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积岐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走出城堡去,一个新的天地如同燕子的翅膀,在我的头顶扇动。美妙的去处就在城堡东边的田地里,那里有一处地窑。

沿着一级一级的土台阶走下去,走到七八丈深的地方,那里便是地窑了。站在地窑的长方形院子里朝上看,头顶上的蓝天规规矩矩的,仿佛一片树叶在飘动,蓝天上的那一朵船形的白云尤其亮。

在我的记忆中,地窑里的院子并不大。院子是东西长,南北宽。南边和北边的崖畔上各凿两只土窑,靠东边的崖下立着两块石碑。我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石碑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我们几个儿子娃娃一下到地窑里去,就用手在石碑上拍,石碑发出的响声如铃声一样,带着清脆的回音在院子里回荡着。

令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人们要将窑洞凿在地下?石碑本该立在坟墓中,为什么却立在了地窑内?几十年后我才明白,其实,那地窑就不是窑,而是墓道。两边各有两个墓道。这就说明,埋在此地的主人不是平凡的庄稼人。也许,那里埋藏的就是李从严和他的夫人;也许,那里埋藏的是周朝的贵族。惋惜的是,我还没有上学,不能断文识字,无法从碑文上断定此地埋藏的是哪朝哪代的人。惋惜的是,没多久,地窑被来此地建厂的工人填埋了,我失去了一个好玩处。惋惜的是,我没有请教冯治安老先生,地窑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那时候,吸引我的并不是两块石碑四只窑洞,而是住在地窑里的人。

那是春天里的一个晴朗、宁静、暖和的下午,我踩着斜坡上的土台阶走下去,走进了地窑。我首先看见的是北边的土窑门口站着的那个女孩儿,女孩儿大约有十五六岁,她瘦瘦的高高的,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右手握一根木棍站在那里和一个大约五六岁的男孩儿说话。他们说话的腔调和我们村里的人说话的腔调不一样,虽然咬字也重,但语速快,我没有听清他们说什么。我向前走了一步,只见地窑口铺着一些麦草,麦草铺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大人,女人的眼睛很好看,只是身上的衣服又脏又旧;男人约摸四十多岁,胡茬乌黑,清清瘦瘦的。那女孩儿转过身去,开始和地铺上的女人说话,——她给了我一个背身。我牢牢记住的除过她那双漂亮的眼睛以外,就是她那长长的白皙的脖颈,连脖颈上的绒毛我似乎也能看清。我牢牢记住的是她那破旧的裤子,裤子上有两个洞,尻蛋子上的白白的肉从洞里挤出来,仿佛身上多了两只眼睛——勾人的眼睛。女孩儿转过身以后,我的目光依旧在她领口以上的脖颈问。这四个人是我第一次见到的陌生人。他们为什么待在地窑里?他们的家在哪里?我疑疑惑惑地注视着两个大人,两个孩子。我一生见过那么多陌生人,可是,我牢牢记住的似乎只有这四个人,特别是那个女孩儿,至今清晰如画。她那白皙的脖颈和脸蛋上的那一层红晕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在我看她的同时,她大胆地瞟了我几眼。她的目光柔嫩、亲昵、友善,而且有讨好我的意思。她的脸蛋儿圆圆的,很迷人。她身上的衣服很不合体,上身太显宽大,而裤子又窄又短,长长的脚踝便裸露着,脚脖子上的垢痂清晰可辨。

第二天,我便从村里人口中得知,住在地窑里的人是叫化子,他们是甘肃甘谷人,一路要饭到了我们村。从五六岁起,我就知道了,这个世上,有叫化子这样一种人,他们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靠讨饭活着。那时候,我毕竟还小,很难理解叫化子,一味地问祖母:他们为啥要饭吃?祖母说,他们没有粮食。我说,他们为啥没有粮食?祖母说,不知道。我说,他们的粮食干啥了?祖母说,不知道。

在以后的几天里,村里不断有人到地窑里来,有好些人来时不空着手,他们或者拿一块馍馍,或者端半碗面米,或者提一双半新不旧的布鞋,或者挟一件粗布旧衣服。不论是大人或孩子,一旦接住米面或衣服,就要说一声:谢谢大大(父亲);谢谢婆婆(祖母)。那女孩儿接住了祖母送给她的一件裤子之后扑通跪下来给祖母磕了个头。我抬眼一看,女孩儿眼睛里眶满了水,她那黑而亮的眸子像黑葡萄一样,红扑扑的脸蛋上挂着两颗晶亮晶亮的泪珠……我永远也忘不了她跪在地上的那个忧伤而甜蜜的形象,永远忘不了她腰身拱起来,撅得很高的小小的屁股和裤子上那两个洞。P34-36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一棵壮丽的白皮松

