在书籍报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特向这些书、文的作者表示感谢。所征集的图片得到了市文广局社文科及市文联、各县(区)文体(广)局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太平盛世,写史修志,承上启下,传接文明。《平凉史话》历时数月,五易其稿,我们编辑部的全体同志在备受平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为能够弘扬平凉优秀文化,圆满地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而感到欣慰。但是,由于时间短,篇幅有规定要求,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遗漏和缺失,还望见谅。
但愿这本书能够较全面地宣传平凉、推介平凉,引起更多读者关注、阅读、交流,真正起到推动平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之付出努力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平凉史话》编委会
2013年8月
作为大型系列历史文化丛书《中国史话》之分册的《平凉史话》,在丛书编委会的精心指导和全体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告竣,即将付梓。这本地方文史类编著,虽然只有几万字,但由于纲目设置清晰,编纂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词约意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平凉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古今名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它的出版,对于宣传平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平凉淳厚古朴的风土人情,推介平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提高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华夏古文明在黄河中上游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特别是周秦汉唐时期,由于这里一直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的重要门户和丝绸之路东段重镇,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农工商无不发达,建府立州,安营驻军,素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平凉曾经在传递中华文化血脉、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应有的作用,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平凉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雄秀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墨客骚人和各界名流关注的目光,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崆峒,登临揽胜;前秦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平定前凉,始名平凉;秦王李世民在泾州大破敌军,雄才初展;李白杜甫寄兴崆峒,引吭高歌。千百年来,这里既有结队商驼、征战将士和学者僧侣等络绎不绝的盛况,还有林则徐、谭嗣同等爱国人士留下的闪光足迹,以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播下的革命火种。古老而神奇的平凉,不仅赢得了历史的垂青和英杰的眷顾,而且还哺育了一代代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人物,如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魏晋时的中华针灸鼻祖皇甫谧。南宋时的著名将领吴蚧、吴磷、刘镝,明代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清初时受到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嘉奖的一代能吏慕天颜等,其德、其功、其言,永留天地之间,与崆峒比肩,伴泾水而长流。
平凉,还是一块山川雄秀、名胜众多的旅游胜境,沿陇山及其余脉这条雄浑奇特的,集地质、地貌、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线,形成了100多处星罗棋布、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其中尤以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西王母故里回中宫、文王祭天的古灵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等闻名遐迩。在徜徉自然山水的同时,我们还不能不为留存在这块土地上众多的文物古迹而惊叹,也不能不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喟,如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的大云寺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西周青铜器与玉质人佣、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华亭曲子戏、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等民间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是古人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厚重的历史积淀,给予了今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丰富的精神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这片土地热情奔放率真的淳朴民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使得平凉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平凉人民发扬“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抢抓国家扶持政策叠加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和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建设等历史重任,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平凉正朝着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的宏伟目标迈进。
平凉怀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平凉史话》能借助“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品牌之力,作为《中国史话》之分册正式出版发行,不仅是全市文化领域的一件喜事,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实事。在此,我谨向为此书的编撰和出版付出心血的《中国史话》编委会各位领导和专家、责任编辑和全体编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4月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内当陇口,辅卫三秦,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军事重镇、交通要塞,是陇东的商贸集散地和“旱码头”。平凉是华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融合地。这里古成纪文化、西王母文化等沉积出厚重的底蕴;皇甫谧、赵时春等英杰名垂千古;崆峒山、龙泉寺等美景奇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的大云寺佛祖舍利金银棺和灵台县西周青铜器、玉质人佣、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弥足珍贵。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素有“陇东粮仓”之美称。这里拥有陇原第一大煤田,将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煤电化运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基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甘肃绿色畜牧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的“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名冠全国;西电东送、陕甘宁交汇区交通、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三大枢纽建设前景广阔。
刘万民主编的这本《平凉史话》介绍了平凉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及人物、平凉的名胜古迹及自然资源、平凉现代建设新风貌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平凉由古到今发展的历史。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华夏古文明在黄河中上游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平凉史话》是平凉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学者,五易其稿,才最终完成。本书中作者刘万民介绍了平凉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及人物、平凉的名胜古迹及自然资源、平凉现代建设新风貌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平凉由古到今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