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联)高尔基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本书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十六岁到喀山直至二十岁这五年的生活经历。当时,年轻的阿廖沙满怀希望来到了喀山,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大学的门并没有向他敞开。为了生活,他只好到伏尔加河码头上去打工,做搬运工人,混在搬运工、流浪汉、混混儿中间。码头上的职业小偷巴什卡就曾劝他去玩女人,去干坏事。但阿廖沙并没有跟他走,没有掉进那个大染缸里去。在书籍和朋友的帮助、启发下,阿廖沙才开始革命理论的学习。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总算是去喀山上大学了。

上大学这个想法来源于一个叫尼·叶夫列伊诺夫的中学生。这是一个帅气可爱的青年,他的眼神如女人般柔和,原来住在我屋子的阁楼上。他常看到我手上拿着书,这引起了他的关注,一来二去我们就熟了。没多久他就让我相信自己“颇有科研天赋”。

“您天生就是为科学服务的!”说这话时,他甩动着那马鬃似的长发。

那时我还不知道,即便是只兔子也可以为科学服务。可是叶夫列伊诺夫使我相信,很明显大学里需要的就是我这样的小伙,他跟我神侃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叶夫列伊诺夫说我可以住在他家,用一秋一冬的时间通过中学课程。只要考好随便哪几门功课,就能得到大学的奖学金,再过个五年我就能成为学者了。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简单,因为尼·叶夫列伊诺夫当时还是一个纯真的十九岁中学生。

他考完试就回家了,而我也在两个礼拜后跟着启程动身。

外祖母在送我时,叮嘱我:

“你呀别动不动就跟人发火,你老是跟人发脾气,傲慢、严厉!这传你外公的代,可你外公呢,这个苦老头,活了大半辈子最后活成个傻瓜!你要记住,神不批评别人,魔鬼喜欢这么做!好了,再见吧……”

她一边说,一边擦着她松弛灰褐的脸颊上几颗泪珠,“我们不会再见面啦,你这个待不住的家伙要流落外乡,我呢,也活不了几天啦……”

前段时间我没在亲爱的老外祖母跟前,难得跟她见面。突然觉得心里很痛,我也许再也见不到这位关爱我的血脉至亲啦。

登上轮船,我站在船艄看着她,她站在码头边上,一手画十字,一手拿旧披巾角揩着脸和那双黑眼睛,那眼里散发着仁爱的光芒。

然后我就到了这座半鞑靼化的城市,在一所小平房的一个狭小房间里落脚。这所平房孤立在一条弯曲狭窄的巷子尽头的小坡上,平房的一面山墙对着一片失过火的地方。这片荒地长满密密麻麻的野草,在苦艾、牛蒡、团团酸丛中有接骨木丛,里面有一堆砖瓦房子的废墟,废墟下有个大地下室。一群流浪狗盘踞在里面,在那生在那死。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个地下室是我的大学之一。

叶夫列伊诺夫一家——母亲和两个儿子,依赖微薄的抚恤金过活。刚到他们家的头几天,我常看到那个面带菜色的矮小寡妇从菜场回来后,把东西摆在案板上,绞尽脑汁地为一个问题发愁:怎么用这一丁点下脚肉给三个健壮的小伙子做出丰盛的美餐——还不包括她自己。

她寡言少语,灰色的双眼里流露出来的意志就像是一匹耗尽力气拉车上坡的母马,夹杂着刚强和无奈的温柔,她清楚已经拉不动了,可还在拼命坚持。

我来后的第三还是第四天早上,我在厨房里帮她摘菜,寡妇的两个孩子还在睡觉,她小声地问我:“您来是做什么的?”

“来读书,上大学。”

她的眉毛翘了一下,连着上方蜡黄的抬头纹一块皱起来。菜刀一下子就切到手指,她一边吸着手上的血一边跌到椅子上,又一下子跳起来,叫道:

“噢,见鬼……”

她用手绢包好割伤的手指,然后夸我:

“您倒是挺会削土豆的。”

这个还能不会?于是我跟她说了我在轮船上帮厨的事情。接着她又问:

“您以为,就靠这个就能进大学了?”

