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德雷全传/二战风云人物传记丛书》由林文力著。有人这样评价布莱德雷: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后来,布莱德雷又参与及策划了侵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勇敢顽强的作战精神,令他深为感慨: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战争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布莱德雷全传/二战风云人物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文力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布莱德雷全传/二战风云人物传记丛书》由林文力著。有人这样评价布莱德雷: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后来,布莱德雷又参与及策划了侵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勇敢顽强的作战精神,令他深为感慨: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战争之一。 内容推荐 由林文力著的《布莱德雷全传》是二战风云人物系列之一,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布莱德雷的传记,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菜德雷率部征战北非和欧洲,历任美军第2军军长、第1集团军司令、第l集团军群司令和第12集团军群司令,制订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对盟军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与其他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美军将领相比,布莱德雷堪称为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性格内向,沉稳持重,谨慎有加,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组织策划;有后人评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另外,布莱德雷也积极参与并策划了侵朝战争和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封锁及对我国领土台湾的侵占。本书通过布莱德雷的人生历程,全面、系统的讲述了第二次世界两大轴心国之间的生死较量及盟国之间为了争取自己最大利益而相互博弈的过程。同时也披露了美国是如何决策发动侵朝战争的,反映了美军各指挥层次之间的种种分歧与矛盾,客观上暴露出侵略者在非正义战争中失败的事实。 目录 第一章 苦涩的家庭环境 一、贫寒少年的辛酸 二、峰回路转遇伯乐 第二章 西点军校育英才 一、军旅生活助成长 二、英雄无用武之地 三、重返院校生活 第三章 坎坷路上遇知己 一、破例入步兵学校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决择 一、结识福星马歇尔 二、大胆创新崭露头角 三、走进参谋部大门 第五章 第二次大战爆发了 一、不可一世的希特勒 二、向前推进的“秘”生涯 三、任指挥官初涉政 第六章 派赴战场初试刀 一、“间谍”工作伊始 二、突尼斯捷报传来 三、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四、纵马征服西西里 第七章 未雨绸缪战欧陆 一、再行新作战计划 二、勇敢扬起“霸王”鞭 三、挥师鏖兵诺曼底 四、误失良机 第八章 实施“眼镜蛇”计划 一、打破半岛上的僵局 二、翻天覆地的转折 三、让巴黎重获曙光 第九章 千里荡寇似龙卷 一、盟军指挥权之争 二、盟军全线进攻 三、权力之争再度升级 第十章 神秘的阿登山林 一、被迫暂停战略攻势 二、阿登山林窜出猛虎 三、残酷的大血战 第十一章 运筹帷幄越天堑 一、盟帅争权大战 二、兵临莱茵河之时 三、强夺桥头堡大战 四、千万雄狮竞渡河 第十二章 胜利的战果属于大家 一、盟军激战易北河 二、欧洲大战凯旋日 第十三章 黄昏夕阳无限好 一、战后的人生转折 二、办法总比危机多 三、荣升要职后遇战端 四、退休生活喜忧参半 试读章节 贫寒少年的辛酸 19世纪末,在美国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一带遍布着崎岖不平的低矮山坡,那里散乱地坐落着十几个乡村。1893年的2月12日,当大地褪去了他那粉妆玉砌的银装,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春天时,在克拉克村一个普通农夫家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诞生了。顿时,二月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红彤彤的云霞,好像在欢迎这个小生命的到来,久久不愿散去,美丽极了。 转眼间,布莱德雷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1899年,当布莱德雷6岁时,父亲就带他去学校上学。由于父亲的工作经常调动,因此布莱德雷也要跟着父亲到处奔波,他先后在彭伯顿小学、洛卡斯特格罗夫学校、巴德里奇学校读书。由于买不起马和轻便马车,布莱德雷和父亲只能步行去学校。有的学校距离远,布莱德雷与父亲干脆提着篮子带午饭去学校。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总能看到一老一少两个人往返在简陋的道路上。走在前面的是父亲,手里提着篮子,头也不回,只顾大步流星地向前走,一会儿工夫,感觉孩子落下太远了,他就会回过头来,停下脚步,微笑等待着。后面跟着的那个孩子,几乎一路跑着赶上来。 布莱德雷后来回忆说:“父亲的步子大,走得快,17分钟就能走1.6公里。对一个孩子来说,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还真有点吃不消。但每天能有这些时光单独同父亲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倒也是一种精神鼓励。” 乡村的学校条件特别简陋,一般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布莱德雷的父亲是这里唯一的教师。学生们不分年级,都在大教室里上课,大体按年龄和年级分组。教课时,教完一组后再转过头来教另一个年级组,分别讲课和布置作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夙愿,布莱德雷的父亲也有这样的情环。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格,经常给布莱德雷开“小灶”,所以布莱德雷认的字比其他孩子要多得多一次,几个孩子不解地问布莱德雷:“你是怎样学会那么多字的?” 布莱德雷无奈地回答说:“假如你父亲是老师的话,你也会认识很多很多字。” 每当夜幕慢慢织过屋檐,在布莱德雷上床钻进暖被窝前,父亲总是要给他出几道数学题,让他思考。就这样,小布莱德雷经常带着各种数学问题进人梦乡。久而久之,他对数学运算渐渐人门,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点,对布莱德雷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后来他还在西点军校教过数学。更重要的是,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和这一专长,锻炼了布莱德雷的思维。正因如此,在后来的“二战”中,布莱德雷总是把军事计划制订得非常有条理,严谨有度,有的放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布莱德雷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当他刚刚能够流畅地阅读时,就经常贪婪地阅读所能得到的各种书籍。