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编著的《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从某种角度讲,海明威是一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最受我国学者推崇、最受我国读者喜爱的一位。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早成名并且经久不衰的,当属他开创一代文风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描写精准,对白简短,直抵读者的内心,也影响了一代青年文学爱好者。《老人与海》精选了其中6篇能集中体现海明威小说艺术成就的中短篇小说,以飨读者。
酒保见我们进门,一边看着我们,一边不由伸出手去把玻璃罩盖在两盆免费菜上面。
“给我来杯啤酒。”我说。他倒了杯酒,用刮铲把上面那层泡沫顺手刮掉,杯子却握在手心不肯放。我在柜台上搁下五分镍币,他才将啤酒塞给我。
“你喝什么?”他问汤姆。
“啤酒。”
他倒了杯酒,刮掉泡沫,见了钱才把那杯酒推给汤姆。
“怎么了?”汤姆问道。
酒保没理会他,径自朝我们脑袋上方望去,冲着进门的一个人说:“你要什么?”
“黑麦酒。”那人答。
酒保取出酒瓶和杯子,还有一杯水。
汤姆伸手去揭免费菜上的玻璃罩,里面是一盆腌猪腿。盆里有把形似剪子的木头工具,一端有两个用来叉肉的木叉。
“不行。”酒保说着又将玻璃罩盖在盆上。木叉还在汤姆手中。“放回去。”酒保说。
“不必多言了。”汤姆说。
酒保从酒柜下伸出一只手来,盯着我们俩。我把五毛钱放到柜台上,他才直起身。
“你要什么?”他说。
“啤酒。”我说。他先将两个盆上的罩子揭开了,再去倒酒。
“混账,你们店的猪腿是臭的。”汤姆说着,把口中东西全吐到了地上,酒保没说话。喝黑麦酒的那人付了账,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你们自己才是臭的,你们这帮混混都是臭货。”酒保喊道。
“他说咱们是混混。”汤姆跟我说。
“听我说,咱们还是走吧。”我说。
“你们这帮混混快滚。”酒保说。
“我们本来就要走的,用不着你说。”我道。
“我们还会来。”汤姆说。
“你们最好别来。”酒保对他说。
“教训他一下,叫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汤姆回身跟我说。
“走吧。”我说。
外面一片漆黑。
“这是什么鬼地方?”汤姆说。
“我不知道,咱们还是上车站去吧。”我说。
我们从这一边进城,从另一边出城。城里满是皮革和鞣树皮的臭味,夹杂着大量木屑发散出的味道。我们进城的时候天刚黑,此刻天已又黑又冷,道上水坑都快结冰了。
车站处有五个妓女在等火车进站,还有六个白人、四个印第安人。车站很挤,烟雾腾腾的火炉烧得烫人,散着混浊的味道。我们进去时没人说话,售票处的窗口关着。
“把门关上,行吗?”有人说。
我看到,说话的是个白人。他穿着裁短的长裤,套着伐木工人的胶皮靴,花格子衬衫,除了没戴帽子,跟另外几个人是一样的打扮。他面色苍白,两手也发白,瘦瘦的。
“你到底关不关啊?”
“关,关。”说着我将门关上。
“麻烦了。”他说。另外有个人嘿嘿笑着。
“跟厨子开过玩笑吗?”他对我说。
“没有过。”
“你不如跟这位开个玩笑,他可喜欢了。”他看着那个叫“厨子”的。
厨子避开他的目光,嘴紧紧地抿着。
“他手上涂香油呢。”这人说,“他怎么也不肯把这双白白的手泡在洗碗水里。”
有个妓女放声大笑。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遭看到个头这么大的妓女和女人。她穿着渐变色的绸布衣裳。另外两个妓女个头跟她差不多,不过这个人怎么也有三百五十磅。她看起来很难确信是个真人呢。这三人身上都穿着渐变色的绸布衣裳。她们并肩坐在长凳上,个头都很大。另外两个染着金黄头发的妓女样子和平常妓女差不多。
“看他的手。”那人说着朝厨子那边说。那妓女又笑起来,笑得浑身发抖。 厨子回过头,冲她说:“你个一身肥肉的臭婆娘。”
她兀自哈哈大笑,笑得身子直打颤。
“噢,我的天,”她说道,嗓音很甜,“噢,我的老天啊。”P1-4
毛姆在《书与你》中曾提到:“养成阅读的习惯,使人受益无穷。很少有体育运动项目能适合盛年不再的你,让你不断从中获得满足,而游戏往往又需要我们找寻同伴共同完成,阅读则没有诸如此类的不便。书随时随地可以拿起来读,有要紧事必须立即处理时,又能随时放下,以后再接着读。如今的和乐时代,公共图书馆给予我们的娱乐就是阅读,何况普及本价钱又这么便宜,买一本来读没有什么难的。再者,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生命中任何灾难降临的时候,往书本里一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古人也说:“开卷有益。”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如何选取有益的读本来启迪心智,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对此,叔本华在《论读书》里说:
“……对善于读书的人来说,决不滥读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时下享有盛名、大受欢迎的书,如一年内就数版的政治宗教小册子、小说、诗歌等,也切勿贸然拿来就读。要知道,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真正使人开卷有益。
“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是多多益善。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最新的出版物,而不读各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所以作家也就拘囿在流行思潮的小范围中,时代也就在自己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正如叔本华所言,“不读坏书”,因为人生短促,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出版好书,让大家有好书读。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和愿景,便有了这样一套“国内外大家经典作品丛书”,希望这些“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能令大家“开卷有益”。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