那时候我还不大明白什么是“打趣”,就非常严肃地回答了她的问题,向她讲起了我的计划,断言科学圣殿的大门终究会向我开放。

她叹了口气,喊:

“啊,尼古拉,尼古拉!”

这时尼古拉进厨房洗漱来了,他披头乱发、睡眼惺忪,跟平常一样轻松自在。

“要是能做点饺子就好了,妈妈。”

“好吧,”他母亲同意了。

这时我想卖弄自己烹饪方面的见识,就说要做饺子这肉太次分量也不够。瓦尔瓦拉·伊万诺夫娜火冒三丈,立刻反唇相讥很是说了几旬让我下不来台的话。我耳根发烫,脸涨得通红。她把胡萝卜往桌上一扔,夺门离开了厨房。尼古拉跟我使了个眼色,解释道:“她情绪不好。”

他坐到板凳上开导我,女人天生比男人神经质,并说瑞士一位有名望的学者令人无可置疑地证实了这一点。英国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也曾表述过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类似观点。

尼古拉很是诲人不倦,他只要有机会就会给我灌输一些生活所必需的常识,我囫囵吞枣地吸纳着他的教导。后来竟把傅科、拉罗什富科、拉罗什雅克兰三人混为一谈,我也搞不清到底是……

P1-4

序言

序言 高尔基:人,岁月和文学

陶 林

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不休,一个人的出身是绝对不能决定他的前途的。这不是一句草率的励志之言,而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因为教育体制的选择性介绍,在中国作家中,我们的读者可能最为熟知的是鲁迅;在外国作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恐怕是高尔基。我们熟知他那张戴着礼帽、留着山羊胡子、双眼发出光芒的脸,或许,只有这样脸庞才能与一个为海燕而高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型”作家相匹配。前苏联已经解体很久了,大部分人依然把高尔基视为苏联文学的唯一象征。并且,高尔基也一直被视为前苏联时代的文豪、最优秀的作家,正如鲁迅在现当代中国所拥有的崇高位置一样。

实际上,鲁迅的思想深刻与优秀程度,要比高尔基更贴近于“文豪”这个光环一点。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历了“五四”的变革岁月,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型当中。鲁迅脱胎于先秦古文魏晋风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旧文化,力图引起全新的思维,探索全新的言语方式,创建一种全新的文化,携山超海,难度很大;而高尔基所继承的,则是自普希金以来俄罗斯民族已经逐步现代化的斯拉夫文化。在他之前,俄罗斯文化已经有一个处于人类近现代文学最高点的“黄金时代”,有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别林斯基、契诃夫等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大师。高尔基的人生甚至还与托尔斯泰、契诃夫这样人品与创作皆优秀的前辈有所交集,所以,能够继承这笔丰厚的俄罗斯现代文学遗产,并紧随他们其后,成就自我的。鲁迅有开拓之功,高尔基仅是继承之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即便在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历史背景下,高尔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但也未必就是前苏联时代最优秀的作家。我们所有热爱文学的读者,在崇敬高尔基的同时,还需要了解这一点,在前苏联时代早期岁月(二十世纪中前期),也正值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这一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固然为巨大不间断的社会历史变革所苦,但因为历史召唤许久的变革对沙皇专制体制的实践性冲击,从而促进文学的多元爆发。除开我们耳熟能详的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或者略知一二的阿·托尔斯泰、马雅可夫斯基、瓦西里耶夫、邦达列夫、巴斯特乌夫斯基之外,我们还值得去记住,并值得了解这些名字:布尔加科夫、伊万·普宁、扎米亚京、帕斯捷尔纳克、安德烈·别雷、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安德列耶夫、勃洛克、曼德尔斯坦姆、普拉东诺夫、左琴科、索洛约夫、爱伦堡、巴别尔……如果读者欲像了解高尔基那样了解这些俄苏作家的话,将会同样吃惊于他们的卓越与优秀,丝毫不输于目前我们所知的任何一位外国作家。毫无疑问,高尔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与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同样辉煌灿烂的时代。优秀的俄罗斯作家为人类文化再度贡献出极其丰富的作品,高尔基只是他们当中同样优秀的一个罢了。