他喜欢冒险一类的故事书,但最使他着迷的是历史书籍,诸如有关法国和印度革命战争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书籍。在布莱德雷幼小的心灵中一直崇拜那些正直、勇敢的英雄人物。虽然布莱德雷家里很穷,没有享受过娇宠和父母溺爱,但他的童年依然充满着欢乐。 在父母的勤劳操持下,家境渐渐好转起来。1905年,布莱德雷12岁时,全家由乡下迁人希比镇。希比镇是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的一个小镇,素有煤城之称。父亲在那里看中了一所价值515美元的小房子。因为积蓄不够,最后抵押家产得到450美元贷款,又付了65美元现金,才将房子买下。这样一来,家里欠了一笔不小的债务。迁居后,布莱德雷进人了镇公立学校—希比中学读书。希比中学的条件虽然不是太好,但在布莱德雷的眼里,相比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心理上已经感觉很满足了。最起码不用几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已经非常不错了。然而,父亲依然在乡村学校教书,每天都要往返30多公里的路程,十分辛苦。 布莱德雷在进人希比学校的第二年,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年的年终考试中,布莱德雷获得了平均98.66分的好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学校对他的评语是“一个优秀的学生”。1907年末至1908年初的冬天分外寒冷,希比小镇整日不是刮风就是下雪。父亲每日都要在凛冽的寒风中往返于家、校之间,不幸患了感冒。由于治疗不及时,父亲不久病情加重,转成肺炎,从此卧床不起。一天凌晨,经受病痛煎熬的父亲与世长辞,死时还不足41岁。父亲的突然去世,不满15岁的布莱德雷完全始料未及。在布莱德雷的心目中,父亲是那样伟大,那样能吃苦耐劳,那样不知疲劳,对生活永远都充满渴望,总是能够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在布莱德雷心中,父亲就像一座山,山怎么能倒下呢?! 布莱德雷后来回忆说:“父亲的死,对母亲,对我,对诸多亲朋好友,乃至邻里,都是无法形容的沉重打击。”遭受不幸打击的布莱德雷一下子病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退,迷迷糊糊。一直到父亲出殡那天,母亲都因害怕加重布莱德雷的病情,没敢让他参加葬礼。与父亲有着深厚情感的布莱德雷,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在这个不幸的悲伤时刻,布莱德雷整日满含热泪,躺在床上,回忆着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P1-3 序言 在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几亿人被战争所残害。但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中,也孕育和缔造了一批批叱咤风云的将才,美国的布莱德雷就是其中之一。曾有人这样评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导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国的思想机器。” 1893年2月12日,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克拉克村一个普通农夫家庭。穷困潦倒的童年生活使布莱德雷从小就有一颗坚毅的心,敢作敢为。然而天不遂人愿,智慧的布莱德雷因家庭贫寒与名牌大学擦肩而过。但布莱德雷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着他心中的目标前进。功夫不负有心人:1911年,布莱德雷考入了西点军校,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系统的文化学习,他越发显得出色而耀眼,同时“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 1915年6月,布莱德雷从西点军校毕业,同年9月12日赴美国西北部服役。1920年9月,他调任西点军校数学教官,浏览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传记的爱好,不知不觉间开启了他人生中新的历程。同年,布莱德雷得到了进人本宁堡步兵学校深造一年的机会。1928年9月,布莱德雷又奉命进人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深造,为以后谋划战争和驾驭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9月,布莱德雷被调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教官。第二年,布莱德雷被马歇尔任命为兵器系主任,成为马歇尔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助手之一。1936年7月,布莱德雷晋升为中校。 1938年,布莱德雷调到陆军参谋部任职。1941年2月,他又奉命出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兼驻地指挥官,同时又越级晋升为准将,12月,任第82步兵师师长,晋升为少将。1942年6月,布莱德雷改任第28国民警卫师师长,将该师打造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1943年2月,布莱德雷晋升为美国第10军军长。3月,布莱德雷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实战。在突尼斯战役的决战中,布莱德雷运用运动战理论,采取步兵和坦克兵协同作战的最新组合方式,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充分显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引起了艾森豪威尔的注意。随后,布莱德雷率部队在西西里岛登陆,又巧妙地避开了蒙哥马利和美军在指挥上产生的矛盾,利用岛上守军的厌战情绪,及时调整了部署,西西里岛战役的胜利使布莱德雷杰出的军事才能再次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并深受艾森豪威尔欣赏,为他在以后的作战中被器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8月12日,布莱德雷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同年9月,又晋升为五星上将。此时,布莱德雷的军事生涯已达到巅峰,在当时世界军事界堪称独树一帜的人物。1953年8月13日,布莱德雷宣告退伍。1981年4月8日,布莱德雷在纽约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历程。 他性格内向,沉稳持重,谨慎有加;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组织策划,有着大将之才。虽然出身极为贫寒,他却能创造人生辉煌,这源于个人的超凡魅力和杰出才能。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布莱德雷在异常复杂、紧张而又艰苦的作战中保持头脑清醒,处事不惊。在欧洲战场期间,盟军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互相争权夺利。布莱德雷表现出了大智若愚的儒将风范,谨慎地、有理有节地与蒙哥马利进行斗争,维护了美军的利益。布莱德雷还以沉稳的性格、宽容的态度赢得了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的信赖。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布莱德雷爱兵如子,无论是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和平时期抓军队建设,他都尽量照顾下属及士兵的利益,因此深受爱戴,被称为“大兵将军”。这样的美誉无疑是对布莱德雷最高的赞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