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舒尔茨编著的《弗洛伊德与荣格(从亲密到陌路)》从190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荣格第一次见面说起,讲述那时他们的个人生活及职业生涯的情况。随后,再回顾二人的早年岁月——是哪些影响力塑造了他们的本性,又是什么样的需求使他们走在了一起。如果往昔就是开场白,那么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的关系必定深受他们童年时代种种痛苦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也必然决定他们的未来。他们既是朋友,也是敌人,这种命运所导致的结果将在讲述二人关系发展的各章节中加以讨论,我们将看到,这段关系的结果是仇恨、幻灭和背叛。而这一结局无法避免,因为二人的生活背景和秉性相去甚远。
杜安·舒尔茨编著的《弗洛伊德与荣格(从亲密到陌路)》是Duane Schultz博士所著“Intimate Friends——The Turbul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ud and Jung”的中文译本。书中讲述了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分析心理学首创人卡尔·荣格之间动荡的关系。他们曾是师徒,亦是朋友。他们曾经亲密有加,情同父子。但出乎意料地,这段关系的结果竟是仇恨、幻灭和背叛。而这一结局无法避免,因为二人的生活背景和秉性都相去甚远。
大奖章:1906年
1906年5月6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在维也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士的会诊室里,发生了一件奇怪而令人不安的事。几个忠实的追随者组成了一支小小的队伍来给弗洛伊德庆祝五十岁生日——这是一个重大的时刻。弗洛伊德本身并不喜爱任何庆祝活动,然而这次他依着自己的追随者,任他们自作主张。
弗洛伊德和平常一样,穿着老式的黑西装,打黑领结,戴白色硬领。他的髭须修剪得整整齐齐,头发一律从前额向后梳。
会诊室不大,前面连着候诊室,后面接着弗洛伊德的办公室。办公室正对着公寓楼后院的花园。会诊室里,一块东方风格的地毯覆盖了大部分地面,墙上挂着一排意大利油画和古埃及法老肖像的仿制品。此刻,客人们围坐在一张椭圆形桌旁,其中一个发表了简短的演说,向弗洛伊德致以生日的问候和祝福。随后,他送上一份大家共同准备的礼物。
弗洛伊德大吃一惊,颜色尽失。他试图开口说话,却哽咽了。
这份礼物原来是一块大奖章。弗洛伊德轻轻将它拿起,用手捧着,反反复复地看。这奖章一面是弗洛伊德的侧身像,另一面刻着底比斯王俄狄浦斯的肖像——他的名字被用来指代弗洛伊德的一项重大发现。在俄狄浦斯面部四周铸着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一句台词:‘‘他解开那著名的谜题,成就了伟大。”
弗洛伊德扫视了一眼围在桌边的人,问铭刻上这句台词是谁的主意。保罗.费登(Paul Fedem)——他于三年前加入弗洛伊德的小圈子—说这是他的主意。于是弗洛伊德轻声细语地解释为何这句台词让他大吃一惊,又是为何选择这句引言对他来说非同寻常。三十年前,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求学,梦想着功成名就。那时他喜欢在大学的后院里闲庭信步,对着一个个著名教授的半身像和雕像思忖,想象有一天自己的雕像也能位列其中。在他的想象中,这座雕像要刻上一句索福克勒斯的台词,恰恰正是费登刻在生日奖章上的那句。。
那时,这句台词用于弗洛伊德实在是实至名归,因为在维也纳,甚至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弗洛伊德确实解开了那著名的谜题,即什么是神经病的根源和人的性格的本质。在这新世纪伊始的几年,未来对弗洛伊德从未如此充满希望。
十年前,在弗洛伊德四十岁生日的时候,没有追随者送生日礼物,没有人赞扬他伟大,也几乎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他的个人生活毫无生气,职业生涯也是一场败局。他情绪起伏波动,思想被焦虑吞噬,身体受到疼痛的折磨。这位即将在精神病研究领域获得赞誉的精神分析家,却在经历着自己人生中一段饱受精神折磨的时刻。弗洛伊德将他的思想焦虑描述为“头脑的混乱状态,思路不清、思维模糊,仅仅偶然在这儿或那儿冒出一丝光亮”。他担心自己的心脏,为死亡担惊受怕,而且对空旷的地方感到紧张,害怕外出。他抱怨头疼脑热,如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有结肠过敏现象。之后,他将自己的症状诊断为一种焦虑型精神病,认为是由于长期缺乏性生活造成的。但是当时,这位将向全世界揭示无意识之奥秘的天才却没有从自身发现那些黑暗的统治力量。
