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叶新,何许人?
哦,你就是那个所谓的剧作家、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还莫名其妙地列入《世界名人录》的名人?报刊上常见到你的文章,舞台上常演出你的剧作,常有人请你开会,请你讲话,请你签名,请你题词,请你赴宴,请你合影,还请你出国。近几年,你真是春风得意,风头出足。有很多记者采访你,有不少文章吹捧你,说你从小是神童,长大是天才,写作如何之勤,知识如何之博,如今在政治上又是多么的爱党爱国,在艺术上又是多么的出类拔萃,还说你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性格幽默,坚强正直,甚至连面色红润也提到了,只差没说你“质量可靠,负责三包”了。
而阁下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你表面谦虚,心中暗喜,别人以为你对这些溢美之词不屑一顾,可有谁知道你对这类捧场文章还是感到惬意的。你呀,真不应该那么心安理得,其实你早已不是你自己了,你已经失去了一个真实的你。直到最近,你似乎才有所觉悟,你在答复一家报纸的提问时,不得不承认:“所谓名人都是社会形象,是社会根据各种需要(在当今中国特别是根据某种政治需要)人为地塑造出来的。只要你出一点名,你便不再完全是自己了。知名度越高,就越不是自己。”你还说过,有关你的报道,百分之五十是艺术夸张,百分之二十是凭空编造,只有百分之三十才是真实有据的,而这百分之三十也是只说好,不说坏。
你今年五十足岁,“五十而知天命”,但更应该知道自己,更应该有自知之明。那就让一个深明底细的我来评说一个被艺术夸张了的你,让一个不为人知的沙叶新来修正一下“社会形象”的沙叶新,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更不为自己讳,如何?试试吧!
好,先说阁下的小时候,你不是什么神童,是顽童。顽皮,按你们南京方言来说,叫“厌”,把“顽皮得要死”,说成是“厌得伤心”。你可真是厌得伤心了!你小时候最喜欢装济公,头上戴着用绿荷叶卷成的圆锥形的帽子,耳朵上挂着红辣椒做成的耳坠,手拿破芭蕉扇,口唱“唵嘛呢叭咪吽”和尚念的经文。那时尚无“鞋儿破,帽儿破”的流行曲,否则你也一定会引吭高歌此曲,大显身手的。下大雨时,房檐水流如注,你和三四顽童竟然立于檐下,排成横列,伸长头颈,以颈就水,相互比赛,看谁坚持最久。而你在这类较量中,哪怕浑身湿透,冷得发抖,也要坚持到最后,击败所有对手。你就有那么一股呆劲,所以大家叫你呆子。你的乳名原来叫“六十子”,后来人们都叫你“六呆子”。
上学之后,你也并非天才。小学毕业时,班主任江浩老师叫你上黑板写你自己的名字。那时尚未实行简化字,你竟然将繁写的“葉”写错了,写成了“”——介乎“葉”和“業”之间的一个谁也不认识的错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你一直就是这么错下去的,整整错了六年,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到了初中,你也不是好学生。下午你常旷课,溜到新街口摊贩市场(类似北京的天桥)去听相声,看测字,旁观大人下棋,逛逛廉价书摊,接受典型的市井文化的熏陶。学习成绩呢?你至今还保留一本初中三年级的记分册,别不好意思,打开让大家看看,增加透明度嘛。哇!语文53分,数学43分,政治50分……你是怎么学的,这么多门功课不及格?!1953年你初中肄业,患了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没有考高中。病好后,重读初三,留级半年。
你小时候比较突出的倒是京剧。那时你爸爸开饭店,店名启乐园,在南京算是一家小有名气的清真饭店。离店门前不远,是著名的中央大舞台,全国一些著名的京剧演员常来此演出。你家则做这些演员的包饭生意,一些回族演员也常来店里用餐,这样你们全家看戏就方便多了。你当时常爬在台口,曾看过盖叫天的儿子张翼鹏的武生戏,看过现已在台湾退休的顾正秋的旦角戏。久而久之,你也学着唱了。后来你便拜你爸爸的老友梁大先生的儿子梁正平为师。梁老师是票友,工须生,他教你的第一出开蒙戏是《击鼓骂曹》,教你唱的第一个唱段是祢衡的“西皮快三眼”:“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以后师傅说你嗓子“左”,太沙哑,便让你学麒派,于是你又学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你对麒派唱腔喜欢得如痴如狂,尽量想模仿得惟妙惟肖,那一段“二黄顶板”你唱得一波三折,声情并茂,倒也常得到大人们的称赞。记得你就读火瓦巷小学时,校长是戏迷,戏瘾一发作,便将你从课堂叫到他办公室,让你唱上一段。你摇头摆尾地唱,校长先生则闭着眼睛,手打节拍,像在品味一个名角的演唱。后来你这个连自己名字都写错的学生之所以能毕业,八成是校长喜欢听你唱京剧的缘故。1946年,蒋介石六十大寿,南京票友在新造的“介寿堂”举行祝寿演出。演出剧目之一是《汾河湾》,你演薛丁山,演出之前扮演薛仁贵和柳迎春的两位票友因排名先后而发生争执,以致不欢而散,戏未演成。幸亏如此,否则“文化大革命”中你便多了一条罪状。此事你在历次运动中交代过吗?显然没有。
1948年前后,南京一些票友成立“南京业余京剧研究社”。此研究社当时并未向国民党政府注册登记,也不知算不算非法组织。该社社址便设在你家饭店的二楼,你爸爸不收房租,而且免费供应茶水点心。票友们活动时,你也吊吊嗓子。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中国戏曲学校京剧科在南京招生,曾有票友建议你去报考,可你父母舍不得,“父母在,不远游”,因而作罢。否则你和浩亮同学,将走上另一条生活道路。也许在“文化大革命”中加入样板团,青云直上;也许因“破坏京剧革命”而惨遭迫害。世事难以逆料,人生有许多难解的谜,你今日之所以成为今日的你,其实是有许多偶然的甚至神秘的因素在起作用。
比如,要不是1953年夏天那只带病毒的蚊子叮了你一口,你就不会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就不会耽误考高中,就不会在另一个班级留级读书,就不会遇到另一些你本来不可能遇到的老师和同学,就不会有你如今这样的生活历程……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