不过,正如本文开篇所论,高尔基的优秀,不能简单从他的文学成就来讨论,更要看到他激励人心的那一部分,就是他那种孜孜不懈、追求梦想并成就自我的努力人生,他作为“一个青年人”的成功。1868年,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的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最古老的一个城市——下诺夫哥罗德。正如《童年》里所展示出来的那样,高尔基做木匠的父亲,在他四岁之时去世了。之后,他便随寡母寄居外祖父家。高尔基的外祖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商人,颇为富有,所以,养育高尔基母子并不算太大的负担。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高尔基十一岁时,他的母亲也不幸病故,他的外祖父因为大举放高利贷而破产。万般无奈中,他的祖父让他自己外出谋生,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于是,正如《童年》所讲述的,高尔基只得外出赚钱为生,度过了多年艰辛的流浪生涯,长期混迹于社会最底层人群之中,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顿与饥馑。

为了谋生需求,高尔基做过信使、厨房里的杂工、卖鸟、售货员、画圣像、船上的杂工、面包店的学徒、工地上的杂工、晚间的看守人、铁路职工和在律师事务所中做杂工等等。他把这段历程称为“在人间”,并全部写进了三部曲中的《在人间》一书里。高尔基这种丰富的底层体验,是诸如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知识分子,甚至是别林斯基、契诃夫这样能顺利念大学的平民知识分子都难以想象的。

像卢梭一样,即便境遇如此糟糕,早岁如此不幸,高尔基依然保持着一颗勤奋好学的心,向往文化与文明。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养活自己,他疲于奔命、劳碌异常,但始终没忘记过读书,更没有放弃过读书。用中国儒者的话来说,他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似乎源自人人皆有的良知,发乎人人皆可以追求的天性。高尔基打工期间,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的监视,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做成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地方埋头苦读。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这种苦读的精神,在小说中描写得足令人动容,这也是“三部曲”能够跨越时空和意识形态,感动一代代青年读者的魅力所系。它拨动了每一个刻苦少年要求上进的心灵。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自学成材,虽然没有任何学历,但其实具备了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阅读与成长的历程,在《童年》和《在人问》里做了良好的记载。我在编整这套“三部曲”时,仔细清点过高尔基在三部曲中提及的书籍,几乎包括了当时他能够阅读到的全部俄罗斯文学、文化经典,还有许多在当时堪称为现代文明先锋的西欧思想书籍。这对作为作家的高尔基而言,才至关重要的,可以把他的视野提升到非常高的水平上。我们曾经一度很热衷培养出类似高尔基这样出身最低层、“根红苗正”的作家,却万万不去想,高尔基虽然以“流浪汉”自居,但绝非草莽,他通过刻苦自学,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修养极高的优秀作家,很多出身良好、教育资源丰沛的贵族子弟都望尘莫及。

在一个有等级之分的专制型社会里,“在底层”意味着能看到社会最狰狞的一面,底层意味着拼命挣扎、生存维艰、弱肉强食、鱼龙混杂……二十世纪以前,俄罗斯存在着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状态:整个民族中的贵族和精英知识分子都充分地现代化了,很清醒地看到了国家与世界文明前沿的距离,头脑里日益诉求民主、自由这些现代观念,民众和最高的统治集团却充分依赖着专制传统而生活。两者之间的鸿沟非常深,互相鸡同鸭讲。为此,俄罗斯几代知识分子都有“多余人”的感觉,是因为他们是贵族却不是权贵,是知识分子却不是帝国官僚,无力左右这个庞大帝国的转型。这一特点,在诸如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师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与高高在上、如上帝般思考人间事务的托尔斯泰相比,早年的高尔基是极其平民化的。青少年的岁月,高尔基都在社会最底层的奔波劳碌中度过。因此,他不需要像托尔斯泰那样通过贵族的忏悔,努力去把自己变成一个平民。他知晓底层的所欲所求,所苦所悲,也知道底层社会里的小市民、农民、工商业者、贫民、流民、小知识分子、神职人员的毛病。