弗洛伊德感到孤立无援、受到冷落。他声称:“没人注意我。”十年的朋友兼导师,神经病学家约瑟夫·布鲁伊尔(Joser Breuer)因无法接受弗洛伊德对性的过分强调而早已与之决裂。父亲的去世也对弗洛伊德影响深重,加剧了他内心深处的苦痛。他说:“此刻我觉得自己如浮萍一般。”
他的研究陷入僵局。曾经的勃勃雄心化为一场空谈,曾经的崇高理想也已变成浮云。学术头衔、门徒弟子、成名成功,这些一样也没有。却有一大家人要养活,还要偿还欠医学院的债务。但是他仅有一个微不足道的诊所,真是感到捉襟见肘。此时的经历就是他终身惧怕贫困的根源。真是空怀一腔抱负,前途一片晦暗啊。
然而,前景逐渐明朗起来。弗洛伊德自身的神经病症候最终迫使他进行自我探测,通过分析自己的梦境来探究自身的无意识心理。通过梦境中暴露的种种象征性的迹象,他将自己的过去抽丝剥茧。之后,种种神经症状逐步消失了。与此同时,他注意到自己的自信心在不断增强。
之前,他渴求有一个像布鲁伊尔似的父亲般的人物。但是此时,这种需求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希求——希求信徒弟子对他敬仰赞美、忠心耿耿。1902年,第一批为数不多的几个追随者投其门下。四个年轻人回应了弗洛伊德的邀请卡,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精神分析师联合会的核心,他们将把弗洛伊德的信条传播四海,发扬光大。P1-3
本书讲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悲剧性关系。我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与读者分享我对两位人物的兴趣及好奇,他们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举止怪异、难以捉摸。
本书从190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荣格第一次见面说起,讲述那时他们的个人生活及职业生涯的情况。随后,再回顾两人的早年岁月—是哪些因素塑造了他们的本性,又是什么样的需求使他们走在了一起。如果往昔就是开场白,那么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的关系必定深受他们童年时代种种痛苦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也必然决定他们的未来。他们既是朋友,也是敌人,这种命运所导致的结果将在讲述两人关系发展的各章节中加以讨论,我们会看到,这段关系的结果是仇恨、幻灭和背叛。而这一结局无法避免,因为两人的生活背景和秉性相去甚远。
本书不是学术探讨。读者不需要具备任何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背景,就可以理解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人之间亲密、感人及互相依赖的关系。在说明某人的个性时,如果需要用到弗洛伊德学派或荣格学派的概念和术语时,都会在上下文或脚注中加以阐释。
本书根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弗洛伊德、荣格以及他们同事之间的通信——以及本领域内重要的传记和历史资料撰写而成。然而,这个故事是从我个人的视角来讲述的,我本人是一名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及作家。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一直在向心理学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述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故事,并尽可能讲得栩栩如生。
随着我对你了解的加深,我认为再也找不出比你更适合接替并完成我的研究的人了。
——1907年4月7日,弗洛伊德给荣格的信
让我享有你的友谊吧,不是作为平等的个人,而是作为你的儿子。
——1908年2月20日,荣格给弗洛伊德的信
我提议我们就此彻底断绝往来……我对你的情感早已所剩寥寥——只有一点挥之不去的失望之情而已。
——1913年1月2日,弗洛伊德给荣格的信
我同意你的提议。你自己就可以很好地判断此时此刻对你的意义。“余者皆沉默。”
——1913年1月6日,荣格给弗洛伊德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