二月二

一个令人伤感的村名

城堡

土桥上的车辙

血染的石槽

冯老爷

地窑

一天和一年

祖父

“刺条”

车木匠苏师

皮匠

春娟

第一次历经“害怕”

死亡或命运

我的父亲和母亲(1)

过年

第二卷

凤鸣岐山

第一次进城或岐山人物

打狗的岁月

受辱

赶庙会

撵香头

“大农”和“人”

老师

少年感情

穿衣戴帽

画面与创伤

饥饿的滋味

1964年

闹鬼

我们都是十三岁

“文学家”

牺牲品

第三卷

翻开乡村生活这本大书

有花无果

怜悯

怕与不怕

东边的太阳西边出

成人仪式

知识青年

在太白的日子(1)

在太白的日子(2)

银元

桃花山的人家和桃花般的日子

我的父亲和母亲(2)

二十岁的吻

序言

二○○四年,我动笔写这部作品之前,想把它写成三部。我将《关中》连写了两遍,二○○五年又重新写了一次之后,却没有再写第二部的欲望了。直到了二○一○年,再次重写这部作品时,才发觉,这是我当时写得很投入的一部作品。二。一一年,我又修改了一遍。直到二。一四年,我对部分章节再次进行了改动。这部作品,从开写到定稿,历时十年。

《关中》是我用散文笔法写成的一部小说,尤其是第一卷,完全是散文的打扮,散文的模样。可是,我心里明白,它是小说,因为诸多的情节,诸多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我把它写得像散文一样真,不只是传达真挚的情感,连一些地名、人名也是真的,是从生活中照搬照抄而来的。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传达我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任何文学作品,形式都是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我采用这样的形式,完全是内容的需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体验的表述,都是作者对这个时代、对人生、对人性独特的理解的结晶。即使写未知的生活领域,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

当然,对于外国作家来说,跨文体写作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小说中塞进去了日记、文件、信件、通讯报道、电影镜头等等,而散文中也有小说。按理说,各种艺术体裁,彼此是不能跨进彼此的门槛的。一旦跨进去,张望几眼,也许,会看到另一种风景。如果说,这是一种“反小说”,也算是小说的一种。当然,这种“小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我明白,用散文的形式去写小说,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风险之一就是,也许有些读者会“按图索骥”寻找我笔下的人物,尤其是祖母、春娟、六婶这些曾经风流过的女人,究竟是哪一个?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这些人物是活的,许多年过后,看起来,依旧是活生生的一个。她们无论是在“陵头村”,还是在其他什么村,都是无所谓的;她们无论是“我”的祖母也罢,情人也罢,都是无所谓的。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关键是要把人物写活。只要把人物写活了,这就是写作者的本事。一个好的写作者就是要把假的写成真的,把真的虚化为假的。只要写出了自己,写出了风度,我就心满意足了。用散文的笔法写小说,可以尽情地把色彩、形态、画面、气氛、气味渲染出来,让读者尽情地享受一种美感。同时,让饱满的情感充溢在字里行间,用鲜活的情感直接地去感染读者,冲击读者。当然,这要牺牲情节的跌宕起伏,完全依靠语言的功力而站起来——如果你不是语言的王者,不是自己的王者,未必能成功。

内容推荐

《关中》是著名作家冯积岐历时十年、呕心沥血的一部长篇力作,也是一部灵魂洗礼之作。

小说以关中为背景,以陵头村祖孙三代人命运为主线,通过他们一家三代从民国到解放初半个世纪的家族变迁、爱恨情仇和个人命运,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祖孙三代的命运,可以说是广大中国农民命运的一个缩影,令人深思。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用散文化的笔触描写人与土地的关系,塑造了祖母、春娟、六婶等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显示出作家在艺术上的重大突破。

编辑推荐

《关中》是著名作家冯积岐历时十年、呕心沥血的一部长篇力作,也是一部灵魂洗礼之作。这是一部抒情意味浓郁的长篇小说,作者写了一个叫做“陵头村”的村庄三代人生活的悲喜传奇与鲜活情感;作者将自己对时代、对人生、对人性独特的理解通过独特的人生体验丰富地呈现出来;小说的散文笔法,尽情将色彩、形态、画面、气氛、气味渲染铺陈,饱满的情感充溢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尽情地享受文学的美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