正在成长过程中,一边读尽精英书籍,一边阅读底层世界这部无字之书,让高尔基获得了与既往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立场,那就是坚定地转向革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高尔基定居在喀山时,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这点在《我的大学》里有记录,这个所谓的学习小组,由一位有见识的杂货铺子老板主持,小组成员就是包括高尔基在内的一群杂货铺子伙计。他们传递阅读着当时反对沙皇专制的各种禁书,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83年,高尔基再次过起流浪生活。这段苦闷、且毫无希望的流浪生活,给了他不小的打击,在1887年,他陷入贫苦青年最孤立无援的痛苦当中,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未来,一度准备自杀了事。可最终,高尔基还是顽强地生活了下去。1892年,他来到了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开始以“高尔基”(“苦痛者”)的这一笔名发表自己的作品,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正如他本人的生活一样顽强,成为了作家的高尔基笔耕不辍,一生创作极为丰富,写下了卷帙浩繁的作品。他主要作品如下:早期浪漫主义作品,如《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如《切尔卡什》、《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社会政治剧本《小市民》、《敌人》、《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高峰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母亲》、《仇敌》、《夏天》、《三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海燕之歌》,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史诗型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除此之外,高尔基还写作了大量的理论和文论作品,表现出了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极好的专业素养。甚至,他还写作过一部很不错的俄罗斯现代文学史,对茹科夫斯基以来的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颇有洞见,读之令人受益匪浅。

源自于底层的写作,令高尔基对革命及革命文学充满了向往,我们熟知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可以看做他本人这种向往的强烈抒发。投身革命活动的高尔基,很有一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态度,少了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前辈的犹豫不决,也缺乏像契诃夫这样作家的试图致力社会改良的耐心。尤为突出的一点是,虽然青年高尔基受到了前辈作家托尔斯泰不少的提携、帮助与指点,但他却难以认同托尔斯泰的和平主义态度。在1905年俄国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大革命爆发后,已经是著名作家的高尔基与布尔什维克党人愈走愈近,全力支持布尔什维克的暴力革命观点,并受到了列宁的高度赞扬,从此,他的整个人生便与革命的起伏与回旋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

十月革命前,高尔基怀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态度支持暴力革命;十月革命爆发后,革命带来的持续性社会暴力,对不同声音的肉体性灭绝,让高尔基有了全新的思索,他写下了一生中最具现代人文情愫的作品《不合时宜的思想》,批评革命中无休止的暴力和恐怖。这部随笔集的思想和情感核心,其实与法国作家雨果诸如《九三年》这样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基于人道的立场,对任何借着“历史”、“自由”、“真理”、“正义”之名的杀戮都给予谴责。他尽了个人最大的努力,来保护革命风暴中被饥饿、寒冷与恐怖所折磨的知识分子,并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来缓和统辖一切的《真理报》咄咄逼人的舆论态势。他的一切努力,为伟大的革命领袖所猜忌,最终以出走国外疗养告终。革命的“人治性”一面,令高尔基也无可奈何,并吃尽了苦头。

