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林语堂是享誉国际文坛的一代大师,一生四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的成就,他的人生,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体会和学习。
??他在文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显赫的成就。他的作品直到今天读来仍旧有着不凡的意义。可以说,他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是东方文化的传播者。对于这样一位大师,通过他的自传,我们能更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他,对于理解他个人、他的作品、理解当时的整个中国文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精装典藏新善本)(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语堂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林语堂是享誉国际文坛的一代大师,一生四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的成就,他的人生,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体会和学习。 ??他在文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显赫的成就。他的作品直到今天读来仍旧有着不凡的意义。可以说,他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是东方文化的传播者。对于这样一位大师,通过他的自传,我们能更客观地了解真实的他,对于理解他个人、他的作品、理解当时的整个中国文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容推荐 ??《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是林语堂唯一一部口述自传。当他人多以为民族而生、为大众而活标榜自己的时候,林语堂诚实地说他“为自己多过于为人”,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客观描述,也是他真实随性的内心写照。自传中,他既不谦卑,也不自大,所有描述都是“对于自己的诚实”。他的人生忠于内心,他将性命托付自由,所以他平和而从容,闲适而快乐。他的一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才情与风骨。可以说,本书不仅仅是林语堂的自传,也是那一代文人的思想史和精神史。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 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目录 第一篇?林语堂自传 ?弁言 ?第一章?少之时 ?第二章?乡村的基督教 ?第三章?在学校的生活 ?第四章?与西方文明的初次接触 ?第五章?宗教 ?第六章?游学之年 ?第七章?由北平到汉口 ?第八章?著作和读书 ?第九章?无穷的追求 第二篇?八十自叙 ?第一章?一团矛盾 ?第二章?童年 ?第三章?与西洋的早期接触 ?第四章?圣约翰大学 ?第五章?我的婚姻 ?第六章?哈佛大学 ?第七章?法国勒克鲁佐 ?第八章?耶拿镇和莱比锡大学 ?第九章?论幽默 ?第十章?三十年代 ?第十一章?论美国 ?第十二章?论年老一人生自然的节奏 ?第十三章?精查清点 第三篇?我的信仰之旅 ?绪言 ?第一章?童年及少年时代 ?第二章?大旅行的开始 ?第三章?孔子的堂奥 ?第四章?道山的高峰 ?第五章?澄清佛教的迷雾 ?第六章?理性在宗教 ?第七章?物质主义的挑战 ?第八章?大光的威严 第四篇?我的人生旨趣 ?第一章?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第二章?以放浪为理想的人 ?第三章?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第四章?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 ?第五章?论花与折枝花 ?第六章?个人的梦 ?第七章?编辑滋味 ?第八章?孩子三周了 ?第九章?有味的小品文 ?第十章?品茗供花也为文 ?第十一章?蓝色呜鸟 ?第十二章?寻求宁静 ?第十三章?茶和烟草 ?第十四章?坐在椅中 ?第十五章?论躺在床上 试读章节 ??一个小孩子需要家庭的爱,而我所拥有的多很多。我本是一个很顽皮的童子,也许正因这缘故,我父母十分疼爱我。我深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兄弟的爱和姐妹的爱。生平有一小事,其印象常镂刻在我的记忆中,就是我已故的次姐出阁。她比我长五岁,当我十三岁正在中学念书时,她年约十八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她和我常好联合串编故事——其实是合作一部小说——且编且讲给母亲听。这本小说是叙述外国一对爱人的故事,被敌人谋害而为法国巴黎的侦探所追捕——这是她从读林纾所译的小仲马的名著而得的资料。那时她快要嫁给一个乡绅,那是大违她的私愿的,因为她甚想入大学读书,而吾父以儿子过多,未能偿其大愿。姐夫之家是在西溪岸边一个村庄内,刚好在我赴厦门上学之中途。我每由本村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风景如画,颇具诗意。如今有汽船行驶,只需三小时。但是我从不悔恨那多天的路程,因为那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时至今日仍是我精神上最丰富的所有物。那时我们全家到新郎的村庄,由此我直往学校。我们是贫寒之家,二姐在出嫁的那一天给我四毛钱,含泪而微笑着对我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你好好地用功念书,I因为你必得要成名。我是一个女儿,不能进大学。你从学校回家时,来这里看我吧。”不幸她结婚后约十个月便去世了。 ??那是我童年时所流的眼泪。那些极乐和深忧的时光,或只是欣赏良辰美景的片刻欢愉,都永远地镂刻在我的记忆中。我以为我的心思是倾于哲学方面的,即自小孩子时已是如此。在十岁以前,为上帝和永生的问题,我已斤斤辩论了。当我祈祷时,我常常想象上帝必在我的顶上逼近头发,即如其远在天上一般,人常说上帝无所不在。当然,觉得上帝就在顶上令我产生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感。在很早的时候我便会试探上帝了,因为那时我囊中钱不多,每星期只得铜圆一枚,用以买一个芝麻饼外,还剩下铜钱四文以买四颗糖果。可是我生来便是一个伊壁鸠鲁派的信徒(享乐主义者),吃好味道的东西最能给我无上的快乐。——不过那时所谓最好味道的东西,只是在馆中所卖的一碗素面而已,而我渴想得有银一角。我在鼓浪屿海边且行且默祷上帝,祈求赐我所求,而令我在路上拾得一只角子。祷告之时,我紧闭双目,然后睁开。一而再,再而三,我都失望了。在很幼稚时,我也自问何故要在吃饭之前祷告上帝。我的结论是:我应该感谢上帝,不是因其直接颁赐所食,因为我明明白白地知道我目前的一碗饭不是由白天赐,却是由农夫额上的汗而来的,但是我会拿人民的太平盛世感谢皇帝圣恩来做比方(那时仍在清朝),于是我的宗教问题也便解决了。按我理性思索的结果是:皇帝不曾直接赐给我那碗饭,可是因为他统治全国,致令天下太平,因而物阜民康,丰衣足食。由此观之,我有饭吃也当感谢上帝了。 ??童时,我对于荏苒的光阴常起一种流连眷恋的感觉,结果常令我自觉地和故意地一心想念着有些特别甜美的时光。直迄今日,那些甜美的时光还是活现脑中,依稀如旧。记得,有一夜,我在西溪船上,方由坂仔(宝鼎)至漳州。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我躺在船上,盖着一条毡子,竹叶摇曳,只离我头上五六尺。那船家经过一天的劳苦,在那凉夜之中坐在船尾放心休息,口衔烟管,吞吐自如。其时沉沉夜色,远景晦暝,隐若可辨,宛如一幅绝美绝妙的图画。对岸船上高悬纸灯,水上灯光掩映可见,而喧闹人声亦可闻。时则有人吹起箫来,箫声随着水上的微波乘风送至,如怨如诉,悲凉欲绝,但奇怪得很,却令人神宁意恬。我的船家,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慈禧太后幼年的故事,此情此景,乐何如之!美何如之!那时,我愿以摄影快镜拍照永留记忆中,我对自己说:“我在这一幅天然图画之中,年方十二三岁,对着如此美景,如此良夜。将来在年长之时回忆此时岂不充满美感吗?” ??P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