苏联成立后,斯大林成为了列宁的继承者。1927年,在国外躲避了六年的高尔基回到了苏联,成为斯大林的座上宾。苏联迎接这位作家的,是令常人简直吃不消的荣誉,是所谓极尽荣华:无产阶级作家称号、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之父、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中央委员、豪华的别墅和生活待遇。除此之外,还把他出生的下诺夫哥罗德改名为高尔基市,以及无数的高尔基大街、高尔基路、高尔基学校、高尔基矿场、高尔基工厂、高尔基研究所等等——考虑到“高尔基”这个笔名的本意,这种命名,在历史的沧桑过后,实在令人有非常强烈的黑色幽默感觉。1927年至1931年,是高尔基对苏联的观望期,他一直被安排参观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革命后的工厂、学校、医院,乃至模范劳改营。高尔基的确看到了苏联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舒缓了革命中暴力泛滥带来的负疚感,开始考虑回国定居。但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他并没有看到苏~lSlra充满矛盾的一面。尽管在参观劳改营时,营中劳改的知识分子纷纷地倒拿着《真理报》,向高尔基做出暗不,但高尔基还是选择性失明了。1931年,他下定决心,回到了苏联,在莫斯科定居,也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夕阳晚景当中。

回归到苏联后,高尔基的生活立刻被严密地控制起来。仿佛补偿他早岁生活的艰难,他这段时间的生活很平静、很安逸。苏联政府给予了他极高的待遇,他当选为全苏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身居高位,能让他日夜笙歌,欢愉无限。他的生活被美女、美酒、掌声和特工人员所包围。然而,在另一方面,他的全部作品大部分被冷落,只有《海燕》、《母亲》这样反应革命成就的少数篇什受到推崇。他还不得不写作大量讴歌现实、歌颂领袖、预言革命必胜敌人必亡的作品以应景。就在这段时间内,也正是苏联“大清洗”的高潮时期,很多的作家被以各种罪名投入监牢、流放或者枪决,“白银时代”的文化根基遭受最残酷的破坏。

没人知道这段时间高尔基的内心到底真的是否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快乐:他的儿子不幸死亡,自己青年时代那艰难却自由无疆的流浪汉生活被放置到了笼子里,“自由”二字一去不复返。在给一位青年作家的秘密信件中,晚年的高尔基坦陈道:“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种把群众、把一个民族或是一个阶级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不喜欢把人生的责任由个人转移到群众、集体、某个党或某个集团。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罂粟种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过来看问题,那就虚伪可笑了。”据说,自认为是高尔基要好的朋友,却一直在严密监视着高尔基的克格勃长官雅戈达看到了这封信后,气急败坏地说:“把狼关在圈里喂得再肥,还是一只狼,永远改变不了野性。”或许,高尔基骨子里正如雅戈达所说的,永远是一只狼。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给自己一生所取的笔名“高尔基”的含义:痛苦的人。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为肺炎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八岁。人生、岁月、历史沧桑都离他远去,留下来的,是他至今仍然被我们捧读的文学作品。自1907年,高尔基的作品就被介绍到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卷帙浩繁的作品之中,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中国传播广泛,影响巨大。这固然有国家极力推介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们当中所蕴含的真正积极向上的一股精神力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来,这个三部曲是相当励志的三部作品。它们是作者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完全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所写作。其中所记述的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成长的真实纪录,对于有志于文学事业的青年来说,将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对于任何一位成长中的少年来说,我们要看到少年高尔基在颠沛流离中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更要看到,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生活境遇中,高尔基总是孜孜不倦地阅读人类历史上那么多的优秀书籍,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文明自己,像雄鹰一样不屈不挠,飞向心中那轮明媚太阳,那个不甘于堕落的自我。

长篇小说《童年》写于1912年至1913年之间。当时,高尔基给列宁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列宁听后深为感动,鼓励他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给更多的无产者以教育。高尔基深受鼓舞,对列宁许诺一定要写出来,遂动笔写作这部作品。《在人间》创作于1916年,这部小说浓缩积淀了一个旧社会少年的生活史,描述了沙俄统治下普通人群的困苦生活和他们的苦闷情绪,书中真实地再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严峻与阴暗。《我的大学》创作于1923年,是高尔基出走国外,在意大利“疗养”期间所作。这三部曲都充满了一股“朝花夕拾”的温暖和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善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读。有幸不负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信任,邀请到许海峰、陈述、王敦宁、孙永林四位先生将之译出,再度呈现给读者,我倍感愉悦,希望读者都能够从书中汲取这股正能量,努力把心中的梦想变成灿烂的现实。是为序。

2014年4月10日于海滨寓所

后记

译后记 拥抱高尔基

倏忽一载,春去春又回,窗外池塘边的树林里又响起鹭鸟欢快的咕噜声,完成了一年愉快的翻译工作,心头感觉无限的惬意。去岁的此时,漂泊初定的我,受陶林兄之邀,开始着手翻译《我的大学》,惊喜之余,不免几分诚惶诚恐。作为社会主义文学典范的高尔基自传三部曲,已在国内畅销几十年,诸多前辈译作珠玉在前,少小即作为教科书课文品读,初中读过,高中读过,大学也读过。如今能接手翻译它,不由得百感交集:荣幸、欣喜、紧张,还有对读这部书的当年往昔追忆,一并涌上心头。

作为一个嗜爱读书写作的人,经年累月为俗务所绕,我越来越多地看与说,而少于去写。翻译更是一趟全新的旅程,对我而言,动笔翻译的过程也是对书中世界重新探求过程,因为要逐字逐句揣摩中文用语的表达,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更真切地带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当中。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我感觉自己好像是第一次阅读高尔基,阅读《我的大学》。当年不识愁滋味,如今年过而立,行游各地,从学校里毕业出来,到社会大学里刚刚读完预科,读书本,读世道,读世界,却益发觉得高尔基的可亲与可爱。

我出身农村,在不同的城市求学、谋生,人生的轨迹很多与高尔基相似。因此,看到作者对往事的追述,和对青年心性变化的描写,我会不时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和经历的一切,一度一度地深深共鸣。我们的青春困难重重,但每一个困难都是一个课堂,每一次冲击,都把青春擦拭得更亮丽。

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是艰难的青春,是狗洞、码头、贫民窟、面包房、工棚、农村杂货铺和妓院这类社会最底层、最混乱的地方;他在这些地方感受人性的丑恶与美好,扭曲与纯真;在困惑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坚持自己追求文明的内心,追求对自我不断地完善。很难想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那么混乱且充满各种陷阱和诱惑的世界里如何保持这些好的东西,没让自己同流合污,灵魂“夭折”或者堕落掉。他热爱生活,爱思考,爱学习,不盲从,不悲观,虽然一度陷入愁苦而自杀,但依旧像一个男子汉那样挺了过来。如书中的“霍霍尔”一样,像一位值得信赖的前辈,他将自己的往昔娓娓道来,没有炫耀,也不是在夸饰,而是真诚地展示自己的过往经历和内心的思考,给后来者以温暖和鼓励。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男子汉的小说,一部信念坚定者的小说。高尔基真实地再现自己在步入“社会大学”的蹒跚中,怎样充满热情地去感受生活,在各种挫折和困境的锤炼中去提炼自己的过程。这部小说还是一部思考者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是怎样在懵懂中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并加以思辨,进而在现实中遇到事情不去随波逐流而会自己加以甄别。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意义和真谛,绝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或者功成名就的快意,还有走向自我的旅途本身。从高尔基当年直到今日,我们的社会从来都是物欲横流、生猛彪悍的,人们在种种的冲击下迷失自我,是最轻而易举的事情。正是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重读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多一次住下脚步想一想的机会:在解除饥饿的威胁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还可以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倘若这本并不算长的小说,能让您有所思索,有所收益,要归功于高尔基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描写,他向每一位读者袒露了自己最真实的人生,可以让我们多一份可信的人生对比与生活参照。最后,我要感谢陶林先生,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与我不问断地交流译稿,反反复复修改有五稿之多。还要感谢互联网时代,感谢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让资料的获取和核查更加便捷,让翻译工作有了更可靠的选择和帮助。当然,更要感谢高尔基先生本人,并要深深拥抱这位前辈,在而立走向不惑的年轮里,他谆谆教导、娓娓而谈,劝谕我做一个生活的思考者,带着热情拥抱生活,走向未来!

王敦宁

2014年4月21日清晨

于紫金山东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39:51